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十分注重道德修养,此处的“崇德”是指怎样把内在的气质培养到崇高的境界。修慝是指完善内心的修养,平衡矛盾的心理,化解理智与情感的矛盾,以求平和安详。辨惑则是指真正有明辨善恶的智慧,不会被迷惑。
“崇德、修慝、辨惑”是人生修养的三宝,它们主要是围绕道德品质和智慧这两个方面来阐述的。孔子还告诉樊迟,做人做事不要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与价值,如果认为是善的事,那就先做了再说,最后总会有成果,这就是德业。如果一时忍不住气,而忘掉自身的安危,甚至牵连到自己的亲人,这不是糊涂吗?
曾国藩也曾说过:“愤怒二字,至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
王刚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某电视台请他去主持一个特别节目,该节目的导播看他文章写得不错,便让他兼任编剧。但在节目做完领酬劳时,导播不仅没给他编剧费,还扣了他一半的主持费,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收据,你签收1600,但我只能给你800,因为这个节目透支了。”
王刚听了没吭声。后来那导播又找他,他也“照样”做了几次。最后一次做完,那位导播没再扣王刚的钱,反而对他很客气,因为王刚被电视台的新闻部看上,成了记者兼新闻主持。
后来,两人经常在电视台不期而遇,那个导播每次只是尴尬一笑。王刚曾经想去告他一状,可是一想:没有这位导播能有我的今天吗?如果我当初忍不下这口气,又怎能继续获得做主持人的机会呢!机会是这位导播给的,他也算是我的恩人,现在他已经知错,我又何必去报复呢?
在发生矛盾时,良好的修养让你保持心平气和。你投之以桃,别人也会报之以李,若你对别人不依不饶,自己也必将受到损害。
只有培养内心的品德,用理智控制住情感,再加上明辨是非的智慧,这样才算是修养到家,同时这也是一名优秀员工一生的必修功课。
从自我做起,构建和谐企业
“礼”是最好的求职推荐信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子罕》
【释义】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时,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以表示对这些人的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身上戴孝的人是遭遇不幸的人,对他们也应该表示尊敬;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对他们更应该表示尊敬。
《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拄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绝不与老人抢行。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了。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又追问道:“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道德后,如果你还有余力就替他人考虑一下吧!
礼节是一个人最好的求职推荐信,判断一个人修养的高低,不是看他的学识和才华,而是看他是否能以礼待人。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的话,确实如此,礼貌像个气垫,里面可能什么也没有,但是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
芳和雅同时到一家著名广告公司应聘美编。仅从两个人的作品上看,水平不相上下。不过芳在思路方面略胜一筹,因为她已做过3年的美编。两个人一起被通知参加试用,但只能留下一个。
芳上班时间从来都是一身T恤短裤的打扮,甚至光脚穿一双凉拖鞋,也不顾电脑室的换鞋规定,穿着鞋就往里走,还振振有词地说:“以前公司里的人都这样。”相反,雅是第一次工作,多少有点拘谨,穿着也像她的为人一样——文静、雅致之外,带着少许灵气。她从来不通过发型、化妆来标榜自己是搞艺术的,只是在小饰物上显示出不同于一般女孩子的审美观,说话也温温柔柔的,十分可爱。
有一天中午,办公室弥漫着腥臭的味道,弄得所有人都互相用猜疑的目光观察对方的脚,想弄清到底谁是“发源地”。后来,大家听见窗台下面有响声,一看,原来那里放着一个黑色塑料袋,打开一看,居然是一大袋海鲜。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芳的身上,没想到她坦坦荡荡地说:“小题大做,原来你们是在找这个。嗨,这可怪不得我,这里的海鲜一点都不新鲜。”这时雅端来一盆水:“芳姐,把海鲜放在水里吧,我帮你拿到走廊去,下班后你再装走。”芳红着脸把袋子拎走了。
结果,试用期结束,芳背包走人,尽管她的方案比雅做得好,但是老板不想因为留下这样一个太不拘礼节的人而得罪一大批雇员。
礼节是微妙的东西,像芳那样的人因为不重礼节而抹杀了自己能力的锋芒。有的时候,礼节往往就是对人最有用的东西。
纽约一家极具规模的百货公司里人力资源部经理谈到他雇人的标准时说,他宁可雇用一个有可爱的微笑、小学还没有毕业的女孩子,也不愿意雇用一个冷若冰霜的博士。在我们涉足社会时,一定不要忘了带好礼节这封推荐信,否则当心别人买椟还珠——纵然你是颗灿烂的宝石,也可能被埋没。
有所“争”才能真正“和”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
【释义】当射箭比赛开始的时候,对立行礼,表示对不起——礼让。然后开始比赛。比赛完了,不论谁输谁赢,彼此对饮一杯酒,赢了的人说:“承让!”输了的人说:“领教!”都有礼貌,即使在争,始终保持人文的礼貌。
人们常说压力大,抱怨竞争的激烈。当然,只要有人的地方,竞争就在所难免。让我们感到疲倦与厌恶的不是竞争本身,而是竞争的方式与结果。因为不良的竞争带来的必然是明争暗斗、水火不容的架势。用这种势不两立的态度来竞争,结局注定惨烈。
中国文化所讲的君子是无所争的,不但与人无争,于事也无所争,一切要讲礼让。无所争就是窝囊吗?不是的。孔子曾以当时射箭比赛的情形来说明君子立身处世的风度。
“射”是“礼、乐、射、御、书、诗”六艺之一,代表军事训练。他说,当射箭比赛开始的时候,对立行礼,表示礼让,然后开始比赛。比赛完了,不论谁输谁赢,彼此对饮一杯酒,赢了的人说:“承让!”输了的人说:“领教!”
孔子之言,意在说明,不论于人于事,都应该争,但是要争得合理,所以“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争,也是君子之争。
在职场中,我们崇尚良性而充满善意的积极竞争,同事之间,对手之间的竞争应该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有序进行。竞争的至高境界是和谐,而不是损耗式的“互燃”。在汉字中,许多词很有深意。比如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人叫“同事”,为什么?“同事”一词我们可以解释为“为共同事业一起努力的人”。这意味着同事之间要同舟共济而不是水火不容,尽管有时候彼此之间会有利益纷争,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有人把企业比喻成航船,老板是船长,员工就是船员。船员们的职责就是同心同力、风雨同舟,和企业一起谋求大发展,而明争暗斗的恶果是船毁人亡。有句老话说得好:“捧场都上场,拆台都下台。”员工和企业之间、同事之间,都休戚相关。
有所“争”才能真正“和”。企业员工之间只有存在竞争,才能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带来团体的进步,进而为企业带来新气象。必须注意的是,这种竞争并非恶性斗争,而是良性竞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释义】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说,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很多,有没有一个简洁明了,终生都可以照此标准去做的,孔子就讲出这个恕道。“恕”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怀。一个内心怀有仁德的人,即使不能成全别人,起码遇事不会给他人下套子;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不会推到别人头上,把麻烦和痛苦转嫁给别人;在替自己打算的同时,也设身处地地替别人想一下。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坚持,就可以算得上是有仁义了,这能让自己在任何人面前都问心无愧,活得光明正大,活得舒心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