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品决定高度
5436500000027

第27章 承袭传统文化,汲取美德资源 (3)

江泽民曾特意去扬州城外的梅花岭拜祭一个人,他就是史可法。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遂派兵主攻江南,扬州是当时抗清的中心。史可法是南明的高官,在他的召唤下,军民一心众志成城,誓死保卫扬州,就这样一次次击退了清军的猛烈进攻。可以说自清军入关后,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的抵抗,最后不得不用密集的炮火猛轰扬州城,打破城墙,才攻入了城内。史可法见大势已去,甚是悲愤,欲拔剑自刎,被手下人拦下。他愤然地对手下的参将说:“你杀了我吧!”将士们知道他的气节,不愿被俘受辱,于是拼死护佑他转移,却还是遇到了清兵。史可法毫不畏惧,大吼道:“史可法在此!”清军一拥而上,带他见主帅多铎,多铎待之以上宾,并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怒斥道:“我生是大明臣,死是大明鬼!头可断,志不可屈!我意已决,城破我亡!”多铎忍痛杀了他。史可法就义后,人们把他生前用过的笏板、穿过的衣服,葬在了扬州城外的梅花岭,成为“史公衣冠冢”。

他舍生取义的精神为后人所敬仰,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活出极致,就是融个人之“小我”于社会之“大我”中。同样,在职场中,只有融个人之“小我”于公司之“大我”中,才算活得真实而有意义。

亨利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美国杜邦公司工作,刚开始他被分配至总部的行政部工作,每天处理一些零星琐碎的事务。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并不怎么起眼的部门,当时却云集了许多博士或拥有更高学位的尖端人才,这让亨利感到压力很大。

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亨利发现部里的许多员工都很傲慢,架子似乎一个比一个大,仰仗自己学历高、资历深,而忽视了身边一些实质性的工作。大多数人整天不是寻思着怎样享乐,就是热衷于“第二职业”,并不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当成头等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敬业。

而亨利却不是这样,他反其道而行之,一头扎进工作中,从早到晚埋头苦干,还经常加班加点。没多久,他的业务水平提高很快,成了部里的“顶梁柱”,并逐渐得到上级的重用。渐渐的,他凭着办事认真以及果敢干练的工作作风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了部长的得力助手。现在,亨利已经是杜邦公司在亚洲分公司的负责人了。

“我属于这个企业,并不仅仅因为我在这里工作,因为我的内心告诉我,我对企业负有责任,我必须忠诚于我的企业。”在一个企业年终总结大会上,一位获得嘉奖的优秀员工这样说。的确,一个人究竟属不属于一个企业,并不仅仅在于他是否在企业工作,关键看他的心在不在公司,他是否忠诚于公司。

员工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同企业的发展、团队的目标结合,目标一致,把“小我”的职业前途融入公司“大我”的生存和发展,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有着忠义之心的员工把会自己当做公司的主人,想公司的事,解公司的急,与公司同发展、进步。每个员工的进步都会推动公司的发展,每个员工的努力都会为公司的进步增添一些力量,实现自身的进步和促进公司的发展是每一位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习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

《荀子·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告诫为学之人,学问是点滴积累起来的,只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方能得大学问。为何如此说?因为“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清代的顾炎武也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一刻都不能松懈。学习是一个人一生都要做的事。

学习,是人的一生中一项最重要的投资,一项伴随终生最有效、最划算、最安全的投资,任何一项投资都比不上这项投资。古人尚且懂得学习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尚且懂得“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道理,我们难道还不如古人?富兰克林说过:“花钱求学问,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如果有谁能把所有的钱都装进脑袋中,那就绝对没有人能把它拿走了!”

其实,在所有的能力当中,学习能力应该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核心,因为没有了学习能力,人的思维就会出现僵化,最终被新知识、新观念所淘汰。

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员工亦要生存。企业要生存,最根本的是让员工不断学习,以此推动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员工要生存,就是要找到生存的钥匙。而生存钥匙在于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不断学习新本领,掌握一技之长。

在1930年以前,英国工人送到订户门口的牛奶,奶瓶口既没盖子也不封口,因此,山雀与知更鸟这两种在英国最常见的鸟,每天都可以轻松愉悦地喝到漂浮在上层的奶油。后来,牛奶公司把奶瓶用铝箔装起来,借以阻止早起的鸟儿偷喝。没想到,大约在20年后的1950年,英国所有的山雀都学会了把奶瓶的铝箔啄开,继续喝它们喜爱的奶油。然而知更鸟却一直没学习到这套本领,它们自然也就没奶可喝了。

工作是任何一个从业人员的第一堂课,要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胜出,就必须学会从工作中吸取经验,探求智慧的启发。现在找一份工作并不容易,能立足更是难上加难。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就算你是博士、硕士,若不能给公司创造价值,老板同样会为了公司的利益,将你扫地出门。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说过:“学习是终生的事业。”如今整个组织逐渐向开放的学习型组织转变,任何一个员工都有必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从多方面丰富、提高自己,成为学习型的员工。

在现在的职场上,不管你从事的是哪种行业,没有知识是可怕的,不继续加强知识和技能的深化更是可悲的。因为这将意味着你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意味着你很难对周围不断发展的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理解,意味着你将失去人生的方向,逐渐被更多掌握新知识和拥有新技能的人所取代。

想学有所成者,必须持之以恒,积点滴之功,最后才能发生质的转变。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天资聪颖,机敏好学。他七八岁时始习书法,师承其父。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其身后,猛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很是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羲之曾对献之说,只有写完院里的十八缸水,他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直立稳健。献之心中颇有些不以为然,他勤奋地练了五年,写完了三缸水,自认为书法已小有所成,遂将自己十分满意的习字拿给父亲过目,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却频频摇头。直到看见一个“大”字,王羲之才现出了较满意的神色,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小献之又将习字拿去给母亲看,母亲认真地翻看,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一点,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献之此时方知与父亲的差距,又锲而不舍地练了下去。当他真的用尽十八缸水后,其书法果然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

陶渊明说过:“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正是此理。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伟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经历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成就惊天伟业都需要经过持之以恒、艰苦卓绝的奋斗。

任何人在人生中取得的成就,都是不畏艰难,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点滴的积累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石。

大学之道,体悟责任融于血液中

从古至今,“大学之道”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无论人们此前有没有读过《大学》,那种深深融汇在我们民族之中的道德意识和人生信念,早已融汇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一切。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修养”一词,是对人的行为举止的评价。“修”主要是指整治、锻炼、学习和提高;“养”主要是指培育、涵养和熏陶。从表面上看,修养体现在人的仪表风度、言行举止上。而实际上,修养注重的是一个人内在责任心的修养。中国传统的修养观认为:修身首先要正心,修身绝不仅限于外表的修饰,更重要的是责任心的培养。

具有责任心的人无论何时都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即使在生命的尽头。

大连市公共汽车联营公司702路422号双层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的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路边,并用最后的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装置。

第二件事:用尽全身力气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可以安全地下车。

第三件事: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的安全。

他做完这三件事后,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黄志全只是一名平凡的公共汽车司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所做的一切也不惊天动地,但他是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人的榜样与骄傲。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有着与生俱来的职责和功能。就像《尚书·大甲》中说的“顾之是天之明命”一样,我们要念念不忘上天赋予我们的光明禀性。

责任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我们没有理由推卸。每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天起,就拥有了作为社会和国家的一员应当拥有的权利,它不需要什么前提条件。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权利因为责任而存在,在上天赋予我们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相应的责任,这也是不需要什么前提条件的。只有在履行责任的前提下,才可能充分享受权利。

沈阳市石油设备厂的开拓者之一林秀山,通过二十几年兢兢业业的工作,用心血和汗水推动了整个企业的发展。

林秀山刚进厂时只是一名普通的技工。虽然职位低微,但他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质量上更是严格把关,不让一件有瑕疵的产品在他的手中产生。

作为一名技工人员,需要经常加班加点赶任务,但他从没抱怨过。一次,由于客户要得急,公司命令员工必须在合同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否则就要扣工资。接到任务后,很多同事都抱怨连天,而林秀山却没有一句怨言,只是默默地工作。林秀山这种毫无反应的举动,引起了大家的好奇,都问他是怎么想的。

林秀山说:“加班是工作的需要,我们应该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只有企业发展了,我们的腰包才会鼓起来。咱们有这抱怨的工夫,不如多干点活,你们说呢?”

“秀山说得对。”众人受到启发和教育,纷纷回到工作岗位忙碌起来。

林秀山就是这样,在工作上毫无怨言。别人干不了的活找他帮忙,他一面手把手地教,一面用心去掂量任务的数量。遇到时间短、任务重时,他总是挑起重担,常常是几天几夜吃住在厂里,在技术和业务上为公司领导分忧,帮一线员工完成生产任务。他却从没有因此而计较过报酬和回报。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林秀山被调到销售部,成为一名销售人员。在销售岗位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尤其是在销售市场疲软时期,要开拓市场是多么的困难。因此,当领导找到林秀山让他去做销售时,大家都劝他好好考虑考虑,不要轻易应允,但林秀山却满口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