书城历史纪连海评点后汉书(上下册)
55526200000002

第2章 显宗孝明帝纪

第一节 谦恭品德聚人脉

【原文】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光武第四子也。母阴皇后。帝生而丰下,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建武十五年封东海公,十七年晋爵为王,十九年立为皇太子。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

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即皇帝位,年三十。尊皇后曰皇太后。

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于原陵。有司奏上尊庙曰世祖。

夏四月丙辰,诏曰:“予末小子,奉承圣业,夙夜震畏,不敢荒宁。先帝受命中兴,德侔帝王,协和万邦,假于上下,怀柔百神,惠于鳏寡。朕承大运,继体守文,不知稼穑之艰难,惧有废失。圣恩遗戒,顾重天下,以元元为首。公卿百僚,将何以辅朕不逮?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及流人无名数欲自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粟,人十斛。其弛刑及郡国徒,在中元元年四月己卯赦前所犯而后捕系者,悉免其刑。又边人遭乱为内郡人妻,在己卯赦前,一切遣还边,恣其所乐。中二千石下至黄绶,贬秩赎论者,悉皆复秩还赎。方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若涉渊水而无舟楫。夫万乘至重而壮者虑轻,实赖有德左右小子。高密侯禹元功之首,东平王苍宽博有谋,并可以受六尺之托,临大节而不挠。其以禹为太傅,苍为骠骑将军。大尉憙告谥南郊,司徒?奉安梓宫,司空鲂将校复土。其封憙为节乡侯,?为安乡侯,鲂为杨邑侯。”

【译文】

显宗孝明皇帝名庄,光武帝第四子。母为阴皇后,明帝生而面方,十岁能通晓《春秋》,光武对他的才能很惊奇。建武十五年(39)封东海公,十七年(41)晋爵为王,十九年(43)立为皇太子。拜博士桓荣为师,学通《尚书》。

中元二年(57)二月初五,登皇帝位,年三十。尊崇皇后为皇太后。三月初五,葬光武皇帝于原陵,有司奏上庙号尊为世祖。

夏四月二十四日,明帝下诏说:“我本小子,继承祖宗大业,日夜惶恐,不敢有半点随便。先帝秉承天命中兴汉室,品德同于帝王,与万国融洽,上下通达和睦。祭祀山川,百神和安,恩惠施及于鳏寡。我承受国家大运,继承政体,谨守文德,不知稼穑的艰苦,只怕有荒废失误。祖宗的遗嘱告诫,顾惜尊重天下,要以老百姓为首要。公卿百官,将怎样来辅助我的不足呢?今赐天下男子爵位,每人两级;三老、孝悌、力田每人三级,爵过八级,可以移授予子或同母兄弟、同母兄弟的儿子;以及无户口的流浪人想自归首的,每人一级;鳏、寡、孤、独、患绝症的,每人发粟十斛。解除了枷锁的囚徒及郡国苦役,在中元元年(56)四月十一日,大赦前犯罪而后来捕系的,一律免刑。在四月十一日大赦前,边境平民遭乱成为内郡人妻子的,一律遣回边境,完全听她们自己的意愿。中二千石下至二百石,降级和出钱赎罪的,都恢复官位品级发还赎钱。现在上无天子,下无地方长官,就像要渡过深渊而没有舟楫一样。皇位至关重要,而我年岁尚轻,思虑浮浅,实靠有德才的人指点帮助我。高密侯邓禹大功居首,东平王刘苍大度而见识渊博有谋,临大节而不会屈挠,都可以受托辅助幼主治理天下。今任邓禹为太傅,刘苍为骠骑将军。太尉赵憙告谥南郊,司徒李?奉安先帝梓宫,司空冯鲂将校复土。今封赵憙为节乡侯,李?为安乡侯,冯鲂为杨邑侯。”

【评点】

用现在的话来说,显宗孝明皇帝刘庄,可以说是一个官二代了。在如今这个时代,一说官二代,总会让人联想到他仰仗着父辈的大树荫,坐享其成,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得到祖辈开疆扩土南征北战打下的江山。所以,这些官二代们多数会给人一种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不良印象。炫富,飙车,烧钱,摆酷,趾高气扬,令人生厌。

可是,人家官二代刘庄可不是这样的人。人家刘庄不但不是不学无术,还“十岁能通晓《春秋》,光武对他的才能很惊奇”。刘庄从小就是一个小天才呢。当年光武二十多岁去长安上太学,好歹才把那《尚书》学了一个“略通大义”而已,而刘庄要比老子强了好多,他“拜博士桓荣为师,学通《尚书》”。一个“略通大义”,大体上知道里面的意思而已,一个“学通《尚书》”,整个能够融会贯通了。从这点看,刘庄是有文化、有知识的,绝非不学无术之流。

可是,就算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博的学识,刘庄登基后还是非常谦逊的。他的谦逊品格让人爱戴。中元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的诏书,就像刘庄登基后正式的就职演说一样,他表明自己的心胸,谦恭异常。“我本小子,继承祖宗大业,日夜惶恐,不敢有半点随便。”

想想也是,以他的资历,面对德高望重、阅人无数、劳苦功高的老臣子,不谦虚点可吃不开啊。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国之君不错,可在文武百官心中的分量,还是轻的啊。所以他对公卿百官将怎样来辅助他、弥补他的不足是进行了深入思考的,也采取了许多措施。

刘庄曾说:“先帝诏书,禁人上事言圣,而间者章奏颇多浮词,自今若有过称虚誉,尚书皆宜抑而不省,示不为谄子蚩也。”

意思是说先帝的诏书,禁止人上书言事称圣,而近来有些章奏,颇多浮夸虚词,自今以后如再有过头的称谓和溢美之词,尚书都应抑压而不加省览,表示不为谄媚的人欺骗嘲弄。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明帝刘庄的谦虚谨慎。看来明帝这人,对那些泛泛的官话、套话、奉承话不怎么感冒。这种实事求是的品格值得称道。

假如要刘庄做一张名片的话,估计他在头衔上会什么也不写,而是只写一个“东汉刘庄”。反观现在人,在名片上往往会冠以一长串头衔——某某协会名誉会长,某某单位名誉顾问,某某大学客座教授,等等,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社会职务,可是,往往那些职务都是自诩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刘庄之举,实在是今人的榜样。世间浮华轻,谦虚谨慎贵啊。

汉显宗孝明皇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也就是那位使他“学通《尚书》”的老师,后来他继位做了皇帝之后,“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为什么要桓荣坐东面呢?中国自古有东为大之说嘛。这也足以看出孝明帝对恩师的敬重。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老师生病的时候,明帝还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老师的街口,就下车步行前往,用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进了老师的门后,明帝往往就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都如此了,所以“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恩师桓荣去世的时候,明帝刘庄还换了衣服,不穿龙袍,亲自去给他送葬,并将其子女做了妥善安排。

明帝刘庄不但尊师,更是敬老。他不止一次亲自袒袖割俎,拿着酒杯,给老者漱口,他怕老人哽噎,还前后捶打。尊师敬老如刘庄者,实属难得。为什么啊?人家刘庄可是一朝天子、一国之君哦,对自己的老师如此敬重,对老人这样爱戴,实在让人感动至极。这就是刘庄的聪明之处了,正是对老师和长者的这种敬重之举,给他带来了超强人气,积聚了超强人脉。当然,他的那些敬重与尊崇,应该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毫无作秀的嫌疑。假若那时候有网络,搞一个年度尊师敬老明星的网络投票的话,想必明帝的票会水涨船高,居高不下。

第二节 关注民生接地气

【原文】

十二月甲寅,诏曰:“方春戒节,人以耕桑。其敕有司务顺时气,使无烦扰。天下亡命殊死以下,听得赎论:死罪入缣二十匹,右趾至髡钳城旦舂十匹,完城旦舂至司寇作三匹。其未发觉,诏书到先自告者,半入赎。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有司明奏罪名,并正举者。又郡县每因征发,轻为奸利,诡责羸弱,先急下贫。其务在均平,无令枉刻。”

【译文】

十二月二十六日,明帝诏令说:“现在正是春天,人们都忙于耕田养蚕。令所有官员务必顺应节气,不要妨碍干扰农事。天下亡命之徒判处斩首以下的,让他们赎罪:死罪入缣二十匹,刖右脚直至髡钳城旦、舂入缣十匹,完城旦、舂直至司寇作入缣三匹。没有发觉,诏书到以前自首的,赎物减半。现在选举不真实,邪佞之人没有去掉,权贵受贿酷吏贪求,为所欲为,百姓愁苦埋怨,实情无从上告,有关官府,应明白上奏罪名,荐举不当者,治荐举人的罪。郡县每次征发劳役,轻易地作奸牟利,诡诈地呵责恫吓贫弱平民,使其心急如焚。现在务必要使劳役均平,不要枉屈刻薄。”

【评点】

刘庄以人为本,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并且贯穿始终。他关注三农,把农村、农业、农民时刻放在心上。也就是说他非常关注民生大计。这一点,的确是可圈可点的。

刘庄在就职演讲式的那个诏书里说了,“继承政体,谨守文德,不知稼穑的艰苦,只怕有荒废失误”。意思是说我接管了这个国家,懂得些书本知识不差,可是对农业生产不太熟悉啊,也没有怎么干过农活,麦子怎么种,农田怎么管,我都不知道,我基本上是一个门外汉,恐怕会有荒废农业的失误啊。于是,刘庄呢,反而就很重视农业生产,他还兴修水利,改进水利设施,在农村政策上颇费脑筋,煞费苦心。

那个年代,农业生产,是国之根本啊。一国之君这么重视农业生产了,那生产肯定能取得好的收成。作为一国之君,怎样关心三农呢?那就是制定优惠的政策,刺激和推动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明帝刘庄在位期间多次下诏招抚流民,把公家的地赐给贫困的人,兴修水利,经济社会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较好发展。

有史书记载为证,光武帝末年的时候,全国人口普查,登记有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一下子就增加到了3400多万。这和明帝的注重民生的治国之策是有着直接关系的。明帝以及随后的章帝在位期间,史称“明章之治”。由此可见,不管是哪朝哪代,君王一定要以民生为重,以百姓为先,才基业牢固、长治久安啊。

第三节 公私分明出绩效

【原文】

帝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者。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谓群臣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是以难之。”故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焉。

论曰: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内外无幸曲之私,在上无矜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代十二。故后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而钟离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为言,夫岂弘人之度未优乎?

【译文】

帝遵行建武年代的制度,没有敢违抗的。外戚之家,不得封侯参政。光武女馆陶公主,为儿子求郎的官位,明帝没有答应,却赐钱千万。

对群臣说:“郎官上应天上星宿,宰辖百里,如果人选不当,老百姓就要遭殃,因此不能准许。”所以明帝时期官员称职,民安其业,远近心悦诚服,户籍人口增加很多。

史家评论说:明帝善于刑事诉讼,法令分明,日晏坐朝,枉屈不明的问题都能得到处理。内外没有侥幸徇私的心情,在上也没有骄矜炫耀的神气。断案合情合理,案件据称仅及前代十分之二。所以后来称颂事情办得好的,没有不推崇建武永平之政的。而钟离意、宋均一伙人,常常因明帝褊察明慧而不满,这难道是弘人之度不曾宽容吗?

【评点】

明帝刘庄对内部工作人员的严格管理是举世闻名的。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管理”二字可是大有文章可做啊。管理,其实是推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内驱力。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就形成不了最经济、最强大的发展合力。这是毋庸置疑的。

刘庄对人员的管理是出了名的严厉。要说他老子刘秀在位时,由于有着极高的威望,实施柔道政策,靠个人魅力感召起作用的话,用到刘庄身上可就不灵了。为什么不管用啊?你想,刘庄资历浅啊,他的威望高不过那一朝功臣去。所以,聪明的刘庄就不能那么干了。明帝即位后,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就是说在一个“严厉”上下功夫。

律人先律己啊。

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参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比如,明帝根据光武生前的意思,画二十八将于云台,但对自己的岳父马援却不予收入,老丈人都不例外,这就给大臣们一个信号,就是自己要限制和约束外戚。他在位时,他的舅舅们都位不过九卿。馆陶长公主想替儿子求个郎官做,汉明帝宁可送给外甥一千万钱,也不答应。大臣阎章才学出众,工作突出,但因两个妹妹是后宫嫔妃,汉明帝为不破坏外戚不封侯参政的规矩,硬是不提拔阎章。他对自己的亲戚就是这么严格要求,毫无余地。

但同时,明帝又委任开国元勋高密侯邓禹为太傅,同母弟东平王刘苍为骠骑将军,光武朝太尉赵熹保留原职,使宗室、功臣、官僚集团都有了自己的政治代表。同时对生母阴太后、异母郭太后都非常尊重、平等对待,赢得了外戚和臣下的好评。

在内部管理上,明帝六亲不认,绝不含糊。太后阴丽华的弟弟阴就的儿子驸马阴丰,杀了公主。由于阴丰地位显赫,这个案子不好断啊。加之当时阴太后还在,是他最大的保护伞,但是明帝也不徇私情,毅然决然地将阴丰绳之以法,给依法处斩了。

光武遗命辅政的大臣梁松,是河西功臣梁统的儿子,同时也是明帝的姐夫,这层关系也够亲密的了吧?可是由于这小子“坐怨望、县飞书诽谤”,结果还是让明帝依法给拾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