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催眠术与超级说服力
5278600000032

第32章 瞬间催眠,用对方软肋瞬间说服对方 (1)

瞬间催眠也叫快速催眠,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对方进入催眠状态。瞬间催眠通常要对方十分配合,因此要对对方有充分的了解并赢得对方信任,否则很可能导致催眠失败,因此,瞬间催眠式的说服技巧对于朋友、熟人、家人更为适合。

说服别人,先透彻了解他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战场上如此,说服他人也是如此。在说服对方之前,就必须透彻地了解被说服对象的有关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需要了解的内容主要有:

1.要掌握对方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对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是性格急躁的人,还是性格稳重的人;是自负又胸无点墨的人,还是有真才实学又很谦虚的人。掌握了对方的性格,就可以按照他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说服。

2.要知道对方的长处。一个人的长处是他最熟悉、最了解、最易理解的领域。如有人对部队生活熟悉,有人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有人擅长文艺,有人擅长语言,有人擅长交际,有人擅长计算等。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要从对方的长处入手。这样的话,第一,能和他谈到一起。第二,在他所擅长的领域里谈论起来他容易理解,更容易说服他。第三,能将他的长处作为说服他的一个有利条件。面对一个伶牙俐齿、善于交际的人,在分配他做销售工作时可以说:“你在这方面比别人具有难得的才能,这是发挥你潜在能力的一个最好机会。”这样谈既有理有据,又能表明领导对他的信任,还能引起他对新工作的兴趣。

3.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有人喜欢绘画,有人喜欢音乐,还有人喜欢下棋、养鸟、集邮、书法、写作等,人人都喜欢从事和谈论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从这方面入手,打开他的话匣子,再对他进行说服,便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4.对方当时的情绪要略知一二。在开始说服之前,要设法了解对方当时的思想动态和情绪。通常,影响对方情绪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谈话前对方因其他事情所造成的某种心绪;二是谈话当时对方正集中在某处的注意力;三是对说服者的看法和态度。

5.了解对方隐藏的真实想法。一个人坚持一种想法,绝不是偶然的,必定有他自己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在对别人做解释的时候,都是符合国家政策、集体的利益或人之常情。但这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他的真实想法怕讲出来被人瞧不起,因此难以启齿。如果领导者能真正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就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凡此种种,都要悉心研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说服的方式。

旁敲侧击,道出弦外之音

说服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时候,我们有时需要说一些不太让人接受但又不得不说的话,这时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敲山震虎的说话技巧,使对方闻弦歌而知雅意,欣然接受而又不觉难堪。

一次事故中,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老马左手指受了伤被送往医院治疗,厂长老丁来病房看望时,谈到车间小吴和小齐两个年轻人技术水平较强,但组织纪律观念较差,想让他们下岗一事。老马当时没有表态,只是突然捧着手“哎哟哎哟”大叫。丁厂长忙问:“疼了吧?”老马说:“可不是,实在太疼了,干脆把手锯掉算了。”老丁一听忙说:“老马,你是不是疼糊涂了,怎么手指受了伤就想把手给锯掉呢。”老马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有时候,我们看问题,往往因注重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啊。老丁,我这手受了伤需要治疗,那小吴和小齐……”老丁一下子听出老马的“弦外之音”,忙说:“老马,谢谢你开导我,小吴和小齐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有时候,面对别人,尤其是身份比自己高的人,当他们做出不当行为时,自己不好直白地指出,为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过失并加以修正,这种方式是很有效的。

晏子的话表面上处处顺着齐景公的心意,数落马夫的罪状,实际上字字句句都在讽刺齐景公,从反面申述齐景公的错误,点出杀掉马夫的危害是“积怨于百姓,示愚于诸邻”,劝其尽早打消这一念头。这种蕴涵大义的弦外之音,齐景公听出来后,就只好释放了马夫。

齐景公为什么在别人指出自己错误的时候没有勃然大怒,反而诚心接受了呢?原因就在于,给他提意见的晏子并没有说:“大王,你不能处死养马人?”而是假借养马人是错误的始作俑者,给他解释大王治他罪的原因,这样做实际上是说给齐景公听的。

敲山震虎的说服法能够减轻被说服者内心的负担,避免了因直接受批评而颜面尽失的可能。所以,故事中,齐景公才会听从晏子的劝说。他的那句“别损害了我的名声”,实际上也是借着晏子的话下了个台阶,婉转地承认了先前的错误。

有时候,明明看出了某人的错误,并不直说,而是拐弯抹角地旁敲侧击,这种方法更能让对方接受。他会明白,你是在给他留面子,而不是故意让他难堪。

将错就错,歪理正说

谁都有说错话的时候,如果在关键的时候说错了话,该怎么办呢?有时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将错就错,歪理正说的方法。

一年夏天,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访问军机处。此时的纪晓岚正光着膀子和军机处的几个办事人员闲聊。其他人老远就看见皇上来了,连忙起身迎上前去接驾。这纪晓岚是高度近视,刚开始没看见走在最后面的乾隆,等他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乾隆就快到了。纪晓岚心中暗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是冒犯龙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纪晓岚趁着别人不注意钻到桌子底下躲了起来。

这一切,早被乾隆看了个真真切切,他心中一阵好笑,有心想“整整”纪晓岚。乾隆在椅子上坐定,示意其他人都不许出声,很长时间过去了,纪晓岚在桌子底下早待不住了,正好是大夏天,加上厚厚的桌布,把他给热得大汗淋漓。纪晓岚心中纳闷:怎么进来之后就没动静了?这么长时间了,早该走了,该不是已经走了吧,想到这里纪晓岚压低了嗓门,喊道:“喂,有人吗?老头子走了吗?”满屋子的人都听到了,大家忍不住都想乐,一听纪晓岚喊“老头子”,心想这一下子可有好戏看了。乾隆听的真真切切,板起脸,厉声喝道:“纪晓岚,出来吧。”纪晓岚一听是乾隆的声音,心想:完了,完了,这回可完了,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下钻出来见驾。

乾隆一看纪晓岚光着膀子,满身大汗,惊慌失措的样子,心里一阵好笑:纪晓岚人称大清第一才子,居然这般模样。乾隆故意装作生气的样子,大声喝道:“大胆的纪晓岚,你不见驾也就罢了,居然还敢说朕是‘老头子’,你什么意思?今天你要不讲清楚,朕要了你的脑袋!”

到了这种境地,纪晓岚反倒镇静了许多,一边擦汗,一边苦思对策。忽然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不紧不慢地说道:“万岁爷请息怒,刚才奴才称您为‘老头子’,只是出于对您老人家的尊敬,别无他意。”乾隆一听更来气了:“尊敬?好,你给朕说说怎么个尊敬法。”

“先说这‘老’字,天下臣民每天皆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您说这万岁、万万岁算不算‘老’啊?再说这‘头’字,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如今皇上便是我大清国的主事之人,是天下万民之首,‘首’者头也。故此称您为‘头’。至于这‘子’嘛,意义更为明显。皇上您贵为天子,乃紫微星下凡。紫微星,天之子也,因此称您为‘子’。这便是我称您老人家为‘老头子’的原因。”乾隆听完拍掌大笑:“好一个‘老头子’,纪晓岚你果然是个才子。”

交际场合中,人们难免会有说错话、办错事的时候,但这些又是不可避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时,该怎么办呢?从纪晓岚身上你应该会有所启发,那就是不要就事论事,顺着一条思路走到底。要及时调整思维,换个角度,另辟蹊径,不但可以替自己打圆场,还能为你的言行平添几分雅趣。这就要靠你的应变能力了,而这种能力又是靠平时培养出来的。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能够自己证明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那时,将错就错也就不为错了。

层层剥笋,步步紧逼

面对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通过巧妙的问话由浅及深,层层递进,最终解决问题。

有一天,孟子觉得齐宣王有些作为并不能与一个好国君相称,于是对齐宣王说:“假如你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齐宣王不知道孟子的用意,于是非常干脆地回答说:“和他绝交!”孟子又问:“军队的将领不能带领好军队,应该怎么办?”齐宣王也觉得问题太简单,于是以更加坚定的口气回答:“撤掉他!”

孟子终于问道:“一个君王没有把国家治理好,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这才明白了孟子的意思——国家治理不好,应该撤换国君。虽然他不愿接受这种观点,但是在孟子层层剥笋的巧妙言说之下,也只有接受这种观点了。

这个方法就是层层剥笋,步步紧逼。有的人为了让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往往会在最开始的时候问一些看似跟主题无关紧要的话,被问者也是非常不在意地回答,到了最后,当被问者突然意识到问话者话里有话的时候,为时已晚,他已经掉到对方设的陷阱里,爬不出来了。

故事里就是这样,孟子给齐宣王提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有内在的递进逻辑,与齐宣公的关联程度也越来越深。刚开始齐宣王没有意识到孟子问这些话到底是因为什么,前两个问题的目的性非常模糊,直到最后一个问题提出,他才顿悟:原来,孟子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提醒我啊。

这种说服法就像剥笋。笋在成为竹子之前,有多层外皮包裹,剥笋时总得一层层地剥开,才能剥到所需要的笋心。所谓层层剥笋,就是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紧扣主题,从一点切入,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浅到深,由轻到重,逐层展开,直至揭示问题的本质,进而达到让对方就范的目的。恰当地运用层层剥笋术,可使我们的论证一步比一步深入,增强我们语言的说服力量。

说服别人是要讲究技巧的,如果孟子一开始就提出第三个问题,齐宣王非但不会改,反而可能会加罪于他,这就得不偿失。层层剖析,由浅入深,不但可以在最开始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还可以顾及对方的接受程度,慢慢地将对方“吃进”。

话留三分,给自己留个台阶

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常常会说得兴起,把话说得太过分了,导致自己没有回旋余地,处于尴尬境地,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情绪,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太死或者太绝对。要知道,痛快也只能是一时的,而受伤害的则可能是双方长远的关系和自己的声誉。所以,说话时要注意话留三分,不把话说绝,给对方,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一位顾客在商场买了一件外衣之后,要求退货。衣服她已经穿过一次并且洗过,可她坚持说“绝对没穿过”,要求退货。

售货员检查了外衣,发现有明显的干洗过的痕迹。但是,直截了当地向顾客说明这一点,顾客是绝不会轻易承认的,因为她已经说过“绝对没穿过”,而且精心地伪装过。于是,售货员说:“我很想知道是否你们家的某位把这件衣服错送到干洗店去过,我记得不久前我也发生过一件同样的事情。我把一件刚买的衣服和其他衣服堆在一块,结果我丈夫没注意,把这件新衣服和一堆脏衣服一股脑地塞进了洗衣机。我觉得可能你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因为这件衣服的确看得出已经被洗过的痕迹。不信的话,可以跟其他衣服比一比。”

顾客看了看证据,知道无可辩驳,而售货员又为她的错误准备了借口,给了她一个台阶下。于是,她顺水推舟,收起衣服走了。

售货员如果直白地揭穿顾客的“伎俩”,再强硬地驳回对方的要求,就等于在大庭广众下把话说绝了,换来的只会是一场尴尬和不欢而散。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性格刚烈的人,如果你说话“硬”气,他也可能比你更硬;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倒会于心不忍,也就有话好好说了。

有的人会说,发生这种矛盾,我就打算和他绝交了,把话说绝了又怎么样。真是这样吗?要知道,暂时分手并不等于绝交。

友好分手还会为日后可能出现的和好埋下伏笔。有时朋友间分手绝交并非是彼此感情的彻底泯灭,而是因一时误会造成的。如果大家采取友好分手的方式,不把话说绝,那么,有朝一日误会解除了,很可能破镜重圆,使友谊的种子重新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在这方面不乏其例。

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一和别人发生矛盾时就取下策而用之,与人反目为仇,谩骂指责,把话说得很绝以解心头之恨。这样做痛快倒也痛快,但他们没想到,在把别人骂得狗血喷头的同时,也就暴露了自己人格上的缺陷。人们会从这样的情景中看到,他对别人居然如此刻薄,如此不留情面,如此翻脸不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