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
54622800000002

第2章 力求破解两岸政治互信难题

2008年“习连”会以来,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两岸大交流的良好局面。但随着两岸交流中的“急”“易”“经”诸问题已基本解决,“缓”“难”“政”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特别是两岸政治互信问题,已成为一个“缓”不得、避不了的“难题”,必须勇敢面对,力求破解。

政治互信 难以回避

在解决两岸政治互信问题上,目前马“政府”显得比较纠结:既希望得到更多的两岸交流红利,但又处处画地为牢,不愿意“胆子更大一点”;既希望“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通盘检讨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但又公然声称两岸政治对话“不知谈什么”“何必着急”;既希望两岸间在“国际空间”“安全顾虑”等方面能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但又不愿意走进政治协商的过程。而在一些涉及主权的问题上,马“政府”急于向美、日表白,公开否定两岸联手“保钓”、合作维护南海主权,两岸政治关系深化也因此踯躅不前。

对此,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今年3月召开的两岸关系研讨会上明确指出,对两岸关系中存在的政治难题,一是要正视,不应有人为设置的禁区;二是要积极思考,努力探寻解决之道;三是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累积共识。换言之,就是要勇敢面对、积极探索,在全面把握两岸关系总体形势及其趋势中争取新的发展,在提高两岸交流合作质量和效益中寻求新的突破。当前,两岸必须在包括政治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的交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努力实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易”之后未能“难”,“经”之后未必能“政”,而且,在美、日的挑唆和阻挠下,一有风吹草动,两岸关系甚至会出现倒退。

迎难而上 大胆尝试

对于两岸的政治交流,岛内民间的温度显然比官方要高得多。台湾指标民调公司8月29日发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有43.2%的民众赞成马英九在2016年卸任前与大陆领导人会谈两岸关系。而民间专家学者的交流研讨,更是非常活跃。在此情形下,为避免民间学者专家所铺陈的两岸政治论坛,只是“盍各言尔志”、难以聚焦,不妨大胆尝试,迎难而上。

设置“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开启政治对话进行政治谈判,并非一蹴而就,国民党应可大开大阖,预作准备因应,让民众适应,测水温、观风向,免得落入服务贸易协议签订后的窘境。为循序渐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在没有时限的空间上,平衡岛内、大陆与两岸政、经、社氛围,拟订制度化的和平互信框架。“大陆事务部”与政策研究部以及智库,可在国共论坛的基础上,着手擘划开启两岸政治对话,累积双边政治互信的蓝图,引领民意,营造舆论。

召开第二次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举办的国共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实现和平建国,但毕竟迈开了国共政治协商的艰难一步,而且会议通过的《政府组织案》《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等五个决议,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积极意义。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伟大复兴,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共谋两岸同胞福址,国共两党邀集两岸朝野各党派,国民党邀集台湾地区有效政党(在“国会”与“议会”有席次的政党),共产党邀集大陆的参政党(以民革为首的八大民主党派),于当初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召开第二次政治协商会议,共商两岸和平发展大计,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共建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毋庸讳言,近年来大陆军事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果岛内仍然想以武力与大陆对抗,显然既不现实更无必要。而大陆在东南沿海的军事部署,也决非只是针对台湾地区,岛内无须杯弓蛇影。两岸和平发展最有效的办法,乃是实现军事互信,而不是听由美、日挑唆,充当美“重返亚洲”的马前卒。日前,国民党“中央”前副秘书长张荣恭参加第七届两岸发展论坛“亚太变局下两岸军事互信的途径及台港澳互动关系”议题讨论亦认为,两岸的协商不能只局限在经济问题,也需要谈军事互信机制。军事互信机制可以先从具体的事开始做起,比如,继续加强两岸退役将领的交流;进行救援演习,针对突发事件合作;建立军事热线,加强重大事件通报。只有这样,方可求得两岸关系全面稳步的推进。

(原载2013年9月5日《大公报》A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