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漫长的地球历史来说,人类的诞生并不久远。直至现代社会的今天,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贫穷、饥饿、疾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暴力冲突、恐怖袭击、局部战争等等,这些都需要人类自身逐步去解决,去完善。
而在这改善的过程中,作为世界的一员,每个人都应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对此,吸引力法则同样在这方面发挥着它的引导作用。
注意力误区
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
——比尔·盖茨(企业家)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被置身于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因特网、电视台、电台、报纸等,每时每刻都在向人们发出各种信息。全世界仅报纸一项,每天就有几亿份在发行,每月出版的书籍杂志也有几万种,因特网上雪崩式的信息更是让人应接不暇。
面对当前信息爆炸的现实,人们究竟应该将有限的注意力放在哪里?
一位哲人说过:“绝对的光明与绝对的黑暗,对于一个人来说,结果是一样的——什么也看不见。”同样,没有信息与拥有无限多的信息,结果也一样——在无限多的信息中,你将无法或很难找到对你真正有用的东西。
于是,很多人开始盲目起来。为了得到自认为有效的信息,为了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他们开始抽时间关注一切热点信息,并慢慢形成习惯,特大事故、重大灾害、恐怖事件、局部冲突等等,总是看得津津有味。而这些文字的创造者们,也充分利用读者的这种注意力倾向,特意将这些少见的、出人意料的负面资讯放在醒目的位置。
其实,编者和读者的注意力都陷入了一种误区。吸引力法则认为,专注在负面事物上,是无法帮助这个世界的。当你专注在这个世界的负面事件上时,不仅会增加它们的能量,也会为自己的生命带来更多的负面事物。
当发生的事情不是你希望发生的,这就是吸引力在提示你应该改变想法、发出新的讯号了。即使世界局势依旧如此,你也是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
当代作家李敖是世界上最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者,他写过100多本书,可是其中96本被查禁,写禁书之多,被查禁量之大,堪居世界第一。另外,这个学识渊博、性格坚韧、作风顽强的文豪不上网也是众所周知的。
李敖解释道:“上网引起我一个不愉快的联想,我在当年做预备军官的时候要上厕所,可是军中的厕所很脏,门上和墙角上有很多牢骚,平时都不敢发,只能在厕所墙上写。上网就好像是在厕所的门上写字。上网第一个是他们有大量的闲功夫,第二,内容精彩的不多,垃圾很多,所以你花很多时间看垃圾,很痛苦。网络中的资讯太多,人必须有非常好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才能不被网络污染。”
的确,网络上除了存在丰富的有益信息外,还存在大量色情、暴力、虚假广告等有害信息,这些垃圾信息泛滥已形成网络新公害。不过,类似这种信息也只是一种显性的危害,还有一种隐性信息也是应该拒绝的。
当国内或国际上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事件,报纸的销量就会大增;当发生了重大的灾难事故,新闻频道的收视率就会直线上升;当发生了一些丑闻,网络上就会有成版的专题报道和超常的点击率及评论。当然,对于这些事件的报道,也不能将责任归咎于报纸和新闻媒体。因为他们给出的坏消息,只是充分迎合了我们的兴趣,在他们看来,那些就是最能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就是我们想要的,是我们吸引了他们。
显然,这是不合适的。对于地球村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应该为此负责,将自己的注意力专注于所有人的喜悦,专注于食物的充盈,把最强有力的思想放在想要的事物上。就像比尔·盖茨,将自己的精力和智慧置于全世界信息技术的改善和进步工作,只要你这样做,你同样能通过发出爱和幸福的感觉,来对这个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博大的爱心
思想与爱的融合,形成了吸引力法则不可抗拒的力量。
——查尔斯·哈尼尔
爱是不会老的,它留着的是永恒的火焰与不灭的光辉,世界的存在,以它为养料。
——左拉(作家)
博大的爱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爱,它是博爱众人,博爱世界。
博爱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主张人人平等。博爱既是无私的,又是广大的。既能把这种爱给予亲人,给予朋友,也能把这种爱给予陌生人,甚至是自己的对手。
一个没有爱的躯体,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一个向世人散播爱的人,他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他会吸引到更多的爱,被更多的爱润泽。他的能力会得到不断提升,他的影响力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他将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实现自己的一切愿望。
所以,要使人生过得非凡而有意义,就应该选择博爱。选择博爱,就是选择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物,就是选择把自己的整颗心,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感恩。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情感的珍视。人生一路,处处关情。亲情、友情、爱情,无不让生命充满感动与绚丽。每一个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影响范围,是那些情感让人们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属于自己的分分秒秒。珍视情感,让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
选择博爱,就是选择对万物的眷恋。时光总在飞快地流逝,眼前的一切无不如白驹过隙,成为往事,所以都应加倍珍惜。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射进瞳孔,当晶莹剔透的水珠滑过你的脸庞,当微风中树叶的丝丝颤动飘入眼帘……都会激发你对万物的景仰和对生命的热爱。
莎士比亚说:“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在波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名叫弗西姆的妇人,她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和一个善良的丈夫。她的丈夫在奥地利工作,有一天,她丈夫从奥地利带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
不久,波斯尼亚战争爆发了,弗西姆的丈夫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而战火也毁灭了他们的家园,弗西姆只好带着孩子到他乡逃难。临行前,弗西姆并没有忘记那两条金鱼,因为那也是两条生命啊,而且还是丈夫给自己和孩子的礼物。她把金鱼轻轻地放入一个小水坑里,然后出发了。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弗西姆和孩子们重返家园。家乡仍是一片废墟,弗西姆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家重见生机。
忽然,她发现在她曾放入金鱼的小水坑里,浮动着点点金光,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小金鱼。它们一定是那两条金鱼的后代。弗西姆突然间看到了希望,她像是看到了丈夫的鼓励。她和孩子们精心饲养起那些金鱼来。她相信,生活会像金鱼一样,越来越好。
弗西姆和她的金鱼故事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从各地赶来,观赏这些金鱼,当然,走的时候也不会忘记买上两条带回家。也许,那金鱼就象征着希望。没用多长时间,弗西姆和孩子们凭着卖金鱼的收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们无法预言金鱼的繁衍,那是偶然的,但是,博爱之心不是偶然的。爱心不管在哪里开花,终究有一天会在那里结出果实。所以,不要放弃任何表达博爱之心的机会,哪怕只是拯救两条金鱼。
生命就像是一种回声,你送出去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这种回声就是吸引力。不论你是谁,如果你把最美好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美好的。如果你在博爱他人,博爱世界,那么你也会受到博爱。
为世界创造财富
财富应当用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应当慎重地使用,应当慷慨地用以济世,而到临死时,则应当无留恋地与之分手。当然,也不必对财富故作蔑视。
——培根(哲学家、作家、科学家)
财富是人类追求的主题,是人生价值的终极体现。从个人角度来说,财富是维持生存的必要基础,拥有财富,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可以为施展聪明才智提供更多的空间,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从广义角度来说,个人创造的财富能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对全人类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财富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也正因为此,往往有很多人对自己的财富现状感到不满。其实,对任何人来说,生活本身都是富足的,你之所以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你没有看清周围的实际情况。
不要忘记,人生来就具有无穷的创意、无尽的动力、无限的爱心,以及无尽的欢乐。这些都来自人对自身本质的充分认识。
在吸引力法则的作用下,你的这些创意、动力、爱心、欢乐等等,就像一块块磁铁,一旦你充分释放了这些思想意识潜能,你的物质世界就会得到与之相关的一切。你想得到欢乐,就会得到欢乐;你想得到令人满意的财富,就会悉数得到。
只要你具备了这种意识,对自身的潜能有充分而准确的认识,就会发现自己不但有能力改变财富现状,而且能为自己、为世界创造财富,给周围的人带来福音。
尤诺斯,1940年出生于孟加拉吉大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珠宝商,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对穷人总是深怀同情。这对尤诺斯产生了毕生的影响。
1961年,尤诺斯硕士毕业后远赴美国深造,1969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72年,孟加拉国独立仅仅一年后,尤诺斯就毅然回国,担任吉大港大学经济学教授。
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尤诺斯看到周围很多人仍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他感到非常不安。1974年,孟加拉国又遭遇了一场大饥荒,这也彻底改变了尤诺斯的人生。“为什么那些一天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7天的人都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尤诺斯觉得自己要从书本的理论中走出来,要去接触现实,调查研究。他下决心全力帮助那些饥寒交迫的穷人。
1976年,尤诺斯在乔不拉村调查,发现一位编竹椅板凳的妇女工作十分辛苦,每天却只能赚2美分。他非常吃惊:这样一位勤劳灵巧、能制作漂亮竹椅的妇女,每天只能赚这么一点钱!那位妇女解释说,由于没钱购买制作竹椅的材料,她不得不去找一位商人借钱;商人只许她把竹椅卖给他,收购价还由他说了算。尤诺斯想,要是这位妇女能借到一笔低息小额贷款做本钱,不就可以挣更多的钱,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吗?此后,他找了好几家银行,甚至找到政府部门,希望他们可以贷款给村里的穷人,得到的回答却都让他失望透顶:穷人还不起债,把钱借给他们等于打水漂!
尤诺斯决定自己来做这件事情。他用薪水和财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1万塔卡(孟加拉国货币,相当于300美元),开始给这个村的农户做小额贷款。农户从他手里贷款做买卖,一点点赚了钱,基本上都很有信用地还清了贷款。
随之,尤诺斯的业务越做越大,知名度也越来越高,贷款范围扩大到相邻的各个村子里,贷款农户从不到100人增加到4.5万人。这时,尤诺斯萌生了自己创办全球第一家专门向穷人贷款的乡村银行的想法。
尤诺斯把这次探索命名为“格莱明工程”。在孟加拉语中,“格莱明”是乡村的意思。这项工程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最终得到了政府的认可。1983年,孟加拉国政府正式批准尤诺斯成立格莱明银行。至此,尤诺斯的小额信贷业务走上了规模经营之路。截至2006年,格莱明银行累计放贷53亿美元,帮助400万穷人脱贫自立。
尤诺斯创办的格莱明银行维持了高达97%的还款率,稳居世界银行业之首。现在这一小额贷款模式已被复制到了100多个国家,不仅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连美国也开始效仿。可以说,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000万穷人从中获得了贷款服务。
创造财富,就是创造新的和更好的东西。尤诺斯创办的格莱明银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现状,帮助无数穷人脱贫自立,为世界创造了难以估量的物质财富和意义深远的精神财富。2006年,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尤诺斯,以表彰他为社会底层创造经济财富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倡导和平
从呐喊的深渊中,从一切憎恨的深渊中,我要向你高歌——神圣的和平。
——罗曼·罗兰(思想家、文学家、人道主义者)
人类自出现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5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也就是说,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世界发生100多场战争,有90多个国家卷入其中……
战争自出现以来就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之久,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战争双方动员军队1.1亿人,军民死亡7000多万人,财产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直接战争费用13520亿美元。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反对战争,都竭力为实现和平共处而努力。但现在我们通过吸引力法则往往会发现,其中很多人是不得要领的。
爱默生说:“专注、热爱、全心贯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获。”即是说,任何事物,只要你专注于它,你就在创造它。人们惧怕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所以拒绝它,反对它,一旦它真的发生,他们就会以集会、游行、示威等形式来抵抗它。殊不知,当人们去抵抗已经出现的东西时,就等于把更多的能量和力量加诸在自己不想要的画面上,并以猛烈的速度带来更多的使自己抵抗的东西,于是,那些事件或境况只会越变越大。这就是吸引力法则消极的一面。
所以,不要试图去抵抗、反对什么,而应把精力放在号召、倡导什么上。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坏事物,要用思想和感觉发出新的讯号,来创造新的画面。正如特蕾莎修女说:“我从不参加任何反战的游行,如果有倡导和平的游行,我倒是很乐意。”如果你反对某个人,就去支持他的对手;如果你反对饥饿,就去支持温饱;如果你反对战争,就去倡导和平。
1981年,联合国大会宣布将9月份大会常会开幕之日“正式定为国际和平日,供世界各国和人民在自己内部以及在彼此之间,纪念和加强和平的理想”。
国际和平日定于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二举行。这个节日恰逢联合国大会在纽约举行的常会开幕。联合国在1981年宣布国际和平日,并邀请全体会员国,非政府组织和各界人士以一种方式庆祝这个节日,借以表现联合国承诺维持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和平。
1998年9月9日,初秋的早晨,纽约联合国总部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临时安放在草坪上的和平钟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重。蓝色的联合国旗和185面五彩缤纷的联合国成员国的国旗在微风中高高飘扬,来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肤色的人们在阳光下迎来了国际和平日。纽约当地时间9日上午9时30分左右,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健步走到和平钟旁,用力敲响……
自世界和平日设立以来,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都举行仪式,提请所有人关注、庆祝和纪念这一日子。同时,全世界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民间社会和宗教团体也纷纷举行各种活动纪念世界和平日。
和平是世界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多年来,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为实现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努力。然而,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战争、恐怖袭击、地区冲突等多种形式的暴力敌对活动依然存在,人类实现真正和平的理想依然任重道远。
名人链接——特蕾莎
特蕾莎,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单。特蕾莎终生为穷苦者奔波操劳,其博爱的胸襟赢得了世人的一致尊敬,以及真挚的热爱和永久的怀念。
特蕾莎,1910年生于南斯拉夫境内的一个阿尔巴尼亚族农家,本名阿格尼丝。特蕾莎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悟到自己的天职是帮助穷人,18岁时离开家乡来到印度,投身于慈善事业。
印度加尔各答的贫民窟又多又脏,在世界大城市中素有“恶”名,以至被印度总理尼赫鲁称为“恶梦之城”,特蕾莎所住的修院就位于其中最贫穷最肮脏的地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习惯于学校和修院高墙内优雅的欧式生活的欧洲女子认为,周围那个凄惨破败、可怕肮脏的环境,那些瘦骨嶙峋、皮肤黝黑、衣不蔽体、臭气薰人的乞丐、孤儿、老弱、病人和穷汉,不但是不应逃避的,而且是不能漠视的;不但是不能漠视的,而且是必须帮助的;不但是必须帮助的,而且是值得去爱的!
于是,出于对受苦受难者的爱,出于帮助他们的愿望,特蕾莎退出了劳莱德修会,成立了一个专门无偿地服侍受苦人的修会,即“仁爱传教会”。
随后,她又设立了一所露天学校,收容失学儿童和流浪孤儿,一面给予教育,一面为他们寻找愿意收养的人家。
不久,她又开始关注麻风病人的境况,这种已可治愈的疾病被人们视为瘟疫,致使病人被周围的人遗弃。心灵的伤痛远胜于身体的病痛。特蕾莎为此开办了许多麻风病人收容诊疗中心,多年后竟使孟加拉大城市吉大港的麻风病治愈率达到了100%。
当艾滋病开始被人们视为新瘟疫,一般人对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特蕾莎又奔走于欧美各国,设立了多家艾滋病患者收容所,在医生治疗的同时,她和她的修女们则给予护理。
在所有这些事情中,特蕾莎不仅表现出了罕见的组织才能,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她本真的爱心。她细心地从腐烂的伤口捡出蛆虫、亲切地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她的一言一行深深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们。
凭着这种爱心,也仅仅凭着这种爱心,特蕾莎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她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近千个类似的机构,把食物、衣服、住房、药品、医护、教育等等一切,送到了千百万穷人、孤儿、灾民、病人和被遗弃者的身边,使他们感到有人在爱着他们。特蕾莎和她的追随者们经常去的地方是:大城市里的贫民窟,荒凉贫瘠的高寒山区,饥荒和瘟疫流行的穷国,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震区和战区……
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这项殊荣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
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公报还说:“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特蕾莎从少年立志到弥留之际,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生活在最底层、最悲惨的穷苦人奔波操劳,即使身患重病也毫不停歇。1997年9月5日,特蕾莎因心脏病在加尔各答逝世。噩耗传来,全世界为之动容:
在印度,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悼念他们敬爱的“特蕾莎嬷嬷”,政府宣布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总统宣布取消官方活动,总理亲往加尔各答敬献花圈、发表吊唁演说;从新加坡到英国,从新西兰到美国,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纷纷发表讲话,为这位“仁慈天使”的逝世感到悲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表声明向她致敬,罗马教廷专门举行弥撒为她追思;菲律宾红衣主教梅辛称她为“代表和平、代表牺牲、代表欢乐”的象征,甚至印度最大清真寺的伊斯兰教长布哈里也说,她是一位“永生的伟大的圣人”!
特蕾莎一生从来不为自己,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她生前住的地方,惟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但她去世之后,却给世人留下了4000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名以上的义工,遍布123个国家的610个慈善机构……还有全人类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