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奋斗
5448500000033

第33章 命运不相信天真,奋斗路上也有“潜规则” (8)

“你能肯定时间在晚上11点吗?”

福尔逊信誓旦旦地说:“完全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时钟,那时正是11点1刻。”“你说的全是事实吗?”林肯再一次慎重地问。福尔逊拍拍胸脯回答:“我敢担保,这全是事实。”

等到证人坐回座位以后,林肯严肃地面对全场的人说:“女士们和先生们,法官先生,请你们注意,这个证人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啊!”在法庭上的人都震惊起来。

林肯说:“证人发誓说他于11月18日晚11点钟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安斯特朗的脸,但那天晚上是上弦月,11点钟月亮已经下山了,哪来的月光?退一步说,就算证人记不清时间,时间稍有提前,月亮还在西边,月光从西边照过来,被告如果脸朝大树,即向西,月光可以照到脸上,可是由于证人的位置在树东面的草堆后,那他就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脸;如果被告的脸朝向草堆,即向东,那么即使有月光,也只能照着他的后脑勺,证人怎么能看到月光照在被告的脸上,而且能从二三十米的草堆处看清被告的脸呢?”

全场顿时轰动起来,安斯特朗被当庭释放,林肯也因此闻名全国。

林肯能打赢这场官司,就在于他抓住了对方的软肋,从他的证据中找出不足并逐一加以驳斥,让对方的证据站不住脚,让对方难以自圆其说,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这比单纯地强调自己的清白去辩解更加的有效。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谎言,因为谎言所编织的,是完全不存在的东西,要让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东西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是完全不可能的。谎言中必然有漏洞,如果能抓住这漏洞进行诘问,往往会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这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处理事情时不要急着为自己不停地辩解,而要细心留意对方的软肋,抓住时机狠命反击,这样往往能收到奇效。

无中生有,巧妙布局

世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可有些人却能凭借自己的巧辩让别人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从而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利益。

纵横之术专家张仪,在苏秦死后,天下再无同等级别对手的情况下,运用纵横之术成功地使秦国不动武、不流血便取得了一边倒的有利局势,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政治利益,同时为自身谋取了终生的荣华富贵,更在遇到危难时能够以纵横之术巧妙自救,可谓是善于谋事,更精于谋身之人。而他在与楚怀王的一场对弈中,更是将楚怀王玩弄于股掌之间,骗得楚怀王团团转。

张仪为破坏齐国和楚国的合纵关系而出使楚国。当时齐楚联盟是秦国的心腹之患,而离间齐楚联盟,就成为秦向东扩张过程中的关键。于是,秦相张仪去拜见怀王。他对怀王说:“如果大王能够与齐国断绝关系,臣下将请求秦王把六百里地献给楚国。这样,齐国就一定会被削弱,齐国的实力下降,大王就可以使役齐国。”

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一得了地盘,二削弱了齐国,三又可与强秦结盟。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怀王派逢侯丑与张仪赴秦,签订条约。二人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掉下来,回家养伤。逢侯丑只得在馆驿住下。过了几天,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得上书秦王。秦王回信说:既然有约定,寡人当然遵守。但是楚未绝齐,怎能随便签约呢?

逢侯丑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怀王哪里知道秦国早已设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于是齐国绝楚,并和秦结盟。

这时,张仪的“病”也好了,碰到逢侯丑,说:“你怎么还没有回国?”逢侯丑说:“正要同你一起去见秦王,谈送商于之地一事。”张仪却说:“这点小事,不要秦王亲自决定。我当时已说将我的奉邑六里,送给楚王,我说就行了。”逢侯丑说:“你说的是商于六百里!”张仪故作惊讶:“哪里的话!秦国土地都是征战所得,岂能随便送人?你们听错了吧!”

逢侯丑无奈,只得回报楚怀王。怀王看到承诺的六百里土地,到头来却成了区区六里地,心中甚是气愤,大骂张仪是出尔反尔的小人,并要兴兵伐秦,可是秦齐已经结盟,在两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秦军尽取汉中之地六百里。最后,怀王只得割地求和。

要知道在战国时期,齐、楚、秦都是大国,在秦国统一的过程中,齐楚是秦国最大的障碍,现在齐楚联盟被破坏,楚国又惨遭兵败的命运,这样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国家就只剩下齐国了。

公元前311年,秦国派人与楚国谈判:愿分汉中之地给楚国,以求同楚结盟。然而,怀王对张仪一直恨之入骨、耿耿于怀,因此没有要这汉中之地,却要张仪以解心头之恨。张仪听到楚怀王的条件,就主动向秦惠王申请到楚国去交换黔中一带的土地。秦惠王关心他的安全,说:“怀王一直欲杀你而甘心,你为什么还要送上门去呢?”张仪分析说:“首先,秦国是强国,而楚国是弱国,所以,楚王在权衡利弊之下,最后一定不敢拿我怎么样。其次,楚王的嬖臣靳尚与我关系很好,靳尚是楚王的宠姬郑袖的心腹,而楚王呢,又对郑袖的话言听计从。所以我只要通过靳尚使郑袖为我求情,楚王必然会放了我。”

张仪到楚国后,就被怀王囚禁起来,准备杀掉以祭祖先。但张仪使用种种手段,通过楚国大夫靳尚,向怀王夫人郑袖说情,郑袖于是劝怀王把张仪放掉,与秦和亲。怀王受郑袖蛊惑,又害怕得罪秦国,加上仍贪于土地,权衡再三,最后下令把张仪释放。于是张仪又趁机发挥他纵横家的本色,用虚幻的利益来引诱怀王,他承诺说:“秦国出兵攻打卫都和阳晋,一定会堵塞天下的关口。大王出动全部军队去进攻宋国,不用几个月宋国就可以攻下来,拿下了宋国,然后一直向东,那么泗水边的众多小国就全归大王所有了。现在秦国和楚国接境连界,本来是地缘亲近的邻国。大王如果能听取我的意见,我将让秦国太子到楚国做人质,楚国太子到秦国做人质,长久作为兄弟邻邦,永世互不攻伐。我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

一席话说得楚怀王连连点头称是,他马上同意与秦和好,并厚礼代之,送他回去。不久,屈原出使归来,问及怀王为什么不杀张仪时,怀王才明白自己又上当了,派人去追已为时晚了。

张仪在这个局里所承诺的利益,即答应给楚怀王的好处,从来没有实现过,只是钓他上钩的诱饵。而楚怀王利欲熏心、头脑简单,连上了两次当。这就是空手套白狼、无中生有的布局之道。它利用的是人性贪婪的弱点,从而使他们上当受骗,满足自己的利益。当然要将这个计谋玩得得心应手,并不是很容易,它需要机智与智谋,一旦失手,下场会非常悲惨。

隐居幕后,坐收渔利

自古以来,很多成大事者都善于使用一个手段,那就是:隐居幕后,坐收渔利。这种手段可以让别人为自己办事,而自己不必抛头露面,一旦出现危机,也用不着自己承担,可谓非常高明。

隋朝末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不久,便选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他就借“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行。

李渊西行入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三个: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尊隋”,于是派精兵予以坚决的阻击。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不清。第三,瓦岗军还用主力部队袭击晋阳重镇,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

这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廷没有继续派遣大量迎击部队的征兆。但后两个危险却不可掉以轻心,瓦岗军的人数在李渊的十倍以上,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危险中,任何一个危险的进一步演化,都将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甚至有可能由此一蹶不振,无东山再起的机会。

李渊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并表示了与瓦岗军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又来到了唐营。李渊看了回信后,口里说了声“狂妄之极”,心里却踏实多了。

原来,李密自恃兵强,欲为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他在信中实际上是想劝说李渊听从他的领导,并要求李渊速作表态。

李密拥有洛口要隘,附近的仓中粮帛丰盈,控制着河南大部,向东可以阻击或奔袭在江苏的隋炀帝,向西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取已被李渊视为发家基地的关中。因此,李渊虽知李密过于狂妄,但也知道李密确实有狂妄的资本。

为了解除西进途中的后两种危险,同时化敌为友,借李密的大军把隋炀帝企图夺回长安的精兵主力截杀在河南境内,李渊对次子李世民说:“李密妄自尊大,绝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也不能立即与他断交,这样只会增加一个劲敌。”于是,李回信一封,大意是当今能称皇帝的只能是你李密,而我年纪大了,无此愿望,只求到时能再封为唐公便心满意足,希望你能早登大位。因为附近尚需平定,所以暂时无法脱身前来会盟。

李世民看了信说:“此书一去,李密必专意图隋,我可无东顾之忧了。”果然,李密得书之后,十分高兴,对将领们说:“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

李渊投李密之好,把他当成台面人物,使得他不再对自己做防范,不仅避免了与李密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还为李渊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入关”的目的。李密中了李渊之计,十分信任李渊,常给李渊通信息,更无攻伐行为,只专力与隋朝主力决斗。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而自己也被打得只剩两万人马。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成为最有实力的人,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

李渊利用李密的弱点,一番吹捧,便把李密送上了热闹却危险的舞台,而自己则不露行迹,等到前台的戏一结束,他便出来收拾摊子,凭空落下天大的好处。李密的失误,在于他把指挥棒轻易地交给了李渊,自己粉墨登场,为李渊打了头阵。

让别人为自己打头阵,就是将别人置于风口浪尖之上,承受明枪暗箭、嫉恨攻击,成为众矢之的。而自己就做那个稳坐钓鱼台的渔翁,坐收渔利,成为最后的也是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