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目的性修炼
5276100000034

第34章 控制目的,全盘通赢 (1)

善于借助外界力量

一个人要成功,达成自己的目的必须要善于借助外界的力量。这里的“借力”既指借助别人的智慧,也指寻找有用的社会资源。综观历史上那些功绩显赫的人,无不是因为善于借助外界力量的支持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的。

曾国藩善于“借智慧”,他的幕府不仅汇集了各种人才,而且输送了一大批治国经邦之才,对晚清政治、军事乃至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影响。而李鸿章得到曾国藩的真传,其幕府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代巨商胡雪岩则善于“借资源”,他既善于经商,也善于经营自己的关系网,其精明之处在于他善于抓住不同的人的特点,投人所好,赢得别人的支持,建成自己事业的大厦。同样,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是借IBM这条大船掘到了自己事业上的第一桶金。中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很多事情开展起来还要依靠人脉的力量,因此,在社会上寻找有用的资源,建立起自己的关系网,养成善于借助外力的习惯对于我们达成自己的目的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借助他人智慧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人不可能样样精通,一个人要想达成自己的目的,就必须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齐国的孟尝君,号称食客三千,这里面什么人才都有,甚至鸡鸣狗盗者也有,关键时候还真离不了。

北宋大名府留守贾昌朝采纳经验丰富的老水工高超的建议,成功地堵住了黄河的决口,就是一个善于借助他人智慧的典型例子。

在历史上,黄河经常决口,造成水灾,历朝历代都将治理黄河、堵塞决口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治理黄河水患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有丰富经验的水工,高超便是北宋庆历年间的一个水工。

庆历八年(1048)六月,黄河在大名府的商胡(今河南濮阳县东)决口,因水势很猛,很长时间也没堵住。宋仁宗命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自去监督修河堆口工程。以往堵决口时,在快要合龙时,要在决口放下合龙用的埽,以使河水断流。堵决口的关键就在这最后一下,所以也叫它“合龙门”。

埽是一种堵决口的器材,它用秸秆、土石卷成大圆捆,直径有三四米,长有一百米,两头有牵绳拉着,放到水中,以堵塞决口。

庆历八年黄河的决口有一里多宽,人们从两头筑堤,可到快要合龙时,放下去的一百多米的埽都被急流冲走。这时,高超认为埽身太长,岸上的人没有足够的力量使它沉到河底,水流又急,缆绳崩断,埽便被冲跑了。应将一百米的埽分成三节,每节三十多米,中间用绳索连接,先放第一节,等它沉到河底,再压下第二节、第三节。但别的河工认为这样不行,三十多米的埽太小,不足以堵塞决口,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工料。

高超解释说:“第一节埽下去,确实不能将决口堆住,但水势却能减小一半,这时再放第二节埽就不用那么费力了,水势基本上可以控制了。再放下第三节埽,那就像在平地上施工一样容易了,人力也可以展开。同时,在放第三节埽时,前面放下去的两节埽已经被泥沙淤住了,还能省许多人工。”

一开始,负责的官员郭申锡不听他的建议,还是按老办法,结果埽不断被冲跑,决口也越来越大。宋仁宗认为郭申锡办事不利,就将他撤了。大名府留守贾昌朝认为高超说的有道理,便派人四处打捞漂散的埽料,采用高超的方法,最终将决口堵住了。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虽然是无限的,但能够开发的部分还是有限的,一个人的价值判断、社会历练、人生经验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呈现出不足之处。此外,一个人的专长也只可能有一两种,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这些基本条件就不够用了,因此,只好“借用”别人的智慧。

“借用”别人的智慧,可以弥补自己智慧的不足。另外, 把别人的智慧转化成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说,自己在“借用”别人智慧的过程中,顺着别人智慧的启发就可以得到成长,这正是一种学习!

平庸的人“借用”了别人的智慧,可使事情做得更周全。换句话,一个只有六十分能力的人,如果借用了别人的智慧,就可能做出八十分以上的成绩。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学会借船出海

如今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做老板赚大钱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从商务运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先投入然后才有产出,有多大的本钱做多大的生意,想做多大的生意就要先去筹集多大的本钱。也就是说,没钱就办不了事。

大多数人在创业之初,资金都非常少,这点资金做小本生意挣小钱尚可以,做大生意赚大钱就没办法了。而用小生意去进行资金的原始积累,那要等许多年以后才能发展成巨富。最好的办法,是用别人的银子,做自己的生意。也不一定是借银子,也可以是借声势,做成自己的事。

比尔·盖茨刚开始设计软件时,还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生,他就是借IBM这条大船出海的。

IBM一直是巨型计算机的“蓝色巨人”,但由于漠视了微机的发展,致使苹果电脑侵入市场。为反击苹果公司,1979年IBM着手开发微机。为了与苹果争夺市场,IBM第一次放弃了完全以自主技术来生产计算机的方式,决定采用市场上现有技术。IBM为自己的微机选择操作系统和编译程序,先找了美国海军研究院计算机教授基尔道,他研制出的微机操作系统CP/M广受欢迎,基尔道乘机索要高价,向IBM开出每套操作系统200美元的授权费。IBM没法,这才转而找到盖茨。虽然盖茨并没有开发过微机操作系统,但他立刻表示要为IBM专门设计一套,要价很低,只希望自己将来还可以向其他客户销售略微修改的操作系统版本。这一要求被认可,IBM与盖茨欣然签约。聪明的盖茨就近利用西雅图计算机公司的成果,又利用了IBM遍布全球的营销力量,为日后成为“世界首富”掘来了第一桶金。这一年,比尔·盖茨25岁。

金钱是价值流通的重要工具,也是一个人事业起步的重要资源,然而没有谁愿意把钱白白给别人使。所以,你须仔细设计你的策略,让对方信赖你,同时也要让别人得到利益,让别人痛痛快快地借鸡给你下蛋。

另外,下属借上司之力来做事,也是一种借船出海。很多下属内心有好的工作设想,如果坦诚向上司进言,多半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因为每个人对别人强迫他做的事,都会有抵触。

怎么办呢?我们举个例子。小王认为自己推进公司发展的策略很好,他也知道自负且好面子的上司的脾气,为了使自己的策略规划能顺利实施,他想了一个好办法。

当他和上司在一起谈天时,有时会顺便提出一点儿促进公司发展的措施,但仅此而已。上司被他提醒,觉得自己“灵光一闪”,想出了困扰自己很长时间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不久上司就开始实施和小王发展策略差不多的计划,当然众人和上司都认为这不是小王的主意。小王并不在乎,有什么关系呢?主意是否是自己的“姓”并不重要,他也不需要夸奖。

于是他用类似的方法让上司实施或向老板汇报了许多对公司有用的办法。上司也觉得小王对自己的计划很理解,一点就透,很多计划还由小王主持完成,他的出色表现博得公司上下的好评。

小王借上司这只“鸡”,为自己“下蛋”,办成了事,上司也觉得这件事是自己指挥决策的功劳;同时小王也得到赞扬,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三、获得别人的信任

借助他人的力量,就需要你能够和他人精诚合作,在合作的时候,需要你能够对这个人有很深的了解。在深入了解、充分信任对方之后,就不要再前思后想了,应该放手让对方去做,用你的信任和理解去支持对方。

在借助他人力量的时候,经常有人不信任对方,总觉得对方有可能出卖自己、背叛自己,于是左防右防,在无形当中,对自己依靠的人设置了种种的障碍,反而坏了大事。

因为在看紧对方的同时,你可能会衍生出无数勾心斗角的行为,或者繁琐不堪的程序,久而久之,相互的合作有了许多掣肘的妨碍。而对方在帮你做事的时候,因为你的不信任,也会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对你个人产生意见,甚至是厌恶、仇恨。这样两个人怎么能够相互合作呢?他又怎么心甘情愿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来为你服务呢?

所以,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信任对方。这里所说的信任,当然不是盲目地信任,而是在对这个人有了深入了解之后产生的信任。有时候,信任对方往往是对对方最好的酬劳。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打算发兵征伐中山国。有人向他推荐一位叫乐羊的人,说他文武双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国。可是有人又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如今正在中山国做大官,怕乐羊不肯下手。这种顾虑谁都会有,尤其牵扯到国家的利益,每个人都不得不慎重,即便对方有着极高的能力,但是不能真心真意地为你做事情,也不能借助他的力量。

后来,魏文侯了解到乐羊曾经拒绝了儿子奉中山国君之命发出的邀请,还劝儿子不要跟荒淫无道的中山国君跑,文侯于是决定重用乐羊,派他带兵去征伐中山国。这正是我们所说的:信任不是盲目的。魏文侯知道了乐羊的这段往事,从中判断出他是一个正直忠义的人,对这种人是足以放心交给他重大的使命的。

乐羊带兵一直攻到中山国的都城,然后就按兵不动,只围不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还是没有攻打,魏国的大臣们都议论纷纷,可是魏文侯不听他们的,只是不断地派人去慰劳乐羊。

可是乐羊照旧按兵不动,他的手下西门豹忍不住询问乐羊为什么还不动手,乐羊说:“我之所以只围不打,还宽限他们投降的日期,就是为了让中山国的百姓们看出谁是谁非,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为了区区乐舒一个人呢。”

又过了一个月,乐羊发动攻势,终于攻下了中山国的都城。乐羊留下西门豹,自己带兵回到魏国。

魏文侯亲自为乐羊接风洗尘,宴会结束了之后,魏文侯送给乐羊一只箱子,让他拿回家再打开。

乐羊回家后打开箱子一看,里面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国时,大臣们诽谤自己的奏章。

任何一个人如果是乐羊,看到魏文侯如此信赖自己,肯定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并且愿意死心塌地地为魏文侯效命。这正是魏文侯巧妙运用他人的力量,帮助自己获得成功的微妙之处。

如果魏文侯听信了别人的话,而沉不住气,中途对乐羊采取行动,那么后果可想而知——自己托付的事无法完成,而且双方的关系也再无法维持下去了。借助他人的力量,并不是简简单单说声“帮忙”或者“谢谢”就可以的。

将个人目的融入团队目标

现代社会崇尚团队合作,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靠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懂得与人合作,取长补短,将个人目的融入团队目标。

一、发现团队精神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不懂得工作意义的人常视工作为劳役,则其心身亦必多苦痛。”一个人在团队中工作最可惜的就是自己的力量被抑制得不到发挥,原因有很多,欠缺对团队的归属感是其中最主要的。缺乏归属感的人,是一个丧失了目的性,是会为工作而工作的人,丝毫体会不到在团队中大家为着共同目的奋斗的工作激情。

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一个人工作的最大动力不是职位,也不是薪酬,而是来自真心喜欢他的工作与角色所激发出来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如果你认同团队价值和目标,那么你将从融洽的人际环境中感受到工作的独特价值。也就是说,能从团队成员的合作关系中找到工作的意义,由此激发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的工作积极性。

刘畅是联想集团生产部门的一名作业员,她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将翻倒的零件捡起来以确保生产线不会阻塞。这个工作有点像交通警察,不同的是她得整天盯着生产线看。这原本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工作,但是当她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杰出团队的一分子后,她的工作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