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优秀员工不可不知的12个人
5290600000027

第27章 沈南鹏—把自己变成别人的“黄金人脉” (2)

当一个人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所在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获得事业机会,成为不折不扣的“绩优股”。

成功也有捷径——做“简单”的工作

沈南鹏曾说:“创业者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如果选择了从‘复杂’的事情入手,棘手的问题会层出不穷,让创业者难以应付。而选择从‘简单’的进入,事情就好办得多。当然,‘简单’并不意味着创业者就能‘大意’。”

在携程的发展阶段,沈南鹏将主要精力放在流程控制和管理方面。携程的实质在于提供便捷服务,其业务流程、财务流程和体系建设的配合以及衔接都遵循着这个原则。如果一开始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在业务扩张的时候,就可能面临比较大的风险。所以,沈南鹏认为,即使是从最“简单”的入手,在一定的阶段只做一件事才是明智的。

“简单”也不意味着容易被人复制和超越,沈南鹏通过自己的创业和投资,告诉创业者们:经营实体公司和进行风险投资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就在于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是不是真的具有市场竞争力。企业的业务可以被跟随和模仿,但是营销和服务只要做好了,品牌就有了排他性的竞争力。“简单”的模式也可以有“不简单”的竞争壁垒,事业也就变得不平凡了。

大企业通过“简单”的模式获取成功,身在职场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做好“简单”的工作,让自己变得不简单。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管是解决问题、处理事务,还是策划市场、管理企业,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事务的重复。这些事做成了、做好了,并不一定能见到什么成就;一旦做不好、做坏了,就使其他工作和其他人的工作受连累,甚至把一件大事给弄垮了。

因此,不管是对于公司,还是个人,最重要的是将重复的、简单的日常工作做精细、做专业,并坚持下去,做到位、做扎实。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才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有个老木匠已经60岁了,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共享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木匠,再三挽留,但木匠决心已下,不为所动。老板只得答应,但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

在盖房过程中,大家都看出来,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也全无往日水准,全力以赴为客户服务的精神已不复存在。老板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房子建好后,把钥匙交给了老木匠。

“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老木匠愣住了。他这一生盖了无数好房子,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就是因为他没有把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贯彻到底。

要成功其实不难,只要重复简单的事情,养成习惯。“一旦你产生了一个简单而坚定的想法,只要你不停地重复它,终会使之变成现实。”这是GE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对如何成功做出的最好回答。当你成功地坚持做好了每天简单、重复的工作后,快乐也会让你的内心充盈。

玩转“资源组合”魔方——各取所长

1999年创立携程之初,沈南鹏知道自己“理性有余,激情不足”,所以,要想获得成功,他需要帮手。于是,他找到了梁建章、季琦和范敏三人。

在美国接受教育并且工作多年的沈南鹏、梁建章,与接触过国外文化的民营企业家季琦、国有企业管理者范敏,从此构成了中国企业史上的一个奇妙组合。

沈南鹏在多家投资银行有过工作经历,对于融资和资本运作有独到之处;梁建章曾任甲骨文中国咨询部总监,技术基础扎实;季琦有着创业激情,曾创立和管理过多家企业,实践经验充足;而曾是上海市旅行社总经理的范敏,对旅游行业驾轻就熟。

这样的组合,正好使四人优势互补。

四人按照各自的专长进行最佳搭配:梁建章任首席执行官,沈南鹏任首席财务官,季琦任总裁,范敏任执行副总裁。作为一名创业者,沈南鹏是在用投资者的眼光选择合作者:“即便是上市,这样的团队不用包装,也经得住投资人的挑剔。”

有活力、有激情的季琦是创业冲锋的第一棒,他可以创造出新的概念,例如,携程和如家;接着是梁建章和范敏这样的专业管理人才进行业务的稳定和扩张,梁建章对携程的管理非常成功,而范敏则带领携程从简单的机票预订服务走向度假衍生产品。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沈南鹏便接过了最后一棒,有着丰富资本运作经验的他,能成功地将企业助推上市。

从携程到如家,沈南鹏、季琦、梁建章和范敏这个四人团队三年内两次叩开纳斯达克大门,缔造了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的神话。一时间,这个创业组合名声大振,被称为“弦乐四重奏”。

众人划桨开大船,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不可能修完长城。世界上任何一幢伟大的建筑,都不是一人之力完成的,这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合作就是要资源优化组合,像沈南鹏那样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整合。这跟柳传志的“瞎子背瘸子”发展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瞎子背瘸子”,即优势互补、合作制胜之意。在联想集团,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但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要数柳倪联手合作制胜了。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电脑市场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西文汉化。在这个技术难题没有被攻克之前,由于绝大部分中国人不精通英语而导致计算机的使用无法熟练化,这大大抑制了计算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这是计算机销售在中国内地打不开市场的一个根源性的问题,不是促销、广告、降价所能解决的,因此,西文汉化问题成为当时在中国推广销售计算机的一个障碍,即使有再多的公司从事销售工作,也无法绕开这个制约电脑普及的瓶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推广和销售将无从谈起。对此,作为中科院计算机所的新技术公司,柳传志等人显然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了,同时他们也看准了这一历史机遇,准备抓住机遇求发展。与此同时,中科院计算机所的研究员倪光南正忙着LX—80汉字系统向PC的最后移植工作,于是,柳传志等人很快就向倪光南伸出了合作之手。

其实,在柳传志请倪光南之前,倪光南已经和信通、深圳中航技都有过合作。信通公司比柳传志所在的计算机公司大很多,他们已经给倪光南投入了七八万元,用于购置两台计算机和开发汉卡。但是一直到1984年底,这个LX—80汉字系统的销量还不到600台。为了尽可能多地把汉卡销售并推广出去,倪光南最终答应了柳传志加入新技术公司。就这样,柳传志投入了全部的70万,扑在了汉卡的研究上。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才,可以说该有的都有了,很快,新产品就问世了。

当年柳传志和倪光南经常一起去推销汉卡。那个时期,为了推销联想汉卡,柳传志重点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证明联想汉卡是个好东西;第二件是宣传联想汉卡是个好产品;第三件是让更多的人都来买联想汉卡。另外,柳传志还树立了“联想”这一面旗帜,在卖联想汉卡的同时,着力打造联想这一高科技企业的形象。通过柳传志等人的不懈努力,联想汉卡的销售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85~1994年累计销售达15万套;1985年联想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1986年收入1800万元。

柳倪合作的联想汉卡使联想集团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快速积累了上千万元的资本,为联想集团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合作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优势拿出来,强强联合,将资源整合的价值最大化。在合作中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优势,根据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能量,让合作取得圆满的成功。

附录:大学生如何进入名企

现任Google中国区总裁的李开复博士在他写给中国学生的信中说,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无论身处名校或是非名校,大学生都应该积极地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因为任何规划都将成为你某个阶段的终点,也将成为你下一个阶段的起点。

500强企业并非高不可攀,对于有心人而言,捷径就在脚下。

1.争取名企奖学金

包括通用电气、诺基亚等在内的不少跨国公司均有在高校设立奖学金计划的传统。通过奖学金计划,这些跨国公司早早地在大学生心目中塑造了“好雇主”的形象,也在第一时间拿到了高校中最优秀的学生名单。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学生自主申请和院系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由设立奖学金的公司安排甄选、考核、颁奖。

2.加入早期人才团队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有“西门子学生圈”、摩托罗拉公司有“摩托营”,都是跨国公司专门为优秀的高校大学生“潜力股”设立的“早期人才”团队。与实习不同的是,进入早期人才团队的大学生是经过面试、实习挑选出来的,相当于跨国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不过,想加入跨国公司的早期人才团队,得先闯过实习关。

3.参加各类职业、商业大赛

微软、欧莱雅公司等都把举办各类竞赛作为招聘方式之一。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参加跨国公司举办的各类职业、商业大赛,除了可以近距离接触跨国公司的招聘人员外,还是学习、锻炼、检验自我才艺的绝佳机会。

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报名,充满自信地迎接挑战。另外,不要把进入举办大赛的跨国公司作为唯一目的,参加此类竞赛更是了解职场、了解自身优劣势、积累工作经验的好途径。

4.应聘实习生岗位

招聘实习生,在3~6个月的实习期考查其表现,挑选优秀者留下来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这样的招聘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使用,并成为其挖掘“早期人才”的战略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实习是了解职场、锻炼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为将来踏入职场积累竞争力。

5.积累实践经验

毕业于南昌大学的小刘拿到了5个名企的OFFER。他在简历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自己在校期间的实习经历:华硕电脑销售实习生,撰写销售分析报告,被评为最优秀实习生;苏宁电器江西有限公司销售实习生;农夫山泉江西有限公司销售管理培训生。

小刘说,这些实习经历不仅可以给自己的简历加分,重要的是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打动了名企的招聘者。

6.曲线前进

500强企业中有不少员工都是通过n级跳才到达目前的位置的。杨小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型公关公司做项目助理。一年之后,她渐渐适应了职业状态的她跳槽到北京一家时尚都市类媒体,同样是做公关,业绩不错,还组织策划了几次大型活动。又过了将近一年,她再次跳槽,转投到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某日本汽车公司的公关部。据杨小姐说,这家公司看上的正是她做过具体公关案例,有媒体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