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徐年轻干练、活泼开朗,才进公司三年,职位“噌噌”地往上升,很快成为部门里的主力干将。几天前,新总监走马上任,下车伊始,就把小徐叫了过去:“小徐,你经验丰富,能力又强,这里有个新项目,你就多费心盯一盯吧!”
受到新总监的重用,小徐欢欣鼓舞。恰好这天要去某周边城市谈判,小徐一合计,一行好几个人,坐火车不方便,人也受累,会影响谈判效果。打车吧,一辆坐不下,两辆费用又太高;还是包一辆车好,经济又实惠。
主意定了,小徐却没有直接去办理。几年的职场生涯让他懂得,遇事向总监汇报一声是绝对必要的。于是,他来到总监跟前,“总监,您看,我们今天要出去,”小徐把几种方案的利弊分析了一番,接着说:“所以呢,我决定包一辆车去!”汇报完毕,小徐发现总监的脸不知道什么时候黑了下来。总监生硬地说:“是吗?可是我认为这个方案不太好,你们还是买票坐长途车去吧!”小徐愣住了,他万万没想到,一个如此合情合理的建议竟然被打了“回票”。
“没道理呀!傻瓜都能看出来我的方案是最佳的。”小徐大惑不解。
有一位朋友是职场老手了,他告诉小徐,凡事多向领导汇报的意识是很可贵的,错就错在措辞不当。小徐说的是:“我决定包一辆车!”在领导面前说“我决定如何如何”是最犯忌讳的。
如果小徐能这样说:“总监,现在我们有三个选择,各有利弊。我个人认为包车比较可行,但我做不了主,您经验丰富,帮我做个决定行吗?”领导听到这样的话,绝对会做个顺水人情,答应这个要求的。
相比之下,下面的小侯用商量的口气向老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虽然自身条件有些欠缺,但老板还是同意了他。
小侯是一家化工公司的财务人员,整天坐在办公室与数字打交道,这与他所学的专业不合。小侯觉得挺没意思的,也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就想换个环境,发挥自己的特长。于是在一个上午,他看到老板一人在办公室,就敲门走了进去。
老板见他进来,知道他肯定是有事情,示意他坐下后,问道:“小侯,有什么事吗?”
“经理,我有个小小的要求,不知您能否答应?”他微笑着看着经理。
“什么要求?说说看!”
“我……我想换个环境,想到外面跑跑,可以吗?”
“可你对业务不熟啊?”经理面有难色。
“业务不熟我可以慢慢熟悉。如果经理能给我这个机会的话,我会好好珍惜,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听小侯这么一说,经理面色缓和了许多,问道:“你具体想去哪个部门呢?”
“您认为我去公关部合不合适?”经理皱了一下眉,“你原来做财务工作,现在去跑公关……”“经理,是这样的,我有些朋友在媒体工作,我通过他们的关系,可以为公司的宣传出一份力。”
经理想了想说:“那你先试试吧,小侯,我可是要见你的成绩啊。”
“谢谢经理给我这次机会,我一定好好干!”
于是,小侯成功地调到了公关部,而且工作成绩相当不错。
当我们怀着某种目的与别人谈话时,总是希望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正如俗话所说“好事多磨”,开始时我们往往会被人拒绝。
被拒绝了心里肯定不好受,那我们应该怎样回应呢?有的人气盛,一句话就给人家顶回去了,搞得双方不欢而散。有的人虽然心里不快,但能冷静下来,用平和的语气来晓之以理。显然后者是讨人喜欢的,能让对方认为你很有涵养并会冷静地思考问题。而转机说不定就会在此时发生。
在一次面试中,小齐凭借自己的实力通过了笔试和前几轮面试,在最后一轮面试过程中,考官突然说道:“经过这轮面试,我们认为你不适合我们的单位,决定不录用你,你自己认为自己有哪些不足?”面对考官的问题,小齐虽然很失望,也比较气愤,但还是平静地回答道:
“我认为面试向来是一半靠实力,一半靠运气的。我们不能指望一次面试就能对一个人的才能、品格有充分地了解和认识。通过这次面试,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既有临场经验的不足,也有知识储备的不足,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向各位考官讨教。我会好好地总结经验,加强学习,弥补不足,避免在今后工作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另外,希望考官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下我,指出我应该改进的地方,我一定会努力做到。”
其实,考官这是在考察小齐的应变能力,并非真的对他不满,如果他们认为小齐不合适的话,不可能再问他问题。小齐沉着应付,没有中圈套而暴露自己的弱点,回答时非常谦虚,把重点放在弥补弱点上,这可以看出他积极进取的品质;此外他还表示要诚恳地向考官讨教,无形中博取了他们的好感,当然也就赢得了这个职位。
人生关键点拨
当你迈进职场时,周围人都要从头开始了解你,语言是最佳的窗口。职场中良好的口才,适当的话语能力让你在事业的平台上更好地发展。
摆脱“失语”的危机
“人有失足,马有乱蹄”。在日常生活中,即使辩才如张仪,也难免会陷入词不达意的尴尬,更不用说偶尔头脑发昏,举止失当,做出莫名其妙的蠢事。虽然个中原因不同,但后果却相似:贻笑大方或引起纠纷,有时甚至一发不可收拾。这种时候,你就得让脑子转个弯儿,想法子化解纠纷。我们可以看看他人的一则例子,从中得到启发。
司马昭与阮籍有一次同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有人杀死了母亲!”阮籍素来放荡不羁,信口说道:“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认为他“抵牾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措辞不当,连连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母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一席话说得面面俱到,众人无可辩驳,阮籍也消除了众怒,免去了灾祸。
这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能够让你免去一场争吵。阮籍巧妙地引用了一个比喻,在众人面前不知不觉中更换了题旨,巧妙地平息了众怒。当你出言不慎引起众怒时,不妨试试此招。
前美国总统里根在向记者谈论健康的奥妙时,不自觉信口开河道:“除了运动,我的另一个习惯是不吃盐。谁要想保持身体健康,最好不吃盐或少吃盐。”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全国盐业业主的齐声抗议,引发了一场“食盐风波”。在众怒未平时,盐业研究所所长出面替总统作了解释:“吃盐对人体是有好处的;而里根总统遵照医生吩咐不吃盐也是情非得已。每个人的情形不同,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食盐的多寡。”
所长既未否定总统的话,也未单纯肯定吃盐对人体有益,而是作一番颇为客观的解释,巧妙地平息了总统言语失误带来的风波。这就是圆话的补救术。将失误之言作指东道西的分析,巧妙挽救了言语失误。
传说,明朝文学家解缙,一次不小心碰碎了金銮殿上的一只玉桶。这两只玉桶象征着国家权力,现在解缙打碎了一只,这还得了?
有个大臣去禀报皇帝说:“解缙想造反,把金銮殿上的玉桶打碎了一只。”皇帝勃然大怒,传解缙上殿,问他为什么打碎玉桶?
解缙应声回答:“为了万岁的江山,我打碎了一只玉桶。”
几个想陷害解缙的大臣跪奏说:“解缙打碎玉桶,明明要造反,请万岁治罪。”
解缙跪奏道:“万岁,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只有一统(桶)江山,哪有二统(桶)江山,如果有二统(桶)江山,国家怎得安宁?”
皇帝一听这话,连声说道:“对呀,只有一统江山,哪有二统江山?这只玉桶打得好,碎得好!”
一个正当的借口免去了杀身之祸。
一半是真,一半是假。“借口”永远是有的,就看你如何去发现,怎样去利用。
失言是常有的事。此时,不要惊慌失措,将自己说过的“错话”添文减字,让意思改变,是巧妙改口的另一个招数。
隋唐时,秦琼贫病交加晕倒在单家庄。单雄信救起他,说起自己久仰秦琼的大名,但苦于不曾谋面。秦琼脱口而出:“正是在下。”话一出口他便后悔了——怎么能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身份。于是他又很快在后面添了四字,改成“正是在下同衙朋友”,巧妙地掩饰了自己的身份。
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名剧《雷雨》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鲁侍萍再次见到失散多年的儿子周萍时,心情激动,情不自禁地呼出声:“萍……”但她立刻意识到母子两人身份悬殊,周朴园也不可能让她认这个儿子,于是强忍悲痛,改口道:“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一场风波消失于无形。
这种在文字上增文减字的技巧,需要说者冷静、机智,随机应变。
相传,民国初年,东三省所向披靡的大帅张作霖,曾留有一段巧解歧义的佳话。一次,他在宴会上为日本人题字,字题完后,落款本应写作“张作霖手墨”,但大帅一时疏忽大意,将“手墨”写成了“手黑”。秘书见状忙暗示大帅更改,他却哈哈大笑,对秘书喝道:“我怎会不知道这‘墨’字底下有个‘土’?就是因为这个‘土’是某些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所以绝不能给他们,这叫寸土不让!”
这几句话既巧妙掩饰了自己把字写错的尴尬,又出人意料地驳斥日本军国主义者,一时传为美谈。
补救言语失误或举止失当,应视场合而采取不同手段,灵活运用,方能百战百胜。如果拘泥形式,只会雪上加霜。
人生关键点拨
每个人都会不小心走进“失语”的尴尬境地,随机应变自圆其说,化失语于无形,便能轻松摆脱失言危机。
莫走进交谈的误区
有些人在交谈中常易犯一个毛病:一旦他们打开话匣子,就难以止住。其实,这种人得不偿失,因为他们自己话说得多了,既费精力,给他人传递的信息又太多,也还有可能伤害他人;另外,他们无法从他人身上吸取更多的东西,当然问题不在于别人太吝啬,而是他不给别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