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到北方城市暂住
53512900000003

第3章 合肥

合肥人的语言非常有地方特色,zh与ch不分,shi与xi也不分。如果你看到两个合肥女人在路边吵架,那多半是你看走眼,其实她们可能只是在聊天,只不过是尖利的嗓门加上丰富的肢体动作误导了你。

529

安徽最亲切的形象便是它的迎客松,各种画报、展览厅、国宾馆,会客厅,都可看到她的身影,这当然有一个转化,那就是由树的不怕困难,挺拔向上,直立高洁,风骨雅俊,化身成好品行的人,于是,迎客松就这样被拔高成了中国人的形象。

530

安徽省地跨南北,淮河、长江横贯该省,北与山东、河南为邻,南有吴越江浙,所以该地百姓的民风和性情和其他省份相比就丰富了许多,既有齐鲁大汉的粗犷,又不乏江南水乡的妩媚,因而这里既出草莽英雄如陈胜、吴广者,也有婉约、自成一体的文化流派桐城派,文化名流如胡适、张恨水等等。

531

去过黄山的人相信都会被其雄奇秀丽、变化万千的景色所陶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南的山水同样孕育出皖南人与众不同的民风,其中,崇尚教育是其最大特色。你如果去过皖南的老村落,就会强烈感受到其治学齐家的重教之风,无论洋洋大户还是柴门小院,都无一例外,所以这里才会才子辈出,文人云集。

532

其实,安徽,或是传统意义上的徽州,一直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刘安、老子、庄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吴敬梓、胡适、吴汝纶、詹天佑、黄宾虹、陈独秀、陶行知、胡适、张恨水、林散之、杨振宁等等。而且安徽人才跟其他地方的有一个明显区别,那就是多复合型,哪怕是一个理科学者,其人文素养也极其高深。

533

在徽州,“十户之村,无废诵读”,也就是“贾而好儒”,这也是一种地方的特点。明一代学者,徽州人汪道昆《太函集》解释说: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

534

顾炎武《肇域志》谈到赶考的徽州人曰:“短褐至鼾(骨旁),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这些人虽千里赴京,却常有可能家资万贯。因为节俭在他们已成了一种习惯。

535

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之说。土地上耗不出更多的活路,不向外想办法,只有饿死。因此,徽州人一直就有外出打拼挣命的传统,时间既久,命运眷顾了这个集群,造出了徽商的繁华,也算是一种回报。

536

“徽俗多行贾,矜富壮,子弟裘马庐食,辐辏四方之美好以为奇快。”(汤宾尹《睡庵集》),他们“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但也因为这种严酷,反而在更大的范围内给了他们更多的生存空间,俗谚又说了,在整个长江沿线,“无徽不成镇”。

537

徽州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徽州民居、徽剧等许多内容,安徽民居,从文化意义上讲,就指的是徽州民居,而徽州民居,又以“宏村”为最,相传,这个村子是晚清年间(约是道光与咸丰年间)京都一个王族因感仕途暗淡,后从商发家而修建的,其特点是村子依山按牛形而建,村中格局精妙,水系发达,山泉自每户门前水道流过终年不断,然后汇入村中心的一个湖中,是为牛肚;而村落的白墙青瓦,又是刻意要造出俨然一群白鸽散栖于山林的景象。总之都算是大手笔。

538

徽州到处都可见到女贞牌坊。男人早早就出门去,当然他们都还要回来,所以都在家中娶媳妇,安徽绩溪人胡适对此说:徽州一直就有“一世夫妻三年半”的说法。

539

徽州人好戏,似乎是因为发了财而把它当作家庭娱乐的。他们不但迷昆剧,纷纷蓄养家班,日夜张弦,似乎很快又听腻了,又转而扶持为文人不齿的花部,居然硬生生地造出一种新的大众趣味来,以至于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进京献艺后,又闹出四喜、春台、和春等四大徽班进京,徽州人于是因为他们的商业天分做后盾,把他们在文化上的地域好恶变成了全国时尚。

540

现在的京剧,其前身就是徽剧,正是“四大徽班”进京才造出来的,当时徽班的大人物就是“大老板程长庚”,一进京就立住了脚,把一个地方戏变成了京都王族的主要娱乐项目。

541

安徽还有黄梅戏,其象征人物就是董永与七仙女,黄梅戏本是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慢慢演变成了百余年前的黄梅戏,然后代代相传,这当然是跟它的名师辈出有很大的关系,自严凤英始,马兰,吴琼,韩再芬等紧紧跟上,所以,黄梅戏至今不死。当然,要指望它还能有多兴盛,也不大可能。

542

徽笔、徽墨、宣纸、歙砚。文房四宝几乎都出自安徽,比如徽墨,其原料是一种特殊的植物,用来产生黑烟,民间有从皇宫流传出来的朱砂墨之说,通体朱红,专供皇帝用于批改奏章敕令、点科、出兵文书等重要文件,字色红艳,如鲜血飞舞,所以,徽墨一产生,即被点为“御墨”。

543

徽墨的鼻祖是胡天注,就是龙井乡适之村的二分胡氏,牌号就是“胡开文”。这个近两百年的老店,至今也可在全国各地见着它的分号。不论怎么说,这都是跟文化有关的一点稀奇事。

544

宣纸也是民间工艺的一次闪光,造纸术发明后,无数人都在试验一种易于作画、吸水程度极佳的纸品。大概在唐宋时期,宣州一个农村造纸作坊主,在一个极偶然的情况下发明了宣纸的制造技术,后来就将产在宣州的这种纸称为宣纸。

545

安徽也是个出产茶叶的地方,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之类是其翘楚。有茶的地方不一定有富贵气象,但一定有安闲气,而这安闲又是可以看作是从黄山云雾中化开来的。

546

安徽灵壁县还产灵壁石,又名磬石,自然形成,粗圹浑然,色泽黑黝居多,以色纯为上。石质坚硬,扣之有声,古有作钟磬,因而又名“八音石”,我曾在成都某大师的佛堂听“蜀中第一琴王”演奏过一块这样的石头,空蒙渺远,断非人间之声,而且此石上有许多小坑洼,注水少许可数月不干,而插香其上,则烟雾缭绕,久久不散,真不愧为“天下第一石”之称, 2004年5月,一块“锦绣中华”的灵壁石还曾标价1998万元售出。

547

说了这么多安徽的历史文化,现在再来说说安徽的人。说到安徽人的精明,与别省又有很大不同,皖北人的精明体现在耿直又不失灵活,当年被贫穷折磨得无以为生的小岗村人第一个偷偷搞起包产到户,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更不用说从秦即开始的农民起义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呼?”都与皖北人的灵活与识时务密不可分。

548

而皖南人的精明则表现得更为丰富,那里不仅出文人才子,更有大批的徽商以皖南人的精明为他们的成功助力。民间有一句话叫“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十个湖北佬,不及一个安庆佬。”描画的正是皖南人的精明。

549

记得第一次去皖南,那还是80年代,我惊艳于皖南女子的秀美,那是一种生于灵山秀水的美,无需雕琢,自然天成。尤其是那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是别处无法见到的(虽然我曾游历大半个中国,见识美女无数)。不过老天爷并不公平,那儿的男人就非常不幸的又矮又黑,尤其是皖南山区。所以当我十多年后故地重游,赫然发现昔日的美女已荡然无存,讶异之余,复又豁然,看来美女的聚散同样难逃经济规律的左右。

550

说了这么多皖南皖北,统归一处,重点还是来说说省会合肥,合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城市,它既不同于皖北,也不同于皖南。它们的民风和民俗有时相差万里。

如果你是一个外来的客人,你很难了解合肥人的本来面目,这倒不是说合肥人善于伪装,而是合肥人在待人处事上的内外有别。不过合肥人的内外有别与北京人的正好相反,北京人对外人(包括外地人)非常歧视和冷漠(近年来已大有改观),而合肥人对外人却非常热情,尽管平日里他可以为一点小事和同事勾心斗角拼个你死我活,也可能斤斤计较吝啬得要命,但是在外人面前,却慷慨大方热情周到。

551

盘桓既久,竟对合肥的小男人非常看不上,他们不仅吝啬,而且自私。他们的那种小算计甚至超过最能算计的小女人,记得一次与一合肥小男人同行,因身上无零钱于是请其代付5角钱车费,当时他倒也爽快代付,一路上有感于他的热情,我主动请他吃饭、付门票。终于到了要各奔东西的时候,他的一句话差点把我吓一跟头,原话是:你是不是忘了一件事?——车钱!

552

在合肥的街头,我曾偶遇一位大学时的同窗,兴奋寒暄之余问其意欲何往,他老兄面露得意之色,指着身边的一群人,告知正准备率队去企业吃大户(他那时与我是同行,都是记者)。在他得意洋洋向我吹嘘吃大户的经验时,我的脸非常难堪的变成了猪肝色,倒不是替他脸红,而是当时与我同行的正是一位企业的副厂长。

553

合肥人的哭可谓是一大景观,出嫁要哭嫁,死了人要哭丧。哭嫁的时候新娘从上轿的那一刻起一直要哭到夫家,如果新娘哭得不够大声,是会被街坊四邻耻笑的,即便此时的新娘心里正乐开了花。

554

哭丧那就更有学问了,寡妇或是鳏夫一般是边哭边骂边唱,那个挨千刀的平日里的滔天罪行被一一列举,哭到伤心处拍腿击掌声泪俱下,唱到伤心处更是抑扬顿挫甚至能一气来几个G调。我一直怀疑合肥的庐剧是否就是起源于哭丧。当然,现在你想看到如此热闹已不太容易,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崇尚的是欧美时尚、韩国潮流,此门传统技艺怕是早已失传。

555

再来看看合肥的吃,合肥最着名的小吃是炸臭豆腐,街头巷尾处处飘臭;其次是合肥的臭小菜,那更是不臭不足以上餐桌,什么时候把小菜腌到开坛臭十里,蛆虫满处爬,就算大功告成。

556

当然啦,臭的东西并不都是便宜的,在皖南有一种臭鳜鱼就臭的比较上档次,臭鳜鱼的做法很特别,最初由铜陵捞捕上岸,以盐、酒腌上,在运往徽州的途中,因耗时常在十天左右,运到时已然发臭,但因得来不易,所以,当年若不是熟客大贾,还吃不到这份臭味。

557

合肥的卤菜和糟鱼非常好吃,那可是真正的开坛十里香。此外,合肥还有一些别的较着名的菜肴,比如:老鸡汤、霸王别姬、掌上明珠、烤鸭、酱鸭、麻辣龙虾、笋干烧肉、泥鳅钻豆腐等等,可都是难得的美味。

558

泥鳅钻豆腐是合肥名菜中做法最为有趣的,先把泥鳅捉来养上几日,等吐尽了腹中赃物即可开煮。先在锅中放冷水,水中放一块豆腐,将泥鳅放入后加温,泥鳅受不得高温,纷纷往豆腐里钻,等得全钻进去了,煮熟,取豆腐切片佐以鸡汤、口蘑来烧,豆腐表面黑白相间煞是好看,口味也自不必说了。

559

徽菜是八大名菜之一,它多为山珍野味。哪里能吃到正宗的徽州菜呢?答曰:哪里都难吃到,因为随着徽商式微,到处都没有了徽菜,而想想徽商兴盛之日,独占钱庄银号,那菜馆也无一例外地要跟他们的豪阔富贵相配,一例的宏大排场,红木家当,大盘大碗,厚油密布,端的也不是给小民平头而备的,常言都说,哪能天天大鱼大肉地过活而不腻的?如此,哪能有不衰落的道理?

560

合肥自秦置合肥县以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不一。北魏郦道元所着《水经注》载:“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通常把施水叫南淝河,肥水叫东淝河,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561

作为合肥人的李鸿章,是清朝的一个符号,当然也就是一个替罪羊,但是,近几年有关李鸿章的真实形象已慢慢出现,他作为清末淮军首领,而渐次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领导洋务运动,先后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创立北洋水师学堂,建立北洋海军,对引进西方科技,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展,其开放的胸怀与积极的融入世界的努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感激的。

562

我专门去了一趟文峰塔,主要是去看李鸿章大人的题字,此塔位于巢湖中的姥山上,系明崇被四年庐州知府严汝王圭倡建,还未成就被农民起义闹停了工。后陆续建成,才请李鸿章题了“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别的字还有两广总督李瀚章的“举头近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中流一柱”。

563

合肥有点文物价值的建筑有近30处,如,以李鸿章故居、包公祠、城隍庙为代表的徽派建筑;以省委办公楼、省政府办公楼、安徽大学教学楼、合肥工业大学教学楼为代表的苏式建筑;以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宋氏故居为代表的欧洲风格建筑。熟悉了这个,就熟悉了合肥的近代史。

564

包公祠位于合肥城东南的包河公园香花墩,明嘉靖乙亥年(1539年),在包公幼年读书的河心香花墩上修建了包孝肃公祠,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并置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并有《家训》及包氏家谱等展品。祠东六角亭有一口井,传说贪官污吏喝了井水会头痛难忍,故名“廉泉”。

565

据说包河里生长的莲藕因了包公的缘故,全都是洁白无丝(私)的,我曾专门考证了一回,发现包河里的藕不仅洁白肥嫩,而且一掰即断,藕丝极细弱。

566

合肥还有一景我没有碰上,那就是合肥岱山湖“越冬”的鸳鸯、白鹭、苍鹭和野鸭,据说近年已很多了,但我去的时候还没有,我这人历来喜欢鸟,各种好鸟或坏鸟都喜欢,你知道,我是喜欢流浪的人。鸟儿就是我的同道。

567

合肥的老城隍庙前曾有一景现在已无存,据当地老人讲,当年哪儿曾有一个高台叫点将台,台下是一个大坑叫万人坑,传说是当年曹操点将用的,因为士兵太多数不过来,于是用此坑来丈量,装满一坑即为1万人,想来当年曹操的声势真是虚张的可以。

568

合肥的逍遥津也曾是历史典故中的一景,三国时魏将张辽曾在此大败孙权。如今这里成了公园,据说张辽就被埋在湖心岛。

569

东晋更是发生了着名的淝水之战,其时,前秦主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一路南侵,欲踏平东晋。晋相谢安,派出以谢玄、谢石为首的8万军队在淮南迎战。谢石派兵五千渡过洛涧,一战斩秦军将领十人,歼秦兵万余,水陆并进。苻坚与其弟符融登上寿阳城,见晋军队伍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风吹晃动,以为是晋军伏兵。双方在淝水相遇,符融隔水为阵,原想趁晋军半渡淝水时出兵击之,没想到军队一退,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士卒狂奔骇退,谢石乘胜追击。秦军“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苻坚逃到关中,不久为部下所杀。正所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570

仅仅从新闻来感受,合肥也像一些不发达的城市一样,总在开会,吃会议伙食,然后是宣布又要建一个什么什么中心,最近的新闻发布会是说,要把合肥建设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资金都算好了,总投资140多亿,首批开工的项目包括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大型软件工程研究中心、新材料专业孵化器、高创科技孵化基地、高新磁性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等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