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品决定高度
5436500000031

第31章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美的十个职场雕像 (3)

使命乃是指所要奉行的命令,所要担当的任务;使命感是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实现理想的心理状态。人在现实中的职业和工作,就是一种天职。当你视工作为你生命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使命时,你就会更容易认同你所从事的职业,并且长久地保持工作热情。马斯洛说,音乐家作曲,画家作画,诗人写诗,只有如此方能心安理得。

清水龟之助:“我从我所从事的工作中,感受了无穷的快乐。”

日本有一项国家级的奖项,叫“终生成就奖”。在把荣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的日本人心目中,这是一项人人都梦寐以求却又高不可攀的至高荣誉。在日本,有无数的社会精英一辈子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最终获得这项大奖。有一届的“终生成就奖”,在举国上下的期盼和瞩目中,出人意料地颁发给了一位名叫清水龟之助的小人物。

清水龟之助是东京一名邮差,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各式各样的邮件快速而准确地投送到每一个相关的家庭。与那些长期从事能够推动人类历史快速发展的高尖端科技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相比,清水龟之助所从事的工作,简直就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事。然而,就是这位长期从事着如此平淡无奇的邮差工作的清水龟之助,却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这项殊荣。在他从事邮差工作的整整25年中,清水龟之助的工作态度始终和他到职第一天的那种认真和投入没有什么两样。在不算短暂的25年中,他从未有过请假、迟到、早退、脱岗等任何不良情况。而且他所经手投递的数以亿计的邮件,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不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地冻天寒,甚至在大地震的灾难当中,他都能够及时而准确地把邮件投送到收件人的手中。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清水龟之助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把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工作,铸造成了一项伟大无比的成就呢?清水龟之助对此不无感慨地说:“我从我所从事的工作中,感受了无穷的快乐。”

他原来是一名橡胶厂工人,后来转行做了邮差。在最初的日子里,他没有尝到多少工作的乐趣和甜头,于是在做满一年以后,便心生厌倦和退意。这天,他看到自己的自行车信袋里只剩下一封信还没有送出去时,他想:我把这最后的一封信送完,就马上去递交辞呈。然而这封信由于被雨水打湿而地址模糊不清,清水花费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还是没有把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由于这将是他邮差生涯送出的最后一封信,所以清水发誓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封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他耐心地穿越大街小巷,东打听西询问,好不容易才在黄昏的时候把信送到了目的地。原来这是一封录取通知书,被录取的年轻人已经焦急地等待好多天了。当他终于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激动地和父母亲拥抱在了一起。

看到这感人的一幕,清水深深地体会到了邮差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因为即使是简单的几行字,也可能给收信人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喜悦。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份工作啊!我怎么能够辞职呢?”在这以后,清水更多地体会了工作的意义,他不再觉得乏味与厌倦,他深深地领悟了职业的价值和尊严,他一干就是25年。从30岁干到55岁,清水创下了25年全勤的空前纪录。他在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的同时,也于1963年得到了日本天皇的召见和嘉奖。

清水龟之助说,他喜欢看到人们在接获远方的亲友捎来的信息时,脸上出现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而欣喜的表情。自己微不足道的工作,竟然能够给别人带来莫大的心灵安慰和精神快乐,这使他感到更大的欣慰和快乐,所以他觉得自己的工作神圣而有意义。他说:“只要一想起收件人脸上荡漾开来的那种快乐表情,即使再恶劣的天气,再危险的境况,也无法阻止我一定要将邮件送达的决心。”正是这种快乐的力量,支持清水龟之助完成了这项伟大的成就,也正是这种在极其平凡的工作中能够感受到生活快乐的精神,感动了日本人。

工作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们把它看做人生的一种乐趣并投入自己热情时,上班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圣经》上说,人生下来就是为了赎罪的。人生本来就很痛苦,在这个充满优胜劣汰的丛林世界里生存下来原本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什么不对自己好点呢?为什么不让自己快乐一点呢?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阻挡你得到快乐,包括工作。文学家果戈理说,快乐,是精神和肉体的朝气,是希望和信念,是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的信心,是一切都该如此进行的信心。快乐是一种心态,不像爱情,需要苦苦等待,苦苦追寻。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在工作中捕捉到快乐的精灵。

胡鸿烈,钟期荣:“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

胡鸿烈,钟期荣是一对传奇夫妇。钟期荣1920年7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是中国首位女法官。胡鸿烈则是当时外交官考试的第一名。他四处打听谁是司法界状元,碰巧当时钟期荣要为这批新外交官进行司法训练,两位状元谈起恋爱来。后来,两人在重庆结婚。外交官考试状元配中国第一女法官,一时传为佳话,婚后育有二子。

1949年,钟期荣与胡鸿烈一起漂洋过海,留学于法国巴黎大学,专攻青少年犯罪学,1953年获博士学位,1955年回香港定居。在此后的16年中,钟期荣先后在联合、浸会、珠海、崇基、崇华等院校任教,她高超的授课艺术和丰富的学识,使她在香港教育界声誉卓然。

1971年,钟期荣辞去教职。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他们出资创办树仁学院。钟期荣在回忆自己办学初衷时说道,他二人“均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为典型的中国书生,一腔热血,报国无门,慕古思贤,忧时忧国,咸信兴绝学于当今,重振人文,乃大丈夫应有之壮志,故此不避万难,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负起复兴中国文化之重任,来推行仁者教授,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培养出仁人君子,故创立树仁学院”。

20世纪70年代港英政府曾以给予津贴为条件,要求其放弃四年制,改用“二二一制”(即二年预科、二年专科、最后一年学术性教育),但胡氏夫妇坚持办学理想,结果不获资助。

夫妻俩花费了至少4至5亿元的毕生积蓄。明氏夫妇事业有成,生活无忧,为了香港的年轻人可以上学,别人50岁已经开始盘算退休,但他们两人才刚刚在跑马地起步,一个当起校监一个当起校长来。位于宝马山的3幢校舍,是胡氏夫妇的毕生心血。因为港英政府没有资助过树仁一毛钱,多年来的开支除了依靠学生的学费,其余都靠胡鸿烈打官司的收入来支出。为了建立学院大楼,他们卖掉在跑马地的小洋房,花了7年才建成新校舍。

胡鸿烈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大楼挣工程费。律师大多生活富裕,胡氏夫妇却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

几亿元可不是小数目,夫妇二人就这样义无反顾把真金白银投进在学校中,难道不会为钱争吵吗?胡鸿烈很平静:“从来没有试过。因为校长从来不管钱,她对钱没有多大的概念,她只负责学校的事务,我负责去挣钱支持学校。”

2001年某日,夫妇俩在学校饭堂吃饭,大家正在说笑时,钟期荣突然倒下。胡鸿烈说:“当时还以为校长跟我开玩笑。”“中风前,我已经很担心她的身体,因为她经常忙工作,胃口也不好,只是我未有提醒她多注意身体时,她已经出事了。”

2007年胡氏夫妇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在过去的35年,我已把青春、生命、一切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书院。”86岁的钟期荣因中风,行动和说话都有困难。但说起自己的梦想成真,她异常激动。胡鸿烈为妻子温柔地拭去不能控制的垂涎,他把一切荣誉归于妻子:“树仁今天的地位,正是她的远见和毅力的结果。”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评价说:“他们的信仰关照了社会许多无力的角落,当我们每个人都去弥补社会缺位的时候,其实也弥补了更多缺位的人心。他们为百年树人,更树仁义于百年。”

正如颁奖词中所说的:“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作出楷模。”

谭千秋:大爱无声,双臂撑起生命的天空

5月13日22时12分,救援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挖出了一座震撼人心的“雕像”:一个满身是血的男人,双臂张开着像一只护犊的雄鹰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身下的四个孩子还都活着。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落泪了。这个人名叫谭千秋,是旺镇东汽中学一名普通教师,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赞他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有一张照片感动了无数人: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失声恸哭。谭老师的这双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这让人们回忆起了5月12日,那个黑色的日子!

天阴阴的,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正在上课,房子突然抖动起来。谭千秋意识到是地震,他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房子已经摇摇欲坠了,伴随着吱吱刺耳的声音,外面尘埃四起,教室里还有四位同学已动不了了,没办法冲出去了,谭千秋立即把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起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为学生撑起了生存的空间。轰轰轰,房子塌陷了,水泥板、砖头都砸在了谭老师的身上。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庄子曰:“大音希声,大爱无痕。”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老师,用他的血肉之躯、高尚的师德教义,诠释了这八个字。

他在生死关头,毫不犹豫地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死死护住他的四个学生。谭千秋老师,他用自己的脊梁护住了4名学生,为他们撑起了生命的天空。

谭千秋有今天的行动并不出人意料,生前谭老师经常教育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他对学生非常关心,并且细致入微,哪怕是地上的一颗小石子,怕学生玩耍的时候摔倒,他都要捡开。学生没吃饭,他会将学生叫到自己家里做饭给学生吃;学生身体不舒服,他会掏钱带学生去医院看病,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在他的熏陶下,他的弟弟妹妹也总是去帮助别人,妹妹和妹夫曾一年供养了五个贫困孩子上学。他的大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她的目标是用法律为众多受害者讨回公道。

谭千秋大学毕业后,校方准备让他留校任教。他却说:“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也需要人才啊。”领导反复做他的工作。当他得知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急需教师时,便立即申请到那里去,一个月后,他如愿以偿地分配到该校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27年。朋友要帮他调回待遇不错的衡阳,也被他婉言谢绝了,父母心疼他离家太远太孤单,劝说他回来,他说:“湖南培养了我,四川养育了我,还是在四川多干几年再说吧。”后来,汕头、韶关有关单位高薪聘他去工作,他还是选择留在四川,直到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这片热土。

他就是谭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这个品格高尚的平凡老师,将永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