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建成、元吉和后官妃嫔经常在高祖耳边说世民的坏话,高祖渐渐对世民产生了猜疑。面对不利的局势,秦王和僚属忧惧万分,当即决定发动政变。6月4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一带,射杀了准备入朝的建成和元吉,还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派亲信“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实。三天后,高祖立世民为皇太子,诏令军国庶事一切委太子处决。八月,高祖传位于太子世民,自称太上皇。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
玄武门事变与历史上的其他政变并无二致,没有什么正义性可言,但这一政变却造就了一位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我们又可以说这一政变是积极的,有利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英主,其政绩流传千古。他是在历史上和秦始皇、汉武帝等具有开创性贡献的君王相齐名的皇帝,其本人也成为了后世历代帝王所效法的典范。
唐太宗即位后,考虑到大隋的兴亡带来的教训,便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告诫自己及臣下们。他推崇孟子的“民本”思想,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为此十分留心吏治,在治理国家中从谏如流,唯才是举。
更难得的是唐太宗在人才选拔上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大臣之中,魏徵不仅当过道士,还是旧太子李建成的家臣,曾向李建成议请谋杀太宗;降将尉迟恭在贫贱时期做过铁匠,但都不影响他们受到重用。太宗还鼓励臣下勇于直谏,魏徵谏事二百多件,有时甚至当众批评太宗,太宗对此均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不已,感叹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在全国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力求达到“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效果,使人民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大力奖励学术,曾经大规模地组织文士修订经文和史籍;在长安设立国子监作为教育机构,鼓励四方子弟到来留学。太宗又还屡次开展对外战争,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高昌,使大唐帝国威名远播。太宗还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实际上的国际盟主。
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君臣的不懈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治世:社会秩序空前安定,国界空前开放,贪污现象极少,商业高度发达,史称“贞观之治”。
成语“房谋杜断”是怎么来的?
唐朝初年,唐太宗加大任用能人的力度,善于听从大臣们的意见。有一次他与房玄龄商量事情,房玄龄感慨地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等到杜如晦来到时,立即针对房玄龄的计谋做出决断。他们两人合作十分融洽,人称“房谋杜断”。
房玄龄,唐代名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自幼就博览经史,18岁时在本州考中进士,先后任羽骑尉、隰城尉等职务。隋末时期李渊率兵入关,玄龄在渭北投李世民,多次跟随秦王出征,出谋划策。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的时候,他却尽力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列功臣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升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负责留守京师。
二十二年病逝。
杜如晦(585~630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其祖上为北周、隋显官。唐武德元年(618年)杜如晦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如晦从此经常参与征伐和机要、军国之事的讨论,剖断如流。后来升迁为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以本官进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四年,李世民成立天策府,以如晦为从事郎中。当时李氏弟兄间皇位继承的争夺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图去除李世民的羽翼,便在唐高祖李渊前诋毁世民的幕僚们,杜如晦和房玄龄遭到了斥逐。九年,杜如晦以谋划玄武门之变为功擢拜为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后杜如晦升迁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四年三月卒。
房、杜为相时正值大唐建国不久。二人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制度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同心辅佐太宗治世,后世论及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三千精骑灭突厥”的名将是谁?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元人,唐朝名将。他曾以三千骑兵歼灭东突厥势力的成就而被广为称颂,本人留有兵书《李卫公问对》数卷,在军事史上的名气不亚于《孙子兵法》。
贞观三年十一月,突厥军进扰河西,被肃州(治酒泉,今甘肃酒泉)、甘州(治张掖,今甘肃张掖)守军击败。唐太宗以此为借口,诏命并州都督李绩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率兵共计10余万,各方受李靖调度分6路反击突厥。
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骁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屯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可汗认为李靖之所以敢孤军深入,一定是因为有大量主力随后,仓促决定下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一带。就在此时,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投靠唐朝。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便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李绩大军截击,不多时即大败。颉利又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聚集余众数万以待回复元气。颉利自觉不是唐军对手,就派遣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请降,还表示愿意举国内附。但是在实际上,颉利企图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唐太宗见突厥已降,便派鸿胪卿唐俭等去抚慰突厥,令李靖率兵接应。
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李绩会合,二人认为颉利虽败但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则很难追歼。如今唐俭在突厥,颉利必定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则可将其不战而擒。李靖亲率精骑万名,各备20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军至阴山时,李靖军队遇突厥营帐千余,当即发动攻击,将敌人全部俘虏。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便以为安然无事,对李靖军队未加戒备。初八,李靖派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颉利见状立即逃走。李靖率大军突进,突厥军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10余万。
此战过后,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有效遏制,还对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有力的震慑作用,突厥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为后来的歼灭西突厥创造了机会。
《大唐西域记》是谁写的?
《大唐西域记》作者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缑氏镇)人,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出生,出家后法名玄奘,世人敬称他为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玄奘13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法,后游历成都、荆州(今湖北江陵)、扬州、苏州、相州(今河南安阳)、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遍访名师,被称为佛门的千里驹。随着学业的日益长进,他下决心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取经求法,学习大乘佛经《瑜珈师地论》以满足自己传经布道的需要。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开始西行。途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等地,偷渡玉门关,几天几夜滴水不进、艰难地通过了800里大沙漠,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于当年年底到达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
玄奘沿天山南麓继续西行,历经众多国家后又南行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迦毕试国(今阿富汗贝格拉姆),东行至健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了印度。当时印度小国林立,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玄奘先到达北印度,在那里巡礼佛教圣地,又跋涉数千里进入恒河流域的中印度。中印度是当时全印度的文化中心,也是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地。
玄奘在那烂陀寺留学5年,向当时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认真学习《瑜珈论》等佛经着作,又学习了梵文和印度方言。玄奘历尽全印度所有佛门圣地后,他的学识受到印度僧俗的极大敬重,更加引起了许多国王的景仰,羯若鞠阇国的戒日王亲自召见了玄奘,并下令在国都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吉)举行盛大的法会(学术辩论会)。
两年后,玄奘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唐太宗在洛阳召见了他,敦促他将在西域、印度的所见所闻撰写成书。于是由玄奘口述,由其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于贞观二十年(646)七月完成了。
玄奘此行,行程5万里,历时18年,是一次艰难而又伟大的旅行。他所着的《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当时中国周边各国的风土人情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具有难得的贡献。
“永徽之治”是怎么回事?
“永徽之治”指的是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治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年),前六年号永徽,所以史称“永徽之治”。唐高宗时期,君臣们萧规曹随,一切政事均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
唐高宗(628~683年),汉族人,字为善。贞观二年(628年)出生,卒于弘道元年(683年),享年56岁。唐高宗为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皇位之争。十七年,李承乾谋杀李泰事发,李世民废太子李承乾,改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他就是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唐高宗于次年(650年)改元永徽。
高宗即位初期,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太宗女高阳公主嫁与房玄龄子遗爱,高宗即位,贬房遗爱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参与谋反,不久事发,房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等均被赐死,高宗皇位由此得到巩固。
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时期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绩(徐世绩)、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贤臣共同辅政。他们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永徽之治”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昌盛,唐高宗本人因个性软弱而在历史上声名不佳,但他在“永徽之治”中的表现却是比较出色的。
“三箭定天山”的名将是谁?
薛礼,字仁贵,唐代名将,着名军事家,政治家。他曾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赫赫功勋,其中的“三箭定天山”最为有名,受到历代传诵。
龙朔元年(661年),铁勒侵犯唐朝边境。薛仁贵被任命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讨伐铁勒。出发前的壮行宴上,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当即应命,拉弓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竟然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命人取来坚固的铠甲赏赐给薛仁贵。
龙朔二年(662年),回纥铁勒九姓突厥(九个部落联盟)得知唐军来犯,便聚兵10余万凭借天山(今蒙古杭爱山)的有利地形阻击唐军。当年三月初一,唐军与铁勒交战于天山,铁勒先后派遣几十员大将向薛仁贵挑战,薛仁贵独挑几十人,连发三箭,敌人三员将领中箭落马而亡,敌人见之混乱不已,薛仁贵指挥大军趁势掩杀,自知不敌的敌军几乎全部投降。因为当时铁勒骚扰唐边境达数十年之久,薛仁贵便命令将降兵就地活埋以除后患。作为一名大将军,他是没有权力坑杀这么多人的,这也和唐朝的民族政策相背离。但这是朝廷的指令,在此也不能说薛仁贵嗜杀。薛仁贵胜利之后继续北进,将铁勒九部的首领伪叶护三兄弟生擒。从此之后,回纥九姓突厥衰落.当时世间流传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战争本来是极度艰苦、残忍的,士兵们却能唱着歌回家,这表达了军民将士们的喜悦之情。薛仁贵在这次战役中立了大功,但主将郑仁泰犯的错误导致了这次战争的不完美。铁勒的思结、多览葛等部落主动诚心投降,郑仁泰不但不结纳,反而捕获了对方的家属赏赐给部下,这些部落无奈逃亡。郑仁泰派兵追赶时因为缺乏粮草而损失了许多兵员,薛仁贵还为自己纳了一个妾。一回到朝廷,部队的许多将领都遭到了弹劾,薛仁贵以功抵过,未加追究。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壮举使得对唐边境威胁达数十年的铁勒族不到一个月就马上衰败,建立此种功业的薛仁贵可以说是古代将军中的唯一一位。
“武周代唐”是怎么回事?
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秸号称帝,将国号改“唐”为“周”并定都洛阳,史称“武周”(690~705年),武氏自称圣神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着名事件“武周代唐”。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为争王位陷入内斗,二人最后都被太宗废掉,最终立了仁而无能的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时期唐朝对外接受了新罗之请,灭掉了高句丽和百济并击溃了来援的日本军队,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高宗在太宗晚年就与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即武则天)早有私情,太宗死后武氏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此时高宗的王皇后与萧淑妃陷入内斗,王皇后为了博得高宗欢心,主动向高宗提出接武氏回宫。武氏入宫后,先后用计使高宗废了王皇后及萧淑妃,高宗还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立武氏为皇后。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皇后武氏趁机获取了朝中实权。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将中宗废黜,贬为庐陵王,改立她的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秸号称帝,将国号改“唐”
为“周”并定都洛阳,史称“武周”(690~705年),武氏自称圣神皇帝。武后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由于谥号中的“则天”二字,所以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将她称作为“武则天”,但这个称号并不严谨。
在武周十五年的统治时期,武后对凭借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狄仁杰。武则天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改革科举、发展民生,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沉寂一时的帝国再次焕发出了活力,史学界称赞她的功绩是“政启开元,志宏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