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硬伤——中国式创业软肋
5158800000061

第61章

第12章第3节跟风创新,缺乏目的性

创业硬伤:

很多中国创业者喜欢跟风,盲目创新。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造就的大批一夜暴富的神话,留给后人“金钱如山,机会如云”的幻想。再加上一些所谓“专家”乐此不疲地指挥着别人该怎么走路,传授一些“人无我有”的“金言”,盲目教导中小企业主“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会有出路,要善于发现市场空档出奇制胜”。

创新,是根据现有条件进行新的创造思维和活动。创新要有目的性,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但如果心态浮躁,为创新而创新,制造概念,忽视本质;或者不顾自身资源限制,盲目创新,甚至违背市场规律,错误定位,那就步入了创新的误区,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效益,还会给企业设置障碍,甚至是灭顶之灾。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的欲望被激活,千人千姿,百人百态,不同的欲望在人们的心中激荡着,为了实现这种种的欲望,人人都在百舸争流,竞相奋战。然而,最终取得胜利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图新精神敢于创新的人。勇于叛道,求异创新,是创业者的经营之魂,是满足创富欲望的成功法宝。

世界上的广告创意无奇不有,但是,1992年12月,当中国西昌的火箭发射场居然成了广告发布的媒体时,全世界的广告人都不由得赞叹这是创世纪的广告创意大手笔。随着“澳星”被“长征”火箭射到太空,广告客户的形象在举世瞩目中扬威四海,也让一个年轻广告人一举成名。

他叫李光斗,当时只有二十六岁。他是“澳星”发射现场广告的创意者、策划者和操作者。

那是1992年3月22日晚,李光斗坐在宿舍的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节目:中国为澳大利亚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也就在这一刻,一个奇想闪过李光斗的脑海:为什么澳星发射现场看不到广告呢?这可是广告的最佳时机。

中国为澳大利亚发射第二颗通信卫星的合同开始履行时,他的广告设想也成熟了。

1992年11月7日,北京的报纸出现了《澳星发射现场首次招揽广告》的新闻。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热烈响应:五粮液、万家乐、小霸王……这些国内名牌企业纷纷在最短时间内做出了赞助广告的决定。广告由李光斗任职的怡华广告公司全权代理。

经过一番紧张的策划与试验之后,在“澳星”发射前夕,五粮液、万家乐、小霸王等广告牌(每个20多米),终于牢牢固定在火箭发射架上。

12月14日,火箭发射架垂下了两条写有广告语的巨幅红绸,“澳星”由广告簇拥着,在正午的阳光下与长征二号火箭徐徐对接,上百名新闻记者举起照相机和摄影机,留下了历史性的镜头。海内外报纸对首开航天广告先河的“澳星”发射现场广告大肆报道,议论纷纷。“澳星”加上广告,的确成了一件引人瞩目的大事。

“澳星”广告给李光斗带来了巨大的成功,这使他坚定了“不做则已,一做惊人”的广告理念。

他发现《人民日报》头版没有广告。于是,他试探性地和《人民日报》联系,要求和《人民日报》合办一次《新世说》的征文。从1993年1月1日起,《人民日报》头版第一次出现了“丹丽洁具杯征文”的字样,并出现了丹丽洁具的商标图案。敏锐的海外驻京记者立即发出了消息。

中国人是非常热心于政治的一个民族,什么事情也转移不了人们对政治的关心。每年的“两会”长达半个月,全国所有电视台都会进行详尽的报道,而此时的电视收视率也高得出奇。他开始琢磨如何把广告做进“两会”的现场。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是不允许插播广告的。把广告牌竖进人民大会堂更是异想天开。但他发现,在重大政治活动的现场最活跃的是记者,而新闻记者中最抢眼的是摄影记者。于是,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制了一批款式新颖的摄影背心,背心印有“小霸王”及其商标,派人送到北京。通过电视转播一下子吸引了千万人的注意。一时间各大报纸纷纷做了报道。当时有一则新闻报道是这样写的:“小霸王”广告衫飘进人民大会堂。

创富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是不断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过程,对于百万富豪来说,市场在于破旧立新,财富在于创造。

创业一点通:

一个企业要生存,它的第一推动力或者企业的主体应当学会如何生存。这是指企业家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挑战,进行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除此之外,企业家还应掌握现代化的学习手段,贮存知识、信息,把主要精力用到知识的整理筛选、考察分析,从而能够进行更高层次的创造性脑力劳动,为企业的发展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现在很多企业的老板忙着上各种MBA班,给自己“充电”。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不要把“充电”搞成“镀金”,只有真的学到了新的经营理念,并应用到管理实践中,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