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奋斗
5448500000010

第10章 没有人能定义你的人生,除了你自己 (4)

a保持空杯心态。它是一种理智和尊重对方的沟通状态。无论对方告诉你他的想法是什么,都要用最为冷静的态度去耐心地倾听,既不打断,也不做任何评论。把自己杯子里的水倒光,使自己的杯子空出来,才能更好地去装别人要给你的东西。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值得尊重,即使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也可能为你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保持空杯这一谦虚的心态,才能吸收到对方更多的思想和掌握影响他人的方法。

b耐心地复述确认。在耐心地倾听完对方说的话之后,简单复述一遍对方所说的重点。这是为了防止误解或曲解对方的意思。歧义经常会使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去复述确认既能够表示你对对方的尊重,同时也使术语、省略语、方言等所造成的语言障碍得以解除,使你所接收到的信息更为准确和完整。例如,你可以说“你说的意思是……对吗”,或者“让我来重复一下你的意思,你看看对不对?你的意思是……是吗”,等等。复述确认应该成为谈话中的一种习惯,它会大大提高沟通的效率,同时,也为影响他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开放式的问题是吸收对方信息的最好方法。好的问题往往能掌控一个人的思考,因为思考本身就是一种问答过程。开放式的问题可以有很多种,像“你为什么这么想”、“你喜欢什么运动”,等等,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它们能打开对方的思路,使对方告诉你更多的想法;同时,这样的问题可以令对方更多地谈论他们自己,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或是去思考一些他们可能很少去思考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影响他人的一种方法。

d不要臆测对方的想法。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有时也是沟通的障碍。如果我们仅仅根据对方的话来直接做判断,或者连对方的话都没有听完就做判断,那么误解对方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随意猜测对方话语的意思,以自己的观点去理解对方的意思,很有可能造成沟通障碍。因此,要时刻牢记:不要去臆测对方的想法。

了解对方的思考内容需要的是耐心和细致,这是引导他人思考必不可少的步骤。同时,了解对方的思考内容,可以为影响他人奠定基础,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对方的心理。

即使你一心想成为大人物,也要从平凡做起

有一位将军,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回到京城后,人们都称赞他很勇敢,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将军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由于马走得太慢。其实,在人们心目中,“马走得太慢”这句话绝对无法抵消将军的英雄形象。

那些深谙做人之道的人,大都是在社会群体中能够摆正自己位置的人。把自己看成比别人高人一等的人,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

有时我们的烦恼来自于我们有颗狂妄自大的心。一个人如果妄自尊大,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他一定会一天到晚被烦恼重重包围着。

自傲者对自我失去了客观评价,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唯我最大,舍我其谁,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架势,以显示自己伟大的魄力和气度。可是靠说空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人们尊敬的是那些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说谎专家。其实越伟大的人越会谦卑待人,人们也越会敬重他。

托尔斯泰的女儿曾写过这样一篇趣事:

从莫斯科到雅斯纳雅·波良纳有二百公里,这段路程父亲有时候徒步行走。他喜欢步行,肩上搭个口袋,长途跋涉跟沿途流浪的人们结伴而行,谁也不知道他是谁。路的行程一般需要五天。沿途食宿经常在车马大店或随便一个住处就便解决。如果赶上火车站,他便在三等车厢的候车室歇歇脚。

有一次,他正在这种车站候车室里休息,忽然想到月台上去走走。这时刚好一列客车停在那里,眼看就要开车了,父亲忽然听见有人在招呼他:“老头儿!老头儿!”一位太太探身车窗外在喊他,“快去盥洗间把我的手提包拿来,我忘在那儿了……”父亲急忙赶到那里,幸好,手提包还在。

“多谢你了,”那太太说,“给,这是给你的赏钱。”于是递给他一枚五戈比的大铜钱。

父亲不慌不忙地将它装进了口袋。

“您知道您把钱给谁了吗?”一位同行的旅伴问这位太太。她认出了这个风尘仆仆的赶路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战争与和平》的作者,“他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呀!”

“天呀!”这位太太叫道,“我干的什么呀!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看在上帝的分上,原谅我吧,请把那枚铜钱还给我!把它给您,真不好意思。哎呀,我的天,我这干的是什么呀!……”

“您不用感到不安,”父亲回答说,“您没做错什么事……这五戈比是我挣来的,所以我收下了。”火车鸣笛了,开动了,它把一直在请求父亲原谅并希望将那五戈比要回去的太太带走了。父亲微笑着,目送着远去的火车。

真正的大人物是那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却仍然像平凡人一样生活的人。他们虚怀若谷,从来不会因为自己腰缠万贯而盛气凌人,从来不会见人就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是如何成功和发迹的。他们也从不痛恨自己的同仁是“居心叵测之人”,他们只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和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二十几岁的你也许会有对未来的憧憬,也许会有对梦想的渴望,也许你在学校里有着不俗的成绩,也许你的家庭背景很显赫。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觉得自己了不起,也不要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可以成为伟大的人物。步入社会就是一个新的开始,过好平凡的每一天,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这样才会一点点向成功靠近,最终走向成功。

别抱怨泥泞,是它让你留下了脚印

在经历挫折的时候,很多人都习惯于抱怨。他们责怪命运,责怪机遇,责怪成长中遇到的过多的苦难。可是,他们不知道,没有任何一条通往荣耀的道路是宽阔、平坦的。相反,只有充满泥泞的道路,才能遍布或深或浅的脚印,印证努力过的痕迹。

鉴真14岁时被收为沙弥,配居大云寺,做了大云寺内僧人都不愿做的行脚僧。刚开始的时候,鉴真感觉做行脚僧非常辛苦,经常不能按时起床出去化缘。

有一天,已经日上三竿了,鉴真和尚仍未起床,住持觉得纳闷,便到鉴真和尚的寝室里巡视。当住持推开房门,只见床边堆了一堆破破烂烂的草鞋,住持叫醒鉴真:“今天你不出外化缘吗?床边堆的这些破草鞋是用来做什么的?”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这些是别人一年都穿不破的草鞋,如今我剃度一年多,却穿破了这么多鞋,今天我想为庙里节省一些鞋。”

住持听了之后,笑了笑对鉴真说:“昨夜外头下了一场雨,你快起来,陪我到寺前走走吧!”

昨夜的一场雨,使寺前的黄土坡变得泥泞不堪。

忽然,住持拍了拍鉴真的肩膀说:“你是要当个只会撞钟的和尚,还是想成为能发扬佛法普度众生的名僧?”

鉴真说:“当然是发扬佛法的名僧啊!”

住持捻须一笑,接着说:“你昨天有没有走过这条路?”

鉴真说:“当然有!”

住持又问:“那么你现在找得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不解地说:“昨天这里原本是平坦、坚硬的道路,今天变得如此泥泞,小僧如何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没有再说话,迈步走进了泥泞里。走了十几步后,住持停下脚步说:“今天我在这路上走了一趟,能找到我的脚印吗?”

鉴真答道:“那当然能了。”

住持微笑着说:“是的,只有泥泞路才能留下足印啊!只要经过艰苦的跋涉,终有一天会留下痕迹的,一如此刻,我们行走在这片泥地上,不管走得多远,足印都会深深地留在泥地里,印证我们的存在。”

鉴真顿时恍然大悟:泥泞留痕。

是啊,只有泥泞的道路方能留下深深的脚印。坦途固然很好,可是这样一路走来会平淡无奇,只有通过坎坷之路取得的成功,才能让人回味无穷。“不历经风雨,怎能见彩虹”?面对多灾多难的人生,我们不要怨天尤人,只有踏踏实实地在坎坷的道路上前行,留下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才能证明我们生命的价值。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在磨难的泥泞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这些立大志、成大事者,都备受磨难,备尝艰辛而最终为上天所成全,得建丰功伟业。

曾担任过联合国秘书长的瑞典政治家哈马舍尔德曾说:“我们无从选择命运的框架,但我们放进去的东西却是我们自己的。”人不能选择命运,却可以选择自己生命的道路。你选择艰苦的道路,你的脚印就会印在上面,被人们记住。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明星们总是前呼后拥、华衣锦食、风光无限,但却没有细想他们是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趟旅行,沿途有无数的坎坷和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总是抱怨,任由灰色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任由风尘遮住了心灵,那么我们将永远的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世界的颜色由我们自己决定,所以,智慧之人,请擦亮自己的眼睛,放下抱怨,静对风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路上写下我们的辉煌,留下属于我们的印记。

别害怕丢脸,每次丢脸都是一种成长

我们曾经听说过很多在“丢脸”当中不断成长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英语口语教父李阳就是其中之一。

李阳从英语不及格到成为世界上有名的英语教师,从不敢接电话、不敢和陌生人说话,到全球著名的中英文演讲大师;从一个自卑的人,成长为千万人成功和自信的榜样;李阳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而在激励别人的时候,他总是喜欢说,我们要为热爱丢脸的人喝彩!

中国传统英语教学存在“不敢开口、不习惯开口”的两大心理障碍及怕丢脸、怕犯错误的心理陋习,李阳极力鼓励他的学生大声说英语。他认为疯狂英语的第一步就是要突破不敢开口、害怕丢脸的心理障碍。他说:“我特别喜欢犯错误丢人,因为你犯的错误越多,你的进步就越大。如果你想一辈子不犯错误,那么结果只有一个;当你80岁的时候,你仍然只会对人讲一句‘My English is very my face.’朋友们,请大家暂时把脸皮放进口袋里,尽管大声去说吧!重要的不是现在丢脸,而是将来不丢脸!“于是,“I enjoy losing my face.(我热爱丢脸)”就成了李阳和广大英语学习者的行动口号。

别怕犯错误丢脸,因为你犯下的错误越多,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就越多,你进步的可能性就越大。可是,传统观念里,人们总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颜面而努力着,甚至于有一些人,为了面子问题丢失了性命也在所不惜。

公元前206年,项羽占有楚魏东部九郡之地,自封为西楚霸王,又违背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的前约,改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刘邦心中非常不快。

项羽的谋臣亚父范增知道刘邦的不满,也知道他定会东山再起,于是建议项羽找借口杀掉刘邦。

项羽就把刘邦找来,准备封刘邦为汉中王,他若去,定有储备实力、自封为王之心;若不去,正好可以杀死他。

刘邦听说项羽召见,虽然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又不能公然抗命不去,便在心中盘算着怎样应对这场智斗。刘邦来到殿前,恭恭敬敬地伏在地上,谦恭的样子使项羽心中异常受用,当即放松了警惕,就对刘邦放行了。刘邦谢恩退出大殿,急忙回到自己的营地,稍加打点,便率军急匆匆地向巴蜀进发。他决心以巴蜀偏塞之地为依托,招兵买马,养精蓄锐,待力量充实了,再还三秦,谋取天下。 项羽闻知刘邦率军已向巴蜀进发,才感到范增所言极是,立即派季布带三千人马前去追赶,然而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