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成功平叛,稳固皇权
【原文】
吴王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举兵反。大赦天下。遣太尉亚夫、大将军窦婴将兵击之。斩御史大夫晁错以谢七国。
二月壬子晦,日有食之。
诸将破七国,斩首十余万级。追斩吴王濞于丹徒。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自杀。
夏六月,诏曰:“乃者吴王濞等为逆,起兵相胁,诖误吏民,吏民不得已。今濞等已灭,吏民当坐濞等及逋逃亡军者,皆赦之。楚元王子蓺等与濞等为逆,朕不忍加法,除其籍,毋令污宗室。”立平陆侯刘礼为楚王,续元王后。立皇子端为胶西王,胜为中山王。赐民爵一级。
【译文】
吴王刘濞、胶西王刘卬、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联合举兵造反。景帝下令大赦天下。派遣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领兵征讨。斩御史大夫晁错以安抚发动叛乱的七国。
二月初一日,日偏食。
周亚夫、窦婴所指挥的各路将士打败七国叛军,斩首十余万人。追斩吴王刘濞在丹徒。胶西王刘卬、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都自杀。
夏天六月,景帝下诏说:“以往吴王刘濞等造反作乱,兴兵威胁朝廷,欺蒙吏民,吏民不得已而相从。现在刘濞等已被消灭,对受蒙蔽的吏民及逃亡的士兵不追究连坐的法律,一律赦免。楚元王的儿子刘蓺参与刘濞等的叛乱,我不忍绳之以法,在王室家谱中除名,以免玷污宗室。”封平陆侯刘礼作为楚王,来继承元王之后。立皇子刘端作为胶西王,刘胜作为中山王,赏赐百姓长一级爵位。
【评点】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疾不朝。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茶几、手杖,对老年人尊敬和优待的象征),准许他不用朝请。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悔改,反而更加骄横。
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六个县。
景帝前元三年正月,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遍告各诸侯国。消息传来,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
刘濞发难后,即率二十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
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三十六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派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内心却摇摆不定,这给了爰盎以可乘之机。爰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爰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爰盎的话,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残酷地族诛。可惜晁错一片忠心,就这样为小人谗言所害。
景帝诛晁错,去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就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周亚夫带领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东越,被杀。
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间的一次关键性的战争,仅仅三个月就胜负分明。汉廷为何速胜?叛军为何速败?其答案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
一、臣心、军心、民心的向背。汉朝建立以来,偃武修文,与民休息,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日渐好转,所以臣民拥戴汉室。如平民赵涉向周亚夫建议:汉军经蓝田出武关,既可迅速控制洛阳军械库,又可避开吴楚伏兵,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相反,吴、楚等七国为了各自的私利,驱使百姓,挑起战火,犯上作乱,破坏安定,再加上勾结匈奴,更为广大人民所厌恶,所以遭到国内从上到下的反对。
二、策略、战略得当。七国叛乱事起,太尉周亚夫就向景帝献计说:“楚兵勇悍,正面交锋恐难取胜,希望弃梁国之地,然后断绝吴、楚粮道,就可以平定他们了。”此计是以暂时放弃某些空间来换取时间,达到牵制叛军、挫其锐气的目的。后来战争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周亚夫的判断。
三、人才运用得当。景帝深谙用人之道,如以太尉周亚夫为汉军主帅,可谓选帅得人。而吴王濞虽能广泛招纳天下亡命之徒,但却不能真正任用他们。
七国失败后,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景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调整诸侯王国的设置。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继续大力推行削藩。此后,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诸侯王国领郡由高祖时的四十二郡减为二十六郡,而中央直辖郡由高祖时的十五郡增加至四十四郡,使汉郡总数大大超过诸侯王国郡数。这一变化,对于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意义十分重大。
抑贬诸侯王的地位。“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取消“诸侯皆赋”,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此后,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
经过景帝的改革,汉初推行的诸侯王国制,至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诸侯王在名义上是封君,实际上“唯得衣食租税”而已;但是诸侯王势力并未彻底解决,以致后来汉武帝不得不继续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二节 和多战少,蓄势待发
【原文】
(一)
夏四月,赦天下。赐民爵一级。
遣御史大夫青翟至代下与匈奴和亲。
五月,令田半租。
秋七月,诏曰:“吏受所监临,以饮食免,重;受财物,贱买贵卖,论轻。廷尉与丞相更议著令。”廷尉信谨与丞相议曰:“吏及诸有秩受其官属所监、所治、所行、所将,其与饮食计偿费,勿论。它物,若买故贱,卖故贵,皆坐臧为盗,没入臧县官。吏迁徙免罢,受其故官属所将监治送财物,夺爵为士伍,免之。无爵,罚金二斤,令没入所受。有能捕告,畀其所受臧。”
二年冬十二月,有星孛于西南。
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
春三月,立皇子德为河间王,阏为临江王,馀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彭祖为广川王,发为长沙王。
夏四月壬午,太皇太后崩。
六月,丞相嘉薨。
封故相国萧何孙系为列侯。
秋,与匈奴和亲。
(二)
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两千人。
(三)
春,匈奴入雁门,太守冯敬与战死。发车骑材官屯。
【译文】
(一)
夏天四月,大赦天下,赏赐百姓长一级爵位。
派遣御史大夫青翟到代下与匈奴和亲。
五月,下诏农田减租一半。
秋天七月,下诏说:“当今律条对于主管官吏因接受食物贿赂给予削职的处分过重,而对于接受财物、贱买贵卖来牟取暴利的惩治则过轻。希望廷尉与丞相重新制定律条。”廷尉信和丞相申屠嘉商议制定新律如下:“官吏及有爵级的文官武将,凡收受他们的下属机构与个人贿赂食物的,要按价偿还,免予处分。凡饮食以外的物品,如果利用职权压价买进,抬价卖出,按盗窃赃物查处,没收入官。官吏在调动与罢免时,接受原来的下级赠送财物的,削去官职,并给予除名。无职可削的,罚金二斤,并勒令交出所受贿的财物。有能举报的人,用所没收的赃物进行奖赏。”
景帝二年冬十二月,有彗星出现在西南。
下令天下男子年满二十的就可任官员助理。
春天三月,封皇子刘德作为河间王、皇子刘阏作为临江王、皇子刘馀作为淮阳王、皇子刘非作为汝南王、皇子刘彭祖作为广川王、皇子刘发作为长沙王。
夏天四月二十五日,太皇太后驾崩。
六月,丞相申屠嘉死了。
封前相国萧何的孙子萧系作为列侯。
秋天,与匈奴和亲。
(二)
六月,匈奴入侵雁门,到武泉,入上郡,掠取牧马场的马匹,汉军将士战死的达两千人。
(三)
春天,匈奴入侵雁门,雁门太守冯敬战死。朝廷派车骑材官屯守雁门。
【评点】
景帝时期是匈奴“最强大”的时期,强大的匈奴骑兵南下进击汉地,烧杀抢掠,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而此时汉朝社会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但要战胜匈奴,条件仍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景帝怎样处理汉匈关系呢?总的来说,是有战有和,但和多战少,以和为主。
景帝坚持和亲,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为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为以后汉武帝反击匈奴做了准备。当然,景帝并不是一味妥协,也进行了必要的抵御。在不多的反击匈奴的战斗中,涌现了李广、程不识和郢都等一批卓越的将领,其中尤以“飞将军”李广最为突出。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庄浪西)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国名将,所以李广堪称将门之后。李广有一套不正规的治军方法,非常适合塞外的地理条件和敌情条件。他的部队简单、机动、长于应变。所以司马迁称赞他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匈奴人一听李广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以至他们称李广为“飞将军”。
景帝除了支持李广、程不识等边将抵抗匈奴,维持和和战战之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为以后武帝时期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其中主要有 两项。
马政:“造苑马以广用。”中原内地自古以来就缺马,这样既不利于骑兵的壮大,又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更限制了交通、运输等事业的发展。景帝即位之后,继续进行马政建设。他下令扩大设在西边(如北地郡)、北边(如上郡)的马苑,而且鼓励各郡国及民间饲养马匹。由于景帝时期养马业的大发展,军马生产颇具规模,属于官府的马匹发展到了40万匹,民间的尚且未计。
实行“卖爵令”及“黩罪之法”。这两项措施都是在文帝时由太子家令晁错提出,并由文帝批准实行的。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了这些被证实有效的措施,并使它更为完善。大批徙民充实于边地,成为一支兵农混一的垦戍队伍,不但减轻了内地百姓的徭役,而且争取到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清静恭俭,无为政治
【原文】
(一)
元年冬十月,诏曰:“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遂群生;减耆欲,不受献,罪人不帑,不诛亡罪,不私其利也;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也。朕既不敏,弗能胜识。此皆上世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明象乎日月,而庙乐不称,朕甚惧焉。其为孝文皇帝庙为《昭德》之舞,以明休德。然后祖宗之功德,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其与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礼官具礼仪奏。”丞相臣嘉等奏曰:“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臣谨议: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世世献祖宗之庙。郡国诸侯宜各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庙。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所献祖宗之庙。请宣布天下。”制曰“可”。
春正月,诏曰:“间者岁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绝天年,朕甚痛之。郡国或硗陿,无所农桑□畜;或地饶广,荐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
(二)
九月,诏曰:“法令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狱,人之大命,死者不可复生。吏或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令亡罪者失职,朕甚怜之。有罪者不伏罪,奸法为暴,甚亡谓也。诸狱疑,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
(三)
夏四月,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四)
三年春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吏发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臧为盗。二千石听者,与同罪。”
【译文】
(一)
景帝元年冬十月,下诏书说:“我常听说夺取天下的祖先有功而治理天下的祖宗有德,制礼作乐也就各有由来。歌唱,是用来赞颂盛德;舞蹈,是用来表达丰功的。高祖祭奠祖庙,奏《武德》《文始》《五行》等舞。惠帝祭奠祖庙,奏《文始》《五行》等舞。文帝君临天下,政通人和,远近如一;除去了诽谤皇上的罪,停止肉刑,赏赐年高德劭的人,抚恤孤独无依靠的人,尽量达到臣民的愿望;节制嗜欲,不接受奉献物品,不株连罪人的妻子,不让无罪的人蒙受冤屈,严于律己而执法无私;废除宫刑,遣返宫中美女,以免其后继无人。朕生性愚钝,对父皇的功德还不能全部列举。仅上所述,也是古代的圣帝贤王未能尽行,而文皇帝都全部付诸实施。可以说盛德配在天地,恩泽普及四海,人人都蒙受关怀与爱护。他的圣明如日月经天,而祭祀的乐舞却不相称,我深感不安。为此,应该为文皇帝庙做昭德的舞蹈,来彰明他的美德。这样,祖宗的功德,才能传于万世,永远无穷,我也就感到无限欣慰了。希望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礼官提出具体的礼仪方案上奏。”丞相申屠嘉等奏道:“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彰明孝文皇帝的盛德,这是臣等的认识所不及的。臣谨议:开国之功莫大于高皇帝,仁德之盛莫大于文皇帝。因此高皇帝庙应为帝家的太祖庙,文皇帝庙应为帝家的太宗庙。汉家天子应世代祭奠祖宗之庙。郡国诸侯应各为文帝立太宗之庙。各侯王、列侯派出使的人到京都临祭宗庙。请向天下宣布。”景帝表示“同意”。
春,正月。下诏说:“近年来年景不好,人民多数缺乏粮食,有的饥饿致死,我深感怜悯和痛惜。有些郡国土地瘠薄不毛,无法发展农桑;而有些郡国则土地广阔,牧草深茂,水利条件优越,却不能移民开发。为此,可以鼓励地力瘠薄之区的人民自由地移居到土地广阔而肥沃的地方去。”
(二)
九月,景帝下诏说:“法令与度量,是用来禁暴止邪的。刑狱,是决定人的生死的,死的人不可能再生还。有的官吏不执行法令,贪赃枉法,狼狈为奸。用威逼迫他们供认,用严厉的酷刑决断案情,以至于使无辜的人蒙受不白之冤,我深为同情。有罪的人不服罪,藐视王法,负隅顽抗,那另当别论。而对于疑狱,即使可以引用律条进行判处而人心却不服的,就应进行复审与合议。”
(三)
夏天四月,下诏说:“雕文刻镂,消耗人力会伤害农事;锦绣纂组,劳力费时会有害女红。农事伤就会导致粮荒而饥饿,女红害就会影响纺织生产而寒冷。饥寒交迫,而不起做盗贼是不大可能的。朕亲自耕种,皇后亲自蚕桑,来奉宗庙祭祀的所需,为天下做出榜样;朕不收奉献,减少冗员,降低徭赋,是希望天下重视农桑,积贮粮帛,以备灾荒。不准以强取弱,以众暴寡,让老者能享寿考,让幼者顺利成长。今年粮食歉收,民食不足,问题出在哪里?有些诈伪官吏,公开贪污受贿,鱼肉百姓,侵吞民脂民膏。县丞,本是地方主要官员,有的知法犯法,为盗张目,这是不能容许的。现命令二千石各履行其职责,凡疏于职守与渎职害民的人,丞相都应进行追究,并予以惩处。特布告天下,使他们明知朕意。”
(四)
三年春正月,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用它和货币以通有无,又无法识别与使用。有时粮食收成不好,朕认为是从事商业的人过多,而从事农业的人过少的缘故。现特令郡国要劝励农民从事农桑,多植树,可以丰衣足食。如有官吏用他们的资财雇用民力开采黄金珠玉,以盗赃的罪行论处。对二千石不进行查究的人,与他们同罪。”
【评点】
人们对景帝在政治上的传统评价是“清静恭俭”:“清”,是为政少事;“静”,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俭”,是节省费用。景帝继续执行黄老无为政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重农抑商,发展经济。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重农抑商这一既定国策。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景帝允许居住在土壤贫瘠地方的农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同时,还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景帝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
文景时期的社会渐趋稳定,物价日益低廉。据学者统计,在整个西汉时期,文景统治的近四十年内,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米价下跌幅度最大,这就为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轻徭薄赋,约法省禁。景帝时期,对农民的剥削(赋役)、压迫(法律),较以前有所减轻。所谓约法省禁,就是法令要简约,刑网要宽疏。前元元年(前156),景帝即位伊始就颁布了诏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时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前155),景帝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昭帝时代。
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其一,继续减轻刑罚,如前所述,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进行修正。其二,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
发展教育,打击豪强。景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所以统治阶级上自景帝,下至郡县官都逐渐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当时在教育领域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翁办学。
文翁,庐江郡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年轻时就好学,通晓《春秋》,以郡县吏被察举(即郡国守相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景帝末年任命他为蜀郡太守。文翁首创了郡国官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成就得到后人的肯定。武帝很赞赏文翁的办学模式,在全国予以推广。
景帝一面弘扬文教礼仪,一面又打击豪强。为了保证上令下达,景帝果断地采取了多项措施,重要的有两项:一是在修建阳陵时,效法汉高祖迁徙豪强以实关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强迁至阳陵邑,使他们宗族亲党相互分离,削弱他们的势力,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二是任用酷吏,如郅都、宁成、周阳等,严厉镇压那些横行郡国、作奸犯科者,收到了杀一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强、官僚、外戚等人人股栗,个个惴恐,其不法行为大大收敛,这便局部地调整了阶级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由于推行了上述措施,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人口翻番,国内殷富,府库充实。据说,景帝统治后期,国库里的钱堆积如山,穿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堆在露天,有的霉烂了。但是,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贫富悬殊的分化。这种状况,既为后来汉武帝实施“雄才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给西汉中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第四节 明争暗斗,力保储位
【原文】
(一)
夏四月己巳,立皇子荣为皇太子,彻为胶东王。
六月,赦天下,赐民爵一级。
秋七月,临江王阏薨。
十月戊戌晦,日有蚀之。
五年春正月,作阳陵邑。夏,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
遣公主嫁匈奴单于。
六年冬十二月,雷,霖雨。
秋九月,皇后薄氏废。
七年冬十一月庚寅晦,日有蚀之。
春正月,废皇太子荣为临江王。
二月,罢太尉官。
夏四月乙巳,立皇后王氏。
丁巳,立胶东王彻为皇太子。赐民为父后者爵一级。
(二)
三月,临江王荣坐侵太宗庙地,征诣中尉,自杀。
(三)
夏四月,梁王薨,分梁为五国,立孝王子五人皆为王。
【译文】
(一)
夏天四月二十一日,立皇子刘荣为皇太子,刘彻作为胶东王。
六月,大赦天下,赏赐人民爵位一级。
秋天七月,临江王刘阏去世。
十月三十日,日偏食。
景帝五年春,兴建阳陵邑。夏天,招募百姓移居阳陵,并赐给他们钱二十万。
选派公主嫁匈奴单于。
六年冬十二月,雷鸣、暴雨。
秋天九月,皇后薄氏被废。
七年冬十一月三十日,日偏食。
春天正月,废皇太子刘荣作为临江王。
二月,罢除设置太尉官。
夏天四月十七日,立皇后王氏。
四月二十九日,立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赐百姓中为父亲的继承人的爵位 一级。
(二)
三月,临江王刘荣犯有侵犯太宗庙地之罪,中尉予以拘捕。刘荣自杀。
(三)
夏天四月,梁王去世,分梁为五国。封梁孝王五个儿子都为王。
【评点】
太子的废立将导致统治集团权力的重新分配,各种矛盾可能在此时突然爆发,所以是君主政体最薄弱、最危险的环节。景帝从登基那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考虑身后的储位问题,他一共生了16个儿子,却没有一个嫡出。原来,景帝的正妻薄皇后,是祖母薄太后的娘家孙女,在他做太子时由祖母指定包办的。薄皇后始终未生一男半女,于是便引起了对储位激烈的明争暗斗。
明争储位的是他的胞弟、母亲窦太后最疼爱的儿子梁王刘武。皇后薄氏无子,加上刘武有贤王之名、广袤的封土和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的赫赫战功。窦太后意欲在景帝驾崩之后,由梁王入继大统。
汉景帝自己也有过失。前元三年(前154)初,即七国之乱爆发前夕,梁王入朝,当时景帝尚未立太子。一日,景帝朝宴梁王,酒醉后说:“朕千秋之后当传位于梁王。”梁王自是心中窃喜。参事窦婴说:“汉法之约,传子嫡孙。今帝何以得传弟,擅乱高祖约乎?”景帝酒醒后惊悟失言,此议搁置起来。
七国之乱平定后,立嗣矛盾更加突出。窦太后再度暗示景帝传位于梁王。景帝命爰盎等去劝诫太后。爰盎对窦太后说:“从前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引发了五世之乱。小不忍,害大义,必生事端。所以《春秋》认为传子才是正确的。”窦太后自知理亏,从此不再提及此事,遣梁王归国。
争储位的暗斗主角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夫人。王夫人全名王娡,槐里(今陕西兴平县境)人,父王仲,生母为臧儿。兄弟王信、田蚡、田胜,妹王兒姁曾嫁金王孙生女金俗。其母将她与其妹王兒姁送进刘启的太子宫。
王夫人入宫后给刘启生下四个孩子,一龙三凤,前三个均是女孩儿,分别被封为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和隆虑公主,而龙胎,就是后来威名远播的汉武帝刘彻,生于景帝即位不久的前元元年(前156)七月初七。
刘彻,初名彘,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据《汉孝武故事》载:“至三岁,景帝抱于膝上,抚念之……试问儿:‘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小刘彘信口而应的回答,使刘启不得不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刘彘有惊人的记忆力,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景帝深感诧异。刘彘“讼伏羲以来群圣,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无一字遗落。至七岁,圣彻过人”,景帝遂改刘彘名“彻”。“彻”字表示充满智慧,达到圣德的要求。于是刘启就萌生了易太子的念头。
景帝四年(前153),立宠妃栗姬子刘荣为太子,史称“栗太子”;封刘彘为胶东王。不久刘彘取栗太子而代之的契机出现了,原因是馆陶长公主刘嫖插进 来了。
刘嫖是汉景帝的姐姐,窦太后的爱女长公主想把其女陈阿娇嫁给太子刘荣,没想到竟遭到了栗妃的一口拒绝,刘嫖因此与她结下怨恨,心存报复之念。与栗姬不同,王夫人机敏圆滑,当馆陶长公主刘嫖想将比刘彘大四岁的女儿许配给他时,王夫人见长公主地位崇高,在窦太后跟前说一不二,当下满心欢喜地答应 下来。
于是6岁的刘彘与10岁的陈阿娇订了婚,时在景帝前元六年(前151)。同年九月,皇后薄氏因无嗣被废,从此,馆陶长公主屡屡向景帝称赞刘彻如何聪明,如何达理,使景帝更加喜爱这个孩子。同时,长公主经常向景帝进谗,诬陷栗姬。景帝便在前元七年(前150)十一月,案诛大行,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半年后,王夫人被立为皇后,7岁的刘彻被立为太子。
争储的余波后,中元二年(前148),临江王刘荣不慎犯法,被从江陵(今属湖北)征诣京城。中尉郅都令人严加看管、审讯。刘荣极其愤懑、悲伤,写完向父亲的谢罪词后,自杀身亡。
刘彻被立为太子,梁王刘武不肯就此罢手。他广延四方豪杰之士,多做兵器弩弓等,储存金银“且百巨万”,又派人刺杀爰盎等十余名大臣。阴谋败露后,梁王大为恐慌,买通韩安国走长公主的后门,疏通窦太后,稍得宽释,但景帝对他已疏远多了。梁王刘武连沮丧带惊恐,不久就身染恶疾而亡。景帝将梁地一分为五,在不知不觉中就削弱了刘武诸子的势力。
景帝另立太子后,对权倾朝野的条侯周亚夫最不放心,又寻机处置了他。景帝后元元年(前143),竟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周亚夫削职下狱。一代名将,五天不吃东西,最终呕血冤死。逼死周亚夫与冤杀晁错一样,都说明景帝“寡恩忍杀”,惯于过河拆桥。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正月,景帝刘启患病,病势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临终前对太子刘彻说:“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但要知人、知己,还要知机、知止。景帝似乎已经感觉到儿子有许多异于自己的品质,把天下交给他是放心的,路还是让他自己走吧,多嘱咐也无益。不久,景帝病死于长安未央宫,葬于阳陵(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张家湾村北)。太子刘彻即皇帝位,这就是汉武帝。
第五节 见微知著,察人有术
【原文】
秋七月乙巳晦,日有蚀之。
条侯周亚夫下狱死。
二年冬十月,省彻侯之国。
【译文】
秋天七月三十日,日偏食。
条侯周亚夫下狱,死在狱中。
二年冬十月,下命令撤销列侯一定要到封国去的规定。
【评点】
考察是识别和衡量人才是否堪当重任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我国早在汉代就确定了刺史六条,用以监督和考察百官的政绩与行为,并把它立为百代不易的良法。可见,对人才的考察由来已久。
周亚夫可是汉景帝的股肱重臣,他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立下了赫赫战功,以后又官至丞相,为汉景帝献言献策,也算是忠心耿耿了。可是汉景帝在选择辅佐少主的辅政大臣的时候,还是把他抛弃了,原因何在呢?
在古代的时候,每个皇帝年老之后,皇位的继承问题就空前复杂起来。每个皇帝都会费一番心血,汉景帝就碰到了这个问题。当时太子才刚刚成年需要辅政大臣的辅佐,汉景帝为此试探了一次周亚夫。
一天,汉景帝宴请周亚夫,给他准备了一大块肉,但是没有切开,也没给他准备筷子。周亚夫看了,很不高兴,就回头向主管筵席的官员要筷子。汉景帝笑着说,丞相,我给你这么大一块肉你还不满足吗?还要筷子,真是讲究啊。周亚夫一听,赶紧摘下帽子,向皇帝跪下谢罪。汉景帝说,起来吧,既然丞相不习惯这样吃,那就算了,今天的宴席就到此了。周亚夫听了,就向皇帝告退,快步出了宫门。汉景帝目送他离开,并说,看他闷闷不乐的样子,实在不是辅佐少主的大 臣啊!
汉景帝试探周亚夫的方法可以说是很巧妙。辅佐少主的大臣,一定要稳重平和,任劳任怨,不能有什么骄气。因为少主年轻气盛,万一有什么做得过分的地方,只有具有长者风范的人,才能包容这些过失,一心一意地忠贞尽责。从周亚夫的表现来看,连老皇帝对他不礼貌的举动,他都不能忍受,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以后又怎么能包容少主的过失呢?赏赐他的肉,虽然不方便食用,但在汉景帝看来,他也应该二话不说,把它吃下去,这表现了一个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他要筷子的举动,在汉景帝看来就是非分的做法,到辅佐少主的时候,会不会有更多非分的要求呢?这是汉景帝不能不防的。所以汉景帝果断地放弃了周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