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儿童就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学校这个新环境是对儿童准备性的一种测试。准备良好的孩子能够顺利通过这一测试,反之,若先前准备不够充足,当他进到这个新环境时就会暴露各种欠缺和不足。
现在我们的学校一般都没有在孩子入园、上小学时给他们做有关心理准备的记录,否则,这种记录将非常有助于解释这些孩子成年以后的行为。可以说,这种对新环境的测试比一般的学习成绩的测试更能说明情况。
那么,孩子入学后,学校会有哪些要求呢?一般来说,他需要学会与教师合作,与同学合作,还要对各科目的学习产生兴趣。我们也需要通过观察这个孩子对学校这一新环境的反应,来判断他的合作能力和学科兴趣,以及他对别人说话甚至所有一切的关注点。想要确定这些,我们需要对儿童的举止、表情和倾听别人说话的方式,以及是否能以友好的方式和老师相处等加以研究。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些细节是怎样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有一位男性去咨询心理学家,因为他在职业发展上遇到了很多问题。心理学家在了解他的童年时光的过程中发现,这位男士曾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但他出生没多久父母就过世了,他是在姐妹群中长大的。于是,在他准备上学的时候,他为自己到底去男子学校还是女子学校而困扰不已,在他的姐妹的劝说下,他选择去女子学校读书。但是,不久他就被学校辞退了。就是这段经历对他的心理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学生对教师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教师教学艺术的一部分,包括发现学生是否能专注于学业,并引发和保持学生对学业的专注。在学校里,有许多学生都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学业。这些学生一般都被家人宠坏,到学校时无法适应新环境,被那么多陌生的面孔弄得无所适从。若教师比较严厉,这些孩子就会出现类似于记忆力缺失的情况。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力缺失。被老师指责为记忆力缺失的孩子,在其他方面却能过目不忘。他们在给予他们过度宠爱的家庭中时,却能够精神完全专注。这说明,他们的精力全部集中在渴求宠爱上,而非集中在学校的学业上。
通常情况下,单纯批评或责备那些成绩不佳和考试不及格,难以适应学校生活的孩子,是没有用的。不仅如此,还会导致他们怀疑自己根本就不适合上学,对上学变得悲观、消极。
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种孩子如果获得老师宠爱,一般都会进步神速,很快发展成为好学生。因为他们会从这种宠爱中看出学习的好处,因而会更加努力学习。但事实是,我们谁都不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永远受到宠爱。当一个孩子习惯了别人把他所面临的每件事都安排得轻松容易之后,一旦他转学或更换了教师,或在某一学科(算术对于被溺爱的孩子来说永远是一门困难而危险的学科)上进步缓慢,他们就很可能不愿继续努力学习这一科目。也可以这么说,因为没有被引导训练如何去克服困难,有意识地努力尝试,一旦面对挫折,就变得缺乏耐心和毅力。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良好的入学准备的问题。在那些入学准备不足的孩子身上,我们总能看到来自他母亲的影响。对于起着最早唤醒孩子兴趣,并引导孩子把兴趣转入积极发展轨道的重要影响的母亲来说,她有没有尽到这份责任,通过孩子入学以后的表现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当然,除了母亲外,父亲以及其他孩子的竞争等这些复杂的家庭因素都会有一定的影响,这些我们会在其他章节专门分析。不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我们安排在下一章进行阐述。
简单来说,由于孩子的入学准备受到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仅仅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例如分数)来对孩子进行评价和判断是不够合理的。而学校的成绩报告能反映的不仅仅是他所获得的分数,还包括他的智力、兴趣和专注能力等等,因而可以当作儿童目前心理状况的反映。因为学校的学科考试和智力测试等科学测试在实质上差别不大,只是在测试结构和形式方面有些不同。而不管什么样的测试,都应该将重点放在揭示儿童的心理上,而不是单纯记录下一堆数字。
最近几年流行各种各样的智力测试。老师们也很喜欢利用这些智力测试来发现一些普通测试难以发现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所谓的智力测试还曾被当作儿童的救星。比如,有一个小孩子平时考试成绩较差,老师想让他降级,但如果通过智力测试,孩子得分较高,那么就意味着孩子本身的智商很高,那么,这个孩子就不用面临降级的命运,甚至可能被允许跳级。这样的测试结果也让孩子一下子觉得扬眉吐气,行为也因此改变。
这里,我们并没有贬低智力测试和智商功能的意思,只是觉得,在进行智商测试时,被测试的孩子及其父母都不应该知道测试结果,因为他们并不能理解这种测试的真正价值。他们会把这种测试结果当成对孩子的一种最终的和完整的评判,甚至以此决定孩子的最终命运,导致这个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受到限制和影响。实际上,一直以来,这种把测试结果绝对化的做法都备受质疑。很明显,那些在智力测试中得高分的孩子未来并不一定能获得成功,而那些长大以后获得不凡成就的孩子在智力测试中却往往得分较低。
个体心理学家认为,那些智力测试上得分较低的孩子,通过正确的方法可以获得提升。比如让孩子反复对比、练习某一类的智力测试题,找到其中的窍门,慢慢积累经验,取得进步,在以后的测试中,就可以取得更高的分数。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观察学校的日常教学如何对学生产生影响,沉重的课业负担是否成为孩子的负担。提出这一疑问并不是要贬低学校课程的设置,或是要减少一些科目。而是,这些学科需要连贯、统一,使孩子能够理解它们的目的和实际价值,而不把它们当成纯粹抽象的理论。目前,关于是应该注重教育孩子学习知识,还是更注重发展他们的人格,还存在着许多争议。个体心理学认为,两者可以兼顾。
也就是说,学习科目的教学应该富有趣味,并与实际生活相连。比如,数学(算术和几何)的教学可以和建筑的风格和结构、居民生活习性等联系起来。有些科目在教学时甚至可以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这在一些教学创新意识比较进步的学校和专家那里已经得到实践。他们先是和孩子们一起散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孩子对哪些学科更感兴趣,然后力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就是,把几种学习科目结合起来教学,例如,把生物的教学和某一种生物的历史,分布的国家的气候、地理特点等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容易吸引那些对这一学科不太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力,时间长了,还能使学生从中学到融会贯通的处事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者也不能忽视的另外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位学生都会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竞争之中。之所以强调它的重要,是因为,理想的班级应该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位学生都可能感觉到自己是这个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所以,教师应该注意把整体的竞争和个人的野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否则就容易出现这样的局面:有的学生不乐意看到别人在班级中稳居前列,他们要么拼尽全力去追赶,要么就陷入失望,并带着这种情绪看待事物。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建议和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此时,教师一句得当的话就能引导醉心竞争的学生走向健康的合作竞争的道路。
关于如何才能加强孩子们的合作能力,适当的班级自治计划是很有益的手段之一。在开始制定这一班级自制计划之前,我们没有必要等学生完全准备好。而是可以先让孩子自己观察班级的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教师不能没有任何应对地把这种自治权完全交给学生,否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旦有同学出了错,他们会更严厉地惩罚他们来为自己谋取好处和优越感。
那么,我们如何来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在学校所取得的进步呢?我想,我们应兼顾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意见。因为孩子在这方面有着极佳的判断能力。一个班级中,哪个同学拼写最好,谁绘画最好,谁最擅长哪种运动。在这一点上,他们通常能够很好地相互评分。虽然有时不一定十分公正,但是,他们竟也能意识到,并能尽力做到公正。最应引起注意的是,在评价方面有的学生会妄自菲薄,心里想着“自己永远赶不上别人”。老师必须及早向这类学生指出这种心理的错误之处,否则,一旦这个观念在孩子心里扎根,很可能终生都难以改变。之所以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是因为一个拥有这样自我评价观的孩子很难取得大的进步,遇到挑战也只会原地徘徊。我们看,绝大多数孩子的在校成绩总是变化不大:要么一直名列前茅,要么一直殿后,要么长期处于中游。这种状况与其说代表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如说反映了孩子们心理上的一种惰性。这是一种自我设限,经过几次挫折后便灰心丧气不再尝试了。当然,肯定有孩子的成绩会不时出现一些浮动。这一不可忽略的事实证明: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并不是注定不变的。所以,老师应该教育孩子们认识这一点,并教会他们在实际学习中运用这一道理。
另外,老师和学生中有时还存在迷信观念,即相信能力是遗传的。他们经常会把特殊的遗传作为智力正常的孩子能取得成绩的原因,这也是儿童教育中最需要破除的谬误。这一点是由个体心理学率先指出的,当时的人们并不是很认同,认为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病理学家开始相信我们的看法。的确,很多父母、老师、学生太容易把能力遗传作为替罪羊了。这样,每当困难出现,需要人们努力解决时,遗传就成了推卸责任的挡箭牌。但对于我们来说,有些责任却无可逃避,那些旨在推脱责任的任何观点我们都应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话说回来,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个相信教育价值,相信教育可以训练人的性格的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毫无逻辑地认同能力遗传的观点。我们这里说的遗传与身体上的遗传无关,因为我们都知道,身体上某器官的缺陷,甚至器官的能力差异都是可以遗传的。那是什么在连接器官的功能和人的精神能力呢?个体心理学坚持认为,人的精神也在体验和经历着器官所拥有的能力水平,并且应与器官所具有的能力水平相符。不过,有时精神对器官的能力顾及太多,身体器官的缺陷对精神刺激太大,等到身体器官上的缺陷或疼痛消除之后,精神上的恐惧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人类总是喜欢追根溯源,想要探寻事情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把这一思维习惯(即相信能力遗传)用在个人评价上却变成了误导。因为这一思维习惯首先就忽略了祖先的众多性这一事实,在我们家族世系中,每一代都有父母两人。这样,假如我们上溯到第5代,就意味着这个人有64位先祖,在这64位先祖中,肯定至少有一位,如果这个人取得了成就可以说是他的遗传基因优秀。如果上溯10代,祖先的人数都会多达4096位,这么多人中,我们也必然可以找出至少一位曾经出类拔萃的人,从而可以将后代的优秀归因于他。当然,我们也不能抹杀了这一事实,那就是智慧出众的祖先对整个家族风格的影响确实有可能对后代产生一种类似于遗传的影响。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那些有着良好世家风范的家族更容易造就人才。很显然,这并不是因为遗传,而是因为家族代代流传的精神气息。现实一点,我们回顾过去欧洲的情况就可以明白这一道理,那时流行的家族式管理使孩子往往只有继承父业这一条道路可以选。如果我们忽略社会制度本身的作用,那么,一时脑子中留下的都是有关遗传作用的统计数字,还错把这些当作智力遗传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