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儿童人格教育
5305300000014

第14章 社会情感与儿童成长的阻碍:家庭环境中孩子所处的地位(2)

人们在孩提阶段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意识都是一点一点的片段拼接成的。伦理学对那些丧失了群体生活的人而言是不可理解的,他们完全不能用饿了就需要吃东西那样的逻辑去认识伦理学。社会情感衍生出来的道德观念只有在人们考虑社会和个体权利的时候才会出现,才具有实际意义。但是,要在审美感觉和艺术创作方面证实这一点却难比登天。不过,在艺术领域也同样广泛存在一致的模式,这是由于构建艺术作品的因素根源于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和对社会发展等的理解。尽管艺术的界限无边无际,也为个体趣味的存在提供了空间,但总的来讲,艺术仍然是以社会情感为走向。

具体到孩子身上,如何才能确定他们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呢?最好的答案就是观察孩子的特定行为表现。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儿童,我们如何确定一个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呢?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需要观察他特定的行为表现。有这样一个例子,若一个小孩子在追求优越性时不管不顾,一切目的都奔着鹤立鸡群而去,那他比许多其他没有表现出这方面行为的人更加缺乏社会情感。在现在的文化环境下,基本上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和卓越。也正是因为这样,个体的社会情感才经常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于这种情况(人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考虑自己,而不是别人),古今的评论家、审判者,也总是孜孜不倦地加以抨击。这样的抨击通常以道德说教开始,但因其对儿童或成人无甚效果,也不会起到改变他们的作用,因此收效甚微;人们最终会这么安慰自己:其他人也好不了多少。

长篇累牍地对一个情绪不稳定,思想混乱且极端,有犯罪倾向的孩子进行大肆报道,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为孩子解除心魔。从另一方面来讲,不要立足于道德上对他们进行审判,而是要慢慢引导,成为他们的朋友、医师。

若长期对一个小孩说他很坏、很笨,那么渐渐地,这个孩子就真的会觉得自己很坏、很笨,并在这些摧毁自信的话语中逐渐丧失解决困难的勇气。拔除儿童自信的根源在于他们不了解所处的环境,把自己划分为蠢笨的一类,并以此水平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将错误判断扭曲为正确的。这样的儿童会觉得自己没有天赋,把自己局限在原地。而环境的恶劣会直接影响他的心境,使他一直处于消极的状态中。

在个体心理学中,犯错的孩子周围总存在着一个不良的影响环境。如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有一个事无巨细都为其整理收拾的人;一个孩子将说谎当做习惯,是因为他周围有一个习惯发号施令的人,且这个人总试图以强硬的手段来纠正孩子说谎的习惯。甚至于吹牛的孩子也有环境影响的痕迹。这样的儿童非常渴望受到家庭成员的赞扬,但却不去做任何可以获得赞扬的实事。

父母通常对孩子在家庭中的处境不了解。独生子女和兄弟姐妹众多的人,处境是不一样的。从古至今,长子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优待,是因为他曾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孩子。这样的状态持续到第2个孩子出生后,而之后出生的孩子是无法体会家中独子的感觉的。当然,幼子的感觉也与其他人不一样,因为他是家里最小最弱的那一个。长子和幼子的处境各不相同。纵使两个兄弟或姐妹在一起长大,那些大的孩子经历过的困苦,小的孩子仍需要再去经历一番。年龄较小的孩子的处境要困难一些,且他本身也能感受到。为了能摆脱这种感觉,年龄小的孩子通常会加倍努力,以期超越他的兄长。

研究儿童的个体心理学能让人判断出孩子在家里所处的地位。年龄较大的儿童所取得的进步,会刺激年龄较小的儿童投入更多精力以追赶他的兄长。这样的情况通常会使年龄较小的孩子更加积极进取,同时也会更加咄咄逼人。但是,若年龄较大的孩子比较虚弱,同样也会抑制年龄较小的孩子的发展,因为他会没有追赶的目标,觉得无需投入更大的努力和竞争。

因而,确定了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才能完全了解他。在一个家庭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必然会表现出相应的迹象和特征。当然也有例外。最小的孩子通常会想要超越他的哥哥姐姐,因此,他们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学习,总要求自己必须比其他人做得更多、更好。这种观察很有意义,尤其对孩子的教育来说,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大人决定对孩子采取哪种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这句话所言非虚。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在我们以某一标准对孩子进行分类时,还需要注意孩子的个体特性。学校很难办到,但对于家庭来说,却是容易办到的事情。

但是并不是所有幼子都积极向上,有赶超哥哥姐姐的决心。有一种幼子,他们与上述所讲述的幼子相反,他们完全丧失了信心,懒散至极。这两种极端的差异,也可以从心理学上进行解释。这种丧失了信心的孩子,因为过度渴望超越,反而更容易被困难伤害。这种儿童过大的雄心使他不能接受失败,一旦遇到不可跨越的障碍时,他们会比那些目标不够高远的人退缩地更迅速。这两种类型的孩子可以以一句谚语来检验:“要么全有,要么全无”。

在《圣经》中也可找到关于幼子取得成就的精彩记述,如约瑟夫、大卫和梭尔等等。大家可能也会有异议,因为约瑟夫还有个叫本杰明的弟弟。不过,约瑟夫17岁时本杰明才出生,因此,仍可将约瑟夫视为幼子。不止在《圣经》中,在神话中也可见诸多关于幼子成就的描述。几乎在所有神话中,幼子的成就都要高于其哥姐:在德国、俄罗斯、斯堪的纳维亚或者中国,神话中最小的孩子总是征服者。这绝非偶然。也许,在古代原始的条件下,幼子的形象要比今天更为突出和鲜明,而更容易让人注意,因此,能更好地观察幼子取得成就的原因。

对于孩子在家庭关系中形成的与其地位相适应的人格特征,还可以扩展出很多可说之处。与此同时,长子也有许多相同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三个主要的类型。

本书的作者曾花费很长的时间来研究长子的问题,但一直没有理出一个头绪,直到有一天读到冯塔纳自传,在其中描述了他的父亲,一个来自法国的移民,参加一场波兰对俄罗斯的情况:当他的父亲读到1万名波军战败5万名俄军并使他们逃窜时,总是感到非常高兴和幸福。冯塔纳不理解父亲的高兴,并提出了异议,因为他觉得5万名俄军理所当然要比1万名波军强大,“如果不是这样,我一点都不会高兴,因为强者永远是强者”。通过这段文字可以让人马上下一个这样的结论:“冯塔纳是长子”。只有长子才会说这样的话。当冯塔纳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时,曾拥有独子所能拥有的所有权利。而当他被比他弱小的人(弟弟、妹妹)赶下“王位”时,他感到非常不公平。从众多长子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长子性格通常都很保守。他们相信权力,崇奉规则和法律。他们对专制主义的态度是柔和的,甚至可以公开地并毫无愧疚地接受和忍受专制主义。由于曾经拥有过权位,因此对权位持积极和迷恋的态度。

就像有消极的幼子一样,长子中也存在例外。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儿童一直以来都被忽视,而自从他有了一个妹妹之后,这种忽视就越发明显,他甚至开始扮演起了悲剧中的角色。我们甚至可以从对这个灰心丧气、无所适从的长子的相关描述中看到,他的困境与他年轻聪明的妹妹有关。且这种情况的频繁发生有着合理的解释性,并非全是偶然。在当今文化中,大众一般认为男人比女人重要。父母对长子怀抱很高的期望,通常也会对其十分宠爱。长子的处境一直都非常有利,一直到他妹妹出现的那一天。长子所掌控的世界被妹妹侵入,他视她为可恨的入侵者,并想与之抗争。处在这种情况下的妹妹不得不做出非同寻常的努力,只要不崩溃,这种应激机制就会贯穿并影响她的一生。在这种激励下,妹妹进步很快,快到吓坏了哥哥,危及了男性优越这一神话。长子产生了危机感。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女性在14-16岁期间要比男性发育得快。这又给长子带来了压力,让他的危机感彻底变成了气馁。他主动丢弃了自信,不再努力。并且,还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自我设置障碍,作为自己不作为的理由。

这样的长子会经常性的懒惰,变得神经兮兮,因为他们已放弃了希望,他们感到无法与妹妹竞争。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长子很常见。而且,他们还非常憎恨女人,这令人难以置信。他们的消极态度导致他们的命运通常很悲惨,因为没人了解他们消沉的原因,也没人能向他们解释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情况糟糕的时候,甚至他们的父母都会抱怨:“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男孩不是女的,而女孩不是男的?”

不仅是长子,若男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女性,如众多的姐妹,他也会产生类似的性格特征。要避免在女多男少的家庭以女性为主导是非常困难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男孩要么被溺爱,要么被所有女性排斥。因而,男孩的发展也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性格中却存在相同的成分。在社会上有一个普遍的认知,那就是男孩不应该单独由女人来抚养和教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大多数人却会理解错误,并不是女人就不能抚养和教育男孩,而是指不能让男孩在只有女人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这个观点并不是反对女性对男孩进行抚养和教育,而是对从这种环境产生的误解和偏见进行反对。同样,那些在只有男性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孩也一样。在只有男性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孩,由于先天在力量上不及男性,因此会受到男性的歧视。这样会导致女孩对男孩进行模仿,但是这样的模仿并不会给女孩带来很多好处,相反,还会给她今后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个人不可能承认这样的观点,即教育女孩应当像教育男孩一样,不管他多么大度。短期内可以像教育男孩一样教育女孩,但男女之间难以避免的特定差异会很快显现。由于男女不同的身体构造,男人将在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男女身体构造的不同,也会使他们在职业构造上的分工有所不同。对自己的性别不满意的女性会发现,她们很难适应那些适合女性,几乎可以说是为女性而设的职业,以及职业要求。而对于婚姻和家庭来说,女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又不一样,女人的教育自然也不同于男人。因此,这样的女性往往会拒绝婚姻,认为婚姻会把自己禁锢,有损自己的尊严。她们即使结婚,也会寻求支配地位。而像女孩子一样接受教育的男孩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很难找到与当代文化的契合点,并且无法满足当代文化对他们的期待。

在考虑这些问题时还要记得,孩子通常在四五岁就确立了其生活风格。在此之间需要锻炼其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在5岁左右,他的世界观通常已经巩固和确定下来,且今后无论他怎么发展,都会保持大致的方向;他对于外界的感知会基本不变;他只会被自己的思想所限制,并不停地重复这种思想和由该思想而产生的行为。即是说,一个人的社会情感受制于他自身的精神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