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目的性修炼
5276100000035

第35章 控制目的,全盘通赢 (2)

她说:“以前我总是很骄傲地说我是在联想公司工作,当然了,当别人问到我具体负责什么工作时,我就开始转变话题,因为对我来说,要告诉别人我是生产线作业员很难为情。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当有人问起同样的问题时,我会说我是团队的一分子,而我们的责任就是,以最合理的成本为全世界的用户制造出品质最好的产品。”

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以前刘畅只是在她单调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现在她清楚地知道团队的目标,她开始感受到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努力地提升工作品质与生产力,并且对这样的新角色感到自豪。

罗萍是某知名服装的一名缝纫女工,她说每天来上班“不是来缝衬衫的袖子,而是在创造一个更美丽的世界”。香格里拉饭店的清洁人员说她们“以身为服务绅士淑女的绅士淑女为荣”,因为她们认识到自己不只是单纯的清洁人员,而是向客户(也就是绅士淑女)提供高品质服务的绅士淑女。她们都深刻地体认到她们工作的真正意义,认清她们与整个组织的关系,组织的使命也变成她们的使命。

这些人在对自己原本平凡工作的认识上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同样的工作内容和方式,融入了团队意识带给他们的则是心态上、精神上的巨大改变,原本单调的工作升华为精致的服务,由工作的本体转变到广大顾客的福祉上。因为他们了解并掌握工作的意义,他们成为工作的真正拥有者。

闻名世界的西点军校在学员训练方面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学员把个人目的融入团队目标的精神。在西点军校巴克纳野战营,有一个活动,是把学生分成35人左右的小组,大约是一个排的规模,让各组在几个小时之内完成组合桥梁的任务,这是必须靠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这种活动组合桥,每一块桥面和梁柱都有几百公斤重,光是要抬起一块桥面,就需要一群人的力量。在战场上,搭建这类的组合桥多半都有具体、迫切的目标,或是恢复重要物资的运输,或是逃避敌人的追击,或是进攻歼灭敌人,这些生死攸关的情况自然会产生迫切感。要是没有这样的目标,要激发学生的士气,合力搬起三四百公斤的大桥墩,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因此,他们建立了一个假想的目标,对“敌人”重新定义。现在各组互相竞争,看哪一队先把桥搭好。这样的动机在企业界也很常见,“阿迪达斯”的主管可能告诉员工以打败“耐克”为目标,或是像“艾维士”长久以来一直努力想赶上“赫兹”,成为租车业的龙头。这是有效的竞争,这种竞争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因为团体所追求的目标不仅对每一个成员很重要,同时对整个团队也很重要。然而领导人有时候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竞争,因其所建立的目标反而会迫使团队成员必须互相竞争,以争取奖金或晋升。这种竞争不仅导致部属之间的忠诚有所冲突,同时也是鼓励个人的表现而非团队的表现。结束巴克纳野战的时候,学生不仅要完成各项团队目标,同时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而更重要的一点,也许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小组产生了认同和归属感。西点的传统仪式,更进一步加强这样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野战营的最后一天,学生要全副武装行军到波波洛本湖,接受最后一项信心课程,其中一段活动是众所周知的难关“鲤鱼跃龙门”。这是西点最有名的惊险之旅,学生必须从梯子爬上二十四米的高塔顶端,然后双手握住钢索上的滑轮,滑到湖的对岸去,全身重量都只靠双手支撑。而在快到对岸的时候,必须松开双手落入水中,自己爬上岸去。接下来是爬竿,走过一段约八米的独木桥,然后抓住水面上的绳索慢慢前进。听到命令的时候,立刻要松手跳入湖水中。等到他们湿漉漉地浮出水面,野战营的训练就大功告成了。

突破了暑假六星期的野战营严格要求,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就像新生通过野兽营的时候一样,自信心也大大增强。最后各组行军20公里回到校区,在大操场上接受校长和其他人的鼓励,他们的努力和成绩都受到肯定。这对学生而言,更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此外,也有具体的奖励。在结训典礼上,每一位新生都会升级为学员下士。在军中,下士是带领士兵的最低军阶。这个晋升对学生意义重大,付出的心血越大,所得的果实才更甘美。每一位学生都经过了一年的辛勤和努力,才得到这第一次的晋升,也就是说西点军校公开肯定这些新生已经足以交付领导其他低年级学生的责任。升上二年级之后,每位学生就要负责带领一两名新生。拿破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领袖,就是那些知道怎样为自己和自己的部下创造一个共同敌人的人。一个目的性强的人应当深知团队目标,即“共同的敌人”对个人目的的意义,自觉地将个人精力投入到团队的目标中去。

二、摒弃不合时宜的个人主义

无论你在企业中充当什么角色,你的每一项工作与他人的工作都有一个接口。这就意味着你的工作,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而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必须先要去帮助别人。只有通过协作才能共同把工作做好。

三个和尚在一所破寺院里相遇。

“这所寺院为什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的问题。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庙产不修。”乙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说。

三人争执不休,最后决定留下来各尽其能,看看谁能最后获得成功。

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果然香火渐盛,原来的寺院恢复了往日的壮观。

“都因为我礼佛念经,所以菩萨显灵。”甲和尚说。

“都因为我勤加管理,所以寺务周全。”乙和尚说。

“都因为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丙和尚说。

三人争执不休,寺院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就在各奔东西的那一天,他们总算得出一致的结论:这里寺院的荒废,既非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同样,作为团队中的个体,只有把个人的目的融入到整个团队之中,凭借集体的力量,才能把自己个人不能完成的棘手的问题解决好。

有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应聘到一家公司上班。上班的第一天,他的上司就分配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企业做一个广告策划方案。

这名年轻人见是上司亲自交代的,不敢怠慢,就埋头认认真真地搞起来。他不言不语,一个人费劲地摸索了半个月,还是没有弄出一个眉目来。显然,这是一件让他难以独立完成的工作,上司交给他这样一份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他是否有合作精神。偏偏这个年轻人不善于合作,他既不请教同事和上司,也不懂得与同事合作一起搞,只是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蛮干,当然拿不出一个合格的方案来。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达成自己的目的,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将个人目的融入到团队目标中去。

然而有些职场中人,只工作不合作,宁肯一头扎进自己的专业之中,也不愿与同事有密切的交流。这样的人,想靠单打独斗把自己带到事业的顶峰是不可能的。因为,当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专业上有所突破的时候,人家早已遥遥领先,你的心血也就变成“明日黄花”了。

在这个个性张扬、共性奇缺的时代,许多企业的老板越来越重视具有团队意识的员工。他们说:“我们愈来愈迫切需要更多、更有效的具有团队精神的员工来提高我们的士气。”

微软公司的一位人力资源主管指出:“现代年轻人在职场中普遍表现出来的自负和自傲,使他们在融入工作环境方面显得缓慢和困难。他们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项目都是自己做,不愿和同事一起想办法,每个人都会做出不同的结果,最后对公司一点儿用也没有。”

对企业而言,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必须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将个人追求融入到团队目标中。

在合作中,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个人都需要放弃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但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短视和自私的缺点,不愿意更多地为他人考虑,缺乏分享精神。在团队中,要勇于承认他人的贡献。如果借助于别人的智慧和成果,就应该声明;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就应该表示感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双赢。

确立你的新目标

不论你抓在手里的是什么,别忘了最终的结果,那你就不会失去什么了。一个目标达到之后,马上立下另一个目标,这是成功的人生模式。

目标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很重要的激励作用。一个人如果没有后续的目标,那么前一个目标的实现就长远的观点来看未必是好的。许多人之所以活得那么有劲,就在于他有个值得活下去的目标,当前一个目标实现后却没有后续的目标,这会使人觉得内心十分空虚,人生变得没有意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参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那些宇航员,在受训期间,他们都非常认真且有劲地学习,因为在他们面前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登上这块满是神话的处女地。当他们终于登上了月球,极度兴奋之后却是如狂涛般卷来的严重失落感,因为接下去将很难再找到像登陆月球这么值得让他们挑战的目标。

很多女孩子为了她们的婚礼经常可以忙上好几个月,甚至于一整年,投下的精神真是难以估计,所求的只是为了有个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当婚礼耀眼的灯光慢慢隐去,年轻的新娘也如前面所说的那些宇航员一样,心情极度消沉,人生中最期望的高潮过后还会有下一波的高潮吗?这种现象真是情何以堪。

当一个人实现了所期望的目标后,若要继续维持先前的热情和冲劲,那就得立即再制定出一个足以让他动心的目标,如此将可以使他先前实现目标的兴奋心情,不落痕迹地投注到另一个新目标上,让他能够继续奋斗下去。若无奋斗的动机,人生就会停滞。人的老化不是始于肉体,而是始于精神。

一、不断前进,目标永远在前方

派迪最渴望达到的目标是上大学。他在孤儿院长大——那是一种老式的孤儿院,孤儿们从早上五点工作到日落,伙食既差,又不够。

派迪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太聪明了,因此14岁就从中学毕业,接着,他投入社会谋生。

他所能找到的工作,是在一家裁缝店里操作一架缝纫机。之后,他一直在那种环境下工作;接着,那家裁缝店加入了工会。工资提高了,工作时间缩短了。

派迪幸运地娶了一个女孩,她愿意帮助他实现上大学的梦想。但事情可不容易。在他们结婚之后没多久,店里开始裁员,于是他们这对年轻的夫妇决定自己去闯天下。他们把存款聚集在一起,开了一家“派迪房地产公司”。派迪的太太玛丽甚至把订婚戒指卖掉了,以便增加他们那笔小小的资本。

在两年之内,生意兴隆,于是玛丽坚持让派迪去上大学。他在36岁的时候,得到了学位——这是他人生道路上所抵达的第一个里程碑。

派迪又回到房地产事业——成为他太太的生意伙伴,他们又有了一个新目标——海边的一幢房子。终于,他们实现了那个梦想。

然而,这对夫妇并没有把这样的生活作为他们最终的目的。他们有一个小女孩要教育。如果他们能把他们商业大楼的分期付款缴清,把大楼变成公寓出租,收入的租金就能付他们孩子的大学费用了。因为一心一意要达到这个目标,他们终于做到了。

派迪夫妇过着一种忙碌、幸福、成功的生活,因为他们面前总是有一个目标,使他们的努力有一个方向。他们已发现萧伯纳这句话的真理:“我厌弃成功。成功就是在世上完成一个人所做的事,正如雄蜘蛛一旦授精完毕,被雌蜘蛛杀死。我喜欢不断地进步,目标永远在前面,而不是在后面。”

许多人一辈子迷迷糊糊,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目标,他们只过一天算一天。那些从人生中收获最多的人,都是警觉性高、积极等待着机会、机会一到马上就看出来的人,他们都有一个确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