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
54622800000001

第1章 序

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姜在忠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特别是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一直是一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是与当时美苏争霸的国际大环境、东西方两大集团进行冷战的国际大格局有关,这是造成台湾问题的最根本的国际背景;其次是与中国政治的发展与演变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是台湾问题得以形成的国内根源;再次是当时的国际政治与中国国内斗争这两大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与纠合,主要是美苏两国、特别是美国在双方冷战对峙的背景下,对中国国内斗争进行的深层次介入与干涉,这是台湾问题得以形成的最主要的历史原因。以上因素导致台湾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双面性”特征:一个是国内层面,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另一个是国际层面,也就是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其实质是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的需要而对中国内政进行长期干涉,以及中国为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与美国进行斗争的问题。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正是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的前提。及至1979年元旦,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并且保证与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中美遂宣布正式建交。同时,基于海峡两岸都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对台政策,由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随着《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祖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祖国大陆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各项交流,努力缓和两岸的紧张关系。台湾当局则于1987年11月开放部分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两岸的间接“三通”开始启动,缓和与交流的新局面开始显现。之后,海协、海基两会开展商谈。1992年11月,海协、海基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1993年4月,实现第一次“汪辜会谈”,达成四项事务性协议。事实表明,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可以通过平等协商与谈判,解决相互交流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导向政治谈判,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达成祖国统一。

但是,当时主导台湾政局的李登辉却另有图谋。李登辉接受完整的日式教育,对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顶礼膜拜,而对中国和中华民族却深怀敌意和仇恨。在美国留学时,他与“台独”骨干黄文雄同为康奈尔大学校友,过从甚密,形成浓烈的“台独情结”。李登辉长期在国民党上层蛰伏,骗取蒋经国倚重,终于在1988年1月13日因蒋经国去世而接任“总统”,旋即当选国民党主席,成为新的政治强人,主导台湾政局。主政前期,李登辉重在“安内”,与民进党联手,整肃了主张一个中国的党内非主流派,使“台独”势力在国民党内坐大,渐成主流。李登辉安内告成,有恃无恐,遂大肆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在岛内外兴起一波又一波分裂和“台独”逆流:1994年千岛湖事件后的反共论调和“台独”自白,1995年访美之行和“台独”演讲,1999年7月公然出台“两国论”……李登辉的诸多言行不仅暴露其“台独”面目,而且从根本上破坏了海峡两岸交流、对话和谈判的政治基础,致使和平统一难以实现。因此,海峡两岸及海外各地的炎黄子孙义愤填膺,奋起声讨“两国论”及其炮制者李登辉,世界各国也纷纷表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谴责李登辉是“麻烦制造者”。两岸关系因为李登辉之流的“台独”活动而空前紧张。

2000年3月18日,岛内举行所谓“总统”选举,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在李登辉卵翼和支持下胜选。两岸关系更加紧张。陈水扁迫于各方压力,不敢贸然“台独”,但却沿着李登辉的路线行进。他在5月20日“就职”演说中宣称:两岸应“秉持民主对等的原则,在既有基础之上,以善意营造合作条件,共同来处理未来‘一个中国’的问题”。他还表示,“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本人保证在任期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但在此后8年中,陈水扁大搞“去中国化”,“台独”势力得以进一步坐大。

2008年以后,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发展成果丰硕。两岸确立并巩固“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2008年5月以来,国共两党、两岸双方在这一共同基础上建立政治互信、良性互动,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随着两岸政治互信不断提升,双方在既有政治基础上,在维护“一中框架”、寻求更多共同政治认知上相向而行。马英九多次重申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立场,明确表示两岸非国际关系,不会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以及台湾独立”。两岸高层互动交往平台建立并逐步推升。两岸、两党双方高层实现在APEC、博鳌论坛以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几大平台的会面,成功搭建了两岸高层互动的重要平台。2008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会面,实现了60年来两岸执政党主席首次会面。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会面,实现了两岸新一届执政党领导人会面。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实现了历史性会面,开创了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的先河。两岸制度化协商成果丰硕。2008年5月之后,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确认“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制度化协商,使中断近10年的两会制度化协商机制重新启动。8年来,两会共举行了11次会谈,达成23项协议,涉及经济、司法、环保等广泛关系民生福祉的领域。2014年2月,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实现65年来首次会面,此后实现多次互访,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双方负责人建立了热线,这一系列成果实现了两岸交往新突破,有利于两岸深化政策性对话和重大实际问题解决,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2016年5月民进党重返执政以来,蔡英文当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识”,导致海峡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基础不复存在,两岸关系发展呈现持续下行发展的态势,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和进程面临严峻的挑战,给两岸关系的交流互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海协、海基两会无法举行正常的会谈,国台办及陆委会等主管两岸事务的机构也无法开展正常的互动,特别是民进党当局不断做出损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动作,尤其是绿营“独派”势力在台湾岛内不断掀起“去中国化”的挑衅动作,不断拉拢美国等国际势力,试图对抗中国大陆,这些都对两岸关系发展极为有害。

从国际上看,美、日等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弃“以台制华”战略。几十年来,国际反华势力一贯的做法,就是在台湾问题上作文章、生是非,以牵制和阻挠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2009年11月17日,奥巴马访华期间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强调:“美方表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双方重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根本原则是指导中美关系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核心。双方均不支持任何势力破坏这一原则的任何行动。”但11月24日,美国在台协会(AIT)主席薄瑞光就用“史上最快的速度”跑到台湾,表示美国“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与台湾无关”。2018年3月16日,特朗普签署“台湾旅行法”,这个旨在“致力于鼓励美国与台湾在所有层级上的互访,以及其他相关之目标”的法案,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了严重错误信号,严重损害中美关系和台海和平。

苏虹博士的这本《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收录了作者2013年下半年以来有关世界形势和两岸关系的时事评论,凝结着作者多年来对于岛内局势的持续研究判断与思考展望。他所作之评论见解独特、视角新颖,如此有深度、有见地、有意义的时评搭载《大公报》这样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与世界齐进步的百年报章,是对本报“立言为公,文章报国”传奇的续写,也是对本报“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精神的诠释。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而国家强大、民族强盛,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生存、发展、尊严的保障。大陆、台湾双方都需要认识到的是,历史纵有遗憾却也无法改写,建立政治互信才能互惠互利。诚如苏虹博士在《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一文中所言,我们需要有一种世界维度和历史高度的大气度、大格局去看待历史,共同努力抚平历史造成的心理创伤,为民族复兴凝聚起强大力量、开创出美好未来。

是为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席、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兼香港文汇报社、大公报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