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个人品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持续获取较好的工作机会、优厚的工作待遇和职业的成就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充分利用个人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用科学的态度与完美的智慧来规划个人品牌的延伸战略,就能通过理性的品牌延伸与扩张,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的飞跃式的发展。
不断地“说话”,不断地“说话算数”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西方谚语说:“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易也好,细也好,个人品牌建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日之功。其实建立个人品牌的途径就是不断地“说话”,并且不断地“说话算数”。
个人品牌是一个不断储存信用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人品牌的基础就是实现承诺。你不是万能的,所以说你的承诺一定要量力而行。同时,任何品牌都不是自封的,要经过各方检验、认可才能形成。对个人品牌而言,也不是自封的,而是被大家所公认的。如何让大家认可,就需要职业人随时审核自己的品牌承诺。
对于一个品牌而言,承诺可以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因素。但是,承诺不会存在于真空中。它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与目标对象联系起来,将最终决定品牌的兴衰成败。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个人情况。对于你生活中的重要人员而言,你的品牌承诺是一种总结,用来说明从他们的角度看,你是什么样,要做些什么。因为还需要与“真正的你”联系起来,所以品牌承诺还以意味深长的方式反映了你行事时遵循的价值观。无论你向某人做出品牌承诺时多么沉默含蓄,这种承诺总能提供给你能量,使你在一生中坚持不懈地塑造各种独特、有益的关系。
如果你一再地违背自己的诺言,把说话当做一件很随便的事情,只答应而根本没有想过要去实现它。那么你的个人品牌肯定会大打折扣。
如果你不守承诺,你还抱着这样的想法:就这一次吧,他不会在意的,更不会把这事记在心上的。因为这种侥幸心理,你还会变本加厉。开始几次失约,你心里也许还有些内疚,会给对方打个电话道歉。可是到了后来,你已经成了不守承诺的人,也懒得向对方解释。或者见面的时候跟对方说:“下次吧,有机会我再怎么样。”这样,你又给自己找了一个十足的理由。
但你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贴上了“言而无信”的标签,你的品牌也早就失去了信誉。
在美国有个有名的创业城——硅谷,这里有的是资本,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获得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家平时什么工作也不做,除了到处吃饭,就是与人聊天,他们并不是闲着没事干,实际上,他们是在考察对方。90%以上的风险投资商考察的时候都把诚信放在了第一位。
坚守承诺能使你受人尊敬,也能给你带来很多成功的机会。也许为了这个承诺你付出了很多,但是你会在以后得到十倍的回报。如果你能把自己说过的话都实现,你会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快乐,你也可以享受成功。
坚守承诺会给你带来尊严,有尊严,别人才会尊敬你,这是每个人成功的前提!
如果你想赢得人们的尊重,那就请你遵守你的诺言。说好8点开会,就绝对不要迟到1分钟;说好了帮朋友的忙,哪怕当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你也要尽力去帮朋友。没有了钱,可以再挣回来,信誉没了就很难挽救。其实做到这些并不难,只要在说话的时候注意一下就可以,不要为了一时的面子而说一些大话,要考虑到你是否有能力去实现它。
“说话算数”是个人品牌的重要保障,没有信用的个人品牌只不过是人们口中的“笑料”罢了。不断地说话,不断地说话算数,那么,你的品牌也就会不断地完善,不断地进步,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出了名,什么都好办
一个明星做一次广告的收入达上千万元,要比上千个工人辛勤一年所得还要多,这能说明明星一次出镜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是一个工人一年劳动时间的几千倍吗?
非也!这是名人品牌效应的结果。
成龙十七岁刚出道时,当临时演员、替身、武行的价码,一天不过几十元港币;几年后跃身为主角、导演,一部戏的片酬不过一万多港币;而今他红遍国际影坛,片酬已涨至亿元港币以上。同样一个人,劳动、价值差距却如此之大。
莱温斯基在与克林顿的绯闻案之前,默默无闻,绯闻案后声名大噪,一小时的采访费就高达几万美元。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当中万倍身价的差异,就在于名人效应。
名人品牌效应的关键,是名人的知名度,而知名度,又是一个人的社会认知程度。名人效应之所以具有号召力,原因也在于此。
因此我们说,出了名,什么都好办了,出名前的无人问津与出名后的众星捧月,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放眼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着个人品牌的人物享受着空前的优厚待遇。在职场中,一小群专业精英享有高标准的待遇和过度的宠爱,这些都能说明具备杰出的个人才能和品牌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
有才能的人会获得好待遇,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比起100年前,我们现在的社会更算是一个由精英阶层领导的社会,一个由金钱而不是阶级、血统作为成功尺度的社会,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
因此,大的商品生产商通常会为了形成品牌效应发动耗资几百万元的广告战,但对于个人来说,谁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不过,你也不用面向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只要你有一个一览无余的、也许还可以得到拓展的顾客圈子就行。只要拓展开自己的顾客圈子,你同样可以成为自己领域内的名人。
假如你是牙医、律师或纳税顾问,你的客户圈子就有可能局限在地区范围内。假如你的个人品牌属于传统的“雇员工作”领域,你作为办公室职员,你的同事和上司就是你的“客户”,你肯定愿意让其他部门的人认定你为所在部门的“名牌产品生产者”。
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传媒更愿意采访、报道他,商家也更愿意邀请他做广告,当然,他也会因此更加出名。
举个例子来说,奥运冠军刘翔雅典奥运会后人气几乎盖过姚明,据说邀请这位中国飞人做商业广告的申请书有一尺多高,截止目前在电视广告,以及刘翔为品牌代言的有三个:耐克、可口可乐、千里马,刘翔的收入估计已达几百万,这就是刘翔出名以后选择的道路。
有了名气,一切事情均好办,这是马太效应的另一种体现。
从成功走向成功
在当今社会,成名已经是个人品牌成功的最快捷的方式,成名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包括金钱、特权、荣誉、地位、影响力、人际资源等,而且只要行之有道,任何人都可以从成功走向成功!
现代成名学创始人博斯丁一手创办的名声训练法,自1990年以来就开始在欧美各国风行一时,许多国际舞台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都是用这套方法得以成名的。美国政坛上声望极高、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擅长表演的里根总统,以及躲过几次世纪性丑闻,却仍然泰然处之的克林顿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成名学的核心论点是:在传播媒体大跃进的时代,名人是品牌,名声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且可以借助名声工厂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制造出来,并经由媒体的褒贬炒作,在旦夕间起落。
而所谓的名声制造业,源自好莱坞,指的是以经纪公司为核心,以公关、传播、形象设计、教育训练、广告、名人形象授权、转让等为分支的第四产业。如今这项产业已伸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思维与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默默无闻。只有在一个小的关系网内,人们才彼此熟知——在我们的工作单位,在邻里之间,在社团内。这个彼此熟悉的网络可能有50人,也可能有100或500人。当然,他们与那些凭借高知名度获得去私人岛屿自由度假资格的人、能走后门悄悄进入戏院的人、坐着装有淡蓝色挡风玻璃的小轿车兜风的人,实在是相差太远。
然而社会却出现这样的变化: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加入高知名度行列的人迅速增多,因为那些懂得皮格马利翁原理的人,正利用它来增加自己的机遇和报酬。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交界传播形象的能力已增长了上千倍,人们的形象因此而产生了可视性。电视、录像机、电影、电缆、杂志、广告专栏、卫星盘状接收机,所有这一切,使得个人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成为可能。在宇宙传播的现代观念鼓舞下,依靠运输和尖端通讯技术以及销售工具,我们发展了创造“众所周知”效果的能力,这里所用的“众所周知”意味着闻名世界。
当成名学理论创始人博斯丁首先提出这样的理论,即人类可以凭借现代声光传播技术生产“人造名人”时,那时的人们不知道普通人怎样才能透过名声发动机来加工处理,或者怎样从使人成名的努力中,取得最大的商业利益。但如今,博斯丁所提出的这些成名方法,早已为人们所实行了。
拜现代传播媒体之赐,举世闻名几乎可在一夜之间达成。社会每天都需要消费大量的名人,媒体就不得不每天挖空心思,寻求大量的名人故事、消息来填充版面与时段,于是造成了众多“一日名人”、“瞬间名人”。成名者很容易因为丑闻(不管真实或谣传)、跟不上潮流、票房或业绩下滑、与赞助合伙单位不合等,在一夕之间名声大跌,这种让媒体在瞬间捧之、毁之的名人例子俯拾皆是。走马灯似的、朝成暮毁的更迭模式,正是现代名人的宿命。如果将产品换成个人,这些用来打造成功品牌的策略和技巧,同样可以用来将个人打造成一个品牌,让个人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和人生中,得到长久的成功和快乐。依照市场需求来发展产品,是成功产品的基本原则。将此原则运用在唱片市场的自己名声行销上,新人必须了解到唱片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的技能和特质,然后将新人塑造成具有这些特质的产品。从而展现出市场需要的品牌特质。
在赢家通吃的社会里,公众永远只记住每一领域中的第一名或名人,而这位第一名或名人永远占尽各种便宜,取尽最大利益。所谓“80/20原理即名人效应”,就是指第一名的赢家或名人足以控制住80%的资源,其余的20%才留给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