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学活用博弈论全集
5284100000032

第32章 路径依赖:“不愿改变”的心理惯性 (2)

一个朋友帮这位年轻人选择了一个地方:有条街,做生意的门店很多。有做服装的,有卖五金配件的,就是没一家饭店。恰巧有一家门店要转让,朋友认为很适合开饭店。因为如在这里开饭店,有充足的客源,竞争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可是年轻人在整个市区调查一番后,反而选择了一条中心街,那里的饭店一家挨一家。

年轻人这样选择有他的理由。他曾在北京中关村打过工,中关村尽管寸土寸金,但生产计算机或生产计算机配件产品的厂家或经销商地区总部的首选,几乎都是那里。因为已经形成区位优势,汇聚众多计算机企业,中关村几乎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对消费者自然有着强大的磁力。开饭店也是这样,越是饭店集中的地方,客流量也会越多,生意相对越好做,只要有“真料”,必然能够被顾客认可,饭店也就越容易做好。后来的发展正如年轻人所料,他在中心街所开的饭店,生意蒸蒸日上。同时,他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模式,每天早上让服务员整齐划一地集合在饭店门口训练,成了这条街上的一道风景。

而被他的朋友相中的那一家门面,被另一个商家相中后挂上“好再来”的招牌,但谁知开业不到一个月便贴出了转让的告示。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竞争越少的行业或区域越容易取得成功,但懂得博弈论的人都明白,成功也经常成群出现,想要取得成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寻找那些孕育众多成功的“温床”。

僵化的思维无法创造辉煌的人生

《围炉夜话》中指出:“为人循矩度,而不是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

这句话揭露出了“思维僵化”的本质,依据路径依赖理论,人们一旦做了某种选择,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久而久之,在这种惯性思维的支配下,你终将沦为经验的奴隶。

吉姆是一家铁路公司的调度人员。

有一天,他不小心被匆匆忙忙回家的工友关在一辆冰柜车里。吉姆恐惧地大喊大叫,拼命捶打车厢,但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好绝望地坐下来大口喘气。吉姆越想越怕,在摄氏零下20度的冰柜车里自己是必死无疑的,于是用颤抖的手悲痛地写下遗书。

第二天早上,公司人员上班的时候,意外地发现死在冰柜车里的吉姆。让他们奇怪的是车里的冷冻开关并没有开启,巨大的冰柜里也有足够的氧气,而吉姆却给活活的“冻”死了。

在震惊之余,人们发现,害死吉姆的就是他的思维定式。

僵化的思维方式不仅无法创造辉煌的人生,有时还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阻碍。

其实,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用过去的思维应对当今的世界,则无异于刻舟求剑,不可能取得成功。

有一天,城市青年小董到乡下的亲戚家做客,他在田间看到一位老农把一头大水牛拴在一个小木桩上,就走上前,对老农说:“大伯,它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语气十分肯定地说:“它不会跑掉的,从来都是这样的。”这位城市青年有些迷惑地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么一个小小的木桩,牛只要稍稍用点力,不就拔出来了吗?”老农靠近他说:“小伙子,我告诉你,当这头牛还是小牛的时候,就给拴在这个木桩上了。刚开始,它不是那么老实,有时想从木桩上挣脱,但是,那时它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见没法子,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心思跟这个木桩斗了。有一次,我拿着草料来喂它,故意把草料放在它脖子伸不到的地方,我想它肯定会挣脱木桩去吃草的。可是,它没有,只是叫了两声,就站在原地望着草料了。”听完这个故事,小董恍然大悟。原来,束缚这头牛的并不是那个小小的木桩,而是它的思维定式。

如果水牛试着去挣脱一下木桩,它就会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天地之大,任它遨游。甚至,如果老农拿着鞭子用力抽它两下,它也会试着重新挣脱木桩的束缚。假设会有很多,但事实已成定格,如果没有外在的危险,成年后的水牛已经不会去挣脱木桩。

当路径依赖侵犯到人的思维领域,人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循规蹈矩,越来越懒于思考,此种状况,对人有百害而无一利。

在人生博弈中,为了做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打破惯性思维,不要做经验的奴隶。

在幼儿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归纳起来,幼儿园对于人一生发展的最重大的贡献就在于帮助人们养成了各种好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习惯也是一种路径依赖,好习惯或者坏习惯一旦养成,就会陷入路径依赖中,惯性的力量会使人不自觉地强化自己的选择,并很难改变,从这个角度讲,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会变成人的天性。人们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建立在小时候所形成的习惯的基础上。

某人的老师如果对学生采取比较鼓励的态度,在老师提问“五加一等于几”学生回答“五加一等于七”的情况下,老师仍然说“差不多,差不多”,那么他培养学生的结果必定事与愿违,因为数学是严格的,不容“差不多”存在的。五加一等于六,跟七差不多,此种教育方法必定导致学生养成马马虎虎的坏习惯。

相反,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时非常严谨,如果孩子心血来潮说:“爸爸,我明天想去爬山去。”爸爸不会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他的想法,而会问道:“你准备怎么去呀?跟谁一起去?带不带午餐?带那些必要的设施?”孩自如果说“我还没有想过。”父亲就会说:“你没想过的事不去做。”

很显然,这个孩子会养成严谨的作风和思维习惯,而且更容易形成踏实稳妥的性格。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墨子就曾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固染不可不慎也。”就是说人生下来就像一束白丝一样,你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的,染成黄的就是黄的,蓝的就是蓝的,其实,习惯的养成也是这样的道理,因而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