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中医人生
51049600000015

第15章 20家种药材

最终养家糊口的重担是第一位的,姑姑始终知道这一点。可是爷爷却不这么想,他从从医开始,所知道的就是药必须能治病,药材之所以是药材,就因为它能治病救人。两人各持已见,互不退让。

爷爷就开始了不停的反对。

这个才是刚刚开始,在后面的日子里,越来越多家种的原材料源源不断的送到药厂。每当这个时候,爷爷总是看着一车又一车沉重的药材,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沉重。

爷爷也知道药厂原料一旦没有了,造成的损失将会让他们一家背负巨债。而且药厂的员工将会全部下岗。可是始终过不了心里那道坎啊。

什么国家标准他不懂,可是他知道这种家种的羌活根本跟野生的不是一回事,如果说成份相似,可是差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

也就是说,这种国家定性为标准的中药材,按照传统的中医来说,是根本不能入药的,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药效。

爷爷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国家,这么大的国家,怎么会有这么错误的定性。这根本就是断子绝孙的作法。古人都知道要福荫后人,可为什么到了现代,反而要把这么有奇效的一味药挖到近乎绝种的地步?

当这一大堆肥大得不象话的羌活被送到药厂,看到这些越来越怪异的东西,爷爷终于爆发了。这哪里还是羌活?说是一种新物种也不为过了。执意要姑姑退货。

姑姑肯定不能退了。父女俩的争吵升级,闹了几天之后,终于一起闹到了中医家。

中院长神情严肃,中医妈妈还没回家。中院长看着儿子,若有所思。少顷,他对儿子说:“有什么想法就直说吧。我知道你想什么,可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不单单是你姑姑跟爷爷的争吵了,已经上升到了中药发展的问题上,每一个学中医的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说说吧。”他很想知道儿子是怎么看这种矛盾的。

中西医之争一直都存在,不仅仅限于学术领域,而在实际的生产中也越来越频繁的相互激烈碰撞。小到象他家里的老爷子跟妹子之间的争辨,大到上升到企业之间,国家之间金钱,技术,资源的抢夺。

早在开始去参加展会的时候,中医早已经研究过了中药材的系统化生产,也就是中药的现代化。

越研究就越发现,要是按照传统中医的观点,这所谓的中药现代化,其本质上并不算是中药。当他把这个观点说出来,中医就被围攻了。

因为要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就必须有一套标准,以这个来制约衡量中药的生产,品质等等。

这个标准要是以传统中药为准,那么就是千人千面,不同的病对应不同的药方,用量,这显然是根本做不到的。但是以西方的药学成份为准,完全可以上生产线大量生产。

而一旦大量生产,首先面临的就是原材料的资源问题。传统中医看病,一年都不会用到多少药材,中华地大物博,野生药材源源不断,只要留有小苗,来年又能取用。各地都有及其丰富的药材资源,生生不息。

中药现代化了,原材料的需求是成百倍千倍的增长。野生材料很快挖光,因为资源缺失,价格会快速上涨,而上涨的价格又进一步促进了药农为了那点眼前利润,竭泽而渔,很快就会没有材料可用。

在有价无货的情况之下,为了钱的老百姓什么都无所谓,只要能赚钱,没有野生的,那就种啊。不过是种药材吗?那我们就大量种植,这可是致富之路,发财之路。

也正是有了市场,就有人去做。就有人看到了要家种,就得要有种苗。于是优质种苗就相应的火热出炉。

选取的种苗自然是要适合广大地区种植,好种又好养还要产量高的品种。家种家种,只要是在家里就能种的。没必要去找什么大风又寒冷阴湿,又长年腐殖土覆盖的地方去,就是在家就能种出丰收的是最好的。

而且这样的品种还有重要的一点,成份要跟野生的相似或者部分相似。至于有没药效,那是中医临床说的,跟种植户没有关系。跟供苗种的也没关系,供苗的也只是在做生意,不同的是,他们用自己的技术来赚钱。反正大户全是药厂,没看到几个中医院来人收过的。搞不好到时国家的收购标准都会变。

这点倒是让这些先跑一步的聪明人料准了,因为资源危机,国家为了保护野生资源,鼓励家种,真的把标准改了。真是大快人心。这一下更让原来看到种出四不象的药农吃下定心丸,那些在观望的也加入了家种的队伍,渐渐的发展成为一条龙产业,并且队伍越滚越大。

各地都相继出现了以企业为龙头,农户为基础的农村合作社,现在叫农村合作企业的,家家户户都开始种植之路。

药农只知道种出来,至于有什么成份,有什么药效,早就什么都不管了。就是有些祖辈都是药农的,代代相传下来的种植经验,也非常明确的告诉他们,中药的种植必须要依据种植的药材严格选取种植地点,气候土壤都对中药药效有着颠覆性的影响,可是整个村的人都在种,人家都发财了,自己还象个傻瓜一样守着老祖宗几千年的东西过着贫穷的日子,这种日子说起来都是泪,谁也不想过。于是最后,还是顶不住肚皮压力,随大流去了。

这种以核心指标定性的方法,本来就是西医的成份分析。也就是说,不管家种品种如何,因为它具有的成份跟野生的羌活部分相似,所以在药厂可以完全代替野生羌活。

在传统中医看来,这样的定性方法是非常荒谬的,就象爷爷永远想不明白这东西怎么能够入药,而且还是国家发出指标规定的。

中医早在接触到这个词的时候就大量翻阅资料,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