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奋斗
5448500000030

第30章 命运不相信天真,奋斗路上也有“潜规则” (5)

唐太宗晚年大服丹药,仍抵挡不住衰老,而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另择新枝的机会,于是就依傍上了未来的皇帝——太子李治。

当唐太宗自知将死时,仍不忘如何确保李家江山的长久,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李治和武则天都在他床边,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弃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是冰雪聪明之人,哪里还听不出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她心里清楚,只要现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妾蒙圣上隆恩,本该以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

唐太宗本来是要处死武媚娘,但毕竟自己很喜欢她,心里多少有些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就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

李治也借机溜了出来,对武媚娘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吗?”媚娘满脸的忧伤,她回身仰望太子,叹了口气说:“主命难违,只好走了。”

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

太子登基不久,武则天很快又被召回宫中。

武则天为自己寻找的退路着实不错——出家为尼,既宽了太宗的心,又能让李治日后解救她重新回宫。寻一条可藏身又可寻机出动的退路,是后退时的必需。进可攻退可守,既宽敌心又保己身,才是进退之道。如果不懂得后退,只知前进,反而走进死胡同;如果只是一味后退,并不注意选择后退的道路,也有可能退无可退,失去了改变情况的机会。所以,即使后退,也要看清方向。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双簧是曲艺的一种,一人表演动作,一人藏在背后或说或唱,互相配合。这种方法也常常运用到做事之中。作为做事的一种谋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互相配合,互相借力,以此来说服对方。

双簧谋略往往是精心安排的“一台戏”,事先经过筹划,再分角色“演唱”。攻心时,一个正面出击,一个旁敲侧击;一个强攻,一个软磨;对方在红脸白脸的夹攻之下,其防线会全面崩溃。

某校政治教师王老师曾与派出所的张警员一起用这种办法来教育挽救了一名失足青年。李平是王老师的学生,他邻居家的自行车和手表失窃,经检举怀疑是李平偷的。派出所的张警员十分严肃地盘问了他的情况,又对他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情况,之所以还来找你,主要是给你一个机会。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最后对李平说:“今天在办公室先考虑一个上午,下午我们找你。”

张警员走后,王老师马上找李平谈心:“你看,派出所的张警员为什么在学校找你?这是真正为了挽救你啊!你父母离婚,你妈为了养活你,晚上还要替别人缝衣服,你这样做,对得起你妈妈吗?现在你别急于把你做的坏事告诉我,先仔细想想,想通了,想明白了,再告诉我。如果要抓你,现在就不这样与你谈了。我有50多个学生,在你身上下了那么多工夫,为了什么?是要你真正改正错误,你可以对不起我,但不能对不起生你养你为你吃尽苦头的妈妈。”

王老师的一席话,使李平感动得热泪盈眶。

李平终于交代了偷窃自行车、手表的事,并表示要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王老师和派出所的张警员从不同侧面向李平展开攻心战,义正词严,显示了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阻挡的威慑力。王老师的一番话侧重感情,从师生情、母子情,展开攻心,这样一软一硬,恩威并施,终于攻破了失足青年的心理防线。

红脸白脸以不同角色同时做一个人的思想工作,这两种角色的互相配合,具有双重的综合教育功能。没有白脸,感情和道理缺乏制约力;缺少红脸,则缺少情感因素。红脸白脸巧妙配合,才能产生巨大的说服力,而且往往会收到好的效果。

双簧策略,往往由唱白脸的人先登场,让对方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然后红脸接着登场,在入情入理的攻势之中化解对方的心理壁垒,无形之中摧垮对方的心理防线。运用得当,自然其妙无穷。

抛下颜面,保全自身

做人要脸皮厚一些,为了保全自己,就要向势不两立而势头盖过自己的人显出诚恳之心,这样才能免于祸害。

在封建社会,皇帝是拥有最高权力者。但在欧洲,教皇的地位更在皇帝之上,为什么这么说呢?中世纪的欧洲是基督教的天下,而教皇是基督教会的首脑。中世纪的欧洲,各个王国内封建主割据林立,连年混战,造成王权衰弱,局势混乱,这时只有罗马教皇可以统一指挥各国、各地区的教会,这就使得罗马教廷成了凌驾于各国之上的政治实体,各国国王都要唯罗马教皇命是从。国王登位、加冕要由教皇来主持;和国王同行时,教皇骑马,国王只能步行;接见的时候,教皇坐着,国王要屈膝敬礼。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神权高于王权。

不仅如此,教会还在各个国家拥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并且向各国居民收取“什一税”(即每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交教会)。文学、艺术、哲学、法律等都必须为教会和神学服务。个人从出生、成年、结婚一直到老死,处处都要受教会的管理和控制。教会拥有自己的监狱和刑法,还用“开除出教”的办法来对付一切反抗者。一个人一旦被开除了教籍,他的一切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也就失掉了。这是一种最令人害怕的惩罚,连国王、皇帝也不例外。

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与教皇格里高利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

在矛盾激烈的关头,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而格里高利则针锋相对,在罗马的拉特兰诺宫召开了一个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的浪潮。

教皇的号召力非常之大,一时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国境内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发起了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于1077年1月身穿破衣,只带着两个随从,骑着毛驴,冒着严寒,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请罪忏悔。

但格里高利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

到了卡诺莎后,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

当时大雪纷纷,天寒地冻,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连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之行”。

亨利恢复了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国后,集中精力整治内部,然后派兵把封建主各个击破,把那些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内部反抗势力逐一消灭。在阵脚稳固之后,他立即发兵进攻罗马,以报跪求之辱。在亨利的强兵面前,格里高利弃城逃跑,最后客死他乡。

成功的路上障碍重重,清除不掉这些障碍,且极可能被这障碍所伤时,一定要厚着脸皮,屈膝求饶,从而保全自己,积蓄实力,待他日反击。人的一生,难保一帆风顺,尤其是大人物,站在权力的风口浪尖上,如果力不如人,很可能要遭受屈辱,这时候,是冲冠一怒,粉身碎骨,还是忍辱负重,以图后报,聪明人自然会作出聪明的选择。亨利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丢弃暂时的“面子”是必要的,保住自身的安全才是主要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假痴不癫,达到目的

有时人们明知自己处于不利的环境,也知道对手的意图,但无力反击。这时就不得不以假象扰乱对手的视听,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待反击的时机。假痴不癫即是麻痹敌手、待机而动的计谋。

据《世界智谋故事》中介绍,在距今很久很久之前,有两个弟兄,各自置办了一些货物,计划好后想出远门去做生意。他们不辞辛苦,来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不穿衣服,世人称为“裸人国”。

小事糊涂、大事聪明的弟弟盘算着如何才能把生意做成,赚大钱,而对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却感到与自己国度不一样,应该怎么办呢?他本着小事糊涂、大事聪明的原则同哥哥商量:“这儿与我国的风俗完全不同,要想在这儿做好买卖,实在不易啊!不过俗话说‘入乡随俗’,只要我们小心谨慎,讲话谦虚,照着他们的风俗习惯办事,想必问题不大。”哥哥听了之后自作聪明地说:“无论到什么地方,礼仪不可不讲,德行不可不求。难道我们也光着身子与他们往来吗?这可太伤风败俗了。”弟弟接着据理力争说:“古代不少贤人,虽然形体上有了变化,但行为却十分正直。所谓‘殒身不殒行’,这也是戒律所允许的。”哥哥就是不听弟弟的劝说,固执己见。裸人国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十五的晚上,大家用麻油擦头,用白土在身上画上各种图案,戴上各种装饰品,敲击着石头,男男女女手拉着手,唱歌跳舞。弟弟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一起欢歌曼舞。裸人国的人,不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欢弟弟,相互关系非常融洽。国王把他带去的货物全部买下来了,并付给他十倍的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