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选对思路做对事:案例实用版
5358000000028

第28章 好性格,好命运(1)

性格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可塑造性,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性格做出一种选择。成优良性格让人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坦然积极地面对,并且不懈努力,取得成功;不良性格会让人走尽弯路,受尽挫折,甚至在关键时刻毁掉一个人的一生,造成悲剧性的结局。

1.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人首先应该给自己一个定位,自己到这个世界上来究竟是干什么的,必须有个十分清晰的认识,否则就会迷茫,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就会在一个个十字路口徘徊,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自从我们来到了世间,便像蒲公英一样撑着小伞苦苦寻觅着一片适合自己的土壤,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或许,你的那把伞早已经收起,却盼望着过另一种生活;或许,你在色彩纷呈的流光中迷失了自己,只知道麻木地追随别人;或许,这一切只因为你还没有认清自己的人生定位。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自己的存在,忘记对自己的关爱,从不去问“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之类的问题,偶尔想起,也不过茫茫然一片空白。因此,在人生这个舞台上,常常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一个人只有认清自己的人生定位,才不至于茫茫然,才能获得成功。

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在年轻的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画家。为此,他一直沉溺在那个变化无穷的色彩的世界中难以自拔。他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画技,但是收效甚微。在他40岁那年,他到意大利游玩,亲眼看到那些大师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被震惊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恐怕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那时,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并以他的努力,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歌德在晚年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就告诫那些头脑发热的年轻人,不要因为一时的盲目而相信自己的兴趣,盲目地跟着感觉走,要认清自己的人生定位。在人生之路真正开始时,我们会面临很多盲区,我们自身的性格、特长、知识积累等条件,适合于去做什么,能够干成什么,恐怕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和锻炼,我们很难给自己一个定位。因此,对自己的认识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不仅要建立在反馈基础上的自我动态调节机制,也要借助别人对自己的中肯意见。

有一则学林轶闻值得我们深思。

着名的史学家方国瑜,他小时除刻苦攻读学堂课程外,还利用节假日跟从和德谦先生学习诗词。他钦佩李白,羡慕苏轼,企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诗人。但一晃六七年,却始终未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诗词。1923年,他赴京求学,临行时和德谦先生诵玉阮亭“诗有别才非先学也,诗有别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赠,指出他生性质朴,缺乏“才”、“趣”,不能成为诗人,但如能勉力,“学理”可就,将能成为一个学人。方国瑜铭记导师之言,到京后,师从名家,几载治史,小有成就,后来着成《广韵声汇》和《困学斋杂着五种》两本书。从此他立定志向,终生致力于祖国史学研究。

要认清自己的人身定位,就要探讨认识自己的问题。但是这里所说的认识并不是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讲述的道理一样,对于那些身外之物我们还是应该去追求的。我们要极力鼓励人们去追求现实的身外之物,因为毕竟只有这些身外之物才能反映出我们今生今世过得好不好,才能看出我们这辈子活得值不值。但同时我们也绝对不赞同将这些身外之物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那些将身外之物当作唯一的人,当追求得到满足后,又会很迷茫,结果是找不到“自己”,不知该往哪里去,于是会堕落,寻求感官享受。可见人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不但要建设极大丰富的物质家园,同时还需要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们要研究自己,并且要努力地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找到与自己的素质相对应的目标。因为,找到这一目标后,才能攻其一点,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断扩大。

2.冷静思考,克服偏激心理

自我控制偏激是一种修养,它是你经过千百次的忍耐而形成的一种性格,这种性格是你成就大事的一把利剑,它会为你辟开前进路上的荆棘,拓宽你远行的人生道路。

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是为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视的缺陷。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等。这种性格上的缺陷常常让人们率性而为,将精力投入到毫无意义的事情上,离成功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只有善于克制这种缺陷,才能蓄势待发。

一个人有主见,有头脑,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这还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无论做什么事情,头脑里都应当多一点辩证观点。死守一隅,坐井观天,把自己的偏见当成真理至死不悟,这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待他人,都没有一点益处。如果不认真纠正这种“关羽遗风”,就很有可能会使自己误入人生的“麦城”而转不出身来,最后将与成功背道而驰。

三国时代,汉寿亭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可是他致命的弱点就是不善于克制,固执偏激。当他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据曹操,南和孙权”,他不以为然。不久吴主孙权派人来见关羽,为儿子求婚,关羽一听大怒,喝到:“吾虎女何肯嫁犬子乎!”这本来是一次很好的“南和孙权”的机会,却闹得孙权没脸下台,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最后刀兵相见,关羽也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关羽不但看不起对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被封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的才能比得上谁?”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的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甚至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至于当他陷入绝境时,众叛亲离,无人援救,促使他迅速走向灭亡。

现实生活中,像关羽这样的个人英雄还是不少的,然而随着竞争力度的加大,能力竞争已经超出个人能力的单打独斗,取而代之的是团队精神的较量。因此,只有正确看待别人的人才能立足于能精诚团结的团队,才能共同进步,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某文化公司的老板深知能力的重要,他在招聘时打破传统的偏见,新员工进来之前都要进行一番考试,以成绩而非文凭决定是否录取,所以他的记者、编辑都非常出色,而且都很能吃苦。尤其是一个体育杂志的女编辑,身体患有严重的残疾,她以前找过很多工作,都被拒之门外,但是这位老板看中了这个女孩的文笔和才能,以及她对体育的深深迷恋和理解。于是这个女孩成了一名体育编辑,一年以后成了主编,并做得非常出色。这位精明的老板就是如此,所以在同类杂志中,他的杂志一直都保持了非常独到的品位和特色。

打破偏见,往往获利的是自己。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很多时候一个单位招聘员工都是看他有没有大学文凭,英语达到了几级,也不管这个单位这个职位是否需要这样的文凭,总之,就是文凭决定一切。其实很多工作需要的是技能而非那一纸文凭,那张文凭所能证明的只是他的学习经历,并不能说明他是否适应这份工作。中文系的学生不一定都擅长写作,学管理的学生不一定都能当企业家。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要学会变通。

一只在外面闲逛的小瓢虫,有一天误入了牛角。小瓢虫很小,弯弯的牛角在他看来就像是一条极宽阔的隧道。他想,走出隧道,定会是一个水草丰美的洞天福地。谁料,脚下的路却越走越窄,到后来竟难以容身。为此,小瓢虫不得不停下来进行认真思考,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心掉过头来,重新开始。

这一回,他由牛角尖向牛角口进发,结果他惊喜地发现,道路越走越宽广,而且步出牛角,天蓝蓝的,极其高远,大地郁郁葱葱的,宛如绿浪滚滚的大海。一时间,他觉得自己就是那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大海中随意竞游的小鱼。从那以后,小瓢虫逢人便说:“当你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时,不妨换一种方式。这就像面对一扇打不开的门一样,换一把钥匙,希望之门或许就会为你敞开。”

人们常常把那些头脑不开窍、认死理的人称作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在很多时候造成这种偏激的原因是对事物持有的某种观点和信念,而这种观点和信念其实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或与逻辑推论相违背。严重的偏见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困扰,还会阻碍我们的进步和发展。其实,走出这种偏激再容易不过,只需要变个方向就行。无论对人对事都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他以前错过,不等于他永远都错,他以前对过,不等于他永远都对。但是,只这一点便难倒了许多人,无数人都是在碰了壁后才知道回头,但大多已为时过晚。

要克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偏激心理,最好的方法是对症下药,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阅历,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全面、灵活、完整地评价事物,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同时,多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培养勇敢、顽强、坚韧、机智、果断、团结、互助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地增强自控能力。此外,还要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不放纵、迁就自己,说话、做事多冷静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偏激心理。

人的情绪是以认识为前提的。认识正确,要求合理,有助于保持饱满的热情、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反之,认识偏激以至错误,或者好高骛远,想入非非,需求过分,就会与现实发生矛盾,从而产生偏激情绪,很容易做出过激行为,往往一念之差,造成千古遗恨。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3.不要活在抱怨的阴影里

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这种人活在抱怨的阴影里,他们看不到幸福的阳光,只能触摸阴暗的黑夜。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随处就找到时常抱怨的人。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抱怨住处很差,抱怨工作差、工资少,抱怨空怀一身绝技没人赏识。其实,现实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给你的是垃圾,你同样能把垃圾踩在脚底下,登上世界之巅。

传说,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里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里的和尚都要面对住持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住持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没等住持提问,就说:“告辞。”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说的“魔”,就是新和尚心里无尽的抱怨。这个新和尚只考虑自己要什么,却从来没有想过别人给过他什么。像新和尚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他们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如意,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总觉得别人欠他的,社会欠他的,从来感觉不到别人和社会对他的生活所做的一切。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不会产生感恩。他们的人生是悲哀的。相反,一个心中没有抱怨,充满感激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虽然也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是他们最终会走向成功的彼岸。

两个行走在沙漠的旅人,已行走多日,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一个吆喝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半瓷碗水。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半碗水,一个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体的饥渴,抱怨之下竟将半碗水泼掉了;另一个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拥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感恩,并且怀着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这半碗水。结果,前者因为拒绝这半碗水死在沙漠之中,后者因为喝了这半碗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灾难,也能熬过去。感恩者遇上祸,祸也能变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会变成祸。

荀子曾经说过:“自知者不怨,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已,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会选择生活的道路,时刻把握命运的主动权。面对现实生活中暂时不完善的地方,不要牢骚满腹,不要怨天尤人,而应该保持正常的心态,看到自己的责任,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勇气来。

4.远离愤怒,做情绪的主人

生活的每一天并不会时时受到那些繁杂的琐事所困扰,但一定会经常因一些繁琐的小事而影响心情。轻易击垮人们的并不是那些看似灭顶之灾的挑战,往往是那些微不足道的极细微的小事,它左右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原来的意志,最终让大部分人一生一事无成。

愤怒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但并不是在每一种情况中都要如此反应。我们所处的社会是靠彼此的合作和帮助才得以维持的。我们必须经常控制某些直觉的情感。重要的是,我们要承认别人与自己都有情绪存在——但是我们不能拿它当借口,每次有什么感觉,就毫无考虑地发泄出来,这样做只是徒劳,有时还会得不偿失,没有任何意义。生活是忙忙碌碌的,所以要求人们去清点那些无需劳神的琐事,然后果断地将那些无益的小事抛弃,没有必要去理它。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花费了很大精力找到了一个海上油田钻井队的对口工作。在海上工作的第一天,领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时间内登上几十米高的钻井架,把一个包装好的漂亮盒子送到最顶层的主管手里。他拿着盒子快步登上高高的狭窄的舷梯,气喘吁吁、满头是汗地登上顶层,把盒子交给主管。主管只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就让他送回去。他又快跑下舷梯,把盒子交给领班,领班也同样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让他再送给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