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让沉不住气毁了你
5385200000016

第16章 沉不住气,小不忍则乱大谋(1)

自古以来,欲成大事者,都先要学会隐忍,“忍”字成为了众多成功人士的标签,和别人发生冲突时,要忍;遭遇困境时,要忍;面对枯燥寂寞时,要忍。一个不懂得隐忍的人往往也不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更不可能获得成功。当然,忍的前提是要做到心平气和,一个人只有沉住气,只有让心变得安静,才能够有效做到隐忍和退让。

为小事计较,只会显露你的浅薄

有个意大利警察在街上巡逻的时候,被一个满身酒气的酒鬼拦住,对方非要要求警察给他一支烟,警察根本不认识这个人,而且也根本就不想理会酒鬼的无聊举动,于是对酒鬼进行了口头警告,让他走远点。酒鬼听了非常生气,于是死死抓住警察的衣角不放手,警察的怒火被点燃了,这样的酒鬼他根本就不当一回事。

在争吵和拉扯中,警察严重警告对方不要闹事,否则就将他带到警局里处理,“给予一些颜色看看”,酒鬼听了哈哈大笑,反而壮着胆子说:“你不就是有枪吗?威风什么,你敢拿枪打我吗?”在众人的围观面前,警察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结果直接拔枪便打死了挑衅自己的酒鬼,而他自己也因此而招来牢狱之祸。

其实,被醉鬼纠缠原本只是一件小事,根本就不算什么大事,身为一个警察根本就没有必要和对方计较,只要隐忍一下,事情也就过去了,这样也就不会酿成惨剧。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有很多,那些不幸往往都是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引起的,在2003年—2013年的斗殴犯罪案例大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高达85%的犯罪都是因为一些小事,由于自己一时控制不了情绪,才会把事情闹大,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喜欢斤斤计较的人不善于隐忍,很容易犯错误,尤其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俗话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一个大肚量的人往往能够获得大家的欢迎,而斤斤计较连蝇头小利也不愿意放过的人,往往浅薄无知,缺乏远见,人生的路最终也只能越走越窄。

很多哲学家都认为人身上存在两种对立的人生哲学,一种是猎人式的,另一种则是园丁式的。猎人式的人总是不愿意放过任何盈利的机会,无论是大的猛兽,还是小的飞禽,他们都不会放过。这种人喜欢计较,而且常常唯利是图,不愿意做出一丁点的让步。而园丁式的人则非常大度,懂得让利于人,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他们甘愿为别人付出,最后反而成全了自己。

我们都听过“将相和”的故事,在完璧归赵与秦赵渑池之会后,赵王对蔺相如的才智勇气大为赞赏,于是破天荒地封他为上卿,官位一下子居于廉颇之上。身为武将的廉颇认为自己身经百战,是在枪林弹雨中拿命博回自己的地位的,凭什么自己劳苦功高却要居于人下。他非常不服气,于是处处刁难蔺相如,给对方难堪。而蔺相如却处处忍让躲避,表现得谨小慎微。

很多人认为蔺相如官位更高,而且是赵王身边的红人,根本没有必要害怕对方,蔺相如解释说:我并不是害怕争斗,事实上,强秦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廉颇和我在。如果我们两人发生内斗,势必两败俱伤,这样只会让秦国得益,而对赵国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不是我不能争,而是我不愿争,况且这样的小事也不值得去计较。

不久之后,蔺相如“不为己争而国争”的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竟是如此的心胸狭隘、浅薄无知,差点就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坦然地负荆请罪。经过这件事后,蔺相如与廉颇更加信任和理解,两个人一文一武携手保卫赵国,秦国只能望而兴叹。

做人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不要计较一时的成败,不要计较一时的荣辱,更不能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结不已。人应该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应该让心胸更加开阔一些,凡事着眼于大局、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坏了全局的计划。正因为如此,一定要注意隐忍,要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一时间克制不了自己的行为,那么最终很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

成吉思汗的父亲曾被塔塔儿族的人下毒致死,流浪时,他的妻子被人掳走,对一个男人来说这些是奇耻大辱,但是在成吉思汗看来,这些和蒙古人的崛起大业相比,都只是小事,所以他选择了隐忍,等到时机成熟、实力增强时,再行复仇计划并带领蒙古族走向繁盛。但凡成就大事的人,总是能够沉住气,能够不拘小节,舍弃小我,不斤斤计较,他们具有更为远大的理想,也具有更为长远的目光。

人应该放宽自己的胸怀,要懂得隐忍,要从大局出发,因为一点小事而和别人发生冲突,这并不是勇敢,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相反只能证明你是一个缺乏思考的懦夫,只能证明你是一个非常浅薄的莽夫。幽默大师威尔罗吉士曾经说过:“我不会因为一头牛吃了我的庄稼而杀死它,很显然,因为我知道当我吃掉牛的粮食时,它同样也不会杀死我。”做人有时候还是应该具有一些人情味,应该懂得基于别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不为小事计较,恰恰体现出了个人的品德和智慧。

凡事让一步为高,退三分为妙

在亚马逊热带丛林中,生活着一群非常奇特的鸟,它们个头非常小,看上去就像小昆虫一样,可是它们却有着非常高超的飞行技巧,比如倒着飞。其实最早的时候,蜂鸟也和其他鸟类一样都是向前飞翔的,这种鸟看上去非常小,但是族群数量大,喜欢成群捕食,而且喜欢争强斗狠,从来不会轻易退让半步,可以说在丛林中盛极一时。正因为脾气暴躁,只懂得一个劲地往前冲,一旦遇到大型的捕食动物,它们往往只能束手就擒,这样一来蜂鸟的数量开始急剧减少。

在经历残酷竞争生活的磨砺之后,蜂鸟的性格开始变得温和起来,个性也变得低调和谨慎,不仅很少主动攻击其他动物,而且遇到其他动物时,反而处处退让一步,常常选择倒退着飞行离开,这样一来,很多冲突和不必要的牺牲就被免除了,而这时蜂鸟的族群又渐渐壮大起来。

其实做人也应该和蜂鸟一样,该忍的事一定要忍,该忍的时候也一定要忍,尤其是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总是心浮气躁地针对别人、攻击对手,针锋相对、毫不退让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只会让矛盾冲突不断被激化,这样一来,彼此之间的仇怨只能加深,最终反而会弄得两败俱伤。如果一开始就能够主动退让,给别人一个面子,让别人有台阶可下,那么相信所有的误会都可能被轻易化解,相信所有的矛盾都能够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在面对冲突的时候,针锋相对往往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这样也许显示了你足够勇敢,显示了你不害怕强权,显示出你敢于迎接挑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这样做是不是值得?这样做会又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人还是应该懂得做出让步,在矛盾冲突发生的时候,尽可能沉住气,做出退让和妥协,尽量包容别人的过失,这样实际上给了别人一条退路,那么两个人就不会发生激烈碰撞,矛盾也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其实人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你强硬地对待他人,他人也一定会做出强硬的反应,这样一来谁也不会率先服软,冲突只会不断升级。既然如此,那么不妨先进行表态,后退一步,后退一步,那么人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而执拗着互不相让,那么最终就要从独木桥上跌落水中。诗仙李白一直以来都想着在朝廷当官,可是他为人太过真性情,不善忍耐,常常不肯退让半步,所以最终被排挤出宫廷,只能无奈地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事实上,如果他能够沉住气,不和那些权贵作对,懂得保全别人的面子,那么就不可能受人排挤和陷害。

《周易》中说:“观我生,进退。”聪明的人总是会冷静地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然后再决定自己到底是选择进还是选择退,他们总是能够为自己寻找退路,也能够为他人留有余地,而不是不顾大局,硬着头皮和对手针锋相对。一个聪明的人并不惧怕发生冲突,但也不是一个在冲突中胡搅蛮缠、喜欢把事情搞大的人,聪明人应该直面冲突,但要选择更为平和的解决方法,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对不会轻言交战,而是想尽办法做出让步,从而将冲突化解到最小程度。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的两个毗邻而居的大户人家因为扩建宅邸而发生了冲突,原因是吴姓的人家为了建房子,擅自将两家中间的公共墙拆掉了,而且占用了三尺地。这一举动引起了张家人的不满,双方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为了讨回说法,张家的老太太写信给在朝中担任礼部尚书的儿子张英,让他出面,让吴家退回到原来的建房地段上。

张英了解情况后,并没有赞同家人的请求,他觉得这只是一桩小事,而且吴姓人家的儿子在朝中也是一个侍郎,两个人贵为老乡,而且又同朝为官,根本没有必要把关系弄僵,利用官位来欺压吴家人的事情,他更是不会做。

张英给母亲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老太太到底还是个明白人,一看书信,就了解了儿子的心意,于是就照办了,让出三尺地段。张家人退让三尺后,原本还担心事情会闹大的吴家人更是觉得过意不去,这事原本就是自己犯错在先,对方竟然如此大度,这让他们感到难堪,于是也主动后退了三尺,结果两家中间一下子空出了六尺,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而张吴两家从此也相安无事,成为了睦邻。

世间的种种冲突和误会往往就是一个“争”字引起的,争来争去到最后只会让矛盾激化,从而两败俱伤,其实如果能够放下虚荣心和自尊心,主动做出让步,那么事情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菜根谭》上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做人要懂得留人三分空间,而这三份空间往往需要你做出让步,而与人方便往往就是与己方便,你给了对方足够的退路,那么对方肯定会给予你更多的空间,如此一来一往,冲突往往就能够消于无形了。

躁动的内心才是烦恼的关键

有个人洗完衣服后将其放在窗户外的竹竿上晾晒,可是每次透过窗户看衣服都发现衣服上有斑点,所以总是不厌其烦地把衣服重新洗一遍,可是某一次他凑近窗户时,才发现原来并不是衣服上有斑点,而是因为窗户玻璃上有一些黑色的斑点。

其实为人处世常常会这样,我们误以为这个世界有很多斑点,有很多烦恼事,但事实上真正有斑点的是我们的心,真正烦恼的是我们的心。因为一颗浮躁的心如果蒙了太多的尘土,正如玻璃窗上的斑点一样,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澄明透亮,只要我们透了窗户去看,却总是劣迹斑斑。

我们常常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时候,内心的浮躁不安才是引起烦恼的根源,只有保持静心,才能斩断三千烦恼丝,才能断绝人生的不快。六祖慧能禅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上其实本没有那么多的尘埃,假如心中不能安静,尘埃便会自生自扬,会污染你的生活空间。

比如,现如今很多人都存在健康问题,但是绝大多数人实际上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很多时候还是心理问题大于身体问题,很多时候,当你觉得身体不适时,就会担心自己生了什么重病,可事实上只是你自己想多了而已,你的身体依然很健康。所以很多医生都认为大多数疾病是可以不治而愈的,因为这些所谓的疾病根本就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只要你保持淡定的心态,这些疾病自然就会消失。

心理学家曾经对很多人进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人身上都存在臆想症,常常会过分夸大事实,甚至会捏造事实,一点小问题往往会被放大,一些小毛病则会看得很严重,所以最后受折磨的还是自己。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也提到:“你所忧虑的事情中,99%是不会发生的。”只不过我们把事情想得更坏,把问题想得更复杂,把困难想得更多,人生的烦恼自然也就会更大更多。我们常常把一些莫须有的烦恼带到生活中,其实等我们擦亮心灵和眼睛时,发现一切都不过是幻影而已,根本就不值得为之烦恼和痛苦。

在中国古代,帝王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寿命,其实一个人生老病死都是注定要发生的,这些事情根本没有必要去在意,想多了只是自寻烦恼,不过对于帝王们来说,却是他们心中解不开的死结。比如说秦始皇就非常痴迷于长生不老药,他甚至派徐福外出寻找长生药,认为自己只要长生不老,就能够长久地统治天下,可事实上由于求仙丹妙药,他的日子非常不好过,尤其是死之前,一定非常纠结。

尽管并非人人都像秦始皇那么荒唐,但是对死亡的恐惧,对寿命的过分关注,却是每个君王都会在意的事情。唐朝女皇武则天也希望自己长命百岁,尤其是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她更是非常在意这件事。有一次她听闻慧安禅师来到长安,于是亲自前往迎接,顺便询问和探讨一下有关寿命的问题。见到慧安禅师后,武则天认为自己直接去问对方的话肯定不够妥当,于是就换了一种更为隐晦的方式来引出这样的话题,她问道:“禅师,不知您今年多大年纪了?”禅师听出了话中的玄机,于是回答说不知道。

武则天非常惊讶,这个世界怎么还会有人不知道自己的年纪的,慧安禅师解释说:“人的生生死死,皆是天道轮回之数,哪里会有什么起点,哪里又会有终点,既然如此,那么何年何月又怎能累以数计呢?”武则天是个明白人,听完后顿时领悟过来,于是不再多问了。

一个人询问和关心自己究竟能够活多少岁,这不过是自寻烦恼罢了,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事,还不如好好过好每一天,把握好每一天的幸福生活呢。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陷入作茧自缚的怪圈之中,明明什么事也没有,明明可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生活,可是因为内心浮躁不安,却总是莫名其妙地承受一些痛苦和折磨,徒增许多烦恼而已。

“青山原无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为风面皱。”其实无论何时,青山无老,绿水无忧,只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物影响,所以才会撩动万千烦恼。其实一个人只要保持内心淡定,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沉住气去面对,就会对生活看得很开,心中也不会存在什么阴暗和死结。这样一来,人生就会表现得很轻松,不会存在什么过多的负担和压力,更不会有太多的烦恼。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做人有时候需要放空自己,只有内心清净空灵了,心中的枷锁和烦恼才会一扫而空,内心空无一物了,烦恼才会失去立足之地。所以想要消除烦恼,想要让自己过得更加轻松惬意,那么首先就要安抚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就要让自己的内心像湖水一样平,像明镜一样洁净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