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仕女画艺术史
5211400000011

第11章 仕女画风格演变的背后(1)

(第一节)禁锢与开化

一、六朝对于女性的社会风气

有人将魏晋时期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这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个时代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伴随人性觉醒而来的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注重个性,崇尚精神自由,使得这个时代的思想、哲学、文艺辉煌瑰丽。正如李泽厚《美的历程》所云:魏晋南北朝“是——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思想的活跃、哲学的解放催生了文艺的辉煌,鲁迅说“曹丕的——个朝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派”。延及绘画,更是大放异彩:

自三国鼎分,海内骚然,魏武提倡恶风,吴蜀亦奖励权术,于是礼教之防破,人情风俗为之大变,绘画思想亦随之解放。帝王士夫,往往以画寄兴。魏之曹髦,吴之孙权,蜀之诸葛亮、张飞,要皆雅好绘事,间有图画。而魏人杨修、桓范,吴人曹不兴、赵夫人,尤为著名。至于晋,则荀勖、张墨、王虞、史道硕,世称大家。而王逸少、谢安石等,亦皆能画。盖绘画之风习,往往以时事为背景,由三国而两晋,画家思想,既不复为礼教之制所囿。

由“礼教之防破”而导致的画家思想“不复为礼教之制所囿”,正是六朝绘画兴盛的重要原因。推及仕女画,虽然其功能还在“成教化,助人伦”的范畴中,但是绘画中女性的大量出现,起码说明了社会对女性的关注。而且,在当时的仕女画作品中,说教与欣赏,庄重与浪漫,谨慎与洒脱,这些相互矛盾的因素并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当时社会风气的集中体现。

上古时期,由于生殖崇拜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女性曾——度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荣光并没有保持多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取得了经济的主动权,从而也取得了在社会地位中的主导权,从此以后,延及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日趋下降,生活空间被——再压缩,最后竟至沦落为男性的附庸。这个过程是渐变的。六朝时期,由于前代压抑女性的理论不断出现,六朝对女性也出现压制倾向;另——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乱世时期世事无常的社会氛围,对女性的压制又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因此,六朝时期对于女性的态度可以说既保守又开化。

先秦时期,男尊女卑的思想就已形成。成书于西汉的《礼记》中有大量对女子行为规范的要求,反映了先秦时代对女性的态度。《礼记》指出所谓“妇人”,即“伏于人者”,宣扬:

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

宣扬女子:

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男子新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男女有别……出乎大门而先,南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礼记》还在《内则》篇中具体而微地提出了女子在夫家的行为准则,几乎是把女子作为奴隶,而非有独立个性的人。《仪礼·丧服》中还列举了丈夫休妻的七种情况,即所谓“七出”:

七出者,无子——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这种论调完全站在男性立场上,毫无人性地将女性排斥在公平之外,尤其是“七出”之“恶疾”,完全以丧失人性的态度为男性休妻寻找借口。这些体现的都是两性关系的不平等和男性权利的恶性膨胀。

先秦时期,虽然这些论调已经有所影响,但由于传播手段的限制和人性质朴的倾向还没被这种舆论完全湮没,当时女性受这些理论毒害并不严重。这体现在两个方面,——是当时男女交往还比较自由,男女之大防论调影响的更多是上层社会的贵族女子。即便如此,翻开当时的史书,依然可以看到许多上层社会被后世称为“淫荡”的事例:

鲁季公之妻与飨人通。

晋祁胜与邬城彼此通室。

齐声孟子与大夫庆克通。

等等。而且,当时歧视女性的理论对于下层社会所渐甚少,周代统治者的所谓“礼不下庶人”,使得国家权力很少将繁琐复杂的礼仪推向民间,当时统治者甚至制造男女相会的机会,促成婚姻: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而无家者会之。

另外,《诗经》中关于男女相恋的题材比比皆是,以至后人评论“郑声好淫”。可见,先秦女性的生存空间相对比较宽松,局限女性的各种论调还没有被广泛接受。

秦汉时期,对于女性道德和贞节的鼓吹比前代更盛,正如郭沫若所说:

愈往后走,礼制愈见浩繁,这是人文进化的必然趋势,不是——个人的力量可以呼唤得过来,也不是——个人的力量可以把它叱咤得回去的。

汉代董仲舒独尊儒家的理论被统治者采用,确立了“三纲”,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并宣扬“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这套阳尊阴卑的理论在其后的《白虎通义》中得以强化,《白虎通义·嫁娶篇》对男娶女嫁作了别有用心的解释:

男娶女嫁何?阴卑不得自专,就阳而成之,故《传》曰:“阳倡阴和,男行女随。”

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扶以人道者也;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

这番解释站在特殊的立场上对男女地位进行的诠释,无原则地维护男性地位,相反,无原则地贬抑女性的地位。后来西汉的博学家刘向又撰写《列女传》,极力彰显女性谨守女德的行为,其作此书的意图,正如他自己在《列女传》序中所言:

向睹俗弥奢淫,而赵(皇后)、卫(婕妤)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釆取《诗》、枟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

全书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和孽嬖七篇,前六篇是按照各种德行标准采录的女性事迹,最后——篇意在鉴戒,列举历史上所谓的淫女荡妇,予以申饬。虽然此书按刘向的说法是“以戒天子”,但他对女子立身处世所立的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等标准,却影响深远,并没有只限于“戒天子”。刘向之后,东汉的女才子班昭又立《女诫》,《女诫》汲取之前限制女性的理论,并使之系统化和理论化,继续强调“三纲”,并在此基础上,又倡四德之仪(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合起来,即后世所谓三从四德。班昭可谓害人不浅,她鼓吹女性卑弱、鼓吹贞节,鼓吹所谓“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将男尊女卑的思想系统化、具体化,为封建社会压迫女性提供了理论支持,成为封建社会毒害女性的理论帮凶,为中国古代女性戴上了摆脱不掉的精神枷锁。班昭与刘向被后世并称为“女教圣人”,他们对中国封建社会压迫女性所作的“贡献”可以说同样大,他们在文学上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他们在鼓吹男尊女卑上也是罪莫大焉。

秦汉时期,虽竭力鼓吹男尊女卑的思想,但与先秦——样,这种观念的渗透需要漫长的过程,秦汉四百多年间见于记载的烈女、贞妇共计42人,与宋代以后节烈成灾的现象相比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这说明,秦汉统治者男尊女卑思想的传播比较有限,主要还是在上层社会之中传播,所以才出现了秦汉时期妇女改嫁和再嫁比较自由的现象。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故事流传甚广,且在当时并没怎么遭非议,反而传为佳话,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宽松。汉代长诗《孔雀东南飞》中,被焦仲卿之母厌弃的刘兰芝被休之后,太守、县令——再派人提亲,这些都说明当时女子再嫁还是比较普遍的,正如《吕思勉读史札记》所云汉人不讳再嫁,故虽皇帝后宫,亦恒出之。总之,秦汉时期,虽然女性的地位日益下降,但并未完全沦落为男性的附庸,还有——定的主动权。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女性的风气,则是保守与开化并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战火频仍,朝不保夕。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诸多影响,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是这——时期的文化特色。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遭到了质疑和批判,在这样纷乱的时代中,——方面,统治者极力维护礼教的正统地位,继续宣扬封建伦理教化,力图引导民意,把社会纳入他们的统治轨道。在这种背景下,拘限女性的思想再——次得到极力鼓吹。西晋·张华枟女史箴》就是这样——篇文章。

《女史箴》计334字,全文如下:

茫茫造化,两仪既分;散气流形,既陶既甄;在帝庖羲,肇经天人;爰始夫妇,以及君臣;家道以正,王猷有伦。妇德尚柔,含章贞吉;婉嫕淑慎,正位居室;施衿结摘,虔恭中馈;肃慎尔仪,式瞻清懿。樊姬感庄,不食鲜禽;卫女矫恒,耳忘和音;志励义高,而二主易心。玄熊攀檻,冯媛趋进;夫岂无畏,知死不吝。班婕有辞,割欢同辇;夫岂不怀,防微虑远。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日中则昃,月满则微;崇犹尘积,替若骇机。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夫方如微,荣辱由兹,忽谓玄漠,灵鉴无象;勿谓幽昧,神听无响;无矜尔荣,天道恶盈;无恃尔贵,隆隆者坠;鉴于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则繁尔类。欢不可以渎,宠不可以专;专实生慢,爱极则迁,致盈必损,理有固然。美者自美,翩以取尤,冶容求好,君子所仇,结恩而绝,实此之由。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兴;静恭自思,荣显所期。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张华写作《女史箴》的背景是,西晋皇帝昏庸无能,皇后贾氏专权,干预朝政,引起宗室诸王不满。张华作此篇即是讽喻放荡堕落的贾后,用韵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气写宫廷箴规。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此文实质上是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应当柔顺,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

与张华同时代的裴顔也写了——篇《女史箴图》,对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曰:

膏不厌鲜,水不厌清,玉不厌洁,兰不厌馨,尔形信直,影亦不曲,尔声信清,响亦不浊,绿衣虽多,无贵于色,邪径虽利,无尚于直,春华虽美,期于秋实,冰璧虽泽,期于见日,洛者振衣,沐者弹冠,人知正服,莫知行端,服美动目,行美动神,天道祐顺,常与吉人。

借物喻人,鼓吹女子应该有的品行修养。

陈东原曾说:

魏晋南北朝这样乱杂的时代,宜其贞洁观念之可以松散,乃竟不然。北齐《羊烈家传》云,——门女不许再醮,太和中于党州造——尼寺,女之寡居无子者,都叫她出家为尼,住在寺中。《北史·列女传》序云盖女人之德虽在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可见世道越不好,贞烈越是提倡……裴顧……做了——篇《女史箴》,很重贞操,他说膏不厌鲜,水不厌清……张华也作——篇《女史箴》,重在柔顺,他说妇德尚柔,含章贞吉。婉嫕淑慎,正位居室。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他们两人,是晋代有名的学者,他们的话,很可代表当时士大夫对女子守贞的态度。

确实,张华与裴顔的《女史箴》,都反映了当时正统思想对女性的态度和文人心目中理想女性应该具备的品德。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根据张华文章而来,只是把对女性的要求集中到了图画中而已,实质上还是文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顾恺之将《女史箴》分12段绘成画,每段后有“箴”文。现存9段其中的“修容饰性”——段画面描绘了封建时代的宫廷妇女的日常生活,表现的是宫廷女性早起梳妆的情景,画面中间——位丰采奕奕的贵族妇女正在对镜梳妆,她注视着镜中的自己,神态自然。左边的侍女正在为这位贵族妇女梳理发髻,动作流畅,显然是她习以为常的工作。画面右边还有——贵族妇女,左手持镜右手整理正欣赏自己的发髻。

几位女性神态动作各不相同,作者截取了宫廷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的状态,再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原貌。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都是当时社会正统思想规范女性,宣扬女德的产物。女史箴图》是以张华《女史箴》为题材绘制,创作主旨是“明劝诫,著升沉”,强调描绘对象的品德操行,从题材上来说,枟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描绘的都是令妃顺后、烈女、节妇,顾恺之《摹拓妙法》评《小列女图》曰:“衣髻俯仰中,——点——画,皆相与成其艳姿。且尊卑贵贱之形,觉然易了,难可远过之也。”从中可以看出强烈的道德宣教色彩。这——时期仕女画中出现了众多宫廷女性题材,但是这些绘画中的宫廷女性所彰显的也不是其尊贵、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更多强调的是她们应该承担的义务,她们应该具有的品行,她们承担的是使人“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宫廷女子在封建帝制下嫁给了皇帝,应该说就等于嫁给了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力。出阁是女子人生道路上最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嫁给皇帝可以说是女子择夫最凄惨的选择。嫁给皇帝就注定了与数十名甚至数百名女子共夫,嫁给普通人还有——夫——妻的希望,因为普通人的纳妾还有纳与不纳,纳多与纳少的区别,但是皇帝的名号赋予了他三宫六院的权力,也为他的——切暴行准备了理由。“侯门——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侯门尚且如此,更别说“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的帝王之家了。

容许嫁入此门的女子斩断旧情已经是相当温和的了,历史上我们常见的帝王处理此类情形的手法是将男子——刀杀掉了事。像唐代“红叶题诗”遂成姻缘的故事实在是圆满得不像现实而更像童话。从表面上看,嫁入宫廷的女子取得了与社会最高统治者联姻的特权,享受到了物质上的丰裕与身份上的殊荣。但是稍加分析即可得知,女子与帝王的联姻是建立在完全不平等的地位上,女性嫁入帝王之家更多地不是获得权力和富贵,而是要拥有封建体制所要求的更高的品行,与众多女子共夫而不忌妒,还要成为道德的典范,做平民女性的道德标本。总之,六朝时期仕女画中的宫廷女性题材透露给观者的信息就是道德标本。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性问题似乎有——个相互矛盾的现象,那就是对女性道德、贞洁的严苛和蓄妓风气的兴盛。当时达官贵人所蓄声伎称为家妓,专门以声色歌舞供人消遣玩乐。当时蓄妓之风可以从以下史料得——大概:

《晋书·平原王干传》:

前后爱妾死,既敛,辄不钉棺,置后空室中,数日——发视,或行淫秽,须其尸坏,乃葬。

《宋书·颜师伯传》:

师伯居权日久,伎妾声乐尽天下之选。

《宋书·阮佃夫传》:

佃夫执权,妓数十,其貌冠绝当时,金玉锦绣之饰,宫掖不逮也。

《宋书·南郡王义宣传》:

义宣多蓄嫔媵,后房千余,尼媪数百,男女三千人,崇饰绮丽,

费用殷广。

《南书·张环传》:

环居室豪富,伎妾盈房,有子十余人。

《梁书·羊侃传》:

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釆莲棹歌曲两首,甚有新致。姬妾侍列,穷极奢靡……延阳裴同宴宾客三百余人,器皆金玉杂宝。奏三部女乐至夕;侍婢百余人,倶执金花烛。

《梁书·夏侯夔传》:

夔性豪奢,后房妓妾曳罗榖饰金翠者,亦有数百。

《梁书·鱼弘传》:

弘襄阳人,恣意酣赏,侍妾百余人,不胜金翠,服玩居马,皆穷——时之绝。

《梁书·曹景宗传》:

景宗好内,妓妾至数百,穷极锦绣。

《魏书·高聪传》:

聪有妓十余人,有子无子,皆注籍为妾,以悦其情。及病,不欲令他人得,并令烧指吞炭,出家为尼。

《魏书·咸阳王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