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找借口找方法
5539000000002

第2章

亚当和夏娃身上的“借口基因”:找借口是人性的顽疾

耶和华将亚当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园中,吩咐他们:“园中树上的各样果子你们可以随意吃,只有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们不可吃。”

亚当和夏娃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才突然发现自己赤身裸体,从此有了羞耻感。为了躲避耶和华,他们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耶和华呼唤亚当:“你在哪里?”亚当说:“因为我赤身裸体,我便藏了。”耶和华说:“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树上的果子吗?”于是亚当踢出人类第一个皮球:“是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吃,我就吃了。”

耶和华对夏娃说:“你做的是什么事呢?”夏娃又把皮球踢开:“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可怜的蛇没有脚,不会踢皮球。耶和华惩罚它:“你既做了这事,就必受诅咒,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须用肚子行走,终生吃土。”

当神盘问亚当“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时,他知道自己也不可能否认,但他不想承担责任,于是脑子里有了借口。他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这不仅将责任全部推给了他的妻子,而且还有这样的意思:“神把这个女人赐予他,因此神自己也该承担责任。”——这是人类典型的思维。

借口思维是人性的一个不良基因, 在人类出现时就注入到他们的思想当中,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借口基因”进化得越来越巧妙,也越来也越美丽,人们运用借口的能力也愈发出神入化,借口的作用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我们不想做某事的时候,会说“这段时间我很忙”或者“我不知道怎么做”;当我们逃避责任的时候,会说“这和我无关”……人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些借口恰好迎合了人的这种本能,而且像罂粟果一样让人成瘾,成为难以驱除的顽疾。

那些在工作中经常拖延的人是制造借口和托词的专家。其实,所谓的拖延说到底还是人的惰性在作怪,而借口则是对惰性的纵容。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想着该起床上班了,同时却留恋着被窝的温暖,一边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找借口“再躺一会儿”,于是又躺了5分钟,甚至10分钟……可能当天你只是错过班车。而对于整个人生,也许,你已不知不觉错过了腾飞的快车。

寻找借口的最大好处,就是把属于自己的过失掩饰掉,把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给社会或他人。这样不负责任的人在社会上得不到大家的信赖和尊重,在工作中不会成为称职的员工,当然也无法成为企业期待和信任的优秀员工。

当曹康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家中的花瓶,大人袒护他说:“孩子,这没什么关系,你的年龄还小。”

上学的时候,曹康没有按时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对自己说:“不要紧,偶尔一次。”

参加工作后,他在车间里给工友们发工资,把工资给计算错了,他又对自己说:“我还年轻,犯一点错误是可以原谅的。”

中年的时候,和曹康同时进入公司的明杰,很上进,节节升迁。曹康却不以为然地说:“明杰并不比我聪明多少,他只是不怕吃苦,经得起磨炼,能完全投入工作,而我没有做到这一点。”在他退休的时候,一切都已经过去了,他什么也没有得到。曹康这时才蓦然发现,往事不堪回首啊!“其实公司内外有很多机会,我抓住了都可能获得晋升。比如有一次,公司想派我到西部去掌管分公司,但是我自己因为感到有困难而拒绝了。每当这种绝好的机会到来时,我总是能找到一些借口来推脱掉。”

后来曹康进入了养老院,一不小心又打破了放在桌子上的一个花瓶,护理人员也很袒护他:“算了,这个老人有精神病。”

自曹康父母第一次用借口替他开脱责任后,在他的一生中,他便总是找借口来搪塞学习和工作,惧怕真正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挑战,害怕挺身而出,承担责任,结果到了工作生涯结束时也毫无成就。曹康像无数人一样,把自己判入了“心理牢笼”之中,成为一种“另类奴隶”。这种“奴隶”,在办公室中、在商店里、在工厂以及在每一个地方,我们都能发现他们的存在。因为爱找借口,这个特点决定了他们工作效率低下,决定了他们会丧失很多机会,也决定了他们很难有所成就。

借口是人性的丑恶部分。人类的存在就是本性与良知的博弈,一部人类社会的进化史,就是人与人性斗争的历史,因此,拒绝借口不仅仅是员工的发展之本,也是除掉人性顽疾,顺延人类文明,固守道德家园的一部分。

挑战人性的顽疾,做一个不找借口的员工,你就是老板偏爱的员工,你就是职场的宠儿,你的职业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为什么找借口的总是“那一小撮人”:能力上的“短板”是借口的内因

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最佳新秀杰森·基德,曾经讲述过影响他一生的一件小事。

小时候,父亲常常带他去打保龄球。他打得不好,为此,他总是找各种借口和理由。

有一天,当他再一次为自己找借口的时候,父亲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别再找借口了。你打得不好,是因为你不学习,又不愿意总结方法。假如你好好做,你就不会这样讲了。”

这句话给他极大的震动,此后他一发现自己的缺点,便想尽办法纠正、弥补。正是不断纠正缺点的方法促进他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一名世界顶级赛事的顶级球员。

当我们看见最佳新秀杰森·基德的时候,借口已经远离他而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优秀的NBA球员,因为他能够正视自己的短板,并通过学习不断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与基德一样,当面对没有完成的工作或者目标时,总有员工会找命运、天时等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掩饰自身能力的不足。能力是成功的资本,一个人如果能力不足,工作效率等自然会大打折扣,此时如果不能正视自身能力的“短板”,自然会让各种借口袭身。因此,杜绝借口,首先要寻找自身的能力缺陷,然后通过不断学习,以减少能力的“短板”。

从24岁担任万国证券管理总部副总经理,到37岁接掌阿里巴巴的卫哲,作为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他持有4825万股公司股票,按照每股30港元的开盘价计算,价值约145亿港币。卫哲成了比孙振耀、唐骏更值钱的“金领”。但他的第一任老板、被称为“中国证券业之父”的管金生给他的评价是:“卫哲不聪明。”

卫哲的成功固然有偶然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其职业规划中不断找“短板”,弥补能力的不足。卫哲关于人生的理解和规划,值得我们借鉴的有很多。

199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卫哲进入了万国证券,工作是为万国证券翻译年报。“当时我并不懂得选择,只是觉得有一个实习的机会就很不错了。”卫哲说,“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工作中的卫哲很虚心,也很勤奋,加上善于察言观色,一年之后,卫哲扶摇直上,成了万国证券管理总部的副总经理。

“你真的有这个能力吗?”当上副总经理的卫哲这样问自己。那个时候他感觉到“杠杆最大,负债也最大”。1995年2月,万国证券出事。慢慢地,卫哲觉得,自己当时并不比别人懂得多,无非是比别人多看了些书而已。卫哲:“如果能力没有达到那个位置的要求,总有一天,要载跟头。”

卫哲没有为自己找借口,而是去真正的百年老店里补课。1995年,卫哲去了普华永道,连降N级,以弥补自己的财务“短板”。“万国证券给了我霸气和杀气,普华永道使我细致。”卫哲后来这样评价自己的第一次跳槽。2000年,漫漫熊市开始,卫哲去了百安居,从资本市场走向零售行业是弥补执行力“短板”的机会。去阿里巴巴是弥补电子“短板”的。卫哲很清楚:“21世纪任何一家企业要成功都离不开互联网。”

2000年,从证券市场出来的卫哲,理论上是从资本市场换到了零售行业,但是他选择了从CFO(首席财务官)干起。当时的CFO有两种职能,一种是以圈钱为主的CFO,另一种是偏经营的CFO。卫哲又面临着一次选择。“我问自己,我要补哪块‘短板’?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当时的互联网,CFO是圈钱的;而我所要的是实业,我要去做营运、参与公司管理的CFO,而不是融资的CFO。CFO的更多工作是体现在运营方面,这恰恰是我所需要的。”就这样,卫哲最终选择了百安居。

两年后,32岁的卫哲被提拔为中国区总裁。通过把建材直销给开发商,主动开发团购客户等本土化的销售模式,卫哲用6年的时间实现了百安居在中国区业务的一个跨越。

“有些‘短板’不能等到发生的那天再去弥补。”卫哲一语中的。员工如果能像卫哲那样努力去弥补自己的“短板”,很快就能成为更具价值和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要想获得发展,就不能满足于当前的职业能力,而是要注意自己的职业前途。也许现在还有适合你的岗位,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的运用,很多人工的都被机械代替了,所以,要有职业危机意识,结合自己的个性,努力拉长自己的“短板”。

刘宁现在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副总经理。五六年前,他是作为一名送水工被建筑公司招聘进来的。在送水工作中,他并不像其他送水工那样,刚把水桶搬进来,就一面抱怨工资太少,一面躲起来吸烟。他每一次都给每位建筑工人的水壶倒满水,并利用工人们休息的时间,请求他们讲解有关建筑的各种知识。没几天,这个勤奋好学、不满足现状的送水工,就引起了建筑队长的注意。两周后,他被提拔为计时员。

当上计时员的刘宁依然尽心尽责地工作,他总是早上第一个来,晚上最后一个走。由于他勤学知识,对包括地基、垒砖、刷泥浆等在内的所有建筑工作都非常熟悉,当建筑队长不在时,一些工人总爱问他问题。

一次,建筑队长看到刘宁把旧的红色法兰绒撕开套在日光灯上以解决施工时没有足够的红灯照明的难题后,便决定让这位年轻人做自己的助理。就这样,刘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抓住了一次次机会,仅仅用了五六年时间,便晋升为这家建筑公司的副总经理。

虽然刘宁晋升为公司的副总经理,但他依然坚持自己勤奋工作的一贯作风。他常常在工作中鼓励大家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

刘宁的成长告诉我们,无论你目前的职位和工种是什么,只要你严于律己,勤奋好学,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就能够实现自身和企业常青发展的愿望,也就不会再因为能力不足找借口。

肯不断扩充自己能力的人,必定有一颗热忱的心。他们肯干肯学,多方面向人求教,不断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把能力的“短板”补长,工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为什么你会厌倦工作:职业精神的缺失是借口的催化剂

“再过两个星期就要到公司报到了,不过我不大想去。” 东华大学大四学生小林用“有点烦”来形容对即将参加工作的感受。大四一整年,小林几乎都在找工作,投了几十份简历,面试了至少十家企业,经历了无数次“被拒”,总算在两个月前定下了“东家”,可小林却一点也兴奋不起来。“可能找工作太久了,被弄得筋疲力尽。”小林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