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才能自我升值
李嘉诚曾经在汕头大学的一场报告中畅谈了他对于“自我管理”的看法:
“首要的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重大责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
现实中,很多优秀员工正是能够做好自我管理,而不是被动等待别人来管理自己,从而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韦尔奇、艾柯卡、松下幸之助、比尔·盖茨等,他们都是自我管理的成功典范。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华,唯有一点与普通人不同,那就是他们懂得自我管理,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人力资源主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一点使他们成为伟大的人。
西门子公司有个口号叫做“自己培养自己”。我们没必要让公司的人力主管追着我们跑,我们需要自己“跑”起来,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员工能够自我管理,能够实现自我增值,会主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业绩,不断提升自己对公司的贡献率。只有这样,才算是对自己真正的负责。
王林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机械厂工作,被分配到基层部门担任管理人员。因为他不懂生产,不熟悉工艺流程,所学的专业与实际操作衔接不上,在管理上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另外几个一同分配来的大学生,虽然也不能胜任工作,但他们却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地发牢骚:抱怨工厂待遇太低,升迁太慢,认为在这里工作是大材小用。他们甚至以“跳槽”相威胁,让厂长给他们安排更好的位置。
就在伙伴们相继高升之际,王林却向厂长提出了反向的要求:下车间,当工人。厂长惊讶极了,转而对他的选择表示了赞赏:“好,小伙子有志气!”消息传出,全厂哗然,连那几个大学生对此也表示不能理解。
王林却不理会那些议论,安安心心地做了一名工人。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努力钻研各项技术,熟悉每个工种。两年后,他升任车间主任,因为他懂技术,没人敢敷衍他,所以王林所在车间的产品质量是最好的。这时,当年跟他一起进厂的大学生都在各科室担任中层干部。
几年后,厂里决定试行承包制。他承包了二车间,因为产品质量过硬,营销自然得力,很快就打开了市场销路,在全行业中成为赫赫有名的新军。
后来,他通过融资,买下了这家工厂。现在他已是有名的民营企业家,公司的股票正准备上市。在总结成功经验时,王林说:“海纳百川,才成汪洋之势。年轻人要学会从低位进入,充分积累经验,将来才能有成功的本钱。”
王林成长的过程告诉我们,当你进入一家公司开始你的事业之路时,你就应该知道自己要以什么样的高度开始自己的事业,并且知道需要哪些知识来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学会自我管理。这不是人力资源主管的职责,而是你自己的事。当好了自己的人力主管,才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升职,是每一个身在职场的人所梦寐以求的。谁不想获得发展、获得更大的成功呢?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让自己具备更多的能力,不断提升自我、激励自我,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业绩。
不断提升才能获得生存
在某贸易公司做了七年营销工作的纪莱芝连年获得公司优秀员工的称号,是部门经理的热门人选,可最后公司高层没有任命她,而是从外面招聘了一个善于计算机操作、说得一口流利外语的“外来和尚”。其实并不是上司对纪莱芝有什么不满,上司早就想栽培她,多年来几次提出送她去进修,纪莱芝却以工作忙并有家庭拖累为由婉拒了上司的美意,从来不给自己“充电”。结果是原有的知识已趋老化,难以应对新的挑战,她自己的位置也只能“原地踏步”了。
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信息瞬息万变,盛衰可能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才能具有高能力、高素质,才能不断获得生存的“蓝天”。
2002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林晶,怀着无限的梦想与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走进了青岛国运。由于林晶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成绩优异,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国运决定把林晶安排在新生部门——人力资源部。
此时,正是国运集团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大量专业人员远远超过了往常。林晶是学经济管理的,现在突然要转型干人力资源,陌生的环境、全新的工作、超负荷的用人需求,使初来乍到的林晶马上陷入了被动。
由于工作的滞后,人才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心急火燎的领导对林晶提出了严肃的批评。面对压力,林晶委屈,但永不退却的上进心马上占了上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工作没做好,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林晶暗暗给自己鼓劲。
从此,每当晨曦刚刚照进办公室的时候,林晶已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开始忙碌了;每当傍晚的路灯照亮时,林晶依然在堆积如山的文件里进行着她的工作。即使是回到家里,林晶也没有放松,在她的床头,堆满了各种专业管理类书籍,每晚睡前,她至少读一个小时的专业书籍,然后回顾一天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第二天的工作作出计划。
她给自己定下了“四个不让”:不让领导布置的工作在自己的手中延误,不让急需处理的工作在自己手中积压,不让自己分内的工作出现一点差错,不让公司的形象因自己的失误受到影响。林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终于换来了成果,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蒸蒸日上,公司领导对她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在这样的基础上,林晶被任命为人力资源部的部长。担任人力资源部的部长,外界看来是件轻松、荣耀的事,但林晶却不这么认为:职位虽然提升了,但肩上的担子却比以前重。如果在成绩面前骄傲自满、安于现状,很快就会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被继续前进的企业淘汰,最后落得一事无成。
2004年,林晶考取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使自身能力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国运集团“尊重人格,重用人才,凝聚人心,激发人气”的人才战略指引下,林晶依据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性质,制定出相应的工作准则,即“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关爱人才”。
她通过网络、报纸、招聘会等载体,通过猎头公司,直接与大专院校联系等渠道,广泛获取各方面的人才信息,并通过面试询问内容、公司情况简介、限时回复等工作方法,使人力资源部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让人才与企业的交流更加畅通,吸引了大批人才的加盟。
同时,由于国运集团的发展,公司内部员工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林晶以身作则,积极投身争做学习型员工的行列中。她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第二学历教育,积极参加主管部门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
林晶的成功固然令人羡慕,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她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她善于发展自己工作中的弱项和不足,第一时间克服自己能力上的薄弱环节,积极为公司解决难题,从而在职场晋升中赢得主动。
身为一名员工,你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学习新知识,善于从解决问题中学到新本领。
吐故纳新拉长职业短板
在职场中,很多人会遭遇“职业停滞期”。例如,有些人因为自身没有很好的职业规划,对接受新知识的态度也不是很积极,结果导致自己的工作能力跟不上新员工,眼看着身边的新员工一个个加薪、晋职,他们陷入一种深深的“本领恐慌”中。然而面对自己职业上的停滞,他们更多的是埋怨企业没能给他们职位提升的空间,这种思维也是不对的。“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突破这种职业停滞期,要学会“自我革命”,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突破自我,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关于这一点,一则关于鹰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之一,其寿命可达70年,但当鹰长到40岁的时候,它的爪子开始脱落,喙变得又长又弯,翅膀上的羽毛也长得又浓又厚,已不再是飞行的工具,相反成了一种负担。这时的鹰就如同企业中的中年员工一样,必须作出一个困难却又关乎生命的选择:要么安静地死去,要么经过一个痛苦的进化过程获得新生。
首先,鹰努力地飞到悬崖边上筑巢,数月停留在那里不再飞翔,用喙击打岩石,直到老喙完全脱落。新喙长出后,鹰会用它把指甲一根根地拔掉,新指甲长出来后再用爪子把羽毛一根根拔掉。五个月后,鹰获得了新生。
鹰的进化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要走的职场之路,即自我价值判断和创新。企业永远都选择最优秀的员工,但优秀并不意味着年轻,企业也不会为了照顾某一位老员工而提升他。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一个人只有不断地革新与成长,才能够拥有持久的竞争力。
据统计,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是人均16个月。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某种职业的初级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10个人中已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优势便不复存在。
面对职场的潜在危机和本领恐慌,除了学习,除了自我突破,还能干什么?
中国向来就有“少年得志”这一说法,在陈强的身上,这四个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陈强,29岁,目前已是某公司的部门主管。在整个公司的中层管理者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刚坐到这个位置的时候,陈强着实兴奋了一阵子。然而,这种兴奋并没有伴随他多久。不久,陈强便陷入一种茫然中。
因为,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让他感到窒息: “我感觉我的职业生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停滞状态,总是在做以前做过的事情,重复多于创新,再也没有了刚升职那会儿的意气风发。”
渐渐地,陈强有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甚至还去看过心理医生。最终,一位公司长辈的话让他茅塞顿开,那位长辈说:“未来职场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要死的人,因为工作和学习;另外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他想:在职场上打拼这几年,自己一直是勇往直前的拳手,现在是停下来调整自我、提升自我的时候了。
后来,陈强经常自己掏腰包参加专家举办的行业培训,虽然花费很高,可心里踏实,以前那种茫然的感觉也消失了。
从陈强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在信息爆炸时代,只有学会吐故纳新、新陈代谢,最大化地吸收有用的知识,并转化为实用的能力,我们才能在职场做到“日日新,苟日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浪尖之上。
在职场中,我们要想成为一个不败的强者,就要时时苦练内功,像狼一样保持野性和生存的智慧。切莫因为职场生活的枯燥和安逸,就放弃向上拼搏的动力。要知道,安逸的生活是消耗我们智慧和本领的最大杀手,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前程无忧”。
努力追求新的工作高度
价值是一个变数。今天,你可能是一个价值很高的人,但如果你故步自封,满足现状,明天,你的价值就会贬值,被一个又一个智者和勇者超越。但今天,你也可能做着看似卑微的工作,人们对你不屑一顾,而明天,你可能通过知识的不断丰富和能力的提高,以及修养的升华,让世人刮目相看。在时代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只有抱着不断超越平庸,绝不安于现状的心态,不断实现自我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成为职场中的常胜者。
约翰·伍迪是一位成功的体育教练。年轻时,他多次参加奥运会,累计得过十枚金牌。在他执教的二十多年里,又培养了十一位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
“你认为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一天,在一次训练的过程中,他的一个学生问他。
“不安于现状,永远追求新高度。”约翰·伍迪说。
约翰·伍迪认为,作为一个运动员,在其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阶段,在任何一个阶段安于现状,都可能导致运动生涯的终止。比如,一个运动员如果取得地区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全国冠军;当他取得全国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世界冠军;当他取得一项世界冠军就满足了,他绝对不可能取得下一项世界冠军。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经常这样教导我的队员。”约翰·伍迪说,“他们没有让我失望。”
事实上,整个世界都是竞技场,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投入到比赛中了。比学习成绩,比工作成果,比事业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总是那些不安于现状的人。
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李开复,他温文尔雅,事业有成,做过大学教授,也曾经是国际巨头的高级管理者。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都会给他这样一个形容词:成功者。
成功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李开复的秘诀是什么呢?如果你问他,他会告诉你两个字: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