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智慧一点通
5233600000019

第19章 丈夫自有凌云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丈夫自有凌云志,不向如来行处行。”意思是不走如来佛祖所指的道路,也可以找出适合自己的一条成功之路,只要胸有凌云志。

《志公和尚十四科颂》中讲:“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意思是说,做大事的人之所以能轻轻松松地做成事,都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被条条框框所限。因为过于拘泥形式就会束手束脚,前怕狼后怕虎,成功的机会也便在这种拘泥中被逐个封杀掉了。

正如贯休禅师的《书石壁禅居屋壁》诗偈:

赤旃檀塔六七级,白菡萏花三四枝。

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在此偈中,贯休禅师讲到参禅之人相逢,往往并不说法,只是弹弹手指。

其原因何在呢?原来,禅宗反对执着于逻辑,反对执着于语言。他认为生命存在的真谛尽在不言之中,必须在逻辑和语言之外去体悟。

由于凡夫俗子的感觉长期被逻辑和语言所禁锢,悟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贯休才发出了“此心能有几人知”的深情慨叹。

餐桌上,七八个男人为打开一个恼人的酒瓶塞几乎败了酒兴。

经过他们几轮的轮流折腾,现在那个软木塞非但没能出来,反而朝瓶内陷下去半厘米。

这些人中有人提议应该用剪刀挑,有人则否定,认为木质疏松不易成功;也有人提出最好用一只螺丝钉旋进木塞,然后用力拔出,还是有人否定,认为即使稍微朝下用点儿力,木塞也会掉到瓶内;又有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锥子从侧面扎进去一起拔出,大家虽然主意不错,可惜眼前没有锥子。

再次折腾的结果是软木塞掉进了酒瓶内。男人们在一片惋惜中发现了事情的结果--酒能倒出来了。

众人之所以差点败兴而归,最主要就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一直被一种“只有将瓶塞取出来才能倒出酒来”的观念所束缚,忘记了“瓶口只要没有瓶塞就能将酒倒出来”的前提条件了。这就好比一个被追捕者逼到了死胡同的人,面对着那堵并不高的墙苦苦寻觅梯子,却忘了能够直接翻越过去一般。这就是头脑被束缚、过于拘泥形式造成的。

有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年事已高即将退休,他要为自己的公司物色一位才智过人的接班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访,挑出了两位人选。

董事长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最后的评定。

这天,董事长邀请那两位候选人张先生和李先生到他的马场议事。

当他们进入马场以后,董事长牵过两匹看上去相当棒的马,然后对他们说:“素来听说你们二位都精于骑术,这两匹马也是我精心饲养的,素质都挺不错。我想让你们进行一场比赛,胜利者就接我的班。”然后分别把黑马和棕马给了他们二人。

二人听到董事长的话都非常紧张,各自检查自己的马鞍等用具以及打量对方的马,生怕马上有问题。

董事长紧接着让二人把马牵到起点上,宣布了令他们大吃一惊的比赛规则:“从起点骑马跑到农场的另一端再跑回来,谁的马后到谁就赢了,请听清了是后到的马赢。准备,三、二、一,开始!”

张、李二人被这莫名其妙的规则搞昏了,一时愣在那儿没有反应。

过了好一会儿,李先生突然行动了,只见他从张先生的手抢过缰绳迅速地跨上张先生的马朝前方奔驰而去。

张先生先是一愣,奇怪为什么李先生骑自己的马的时候,李先生已在十几米以外了。当他明白过来的时候,李先生已经骑着他的黑马回到了起点,而李先生的棕马依然留在起点。很明显李先生的马落后张先生的马了,李先生赢得了比赛以及董事长接班的位置。

人生的路有时候就是如此的不可捉摸。假如总以常规的眼光去观察和处理事情,而不能灵活变通的话,是很难立于不败之地的。

约翰在一家艺术品店负责字画的销售工作。一个月之内约翰竟然卖出去了50多张字画,这都是由于他善于运用“欲擒故纵”,实施“激将法”的缘故。

有一次,一位顾客在约翰的店中观看了一幅名贵的字画很长时间,但却没有要买的意思。

约翰没有像一般的销售人员一样鼓动他买下这幅字画,相反却说:“这幅字画很珍贵,我不想让它落到附庸风雅、不懂装懂的人手里,对于那些真正有品位、真正热爱艺术、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有资格拥有这么出色的字画珍品。我想您也可以看一看其他一些适合您的字画。”

这位顾客听完之后对约翰说:“谁说我不懂欣赏、不懂艺术了,这张字画我买下了。”

不管我们走怎样的路,是直着走还是绕路而行,能达到最终的目的是最主要的。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绕过那些成功路上棘手的问题和麻烦,便绕路而行。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成功的。

在佛家有这样一个“磨砖成镜”的故事。

有个沙门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

沙门:“图做佛。”

师乃取一砖于门前石上磨。

沙门:“师做什么?”

师曰:“磨作镜。”

沙门:“磨砖岂得成镜邪?”

师曰:“坐禅岂得做佛邪?”

后人常以“磨砖成镜”来比喻那些执着于无望事情的愚蠢行为。参禅若寻不得正确途径,即便是有执着精神,也必然是南辕北辙、一事无成。

神赞和尚原来在福州大中寺学习,后来外出参访的时候遇见百丈禅师而开悟,随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寺院。

他的老师问:“你出去这段时间,取得什么成就没有?”

神赞说:“没有。”

还是照着以前的样子服侍师父,做些杂役。

有一次,老师洗澡,神赞给他搓背的时候说:“大好的一座佛殿,可惜其中的佛像不够神圣。”见到老师回头看他,神赞又说:“虽然佛像不神圣,可是却能够放光!”

又有一天,老师正在看佛经,有一只苍蝇一个劲儿地向纸窗上撞,试图从那里飞出去。神赞看到这一幕,禁不住做偈一首:“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他的老师放下手中佛经问道:“你外出参学期间到底遇到了什么高人,为什么你访学前后的见解差别如此之大?”

神赞只好承认:“承蒙百丈和尚指点有所领悟,现在我回来是要报答老师您的恩情。”

神赞见到老师为书籍文字所困,不好意思直接点明,只好借助苍蝇的困境来指出老师的不足。文字语言都是一时一地的工具,事过境迁再执着于文字,就如同那只迷惑的苍蝇一样总是碰壁了。

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选定目标就要锲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镂”。但如果目标不合适,或客观条件不允许,与其蹉跎岁月,徒劳无功,还不如干脆放下。当你放下那些宏大而美丽的理想,选择伸手可及的目标时,或许局面会瞬间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