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大串联
5479600000021

第21章 移民美国(12)

你记得那天晚上,一弯鹅黄新月挂在深蓝的天角,淡若轻烟似的月光,宛如童话里的仙子,在小河里踩出明明灭灭、碎碎摇摇的波影。你和她坐在高高的石阶上,她花蕾般张开的手,轻轻地抚摩你的左脸颊,那么轻盈,像如丝的细雨洒在松枝上;那么滑腻,好似一块绸质的布擦过铮亮的琴弦。这是一种你从未领略过的感觉,因为生命之中一个最美妙的地方被触动了,你不由得一阵痉挛,更想发出几声快活的呻吟。你极力压抑着,害怕这呻吟一旦出口,便会让那小手给退缩了回去……

后面传来了重重的脚步声,你一回头,是父亲。他没有看你,只注视着她,他硕大的脑袋上一片蓬乱的头发,活像根系扭曲一起的一个树兜,脸上也像被黄泥糊住了的树兜一样混沌不清,只有眼睛里熠熠放亮,噙着泪影。他牵过她的手,像是在她手心里放了什么东西,未语便哽咽了:“娃儿啊,大实在……对不住……你。”

她还是未能上高中。你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她母亲去世了,暑假一回去,你便和她确定了关系,把她接到你家里,她过早的、毫无怨言的担起了媳妇和兄嫂的责任。从此,多少年里一个失去了女人的家,渐渐地有了勃勃的生气。大学毕业后,离婚似乎成了社会上一种新的时髦,男人们隔了些日子再见面,很少问:家里还好吗?代之而起的是:你离了婚吗?班上的好些同学也像土拨鼠似的忙碌,奔忙在爱与不爱的小道上:一边眉飞色舞地扮着天下最幸福的情人,一边苦大仇深地扮着天下最不幸的丈夫。不断有“革命”成功的消息传到你耳里来,也有同学劝你这位高才生:同情不是爱情,两小无猜不等于心心相印。倘若林黛玉能和焦大走到一个屋里,便没有了千古绝唱的《红楼梦》。何况结束你们这种关系,没有撕肝裂胆的痛苦,闭上眼睛,咬咬牙,不过像剪彩一样利索!

她当然不会视两人间的关系,如彩带似的脆弱,只需咔嚓一声,说断了,也就断了,可时下的生活类杂志以及耳边少不了的传闻与议论,都在帮着她在中国女子一种漫长而又苦涩的集体记忆系统里,挖掘出一种日益厚重的犹豫,这种犹豫,在她是以一种毅然而又决然的方式表现的。你在西安的大商场里转了几天,买够了必须买而你又能买得起的东西,然后喜滋滋地回到家乡。准备做新郎了,她却告诉你:咱们再等一年,这一年里若你在西安城里没有可意的女子,你心里又还想着我,咱们就结婚。整个假期,她不让你单独跟她,更不让你碰她,她怕你人还在心不死,把你安顿进你弟弟的屋里,夜里她住去了弟弟的对象家……

读罢她的来信,你明白她的老毛病又犯了。要想她和女儿来美,看来你得先回趟中国。这次回去,你鱼不惊,水不跳,恍若一个擦边的乒乓球,从西安城擦身而过。长途汽车半途抛锚,你半夜才到的家,好像后院里突然掉进个外星人,妻子揉了几遍眼睛,以为是在梦里:“你……咋的回来了?”

你将脚上一双爬满尘土的皮鞋脱了:“当今的时代变了,秦香莲要休掉陈世美,陈世美敢不回来?”

淡淡的弥漫着返青小麦味儿的农户气息里,一下过电般迅速地散开了你的脚臭,妮儿从床上蹦起来,响亮地叫着“大”。弟弟光着膀子,欢乐地从自己屋里冲出来,不迭声地唤着“哥”。父亲屋里的灯也亮了,声音嘶嘶的,像是吊桶的绳子在井辘轳上发出的:“莫不是……老大……回来了?”

当小院终复归于静谧,真焦灼得不啻于平息了一次世界大战的你和妻子,很快投入了一场原始的两人战争。一切都在黑暗中进行,如果说昔日的相思,是两只总不作声却总在咬人的蚊子,那么此刻它变成了两条久未闻腥、挣脱开链条的猎犬,急急的在对方的身上梭巡。甘甜、深邃而又如此龟裂的双唇,嘘嘘地窜出热气,在白日里它红艳而又饱满,好似秋天山林里高挂的浆果。乳房,浑圆而又结实,没有因哺乳和长期的体力劳动有半点松弛的迹象,你握在手里,涨鼓鼓的,还有些清凉,像握着两支雨后刚出土的肥硕莴苣……起伏有致的胯部,让你如同抚摩庄严而又寂寞的黄土高原;坦荡如砥的腹部,让你眼前浮现春日的渭河平原上,那如纱如练的雨气里氤氲着的万物活力……

丰茂的水草,在作悠长的遐想。露水点点的花芯,在默默地呼唤夺魂的采撷。两炉滚烫的铁汁交汇一起,两团浓郁的雨云乍泄一起,你汗津津地融人了她似哭似笑的嘤嘤声里,她化进了你雄性热血的拍打声中,忽高忽低,忽骤忽慢,恍若从终南山上吹过来的夜风,摇曳着小院外的麦地……

你和妻子相拥在欲潮退去后的空灵里。如果这份空灵并不意味纯净,那么一个再聪明的女子,也能在此刻听进一个最虚伪男子的谎言。如果这空灵绝对纯净,任何世俗的翳障便匆匆遁去了,唯有两颗水晶般透亮的心在相依相偎。

你告诉她,不是所有的价值观念,在环境变化后都会发生变化,也不是所有的男人,在对待女人上,都像熊瞎子闯进了玉米地里,嘴里啃一个棒子,手里掰一个棒子,眼睛还在盯着另一个。在所谓的“般配”一说和责任感上,你欣赏的是后者。前者总是相对的,后者则是永恒的。前者在移情别恋时,常常被用作一块既交代自己又交代别人的道德遮羞布;后者,在遇到矛盾与诱惑时,则是一条不至于旗靡辙乱的马其诺防线。在这世界上,一个男人如果不愿意为任何一个女人承担责任,那他不过是一头总在情欲的泥淖里打滚的公猪;一个男人能为几个女人承担责任,这责任感里便或多或少的掺了水;一个男人愿意为某一个女人而不想为其他女人承担责任,这就是爱情,或许不那么浪漫,却一定实在。

眼下,似船帆泊在港湾一样,靠在你肘弯上静静地听你讲述的她,便是你愿意终生为之承担责任的唯一女人……

她的睫毛颤动起来,像一对断落了翅膀的蜻蜓跌进水里,潮润润的:“我这辈子真嫁了个好人。”她猛地亲吻起你,头发水银似的柔柔拂在你的脸颊。少顷,她问:“中国字我都认不全,跑去美国,我能做啥呢?”“先不管做啥,到了美国,你出去走走,四处看看。我再帮你找一所成人语言学校……”

似被蜂蛰了,她哆嗦了一下:“那我可不敢。到了美国,除了你上班,你走到哪儿我跟到哪儿。”“为啥?美国是一片大森林,林子里都是老虎?”“你别笑,我听说美国的大街上到处是坏人,抢商店,贩毒品,嫖娟卖淫……稍不留神,就会碰到个人口贩子,将你骗到大西洋里哪个岛上给卖了。开始我还有些不信,后来在电视上看过几个美国电影,那片子上不都这样演着?我还一直为你担心哩。”

你的笑意猛地僵住了,好似在渐凉的秋风里,蝉突然蜕去的空壳挂在枝头,给人以迟暮之感。你想起自己初到美国时,发现普通的美国人并不像世人想得那样关心他国的事情,在民意调查里,越来越多的百姓主张美国退出联合国,出了一多半的费用,虽换来了颐指气使,可也总伴随怨声载道,干嘛不用这笔巨款去解决国内几个焦头烂额的问题?在电视机前,当看到了索马里内战的双方,将彼此的尸体如死狗一样地拖来拖去,他们更是不约而同地涌去白宫前示威:这是一个无法维持和平与理性的国家,美国军人毫无必要派去那里流血……多数美国人也不了解中国。除了遥远的长城和古老的四大发明,眼前的中国人会读书、肯吃苦,讲起话来喜欢大声嚷嚷,他们不知道毛泽东、蒋介石是何人,还屡屡有美国同学,乃至教授问你:中国和中华民国有何区别?

眼下在中国,在一个西北地区的农家女子眼里,美国除了摩登的高楼和如水的车流外,大街上大概就只剩下一个丛林里的世界了。或许妻子的话有些极端,但据你的感觉,这份极端并非空穴来风,它来自一扇畸形的、却是多年里颇为流行的窗口——在很难不展露美国的富裕、发达之后,也必然特写她的腐朽、冷漠与敌意;在很难不发出赞叹之后,这赞叹又必然被嘲讽与愤懑打个人仰马翻!你不禁想起在叶利钦的《我的自传》里读过的一段话:

在大大小小的讲台上,宣传机器都在不厌其烦地讲述资本主义腐朽、西方社会可怕的弊病,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何等的糜烂不堪。而与此同时,这些发布指令的首长却采取一切办法,将自己的“宝贝”儿女们塞进将来能出国的外交官和专家的学院。对这些人来说只要能让他们去资本主义国家出差几个月到一年时间,使他们有机会在那儿亲身接受“腐朽”,那么,在回国后他们便会为此不惜编造任何谎言,撰写任何有关发达社会主义的神话,描述西方世界是如何的奄奄一息,并如何在作最后的挣扎……

这一刻,一股深刻的悲哀卷过你的心头,这是一种属于全人类的悲哀。对人类的文明进程起着伟大作用的两个伟大国家的人民,何以会隔膜如此,疏离如此?人类对于自身的沟通和了解,今天何以会远滞后于人类对于自然的探索与把握?你想,如果说前者是一种强势文化造成的,只擅长了解自己,不擅长了解别人;而后者莫不是一种弱势文化造成的,尤其是当一种文化曾经强势过,如今却弱势了时,是否会梦魇般怀有一种羡恨交织的情结?

这一切,好似一篇天苍苍、地茫茫的大文章,你一下无从对妻子讲起。文化上的冲突,唯有靠文化上的融合来解决。你相信,如同众多的美国人,到了中国便能领悟,自家的价值标准不一定都适用于他国人民;妻子去了美国之后,也将发现看待美国,其实和看待中国一样,都得持有一颗平和之心……

在波士顿下飞机时,妻子要你紧牵着女儿的手,而她则牵起了孩子的另一只手。不到两年,她已经能自己开车去书店了。你长年订阅了《人民文学》、《当代》,只要看到国内出版的长篇小说,尤其是陕西作家写的,诸如《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白夜》……你都买。倘若这本书标价是20元人民币,在美国的中文书店里卖起来便是20元美金,一般的中国人再爱不释手,也只能退避三舍,经常有中国留学生来你家里借书报、杂志。一天,你风生水起,灵感大动,何不投资办个薄利多销的书店,一来妻子不必除了上课就是坐在家里,有了一份无须太多专业知识的工作;二来安城尚没有一家中文书店,要买中国书刊,得跑去几百公里外的波士顿,而安城的几所大学里,包括台湾、香港来的中国留学生,连同家属,已经接近万名。在你读过的那所大学里,尽管已经有人在喊此间又要起来座中国城了,校方也采取了某些限制措施:取消中国留学生基金会,将托福录取成绩由550分提高到600分,可是仍挡不住每年都有100多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

有一度,妻子告诉你,由一个中国的农村户口,变成了一个持美国绿卡的移民,由天天扛着锄耙下地,到日日开小车上班,恍若梦里一个嗖嗖生风、跨山越水的三级跳,她常觉得不真实。有时一阵恍惚幻在眼前,她不得不赶快停下车来。所幸的是,她很快变得充实起来,一份新鲜而又联系着祖国的工作,让她的热情似水蜜桃一样饱满。她打听到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美国分公司在纽约的地址,你用中英文两种文字给她写在一张纸上,她单枪匹马去了在好莱坞警匪片里总被描绘为罪恶的渊薮的纽约,找到了该公司,签下了长期供货的合同。

你问她:“怎么没有碰到人口贩子?没有给人口贩子卖了,倒像是被好莱坞给卖了。”她颇有几分忿忿之色:“自己作践自己,要是放在咱们国家,政府早就将这些胡乱写、胡乱演的给封了,美国政府怎么也不管管?”

你笑道:“克林顿只要一管,他就得下台。新闻和影视媒体能对白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克林顿便感激涕零了!”

她又去信给北京、上海的各大出版社,请对方寄来近期的图书目录,经你择定后,她便要求直接进书。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两包新书由海路寄到,为了省去美国国内的这段邮资,不是自己去取,就是请人顺便带来。次日,这些新书便摆在了书架上;因为女性心灵的细腻,她的心思还花在了让书店像一个人似的活起来,在店门口支上几扇阳篷,摆上一圈座椅,让顾客能坐下来看书。她免费供应咖啡、茶水,让那些午饭时也不忍离去的人,借此解决自己带来的的三明治、热狗。你埋头起草文案时,总爱放上一段悠扬的抒情曲子,她心里忽然一动,也在店里添了台音响。你担心,这一放总有人被吓跑,或是熏熏然进了睡境。她坚持放了一遍你收藏的全部CD,从中挑了《睡美人圆舞曲》、《天鹅湖》、《圣诗》、《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给爱丽丝》……未料,在原本上、下午各放一段之后,众多的顾客要求再加一段。

如同你的那双大脚,脱了皮鞋依然可以去长坂坡上驱逐百万曹军,你也依然怀念家乡的饭食,窝窝头,菜饽饽,小米粥。想起在西安读大学时,周末的深夜,总和几个外地的同学一起去学校门口的小餐馆,叫上一海碗羊肉泡馍,边等边读着店里油渍渍的晚报,或是看着锅里咕嘟咕嘟滚着的鲜美高汤,听着收音机里热烈的秦腔,当那羊肉泡馍终于端上来时,便同时端来了一天的尾声——富足而又圆满。

妻子没有来时,你只能在梦里过把干瘾。她来后,你的饮食习惯立马复辟到从前,当然比起在国内要丰盛多了。也是在妻子来了之后,你才去的波士顿里的中国城,你惊讶于天南海北风味的食品,在这里都能买到,国内同胞省下来出口创汇的各地的好东西,大抵都被海外同胞给享用了。家里每回吃饺子,或是有新鲜玉米上市,她买了来,都要多做些,带去书店里。你未免开个玩笑:“你不如干脆再开一家餐馆。”她答道:“你以为我不敢?真要开起一家餐馆,你这个幕后当老板的,就要大大破财了……”

圣诞节的前几天,她告诉你,她想在平安夜约些朋友到家里来,你同意了。因为春节不放假,除了中国城里有一番喜庆气氛外,城外的中国人该干嘛还干嘛,一般都入乡随俗过起了圣诞节。

这天,你一觉睡到午后3点,昨晚公司有一个急件要处理,你加了一个通宵的班。起来后,你发现自己一脚踏进了一个红色的海洋:大门上挂着一个红灯笼,门上一张洒金的红纸上,倒写一个大大的“福”字。两边虽未贴对联,却别出心裁地吊着两串艳丽的红辣椒。客厅里,两张大餐桌拼起的台面上,满是中西合璧的各式小吃,中间耸着一支长近一米、粗难盈握的大蜡烛。宛如一颗巨大的炮仗,你只需要在那洁白的绒线上轻轻地一点火,它便会飞溅起星雨般的壮丽,嘶鸣嚯嚯地冲天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