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让沉不住气毁了你
5385200000022

第22章 沉住气,拿得起更要放得下(1)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从生活中攫取东西几乎是一种天性,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把到手的东西归还生活。”正因为这样,我们很容易拿起却不容易放下,愿意去得,却不愿意去舍,但人生中的得与失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有得才有失,有失才会有得。所以当我们从生活中有所收获的时候,要沉住气看清人生的规律,无论何时,既要敢于去拿,又要懂得去放手。

没有不快乐的人,只有不快乐的心

三个参加过越战的美国退役兵相约在越战纪念碑前相遇,老友相遇,三人感慨万分。其中一个叫埃蒙斯的老兵看着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另外两个军人,感到非常好奇,因为另外两个人看上去精神萎靡,而且明显比自己老了很多。于是就关切地问:“你们这些年来过得怎么样,生活得不快乐吗?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两个人都表示自己的生活很不错,孩子们都有非常好的工作,只不过战争留下的阴影太大,尤其是他们当初被越南人俘虏兵受到虐待的情形时时困扰着他们,所以自然没有办法开心起来。

埃蒙斯听了非常感慨,然后对这两个人说:“那你是否已经原谅了那些俘虏并虐待你的人?”其中一个人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永远也不会宽恕他们的。”另一个人则陷入了沉默和深思,这时埃蒙斯摇摇头说:“那你们依然还是个囚徒。”

一个总是沉浸在痛苦回忆中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快乐的,一个内心不快乐的人也是永远无法获得幸福的。其实没有人会一生都陷入困境,没有人会一生都遇到不幸,生活总会给予我们很多开心的事情,总能够带来很多快乐的元素,当然首先你需要一颗快乐的心,只有内心快乐了,才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美,才能从生活中寻找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会扪心自问,为什么我总是快乐不起来,为什么总是无法露出笑容,我们常常做着同样的工作,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品尝同样的美食,同样和朋友们经常在一起交谈,可是为什么有的人总是非常快乐和知足,而有的人却常常表现出闷闷不乐的样子?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心,一个人心中充满了阳光,那么无论遭遇什么都会快乐,心中充满了阴郁,那么你的生活自然每天都是乌云密布。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个残疾人,她在19个月大的时候因为猩红热而失去了听力和视力,以至于无法开口说话。所以在渐渐长大之后,海伦有一段时间总是表现得非常自卑,有意抵触任何人,尽管大家不能听清楚她说些什么,可是所有人都知道她不快乐,直到她的老师沙利文女士出现,她的生活和价值观才有了彻底的改观。

沙利文女士知道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够了解世界,能够接触世界,所以她第一步就是教海伦用手去触摸这个世界,用触觉来学习和掌握知识,比如,那时候她一直都教海伦用手去触摸来学习手语,又让她摸点字卡来进行阅读,接着还教海伦如何用手触摸别人的嘴唇来学习说话。

不仅仅是这样,沙利文女士认为孩子们学习知识、认识生活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事拥有一个健康积极乐观的心,要有一颗快乐的心,这样才能拾起生活的勇气。她不止一次对海伦说:“不要失去热爱生活的机会。”为了让海伦更加开心,更加热爱生命,她不仅将自己所有的爱付诸在海伦身上,让对方感受爱的温暖和伟大,同时也常常带海伦进入大自然中,两个人一起在草地上打滚嬉戏,一起用手触摸花草,用鼻子闻各种各样的自然气息,沙利文女士甚至还让她壮着胆子去摸刚出生的小猪……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海伦不仅掌握了和这个社会交流的技巧,掌握了如何自我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颗快乐的心,她的心变得更加坚强,更加乐观,更加开阔,对于生活的体验和热爱甚至超出了常人。正是因为如此,她才成为了美国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学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一个人快不快乐并不在于他的生活是否好过,不在于他是否拥有什么,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是不会被生活的外在形式所干扰的,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无论生活会有怎样的不如意,他都能够坦然面对,都能够沉住气笑对人生。相反的,那些内心压抑的人即便拥有名利、财富和地位,即便长时间站在聚焦灯下,即便一无所缺,也难以拥有畅快的微笑,也难以体味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孔子的学生颜回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吃的是粗茶淡饭,很多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苦楚的生活,可是颜回却依然不改快乐的本性;霍金几乎全身瘫痪,却依然热爱生活,他说过这一生最感兴趣的只有两样东西:女人和科学,科学上他已经达到了巅峰,而为了了解女人,他甚至荒唐地跑到妓院去,可是没有人会认为他很下流,相反地这恰恰显示出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无论你遭受了贫穷、苦难、病痛、失败的折磨,你依然可以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些快乐因子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我们懂得敞开心扉,只要我们能够实时让阳光照进心里,只要我们对生活怀抱热爱和希望,那么我们就能够快乐起来,我们的生活就能够变得丰富多彩。

人生没有绝对的得,也没有纯粹的失

欧洲有这样一则寓言:某个农夫养了两只健壮的奶牛,准备依靠牛奶来赚钱,可是两只奶牛各怀心事,都不想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第一只奶牛说:“我只想吃鲜美多汁的嫩草,但我不会让人挤出我的奶。”所以它苦苦思索能够长期吃到嫩草而又防止被挤奶的方法。第二只奶牛也不想被人挤奶,它觉得只要被人挤一次奶,那么就会源源不断地有第二次、第三次,所以它觉得很苦恼。结果这两只奶牛每天都陷入苦恼之中,最终很快变得身形消瘦,而被主人卖掉。

其实,奶牛的吃草和产奶永远是相互依存的,想要吃到草,那么付出的代价就是产奶,而产出奶后,又得到了品尝青草的补偿机会,吃草和产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要素,要是独立地将二者分开来考虑,只是一种自寻烦恼罢了。两只奶牛将这两个问题分开来看,过度执着于得失,希望自己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完全与自然法则背道而驰。

奶牛的烦恼在于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而人往往也是如此,我们烦恼的根源就在于自己的得失心太重,因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每个人都渴望有所得而不是有所失,所以我们在得到之后,总是想着能够得到更多,而在失去之后又过分担心自己无所得。事实上,这根本不可能,你永远不可能从生活中得到一切,也不可能从生活中失去一切,因为你在得到之后一定会付出代价,而在失去之后也会得到一些补偿。

做人不能太患得患失,否则只会让自己过得更加痛苦,其实得与失总是相互纠缠、相互依存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绝对的得到,也没有人能够绝对的失去,你得到了什么,就必定会失去其他东西,你失去了这样东西,生活必定会给予另外的补偿。所以幸运的人不应该认为自己一直都会幸运,不幸的人也不要认为自己会永远不幸下去。

生活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人生是没有绝对的得失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就是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则是福祸转化、得失相依。正因为如此,我们无论面对得或者失的局面,都应该努力沉住气,都应该淡定地看待一切,不要为了一时的得到而庆幸,因为你得到之后也会失去一些东西;也不要为了一时的失去而气馁和绝望,因为失去之后一定会有所得。既然如此,不妨放开心怀,事事都顺其自然,反而能够求个心安理得。

有个小和尚看到禅院的草地已经开始枯黄,于是就下山买了很多草籽回来,他准备将这些草籽撒在地上,这样就能长出很多青草,禅院里也不至于太过肃杀和萧条。可是在撒种子的时候,突然起了一阵大风,大风将很多草籽都吹走了,小和尚一时情急就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老禅师走上来安慰说:“吹走的大都是空壳的种子,撒下去也发不了芽,不如随它去吧!而且被风一吹,种子在其他地方一样能够发芽。”

小和尚撒完草籽后就坐在旁边看,可是一群麻雀突然飞下来吃种子,小和尚见状立即跑过去赶走麻雀,老禅师止住了他,让他不要追赶麻雀了,实际上麻雀吃不了多少种子,而且一些不能消化的种子会被排出来,实际上也起到了传播的作用。当天晚上天气突然大变,下了一场暴雨,小和尚担心种子全部被雨水冲走了,于是向禅师哭诉,禅师笑着说草籽被雨冲到哪里,就会在哪里发芽,不如随它去吧!果不其然,第二年春天,碧绿的青草长满了整个禅院。

《幽窗小记》中说:“宠辱不惊,看前庭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做人做事应该保持淡然心态,要将人生的宠辱得失看得如花开花落那样平常无奇,也要看得如舒云漫卷般轻松惬意,做到得之不喜,失却无忧。

有句对联说得很好:“得失失得,何必患得患失;舍得得舍,不妨不舍不得。”人生原本就是得得失失,失失得得,并没有永远的得到,也不会有永远地失去。所以大文豪苏东坡说:“不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他认为过去的事情就应该像梦境一样,无论得失,都应该坦然地放下,不应该执着,否则只是自寻烦恼罢了。既然这样还不如坦然放下心中的枷锁,放下得失心,淡然地面对生活,其实放下了得失,人生也就无所谓得失了。

多为拥有的庆幸,别为得不到的郁闷

笔记小说《行路歌》中有一首诗:“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总不如;回头一看,还有挑夫。”意思是说当我们在羡慕别人骑马的时候,不妨回头看一看身后,也许很多步行的人正羡慕我们有毛驴可骑呢。这似乎是一种自我平衡的心理,有些人甚至觉得这是一种阿Q精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但做人要知足,不要总是盲目和别人攀比,不要总是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其实,当你羡慕别人的时候,应该看一看那些比你更惨的人,应该想一想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只有这样,你才会明白自己并不是被生活抛弃的人,也才会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生活有时候就应该这样,很多时候你认为别人比自己要好,可是确没有看见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没有想过自己其实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当你想办法去追求更高的幸福时,实际上最容易忽视拥有的快乐。所以当你想要骑马而不可得的时候,为什么不好好享受自己骑毛驴的那一份自得与休闲呢?殊不知当你连毛驴也骑不到的时候,也许才会想起骑驴的种种好处和快乐,可那时很可能太晚了。

很多人都说认识贪婪的,喜欢占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而事实上,多数人都是放下碗而看着锅里,尤其是看着别人的锅里,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更好吃,更有味道,可是却忘记了去享受自己碗里的那些美味,结果到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反而浪费了自己的美味。做人要享受当下,要把握自己拥有的东西,要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不要总是想要得到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不要总是认为那些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当你目光高远、只想着前方不可得的东西时,恰恰忽视了身边拥有的最美丽的风景。

做人要懂得知足,要懂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要总是去想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应该多看一看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应该为自己能够拥有这些东西而庆幸。其实,自己所拥有的才是最大的幸福所在。

二战的时候,有个法国士兵失去了左臂,战后他害怕回到自己的家乡,担心盲眼的母亲知道自己残疾后会太过悲伤。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和思考,他最终还是决定回家探望一下母亲。等他走到家门口后,母亲已经坐在那里等他了,见到母亲双鬓的白发后,士兵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他跪在母亲面前痛哭流涕。

而当母亲紧紧抱着他的时候,很快发现了失去的左臂,士兵的心里忐忑不安,觉得母亲大概伤心极了,他把头深深低着,害怕看到母亲极度惊讶和悲伤的表情。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妈妈感到非常平静,她抱着儿子说:“很高兴你能够平平安安回来。”士兵感到非常愧疚,他并不希望母亲为自己担心,于是原原本本地说出了自己被炮弹炸掉手臂的事情。母亲听完后,擦了擦眼泪,然后说:“我原以自己再也见不到你了,但现在你还站在我面前,这是上天赐给我最大的礼物了。”士兵听罢,泪如泉涌。

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不要在乎你失去了什么,而要看看你还拥有什么。”那些没能得到的东西,那些已经失去的东西,根本就不属于自己,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过多地关注。一个人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这些才是自己实实在在能够抓住和体验的幸福,总是为那些得不到的东西郁闷和悲伤,只会让自己错失属于自己的幸福。

生活常常只为我们留下半杯水,所以与其总是为不能得到满杯而耿耿于怀、斤斤计较,还不如好好珍惜和享受剩下的这半杯水。比如,对于平凡人而言,我们往往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拥有几个可以交心的朋友、拥有自由和快乐,那么为什么还要想尽办法去追求那些不切合实际的名利权势呢?既然得不到名利,得不到权势,为什么不好好珍惜一个平凡人应有的生活呢?人往往因为贪婪而失去享受正常生活的权利。

比如历史学家就认为秦始皇当年本来可以活得更长久一些,可是正是因为他一直想着成仙,想着长命百岁,所以误食很多丹药,导致身体慢性中毒,以至于健康状况恶化。试想一下,如果他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沉住气,正确对待生老病死,能够安然享受自己的生活,不追求那些不切合实际的东西,那么也许他的统治能够更长久地维持下去,也许他能够选择最适合的继承人。

人还是应该懂得享受生命,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东西,有人说这个世界为你准备的大礼物和大惊喜实际上都已经在你身边的,所以把握自己拥有的幸福,珍惜当下的一切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过于执着想要的结果,只会加重你的负担

在印度丛林中,生活着一群非常奇特的猴子,它们平时非常灵活和隐秘,猎人们根本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身形,但是这些猴子有一个特点,就是酷爱吃核桃,所以猎人们常常会利用核桃来引诱猴子。为了捕捉到猴子,猎人们通常会设计一个简单的机关:在一个小木盒中放入一颗核桃,然后在小木盒上打开一个小洞,猴子的手刚好可以出入,但是一旦握紧拳头抓住核桃,就无法顺利拔出手。事实上,这是一个并不高明的设计,我们甚至很难相信这样的机会能够捉到精明的猴子,可现实的情况时猴子们几乎无一能够顺利逃脱。其实只要在猎人赶上来之前,放弃手中的核桃,猴子们就完全可以逃走,但悲哀的是,这些猴子一旦抓住木盒里的核桃,就不愿意放手,结果导致自己的手没有办法拿出来,为了心爱的核桃,最后只能眼睁睁地被猎人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