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奋斗
5448500000035

第35章 掌控人生,掌握命运的话语权 (2)

莫让对方发觉你已读懂他的心

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颇有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最初便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眺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一览无遗,唯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然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奇怪,于是询问究竟。隰斯弥回答道:“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作不明白,以求保全性命。”

这一段故事告诉我们,知道得太多会惹祸,这也是一种明哲保身之策。现代的人心透视术也强调要注意此点,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则就完全失去了透视人心的意义。如果被别人发现你已读懂了他的心,那么你就会在对方的掌控之中。以下几点是人际交往中应注意的:

1.与人交往中,对对方自以为得意的事情,我们要尽量加以赞扬;对方有可耻事情的时候,要忘掉不提。

2.当对方因为怕被别人议论为自私而不敢放手去做的时候,应该给他冠上一个大义名分,使他充满信心,放手去做。

3.与人相处时考虑对方的立场,在避免刺激对方的情况下展示个人的学识和辩才,对方就会比较高兴接受你的意见。

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在不使对方洞察你的意图的情况下,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去体会、认识。其间的技巧,就在于从旁策动,使对方以为自己原来就打算这样做,丝毫没有发觉自己正被你所左右!

总而言之,当自己看穿对方心意之后,千万不要露出破绽,让一切计划进行得自然而然,才能使你的策略实施得圆满顺利。

曝光效应:接触越多,越有好感

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所中学选取了一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他在黑板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写下了一些奇怪的英文单词,这个班的学生每天到校时,都会瞥见那些写在黑板角落里的奇怪的英文单词。这些单词显然不是即将要学的课文中的一部分,但它们已作为班级背景不显眼的一部分被接受了。

班上学生没发现这些单词以一种有条理的方式改变着——一些单词只出现过一次,而一些出现了25次之多。期末时,这个班上的学生接到一份问卷,要求对一个单词表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列在表中的是曾出现在黑板角落里的所有单词。

统计结果表明:一个单词在黑板上出现得越频繁,它的满意率就越高。

心理学家有关单词的这个研究证明了曝光效应的存在,即某个刺激的重复出现会增加这个刺激的评估正向性。与“熟悉产生厌恶”的传统观念相反,实验表明,某个事物出现次数越多,人们越可能喜欢它。

曝光效应不仅使人们对经常见到的单词的喜爱程度增加,在人际交往中,曝光效应也同样适用。这就是说,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加,人与人之间越容易形成重要的关系。一般来说,交往的频率越高,刺激对方的机会越多,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两个人从不相识到相识再到关系密切,交往的频率往往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没有一定的交往,如果像俗话所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样,则情感、友谊无法建立。当所有其他因素相等时,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出现的次数越多,对那个人的吸引力就越大,这种现象常发生在看到某人照片,听到某人名字之时。

在人际交往中,要得到别人的喜欢,就得让别人熟悉你,而熟识程度是与交往次数直接相关的。交往次数越多,心理上的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共同的经验,获得彼此了解和建立友谊,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教师和学生、领导和秘书等,因为工作的需要,交往的次数多,所以较容易建立亲近的人际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扎琼克1968年曾经进行了交往次数与人际吸引的实验研究。他将被试者不认识的12张照片按概率分为6组,每组2张,按以下方式展示给被试者:第一组2张只看1次,第二组2张看2次,第三组2张看5次,第四组2张看10次,第五组2张看25次,第六组2张被试者从未看过。在被试者看完全部照片后,另加从未看过的第六组照片,要求所有被试者按自己喜欢的程度将照片排序。结果发现一种极明显的现象:照片被看的次数越多,被选择排在最前面的机会也越多(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见,简单的呈现确实会增加吸引力,彼此接近、常常见面的确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承认交往的次数和频率对吸引的作用,但是不能过分夸大其对交往的作用。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有些心理学家孤立地把研究重点放在交往的次数上,过分注重交往的形式,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内容、交往的性质,这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交往次数和频率并不能给我们带来预期的结果,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相似性:相见恨晚源于观点相近

在朋友的生日聚会上,当你与一位陌生人交谈之后,发现你们在电视、文学、球赛甚至烟酒等方面的态度存在惊人的相似时,你们是否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你了解到对方的观点与你的观点很接近,你就会喜欢这个人。

美国心理学家纽卡姆对17名大学生的交友过程进行了近4个月的跟踪研究,让这些互不相识的学生住在同一间宿舍里进行观察,看一看哪些人最终会成为亲密的朋友。调查结果发现,在见面的初期,多是住在附近的人成为好伙伴,后来,态度的相似逐渐成为吸引的主要因素。当交往双方的一致性程度增加时,认识深度和吸引力也在逐渐增强和深化。

阿伦森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一是与我们观点相同的人使我们的观点得到了一种社会性的证实,就是他们使我们产生了“我们是正确的”这种感觉,这是一种欣赏,因此我们喜欢与我们意见一致的人。二是某人在某个问题上与我们不一致,我们很可能推论说,此人个性不好,而不是我们错了,因为我们认为这个人对那一问题的意见表明他是我们过去曾见过的那种令人不愉快的、不道德的蠢人。但是,如果某人放弃了原来的观点转而支持我们的立场,我们就会更加喜欢这个人。阿伦森认为,人们在诱使某人改变观点时,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克服了因为此人最初持有某种“可怕”的观点而不喜欢他的倾向。西格尔的实验也说明了这样的观点,如果一个问题对人们来说十分重要,那么要是他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他宁愿要那个“反对者”而不要一个“同意者”。也就是说,人们喜爱改变观点者甚于喜爱一向忠实于自己观点的人。

除了上面提到的相似性,还有很多方面的相似性同样影响人际吸引。既有内部倾向性的方面,如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的相似;也有外部的身份特征,如年龄、性别、学历、经历、阶层、民族、宗教、行业、国籍等的相似。在现实生活中,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世态度、个人嗜好一致的人比较容易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在许多类似的条件中,态度特征、对象身份、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的相似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要求一些年轻人回忆他们结交的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并列举这位朋友与他们自己有哪些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大多数人列举的尽是自己的朋友与自己的相似之处,如“我们性格内向、诚实,都喜欢欣赏古典音乐”,还有“我们都很开朗、好交际,还常常在一起搞体育活动”,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人生观、宗教信仰、对社会时事看法比较一致的人,更容易谈得来,感情融洽。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如态度、信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同年龄、同性别、同学历和相同经历的人容易相处;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世态度、追求目标一致的人更容易相互扶持……

互补定律:互相弥补,各得其所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例如,独立性较强的人往往喜欢和依赖性较强的人在一起,脾气急躁的人往往喜欢和脾气温和的人相处,从而使双方的关系更为协调,各人的特点正好适合对方的需要,各得其所。

研究表明,互补因素增进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特别是在异性朋友或夫妻之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克霍夫等人研究了已建立恋爱关系的大学生,结果发现,对短期的伴侣来说,推动吸引的动力主要是相似的价值观念,而驱使长期伴侣发展更密切关系的动力主要是需要的互补。由此,克克霍夫等提出择偶的过滤假说,两个不相识的男女要结成终身相托的婚姻伴侣,必须经过几道过滤关卡:(1)时空距离的接近;(2)人身的因素,主要指当事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信仰等;(3)态度与观念的相似;(4)需要的互补。当然,并非所有婚姻的缔结都必须经过这样一系列过滤。

那么互补和相似定律是否矛盾呢?它们并不矛盾,因为差异并不一定都能形成互补。互补性的前提是,交往双方都得到满足,如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相反的特性就不能够产生互补,甚至还会产生厌恶和排斥。比如高雅和庸俗、庄重和轻浮、真诚和虚伪等,这些就只能造成“道不同,不相为谋”。

或者说,形成相似的那些条件,往往是大的方面,比如人生观、做人处世原则、人生追求等。这些如果不同,就难以理解,不容易吸引。而形成互补的,往往是相对较小的方面,比较具体的特征。就像人们常说的:“该相似的地方相似,该互补的地方互补。”

互补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满足另一方的某种需要,或者弥补某种不足,那么前者就会对后者产生吸引力。如能力强、有某种特长、思维活跃的人,对能力差、无特长、思维迟缓的人来说,就具有吸引力;支配型的人和服从型的人能够结为秦晋之好,试想,如果两个都是支配型的人结为夫妻,那家中还能太平吗?

互补的另一种情况是:因为别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你的理想,而增加了你对他的喜欢程度。比如一个看重学历的人,自己又没有拿高学历的机会,就会很看重高学历的朋友等。

任何人都会有一些缺点,而且性格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往往在寻求生活伴侣和事业伙伴时,注意寻找能弥补自己不足的人。

互逆性:谁喜欢我,我就喜欢谁

看看你身边的人,你想过你喜欢的人通常具有哪些特征吗?你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漂亮,还是因为他们聪明,或者是因为他们有社会地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通常喜欢的人,是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他们不一定很漂亮,或很聪明,或者有社会地位,仅仅是因为他们很喜欢我们,我们也就很喜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