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老房子掠影
5414800000013

第13章 围屋传奇(2)

如此围门重重,固若金汤,一旦关上大门,高墙阻隔,特别是到了晚上,归来的人们如何与围屋里面联络呢?万幼楠说在围墙下部有一个小洞,这就是联系围屋内外的传声筒。 这个传声筒的结构不是直线形的,因为直的传声筒很不安全,如果遇到敌人,围屋的人在传声筒旁听外面人说话的时候,敌人就可以趁此机会放铳或放箭,而现在这种向上曲折前进的结构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要想印证这个弯曲的传声筒能否把声音清晰地传入高高的围墙内,可以找到围屋里面对应的洞口,一试便知。外面的人对着洞口喊话能听见自己的回音,而里面的人则可以清楚地听见外面人的声音,声音的传播效果非常好。传声筒围内出口所在的房间就相当于围屋的哨房,就是现在的门卫。

燕翼围屋的建造,在防御设计上可谓构思奇巧,用尽心机。据说“燕翼”这两个字,源于《诗经》“诒厥孙谋,以燕翼之”,意思就是留给子孙良谋,用以保全后嗣平安。正是当年围屋主人企盼围屋千秋永固、后世子孙永享太平的良苦用心,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个难得一见的古堡奇观。

围屋溯源

据万幼楠说,在赣南的大山里,还有许许多多坚固的堡垒围屋。

这些围屋从形态上说主要是和关西围屋、燕翼围屋一样的方形堡垒,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

今天,这些围屋大都已经废弃,但残墙上密布的弹孔依然触目惊心。即使只剩下这样的残垣断壁,这些围屋看上去依然坚固异常,令人惊叹。

这一道道墙壁固若金汤的秘密在于它的材料。围屋的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用河床里的河卵石,加上三合土、黄泥,据传说还需要糯米汁,将它们按比例混在一起筑成围墙。据说这种围墙的强度不亚于现在的水泥。

在一座早已无人居住的围屋里,还能看到这样的奇景:除了壁垒森严的炮楼守护,围屋的整个天井还用铁丝网严严实实封闭起来,以防御入侵者从屋顶越房而下,而人在其中就像鸟被关在笼子里一样。无处不在的防卫几乎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赣南这片山区匪盗如此横行,以至于客家先民们要耗费巨资,建造这些堡垒围屋把自己严密地保护起来,闭关自守呢?

在赣南有一片保持尚好的原始森林,像这样的森林过去曾覆盖了闽粤赣大部分山区。那里蛇虫出没,只有少数土著入住其中,这种局面直到唐朝才有所改变。当时北方中原一带战乱频繁,大批饱受兵祸之苦的中原百姓伤心地告别家园,辗转迁徙来到这片山区,为了将自己和当地的居民区分开,他们称自己为客家人。聚族而居、崇宗敬祖是客家人由来已久的传统。

然而,学者们在追寻过程中,却在地方文献和客家族谱中意外地发现,赣南山区的这些围屋并非始建于唐朝,而主要出现在明清两代。

那么,明清时期这里一定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严重威胁到了客家人的正常生活,以致他们不得不选择这样封闭的生存方式。赣州市文史学者刘劲峰对于那段历史,曾经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

据刘劲峰介绍,明代初年,边境沿海倭寇开始作乱,明代中期以后,这一带的海外走私贸易又猖獗起来,而且充当中间运输人的大部分是山民,也就是住在山区的部分客家人。到了清代顺治年间,朝廷在这里实行了“迁海”的政策,把沿海的居民向陆地内迁几十里,海外走私虽然得到了遏制,但那些做挑夫的山民逐渐无事可做,出现了大量山民失业的现象。闽粤赣地区本身资源有限,生产资料严重缺乏。另外经过几个朝代的生息繁衍之后,这一地区人口膨胀,到了清代,外界的人口又一再压挤,更使得这里的人口猛增。经济原因加上人口因素,使得大批百姓生活没有了着落。

除此以外,闽粤赣三地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都是支持抗元斗争和反清复明的基地,当他们的斗争失败以后,又有大量战斗流散人员来到这里。清代康熙年间开始的镇压三藩作乱,也导致了一部分军队流散人员流落深山。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闽粤赣山区聚集着大量无以为生的人,使得这里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种种原因促使各种矛盾急剧激化,地方小股势力各自占山为王,而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山深林密,官军鞭长莫及,因而匪盗横行。时至今日,在大山里仍能找到许多山寨的遗迹。

在一座叫乌石围的老围屋里,赖吉生老人已经生活了八十多年。幼年时这一带的匪盗成患曾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老人至今提起来还心有余悸:“我被土匪吓大的,走啊走啊,土匪来了,归啊归啊,土匪来了……”

正是在这样狂暴动荡的乱世中,围屋应“劫”而生,当地的百姓不得不耗费巨资兴建这种军事堡垒般坚固的住所,无奈地蛰居其中,以躲避乱世风暴的冲击。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险恶的生存环境中,客家人在建造围屋时,仍处处不忘美的创造。从那些精致的雕刻中,可以看到客家人的智慧、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以及那种对美顽强的向往和追求。

今天,围屋里的人已不再需要高墙的保护,迁出封闭的围屋,追求自由美好的生活成为他们必然的选择。但对于世代生活的家园,有一种情感是他们始终不能割舍的,许多人对过去围屋里那种热闹温馨的往事仍然十分留恋。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会端着一碗饭来到厨房中间,整个围屋里处处饭菜飘香,老人开玩笑说他们甚至都不需要吃菜,闻着厨房飘出来的香味就可以下饭……那时的围屋里到处都是一团和气的景象。

在一座老围屋里出现了这样一幕场景。一家人凌晨5点就在祠堂里忙碌开了:他们在祖先面前引燃火种,然后由家里的长辈带着火种在夜幕中走出围屋,穿过乡村的田野,一直送到宽敞舒适的新居,又在黎明时分把新居的灶火点燃,迎接新生活的开始。这条路不论走多远,手中的火种都不能熄灭,而这火种所代表的骨肉亲情也将一直在客家人的血脉中长久流传。

这家人说,凌晨时分进行的这个仪式,是为了庆祝他们一家人将要迁入新居。全家人要把他们的祖先从老房子接到新居里,以后好让祖先们可以在新居里面保佑后人世代平安。

围屋是客家先民在赣南这片大山里留下的建筑传奇,铭刻着客家人一段难忘的沧桑岁月。今天,它的历史已翻过沉重的一页,并日渐走出客家人的生活。现在机关重重的围屋,已经变成了客家孩子们眼中快乐玩耍的天堂,古老神秘的建筑悄然改变了它的职能,用一种新的方式守候着它的子孙后代。

行走视点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又称赣南。赣州文化底蕴丰厚,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赣州还是客家人的主要集散地和聚居地。神奇的客家围屋,古朴的客家民居,美妙的客家山歌,浓郁的客家风情,无不令人心驰神往!赣南围屋修建于明末清初,尚存五百余座。大的围屋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龙南栗园围面积竟达37 000平方米。现存最具代表性的围屋还有龙南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围和桃江的龙光围等。

赣州人文荟萃,从唐朝末年开始,这里便开凿石窟寺,共计有摩崖造像359尊,题刻128品,是江南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还有以宋代“四古”(古石窟、古城墙、古浮桥、古瓷窑)为代表的宋城文化旅游区。同时,通天岩又是丹霞地貌发育良好的“胜境”,岗峦起伏,林木繁茂,洞壑幽深。古老的广福禅寺香火缭绕,王阳明、阳孝本、苏东坡、张学良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流连,留下了众多遗迹。

这里还有被誉为“水上丝绸之路”的梅关古驿道旅游区,有道教“第三十五福地”翠微峰金精洞,传说中汉钟离得道成仙的汉仙岩,还有“天然氧吧”阳岭,“人间仙境”小武当山,“水上明珠”陡水湖,东江源头三百山。

赣州还曾是个激涌革命风云的地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瑞金成立,工农红军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瑞金因此被称为“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