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具有利用自我意识和意象的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资源,进行自我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实际上,人们早已应用自我催眠暗示,如祈祷、宗教仪式等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实施自我催眠。
掌控情绪,不轻易显山露水
在我们开始试图使用催眠原理说服别人之前,我们要做好很多准备工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工作做好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临危不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自我催眠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不可能管好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因此,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显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要让自己所有外露的情绪都为说服他人服务,用情绪这种无声的语言感染对方,影响对方。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当对方无意中触痛了你的敏感之处,你就不假思索地乱喊乱叫,对方对你的印象还会好吗?当对方同意你的某个观点时,你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对方对你的印象还会好吗?在你企图说服对方时,对方一开始就拒绝了你,于是你满脸的不高兴,那对方对你的印象会好吗?
掌控情绪是种重要的能力,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人是有理性的人,而非依赖感情行事。没有自制力的人终将一无所成,他因为一点小刺激和小诱惑就抵制不了,继而容易深陷其中。
有一个间谍,被敌军捉住了,他立刻装聋作哑,任凭对方用怎样的方法诱导他,他都绝不为威胁、诱骗的话语所动。等到最后,审问的人故意和气地对他说:“好吧,看起来我从你这里问不出任何东西,你可以走了。”
你认为这个间谍会立刻转身走开吗?不会的!
要是他真这样做,敌军就会当场被识破他的聋哑是假装的。这个聪明的间谍依旧毫无知觉地呆立着不动,仿佛对于那个审问者的话完全不曾听见。
审问者是想以释放他使他麻痹,来观察他的聋哑是否真实,因为一个人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常常会精神放松。但那个间谍听了依然毫无动静,仿佛审问还在进行,就不得不使审问者也相信他确实是个聋哑人了,只好说:“这个人如果不是聋哑的残废者,那一定是个疯子了!放他出去吧!”就这样,间谍的生命保存下来了。
很多人都惊叹于这个间谍的聪明。其实,与其说这个间谍聪明绝顶,还不如说是他超凡的情绪自控力在关键时刻拯救了他的生命,换回了他的自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同时,你又想把事情办得尽善尽美,那么就多多留意,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起吧!这样我们才能办好事,做到挥洒自如,赢得卓越的人生。
保持思维活跃、思路清晰
说服,顾名思义,是通过语言使对方信服,而语言的组织和表达都是思维运作的结果,所以我们只有保持思维活跃、思路清晰,才能使我们的语言更有说服力。
说话交谈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一种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表达过程,实际上市把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的过程,说话交谈就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
确定说什么是一种思维活动,在说什么与怎么说之间进行着快速的转换过程:思想→句子类型→词汇→语音。这个过程是为完整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影响表达的进行。因此,从思维导语言的转化过程十分重要,进行这方面的基础训练有利于我们对语言的控制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语言,发挥语言的魅力。
1.定向思维训练
定向思维是指按常规恒定模式进行的思维。定向思维的训练可培养我们对问题作深入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养成深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思维习惯。
可拟定一些比较容易的叙述、说明、介绍方面的题目进行训练。为了使思维有条理,可在表达中插入一些常用的言语链。比如关联词“因为”、“所以”、“于是”、“之所以……因为是……”可以按时间的先后和位置的移动进行表达;可以采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等方式练习等。
2.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训练是反过来想一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变正面为反面,或变反面为正面。例如,世人一般把“这山望着这山高”喻为贪心不足而赋予贬义,如果化贬为褒,将其含义用于人类勇于向新的科学高峰攀登的赞颂中,岂不又可以肯定它了?例如爱因斯坦敢于取代牛顿经典物理学,用运动员一次次刷新纪录等事例说明人就是要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进取精神,批评哪种“无为而顺其自然”的“知足常乐”的消极态度。
进行逆向思维能培养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独立发表见解的能力。
3.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使表达者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的信息,从而达到创新的一种思维方式。这里介绍三种训练方法:
(1)链接法
承接上一位表达者的话茬继续往下说的训练方法。戴尔·卡耐基的训练学员即兴演讲就常用此法。卡耐基叫一位学员开始叙说一个故事。比如,这位学员说:“前几天我正驾着直升机,突然注意到一大帮飞碟正朝我靠近。于是我开始下降,可最靠近飞碟里却有个小人开始向我开火,我……”说到这里,卡耐基要求他停下,然后要另一个学员接下去。
(2)连点法
将头脑中闪现出的人、事、物和散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连缀成篇。比如用:花儿、气息、跑,比如下面一例。
“置身各位青年朋友之中,我似乎感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大家都很年轻,都有花儿样的青春、花儿样的年龄、花样的生活,愿大家做帆船,乘风破浪,挺进大海;愿大家做骏马,飞奔未来,跑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3)联想法 (1)
联想法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训练方法。其特点是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使说话具有流畅性欲变通性。可以运用这样的题目进行训练。
出示一根玻璃棒,要求训练者通过联想,迅速说出它像什么。出示一个红色球,要求训练者通过联想,讲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展示一幅画,画上画两只小鸡,要求训练者表达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
《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庞统相貌丑陋,但很有才能。他去拜见孙权,想要效力于东吴。孙权本来是个爱才的领袖,但是一看到庞统相貌丑陋,就不太喜欢他,又看他性格傲慢不羁,更加没有好感。最后,他竟把与诸葛亮齐名的旷世奇才庞统拒之门外,鲁肃苦劝也无济于事。
由此可见,外貌对于人际吸引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和陌生人初次打交道更是如此。虽然有些人认为外貌几乎是无法经过个人努力而改变的特征,以它作为人际吸引的因素不公道;尽管人们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贻误大事”,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在哪种文化背景中,漂亮的人总是容易被人喜欢,总是更容易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有研究表明,长相好看的人比相貌平平的人挣的钱更多,拥有的工作更让人羡慕;而相貌平平的人比相貌丑陋的人又会好一些。对加拿大人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好看的人比丑陋的人挣的钱要多75%。同样的背景下,对管理职位的申请,漂亮的申请者比相貌平平的申请者赢得的职位级别要高。还有一项研究发现,在西点军校,相貌英俊的学员毕业时被授予更高的军衔。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让一组被试阅读附有作者照片的文章,文章有的水平高、有的水平低,作者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让另一组的人只看第一组看过的文章,但没有附作者的照片。看完后让两组的被试评价文章水平的高低。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对漂亮作者的文章评价分数要高于对不漂亮作者的文章评价,但是第二组被试则是根据文章的真实水平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西方学者的研究指出,法官在“执法如山”的法庭上给犯人判刑时,也难逃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有时判决的结果令人震惊不安:对于罪行相同的盗窃犯,外貌漂亮的平均被判刑28年,不漂亮的平均被判刑52年。不过,对于诈骗犯判刑的情况却不是如此。似乎法官们认为,越漂亮的诈骗犯越危险,越应该重判。
上面的例子都说明,外貌对于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能否给别人好感,能否吸引别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保持良好的仪表,以增加人际吸引力。
符合对方的直觉判断
在我们准备说服一个陌生人的时候,机会往往只有刚见面的那一次,你并没有太多的机会让他人了解你,如果你没有准备好,给别人一些不够好的印象,就很难再说服他了。很多人在期待自己的优点“以后”慢慢被人发觉时,却发现,根本就不存在“以后”了,因为人家在看你第一眼的时候,就已经把你否定掉了。
在处世中,要引导别人对你形成良好的态度,首先就要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让他人真心地喜欢你。催眠师都知道,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第一眼获得的信息来判断他人,因此都非常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每个人的外在形象,他人只需看一眼,就能够决定是否与你交往。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的心理在起作用。
小张和一个朋友聊天时,聊到了他们共同认识的一家公司的老板。朋友说:“我很讨厌他这种人,仗着自己有点钱就很霸道,对自己的员工一点都不好。公司一共就那么几个人,还真以为自己是大老板,整天训斥下属的人,没有人能跟这样的人处理好关系!”
小张听到后突然愣住了。因为这个老板跟小张比较熟,而且关系非常好,而小张一直认为朋友说的那位老板是个温和、有风度、讲义气的男人,而且他和妻子的感情也非常好。
小张问朋友,怎么会对他有这样的看法。朋友说:“我那次到他们单位找一个人,路过他的办公室时,看见他正在对一个员工气势汹汹地咆哮,那个样子很吓人啊!”
小张说:“每个人都有发脾气的时候。大概你看到的一幕是因为员工工作上出了大问题,真的惹他生气了。”朋友也点点头,说:“可能吧,但我很讨厌对员工发脾气的老板。没办法,反正我对他是没有什么好感。”
小张的这个朋友就因为看到了一幕老板对员工发火的情景,就断定这个老板不好相处,而且这个糟糕的第一印象恐怕很难改变了。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这个老板有事情相求于小张的这位朋友,结果会是什么样。
融会贯通,巧用联系
当你面对一个人谈话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大套一大套地把自己想好的话讲出来,而不了解对方的看法和兴趣,不能观察对方对你的话有什么反应,有什么疑问,不能及时地解除对方心理的症结,那你就不能算是一个好的谈话者。
催眠是一种潜意识的沟通,既然是沟通,就自然是双向的交流。成功的谈话是所有的人都积极参与到谈话过程中的心与心的双向沟通。要达到这种沟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问。适时巧妙地提问,可以避免交谈中的利害冲突,甚至还有可能掀起谈话的高潮。
提问有四种方式:
1.限制型提问
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提问法,也就是给所提的问题限制一个范围。它能帮助提问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被提问者拒绝回答的可能。
例如,香港一般茶室客人喝可可时,都喜欢放个鸡蛋。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时必问一句:“要不要放鸡蛋?”有好多客人就回答说不要。但是如果侍者要问:“放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样对方的选择范围就小了,提问者就可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回答。
2.选择型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多用于朋友之间,表明双方并不在乎如何选择。例如,你和朋友一起去酒吧,你不知他的喜好,便问:“咱们要生力啤酒,还是青岛啤酒?”
3.协商型提问
如果你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去做事,你可以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例如,你要秘书起草一份文件,先把意图讲清,随后问一句:“你看这样是否妥当?”
4.婉转型提问
为了避免对方拒绝回答出现尴尬局面,可婉转地提出问题。如,一个小伙子遇到了心爱的姑娘,但不知姑娘怎么想,他可以试探地问:“我能陪你走走吗?”如对方不愿意,她的拒绝也不会令小伙子太难堪。
在日常交际中,一般不可问别人有多少钱,不可问女子的年龄,不可问别人的家世,不可问别人工作上的秘密。
据传在某国的一个教堂内,有一天,一位教士在做礼拜的时候,忽然熬不住烟瘾,便问他的上司:“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司的斥责。之后又有一位教士,也犯了烟瘾,却换了一种问法:“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可见,问话需要讲求艺术。同样的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收到的效果截然不同。精妙的提问可以使你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利益,帮助你了解对方的需要和追求,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促成交往的成功。
只有注意了以上几点,把问题提好了,才能真正达到谈话的互通性目的。
把握分寸,不超过合理界限
古人云:“恩不可过,过施则不继,不继则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则难久,中断则有疏薄之嫌。”意思是施恩不可以过分,因为过分的施舍是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一旦中断施舍就会有怨恨产生;交情不可以过于密切,因为密切的交往是很难保持永久不变的,一旦中断,就让人有了疏远冷淡的嫌疑。
从中我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无论交际对方是何类人,一定记住“过犹不及”,把握好分寸,不要超过了合理界限。
子贡在跟孔子谈论师兄弟们的性格及优劣时,忽然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那一个更好些呢?”子张是孙师,子夏是卜商,两人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
孔子想了一会儿,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子贡接着说:“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孔子说:“过头了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这就是“过犹不及”的出处。
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庙堂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器物。孔子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转动转动,却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
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它什么也不装时就倾斜,装物适中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翻倒。君王把它当做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旁边。”
孔子忙回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
子路忙去取了水,慢慢地往里倒。刚倒一点儿水,它还是倾斜的;倒了适量的水,它就正立;装满水,松开手后,它又翻了,多余的水都洒了出来。孔子慨叹说:“哎呀!我明白了,哪有装满了却不倒的东西呢!”
中庸,在孔子和整个儒家学派里,既是很高深的学问,又是很高深的修养。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事的一种境界,一种哲学观念。比如吃饭,餐餐最好吃到恰到好处,每顿饭不要因饭菜不好而饿肚子,也不要因饭菜特好而把肚皮撑得鼓鼓的,适可而止,就永远保持健康的胃口。
值得说明的是,孔子讲的中庸,绝不是无谓的折中、调和,而是指为人处世应该慎重选择一种角度,一种智慧。有一些人认为孔子讲的中庸就是不讲原则,那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解,其本质是过犹不及、适可而止,这也正是我们游刃于人脉之间的一条重要法则。
主动交往,把握控制权
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免不了会遇到出卖、敌意、中伤、陷阱等种种料想不到的事。如果事先预料到这些事的发生,并一一杜绝,便能使你的生活一帆风顺。
高明的人总是善于用控制的方法来征服对手,从而达到驾驭的目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保持非常高的警惕性,在与人明争暗斗时,要懂得如何掌控主动权,施展不同的套路,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首先,是“巩固城池”。也就是让人摸不清你的底细,实际上的做法便是不随便露出个性上的弱点,不轻易显露你的欲望和企图,不露锋芒。别人摸不清你的底细,自然不会随便利用你、陷害你,因为你不给他们机会。两军对阵,虚实一旦被窥破,就会给对手留下很多可乘之机,“防人”也是如此。
其次,是“防患未然”。兵不厌诈,争夺利益时,人心也不厌诈。因此对他人的动作也要有冷静客观的判断,凡异常的动作都有异常的用意,把这个动作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并思考,便可以发现其中的玄机。
不过话虽这么说,但人们却往往无法摆脱个性上的弱点和偏执,而防不住人,何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此必须尽量小心。不过若为了“巩固城池”而把自己搞得神秘兮兮,失去朋友,就矫枉过正了,反而会成为人们排挤的目标。但无论如何,“防人”还是必要的。
虽然我们一生所遇到的人中大部分都是善良的,但世间除了善良的人以外还有很多“好战分子”。所以,你必须以坚定的姿态来捍卫自己的善良,让他觉得你善良但并不软弱可欺。那些喜欢向别人挑战的人,也不是针对一切人都施以强硬。强硬的人自不用说,那些神态严肃者,他们也不敢挑战。他们只对准了善良的人们,而且他们要先看一看这些善良的人们是不是软弱。
因此,你不要给他们提供攻击的机会,要在善良的背面有坚定的心理支持。柔但不“弱”,善但不“过”。须知“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当你的利益受到侵犯时,要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利益。要想保护自己,不被人欺,就必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读懂周围人的心,进而掌控与人交往的主动权,则人生将无往不利。
大胆地表现出自信
(3)联想法 (2)
每个经历挫折后取得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信心是一种最坚强的内在力量,它能够帮助你度过最艰难困苦的时期,直到曙光最终出现。信心会使人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取得成功。自信是美德,如果你能在言语中表现出自信来,会让人感觉你是一个可造之才。很难相信,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去说服他人的。
高中毕业生小杜,到深圳后就兴冲冲地抱着简历去参加人才交流会。整个会场人如潮涌,唯有家乐福公司的展台前冷冷清清,与会场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杜好奇地走过去,看家乐福招聘启事上的内容,当即吓了一跳。它招聘20名业务代表,却指明要名校毕业生,并且还得有3年以上从事零售业的工作经验。条件那么苛刻,难怪没有人敢贸然应聘。
小杜揣摩了一番,虽然没一条够得上,可家乐福公司业务代表的工作对她却很具吸引力。她心一横,决定试一试,真要被拒绝,就当是一次锻炼好了。
小杜径直走到应聘席前坐下,那位中年主管看了她一眼,面无表情地指了指那招聘启事问:“看过了吗?”她点点头说:“我看过了,不过很遗憾,我既不是名校毕业,也没有从事过零售工作,只有高中文凭。”
那位主管看了她好半天,才说:“那你还敢来应聘?”
小杜微微一笑:“我之所以还敢来应聘,是因为我喜欢这份工作,而且相信自己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停了停,她又说,“如果求职者真要具备启事上所有的条件,那他肯定不会应聘业务代表,至少是公司主管了。”
说完,小杜就把自己的简历递了过去,那位主管竟然没有拒绝,而且微笑着收下了。
第二天,小杜就接到了录用通知书。后来她才知道,那些苛刻的招聘条件只不过是公司故意设置的门槛罢了,其实当她和主管谈完话之后,她就已经通过了公司的两项测试:勇于挑战条款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应该有自信,这似乎是一个成功学上的真理,可是自信要怎么表现出来呢?更多的时候自信首先是靠你说出来的。试想如果你自信满满地说:“我能行。”和犹豫地说:“我试试吧。”你觉得哪种说话方式会让对方把机会留给你?无疑是前者。所以当你对一件事情很有把握的时候,就不要推托自己还欠火候,而应该勇敢说出:“交给我完成,没问题。”
自我介绍要恰如其分
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你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自我介绍好不好,甚至直接关系到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及以后交往的顺利与否。同时,也是认识自我的手段。社会交往中,常常有很多人在自我介绍时只有很简单一两句话就说完了,在他话音落时,别人也忘记了。怎样的自我介绍才能让被说服者印象深刻,甚至为你的说服之旅加分呢?
要做到恰如其分地自我介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做自我介绍前,先与对方打招呼、寒暄,引起互动而不是对方单方面地听着。如:“经理,您好,谢谢您给我这么好的机会,现在,我向您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后,要注意向主试官道谢,并向在场面试人员表示谢意。
在做自我介绍时,最忌漫无中心,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或者陈芝麻烂谷子,事无巨细一一详谈,让人听了不知所云。在自我介绍中,要尽量避免夸张,一般不宜用“很”、“第一”、“最”等表示极端的词来赞美自己。如果对自己做过多的夸耀,反而会引起面试官的反感。
当你有了不起的业绩时,或者你有足够的资历、经验能胜任这项工作时,不要在自我介绍中和盘托出,要给自己留一手,一开始就说出“伟大业绩”会给人自吹自擂的感觉,引起人反感,留在后面说,会给人以谦虚诚实的印象,使人对你刮目相看。
小秦曾经得过全国发明奖。他先不跟面试官提这件事,当谈话进一步深入时,面试官提到这项发明。小秦笑笑说:“这是我前年搞的。去年和今年又搞了两项。”面试官问:“得奖了吗?”小秦说:“那有什么可值得提的。”小秦也许在今年和去年都没有得奖,他对得奖的淡漠,赢得了面试官的好感。面试官十分高兴,录用了小秦。
试想,如果小秦一开口就把自己发明的成果大大宣扬一番,面试官就会说:“你更适合搞发明吧!”而且心里还会想:这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别拿什么奖来吓唬我。你越用过去的业绩来炫耀,别人就越不买你的账。
对方心理需求要充分了解
要想认识和掌控他人,除了从一些表面现象入手外,最重要的是应当了解他人的动机指向、思维形态、行为方式、情感、状态及其变异,而了解这一切的入口就是认识他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你有自己的需要,同时与你交往的人也有他自己的需要。既然人不能“独生”,交往是双方共同的事情,交往的成功与否也就取决于双方的需要是否协调。
那么,人到底有些什么需要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美学需要等7个层次。
生理需要。这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包括饥渴、性、睡眠、温暖、蔽身之所等。这些需要是最强烈的,没有它们,我们就不可能关心其他的事。
安全需要。一旦我们的生理需要被满足了,我们紧接着关心的就是安全,包括心理上的安全期望和生理上的安全感。诸如安全、稳定、依靠、保护、避免惊吓和焦虑及烦忧之苦,对建设、秩序、法律、限制等的需要。我们对安全的关心可以从需要住所、服装,以及防寒和避暑中反映出来。
社交需要。我们在群体中的身份满足了一种归属、被接纳和结交朋友的需要,包括拥有朋友、爱人、妻子、丈夫、父母、子女,等等。社会需要是指对感情和归属两方面的需求。
尊重需要。即人们希望得到牢固确立的高评价,包括力量、成就、分寸感、待人处世的能力与信心。包括获取名声、威望、地位、荣誉、权力、认可、注意、重视、尊重以及被他人欣赏的愿望。
自我实现需要。即发展自我,发挥个人最高才能,做一切力所能及之事的需要。比如,妇女通过教育子女来当个好妈妈,运动员通过比赛获得好名次,等等。
认识和理解需要。认识和理解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表现,要求系统化地认知世间万事万物,包括求知欲、了解、解释和理解等。
美学需要。是人对美的深层需要,是人最高级的需要。所有的人都需要使自己周围的事物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
在生活中,要想赢得你周围人的好感,就必须时刻留意他的兴趣、爱好,明白他的意图,理解他的心思,这样才能投其所好,“对症下药”。然而,对手的意图往往捉摸不定,必须下工夫掌握他的心意,揣摩他的心理,然后尽量顺应他,甚至还能抢先一步,将对手想说而未说的话先说了,想办而未办的事先办了,把他乐得美滋滋的。自然,他给你的回报也总是沉甸甸的。
对方性格特征要及时掌握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对一个人不了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离。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时代、家庭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经历有关。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最好也要了解他的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你可能就会理解他、体谅他、帮助他,慢慢地,你们相互间就会增进了解,甚至还可能成为好朋友。
马超率兵攻打葭萌关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说:“只有关羽、赵云二位将军,方可对敌马超。”
这时,张飞听说马超前来攻关,主动请求出战。
诸葛亮佯装没听见,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唤云长来,方能对敌。”
张飞说:“军师为什么小瞧我!我曾单独抗拒曹操百万大军,难道还怕马超这个匹夫!”
诸葛亮说:“你在当阳拒水桥,是因为曹操不知道虚实,若知虚实,你怎能安然无事?马超英勇无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桥六战,把曹操杀得割须弃袍,差一点丧命,绝非等闲之辈,就是云长来也未必能胜他。”
张飞说:“我今天就去,如战胜不了马超,甘当军令!”
诸葛亮看“激将”法起了作用,便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肯立军令状,便可以为先锋!”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针对张飞脾气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将法”来说服他。每当遇到重要战事,先说他担当不了此任,或说怕他贪杯酒后误事,激他立下军令状,增强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的斗志和勇气,扫除轻敌思想。
虽然我们周围的人的情况各有不同,如对方的兴趣、爱好、长处、弱点、情绪、思想观点等,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内容,但身份与性格无论如何是很重要的“情况”,不得不优先注意。
不知你是否养过猫狗之类的宠物,如果没有,应该也看过宠物的主人如何爱抚它们吧!
爱抚宠物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顺着它的毛轻抚,每当主人有这个动作时,猫就会眯起眼睛,并发出满足的叫声。狗呢?就快乐地摇起尾巴,甚至回过身来舔你的手你的脸,作为对你的回应。如果逆着毛摸呢?猫狗因为感觉不舒服,就算不咬你抓你,也要不高兴地跑开!
人其实也是如此,喜欢别人顺着“毛”摸!如果你能这么做,那么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能让别人受到你的影响。
人当然没有一身的“毛”让你抚摸,人的“毛”就是性情、脾气、观念,也就是“我”!你如果能摸清他的性格,顺着对方的脾气和他交往,不去违抗他,他当然会和你成为好朋友!
当然,“顺着毛摸”只是方法,而不是目的,你如果能成熟地运用这个方法,别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你的影响,甚至接受你的意志。
准确辨别是非真假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看上去“差不多”的假象所迷惑,错把现象当本质,从而掩盖了对真相的了解和认识,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生活中有些人是平安时期的朋友,困难的日子里他就靠不住了;有些朋友变成了敌人,在诽谤中你争我夺;某些人是酒肉朋友,你幸运时他同你形影相随,你不幸时他就消失得不见踪影。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很难从对方的表情或者言谈举止来断定其心情和目的。难过的时候,他可能微笑着面对周围的人;兴奋的时候,他也可能故作沉思低头不语。因此,这时他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不一定出自内心的本意。这正如同有人所言:“人人都戴上了虚伪的面具。”这面具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阅历的增多,戴得越来越巧妙,越来越难以被人发觉,这就增加了我们处世的难度。
你或许看到每个人都面带微笑向你走来,那面孔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看到中途相遇的双方,相互拍肩问候,溢美之词不绝于耳,无论是故友还是初识;看到请求帮助时,对方拍胸顿首、信誓旦旦地承诺。这样,在人际交往中,你以不设防的真诚向朋友敞开心扉。然而,当你在人生路上栽了跟头,才发觉那微笑原来并非发自于内心,那问候和赞美背后深藏着陷阱。
这便是生活的复杂性,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心难测的图画。于是,辨识朋友真伪、提防落入他人陷阱就成为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秋末年,晋国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经过一座界城时,他的随从提醒他道:“主公,这里的官吏是您的老友,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候着后面的车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错,从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鸣琴;后来我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于是我很快就离去。”果然不久,这个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献给了晋王。
在普通的人当中,中行文子这般洞明世事的人并不多见。
中行文子在落难之时,能够推断出“老友”的出卖,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灾难,这可以让我们得到如下启示:当某位朋友刻意投你所好,尤其是你正处高位时,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结交,而不是看中你这个人本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你危难之时施以援手。
话又说回来,通过逆境来检验人心,尽管代价高、时日长,又过于被动,然而其可靠程度却大于依推理所下的结论。因此我们说:“倒霉之时测度人心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法。”
然而,人再怎么隐藏本性,终究要露出真面目的,就像前台演员一样,一到后台便把面具拿下来。假面具一拿下来,真性情就出现了,可是他绝对不会想到你正在一旁观察他。因此,只有经过长期观察或急风暴雨的清洗,才能了解一个人的本质,发现其原形、辨识其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