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历,在梦中,我们可能会见到光怪陆离的世界,感受到不可捉摸的离奇经历。梦中的绚丽让我们感觉很幸福,梦中的痛楚让我们感觉很压抑。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种种的梦境都是现实世界的投影,梦被喻为是潜意识的语言。在哈佛,老师们十分重视对学生潜意识的开发,透过唤醒潜意识,来加强大家对自我心理的认识与完善。
梦是生活的见证和思考
梦是在人的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活动的结果,它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梦是一种奇特的现象,而做梦的经验也是人所共有的。在梦中,我们会有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经历,有快乐的,也有伤心的;有愉悦的,也有压抑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不管是大人、小孩,还是圣贤、愚鲁之人,人人都会做梦,甚至,连动物也会做梦。
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梦是睡眠中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奇特而神秘的心理活动。我们知道,当我们醒着的时候,是永远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头脑静下来的,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做每一件事,但是最容易的一件事情——什么也不想静静地坐着,似乎是最困难的。因为,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会有一些心理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在睡眠的时候也无法绝对消灭,仍不免会有一些残余,用弗洛伊德的说法,“梦的活动就是这些残余的代表”。当然,梦中的心理活动不会刚刚好就是当天或当晚的心理活动残余。我们的大脑中储存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并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们就会偷偷地“跑”出来,然后“自作主张”进行重组、拼凑、改动,最后出现在我们的梦境里。
梦在心理学上的一般解释是:梦是睡眠期中,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在此心理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个历程,称为梦。
梦是睡眠中的心理活动——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我们在世间留下一连串足迹的同时,梦也在某处留下了一连串足迹,好像是我们的另一半,但它既非莫名其妙的另一半,也绝不是荒谬无聊的另一半,它也是你生活的见证和思考,有时,比你最信赖的“理智”还要敏锐而深刻,因为有些梦是有预言性的。
梦发生在睡眠过程中,这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可你知道吗,每天晚上,我们要做4~6个梦。当我们入睡后的一个半小时后,第一个梦就出现了,大概会持续5~15分钟(平均为10分钟)。在整晚的睡眠中,在睡眠的各个阶段,梦会循环出现。在整个睡眠过程中,大约有1~2小时是在梦中度过的。
你可能觉得很奇怪,一个人每夜都会做4~6个梦,那为什么自己醒来后只能记得极少数的梦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解释:
一种是干扰论。干扰论认为数个梦彼此之间会产生干扰,新做的梦会干扰前面的梦,因此,尽管一个人在一夜之间梦境连连,但是早晨起床时,很可能只记得临醒之前的最后一个梦。这种解释,大致符合一般人的经验。
另一种是动机性遗忘论。他们认为梦境中有许多令人不愉快的事,而当事人不愿记忆起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因此就“有选择性”地把它们给遗忘了,以免引起自身的焦虑。但是,这个解释不符合一般事实,因为很多人所回忆的梦境,并非全是令人愉快的事。
还有一种是信息处理论。他们认为做梦都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在性质上均属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如果不经复习或输入长时记忆中去加以贮存,自然很快就会忘记。这是一种认知心理学兴起以来的新的解释法,也比较合理。
心理魔法书:
做梦是在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醒与梦交替出现,可以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的动态平衡。无梦睡眠不仅质量不好,而且还是大脑受到损害和有病的一种征兆。
种种梦境都是现实世界的投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种种梦境都是现实世界的投影,梦中的所有事物,我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源头。
我们每天都要做梦,那么,梦从何而来?梦里又隐含着怎样的秘密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种种梦境都是现实世界的投影,梦中的所有事物,我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源头。
一般说来,我们的梦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发性的,是自己的意念所引发的梦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的就是这种情形。一种是他发性的,是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刺激而产生的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睡觉时头部、胸部衣被过重或手放在胸口,则可能在梦中会感到呼吸困难,易发生梦魇。
研究发现,梦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梦总是明显地偏重选择最近几天的印象;在梦中,我们选择材料的原则与我们清醒的时候不同,在梦中出现的是一些次要和不被注意的琐事;梦总是被我们童年最早的印象所左右。
例如,有个女孩上大学后总是会做一些很恐怖的梦,梦见自己死了,梦见杀死了别人,梦见自己被人追杀,梦见被猛兽追赶却无人相救;也会做一些悲伤哭泣的梦,梦见亲人抛弃了她,梦见她总是孤单一人生活,梦见她遇到困难时,亲人站在对面远远看着她却不伸手援助,梦见和别人吵架以致委屈落泪……
原来,这个女孩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因为感情不和经常吵闹,却没人关心她,她很讨厌那种不和谐的氛围,常常孤独苦恼,却又无力摆脱;没有人疼爱她,又经常被家人打骂,她感觉没有一丝安全感,想逃离又没有地方可以投靠。这些情愫在她的潜意识中深深地扎了根,白天,她无法释放这些压抑的情感,于是就有了上述的梦境,在梦中她自己的情感也得到了宣泄。
很多时候,我们的梦境反映的是白天生活的内容。不少人都可能经历过类似的事,如临近考试的时候,常梦见自己在考场上遍找钢笔而不得,或对发下来的考卷一筹莫展,因为自己连考题都看不懂,于是会在焦急中醒来却仍心有余悸。对考试的担心和恐惧,这才有了上面的梦境。
早晨早起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但一想到还要上学(上班),于是在闹钟响之后,很多人就会梦见自己起床梳洗,准备上学(上班),这样在心理上有了交代,于是就会继续睡下去。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人性中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冲突,人在清醒状态下,由于一些道德规范制约,使得许多愿望遭到抑制,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梦的心理内驱力的形成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对觉醒状态时所遵守的道德规范的决然反叛。
梦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个新近而且有重要意义的经验在梦里直接呈现;几个新近的而有意义的经验在梦中联合而成为一个单独的整体;一个或几个新近而有意义的经验以一个同时发生的但无关紧要的内容在梦中表现出来;一个内部而有意义的经验在梦中总是以一个新近但又无关紧要的印象表现出来。
梦的作用在于心理方面,做梦是为了满足愿望,只要在清醒时愿望得到了满足,梦境中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
心理魔法书:
梦与现实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梦的现实,将是枯燥而空虚的。梦为现实生活填补了空缺,也帮助人放松了处于紧张状态下的神经。梦的基础来源于现实,离开了现实,梦也将不复存在。
梦——通往潜意识的大道
梦是潜意识的窗口,潜意识经常会在睡眠时间开启窗口,以便于让你自己多了解一些自身潜在的未能察觉的问题。
提起潜意识,人们可能会觉得生疏。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我们而存在。做一个最简单的比喻,在我们的大脑里,白天我们拥有一个清醒的世界,而夜晚却被黑色笼罩着,这个黑夜是混沌不清的世界,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潜意识,并且潜意识是与我们白天的意识相对而言的。
潜意识是被压抑在心灵深处的,我们平时意识不到的一种精神活动。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为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有人把这个理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人的心理活动如海洋里的冰山,露在海面上的是人的意识部分,占的比例很小,潜藏在海水下面的则是人的潜意识部分,占的比例很大,所以有人也称这种学说为“冰山学说”。潜意识是每个人身上最大、最有力的那部分;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源泉,但又不为人所知。潜意识没有时间、地点和是非之分,它像一个婴儿一样对法律、伦理和禁忌一无所知,它总是想方设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顾道德、伦理的约束。但是,潜意识却不被允许进入意识,它被压抑着,但它可以通过乔装打扮进入人的梦境。
弗洛伊德认为:梦既不是什么“神谕”,也不是毫无意义的精神废料,而是被压抑在心灵深处的潜意识活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表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领域中的愿望、情绪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总是要想方设法寻找表现的机会。人在睡眠中,有意识的活动减弱了,对潜意识的压抑也减弱了,潜意识的愿望就会趁机跑出来,表现为梦境中的种种活动,所以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