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5042400000055

第55章 元明清时期的大一统(5)

嘉靖帝是个个性很强的人,他所认定的事大多难以更改,他不仅本人信道,等当上皇帝以后,还让全体臣僚都尊信道教,尊道者可以升官发财,对于进言劝谏者轻则削职为民,囚禁狱中,重则当场杖刑致死。嘉靖帝时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官升至礼部尚书,陶仲文还一身兼少师、少傅、少保数职,这种事情在明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嘉靖皇帝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他到处搜罗方士、秘方,许多人因此而平步青云,一些文人也因给嘉靖皇帝撰写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而入阁成为朝廷重臣,当时民间流传有“青词宰相”的说法,严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非常善于写青词,并能揣测皇帝的心思,因此尽管嘉靖皇帝对严嵩的恶行心知肚明,可就是不舍得将其治罪,让严嵩主持朝政,自己则深居皇宫专心于修炼成仙之道。

嘉靖帝因迷信丹药方术,遂派人到处采集灵芝,并经常吞服道士们炼制的丹药。

嘉靖帝为满足自己修道和淫乐,多次挑选民女入宫,每次达数百名。因为方士们告诉嘉靖皇帝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炼丹有助于尽早修成长生不老,所以嘉靖皇帝就让宫女清早为他去采露。采露工作辛苦之极,宫女们实在忍受不了,因此决定杀死嘉靖皇帝。

公元1542年12月21日深夜,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们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时,潜入他的寝宫。众人将嘉靖皇帝按住,用绳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取得成功。因为过于紧张宫女将绳子系成了死扣,怎么也收不紧,这时恰巧被一个婢女发现,将此事报告皇后,皇后马上领人前来救驾,嘉靖皇帝得以不死,宫女们全部被捕,几天后被凌迟。

由于嘉靖帝迷信修道,致使朝政动荡。他在位的45年间,竟然有20多年不理朝政,由严嵩擅权达17年之久。严嵩朋党众多,排除异己,造成兵备废弛,财政拮据。

倭寇不断惊扰东南沿海,蒙古鞑靼贵族大举入掠京畿,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危机逐渐加深。

戚家军是何时组建的?

戚家军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组建,当时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抗倭,他看到卫所官军作战能力低下,而人民却英勇抗战,于是召募农民和矿工3000新军加以训练,组成戚家军。戚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旺盛,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使之闻名于天下。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山东牟平人。嘉靖中,任都指挥佥事,在山东准备抗倭。1555年,在戚继光调赴浙江就任都指挥使之际,中国东部沿海正不断遭受倭寇的侵犯。

戚继光奉命抗倭后,立即对军制实行改革,不用卫所的士兵,自己组建了一支戚家军。这些士兵多受过倭祸之害,戚继光以“保国卫民”训导官兵,同时严明军纪,实行“连坐法”,规定全队退却,队长将被斩首等法规,这使所部战斗意志高昂。他还打破旧式“看武艺”的训练法,采取了鸳鸯阵等新战术,并建立了队、哨、营等新的编制,提高了组织调度的灵活性。

戚继光非常重视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仿制出鸟铳和佛朗机炮,从而使明军进入了冷热兵器混用的阶段。军制改革后,戚家军出现在浙东沿海战场,抗倭形势很快得到改观。戚继光没有将数量有限的部队分兵把守,而形成一个拳头主动出击,在台州取得了九战九捷。大为惊恐的日本海盗转而窜扰福建、广东沿海后,戚家军也随之南下。戚继光根据倭寇在海边活动需要一些据点和岛屿作为巢穴的特点,也以主动攻击为主,其中在夜袭横屿岛一战中歼敌2000人。戚家军经过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转战10年,日本海盗因此不敢再犯。

在剿倭战争中,戚继光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灵活、机动、严密的作战力量,对敌人进行了有效的打击。这是戚家军屡败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戚继光和戚家军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张居正变法结果如何?

张居正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却是深远的。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安徽凤阳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考中进士,隆庆时与高拱同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代替高拱成为首辅。

明神宗当时年幼,张居正主持一切军政大事,在当政10年期间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清查了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使得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张居正不仅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税收统一收钱不收物,节省了大量的土地,同时实行考成法,其具体实施方法相当于今天的考勤。

张居正于1582年(万历十年)病逝。之后,反对他的人展开了反攻(其中张四维最为激烈)。反对派将矛头对准了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神宗皇帝此时已成年,他要自己“乾纲独断”,于是下令取消“一条鞭法”,这其实已把矛头指向了张居正。

从此,反对派们更加活跃了,前任首辅高拱是被冯保、张居正排挤走的,这时也送来了《病榻遗言》,为自己申冤。辽王妃王氏也上书,说张居正诬陷辽王,霸占王府(张居正在老家江陵城住的是获罪辽王的王府)。神宗最终给张居正加上了“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等罪,下诏查抄了张居正的家,并将其子弟均发配到“烟瘴地面”,张居正长子自尽。从此万历皇帝开始将万历新政全面废除,破坏新政的成果。万历新政以彻底失败告终。

张居正变法虽然失败,但他所推行的改措施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为明王朝延续了几十年的寿命。在经济改革方面,他使明王朝的收入增加,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军事上巩固了北部边疆,加固长城,这使得明末袁崇焕等一批名将能够凭借长城抵御后金的进犯。

东林党因何得名?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主要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顾宪成等于公元1604年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在其中讲学,“讲习之余,经常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这在社会上形成广泛了的影响。东林党因此而得名。

“三吴士绅”在朝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各种势力及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笼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当时与东林党政见不合的是王锡爵、沈一贯和方从哲等内阁大臣,他们被称为“浙党”,另外还有被称为“秦党”的,成员全都是陕西籍的官僚,除此还有“齐党”、“楚党”、“宣党”,这些都是以首领的籍贯来取名的。

明神宗朱翊钧统治后期,宦官当权,倒行逆施,政治日趋腐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针对这一现象,东林党人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反对矿盐税使的大肆掠夺、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他们还主张要广开言路、实行改革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当时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同时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对此强烈反对。

在明末党争中,齐楚浙党是东林党的主要对立面。万历后期,双方以争国本为首要任务,以“三案”为余波,不断攻击。天启帝时期,宦官魏忠贤擅权,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于阉党,对东林党人采取血腥镇压。天启四年(1624年),东林党人杨涟弹劾了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因此被捕,与左光斗、周顺昌、黄尊素等人一同被杀害。

魏忠贤又派人编《三朝要典》,以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三案为题,迫害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东林党着名人士魏大中、高攀龙、顾大章、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而死。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使东林党蒙上恶名,并将党人贴榜于全国,每榜至少有百余人,凡被列名的,生者削其籍,死者将其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

总体而言,东林党在后期备受迫害,受到世人的同情。东林党希望在国家事务和体制运作过程中处于主要的地位,是近代因素出现后,君王权力日益衰落并被逐渐分解的必然过程,也是民主形式发展史上的必然现象。

你知道“丁卯之役”吗?

“丁卯之役”是中国(明朝)与后金在朝鲜境内进行的一场战争,发生于天启七年(1627年)一月至四月之间,朝鲜方面称这次战争为“丁卯胡乱”。

此役是后金为消灭明朝东江镇毛文龙部,解除南下后顾之忧而准备的,计划乘冬季冰坚,同时在朝鲜人的配合下出动主力围攻东江。但战果不大,因此而迁怒于朝鲜,转而侵略朝鲜北方。明军却以德抱怨,决定援助朝鲜,将后金军赶回鸭绿江北岸。

16世纪末建州女真部崛起于中国东北,努尔哈赤通过一系列的战争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建立后金政权,与明朝对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经过“萨尔浒战役”

之后不久,后金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占领了整个辽东,大有将战火蔓延到山海关内之势。但明朝将领毛文龙于天启元年率一百九十七名勇士取得“镇江大捷”,随后招抚辽民、训练士兵,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外军队,收复金州、旋城等大片土地,并且在后金统治区内“飞书遍投”,希望辽民能奋起反抗。后金后方受到严重的威胁,也使得后金受制于明将毛文龙的军事行动,每次都无法及远。

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极继位。面对明清双方的战略局势,清想先发制敌,遂决定首先攻打毛文龙建立的东江镇,将这一“腹心之大患”扫除,为南下进攻明朝本土做好预先的准备,所以后金将毛文龙作为攻击的主要目标,朝鲜则是顺带的目标。朝鲜受困,天启皇帝认为朝鲜虽然协助后金,但以天朝的气量不应该计较属国的过错,于是就下诏给毛文龙,要求毛文龙不计前嫌,出兵援朝。

这次战役对于明朝方面来说,使得拥有数万骄兵悍将的后金镶蓝旗精锐丧失殆尽,即使用两年的时间来休整也未必能恢复元气,其他参战后金军也多有损失。这是明军与后金交战以来,所取得的最重大胜利,而这又是在明军处于极为艰苦的环境下所取得的,所以更加可贵。

松锦之战发生于何时?

松锦之战是明清之间的一场大战,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二月开始,至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结束,战争经历了三年。这场战争对明清的历史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派遣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辽宁义县),并在此驻扎屯田,不许明朝人耕种。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告了此事。明廷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等人援锦州解围。洪承畴不敢冒进,在宁远驻扎,窥探锦州势态。由于当时明朝财政吃紧,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张速战速决,催洪承畴进军。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率兵向锦州开进,于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命总兵杨国柱率领部下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

后双方在乳峰山战事惨烈,清军失利,几至溃败。

崇祯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皇太极带病急援,日夜兼程500余里,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将松山一带紧紧包围。洪承畴与清军在松山、锦州地区进行决战,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夺取了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明军因粮饷匮乏必须撤回宁远,决定兵分两路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李辅明、马科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失败,不久,粮饷已绝,陷入绝境,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锦州被清军攻陷,总兵邱民仰、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完全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将杏山城垣毁坏,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全部陷落,至此松锦大战结束。松锦大战后,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完全崩溃,山海关的吴三桂部成为明朝在辽东的最后防线。

从此,明朝在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关宁锦防线彻底被摧毁。在这次战役中,虽然明军因为上层指挥的失误而遭遇惨败,但广大明军将士将生死置之度外,英勇抗敌,展现出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令后人钦佩。

魏忠贤与熹宗乳母是何关系?

与熹宗乳母客氏交结,是魏忠贤人生的一大机遇。魏忠贤与客氏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极受宠信,在当时被称为“九千岁”,自己也在民间收养了不少“义子”,如什么“五虎”、“十孩”、“五狗”、“四十孙”等。

魏忠贤是通过太监魏朝的介绍投入王安门下,深得信用。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机。当时皇帝病死。他生前对选侍李氏非常宠爱,要她照料皇长子朱由校。

李选侍是一个恃宠骄妒的人,不许朱由校同他人交谈,想完全控制他。朱由校即位时只有十六岁,李选侍想要继续控制朱由校,让他在乾清宫居住。御史左光斗、给事中杨涟及阁臣刘一憬等都建议移宫,几经争执,李氏最后被迫移居仁寿殿。这一事件称“移宫案”,和万历时的梃击案、泰昌时的红丸案并称“三案”。

“三案”本身对魏忠贤的命运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但一些阁部大臣对“三案”态度暧昧,引发言官们的猛烈抨击,门户之见,朋党之争愈演愈烈,这就给魏忠贤造成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客观环境。而熹宗皇帝因为从小由李选侍抚养,对她有非常依恋之情。官僚们强迫中止了这种关系,这使得皇帝对相关官员产生了反感,而把感情转向其他人,如他的乳母客氏和宦官李进贤等人。

天启初年,有道人宿朝天宫,白天在街上唱歌,歌词大意是:魏忠贤和客氏已是当朝的当权者。这被看作是魏、客当道的谶语。客氏原与魏朝相好,再见到魏忠贤后,便移情于他。熹宗即位,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魏朝与魏忠贤争客氏,其意义不止是争一女子那么简单,而是争宠于熹宗,自然是很激烈,甚至在夜间于宫中都能听到喧闹声。

熹宗也居然过问起此事,他问客氏看中了谁,其他的事由他做主安排。客氏最后选择了魏忠贤。魏忠贤就与客氏合谋,假传旨意将魏朝打发到凤阳,派人在途中将他杀死。

魏忠贤与客氏的暧昧关系不仅对魏忠贤自身的人生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对当时朝政产生极坏的影响。

谁是明宫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

朱常洛是明代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明宫发生的三大疑案都同他相关。万历皇帝并不喜欢这位太子,他的位子曾一度岌岌可危,终于在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就在他即位后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