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是正确的,世界就是正确的
■我们可以很忙,但要忙得有价值
■比山高的是人,比路长的是脚
■如果人生是一场赌博,我选择最擅长的赌博方式
■不管事情怎么样,总要保持本色
■不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才做试验
席慕蓉在《青春》中这样回首青春:“命运将它装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过去的青春拙劣也好、仓促也罢,都过去了。将眼光展望未来吧,我们随时可以上路。
愚人因常把成功看得太容易而导致失败,智者因常把成功看得太困难而一事无成。强者知道成功绝非易事,既需要事前的精心谋划,有需要在路上的勇气,激情与智慧。最终,他们成了举起香槟庆贺成功的人。
冰心老人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来之不易,越辉煌的成功越是难度大,你必须利用你全部的才学与能力,调动你所有的潜能,才能更快更好地达到成功的彼岸。
如果人是正确的,世界就是正确的
一位牧师正在考虑明天如何布道,一时找不到好的题目,很着急。他6岁的儿子总是隔一会儿就来敲一次门,要这要那,弄得他心烦意乱。
情急之下,牧师把一本杂志夹页的世界地图撕碎,递给儿子说:“来,我们做个有趣的拼图游戏。你回房间里去,把这张世界地图拼还原,我就给你五美分去买糖吃。”
儿子出去后,牧师把门关上,得意地自言自语:“哈,这下可以清静了。”
话音刚落,儿子又来敲门,并大声地告诉牧师自己已经拼好地图。牧师不相信,跑到儿子房间一看,果然那张撕碎的地图完完整整地摆在地板上。
“怎么这样快?”牧师不解地问儿子。
“是这样,”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有个人头像,人对了,世界自然就对了。”
牧师爱抚着儿子的头若有所悟地说:“说得真好啊,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这就是明天布道的题目!”
当你感到整个世界都在辜负你的时候,当你感到不快乐的时候,当你感到世界都错了的时候,你不妨先问一问自己是否是对的。如果整个世界都在辜负你,那么错的肯定是你,而不是这个世界。你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唯一的办法是改变自己。当你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这个世界时,世界也会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你。
每个人,不管是天赋异秉还是资质平平,不管是出身高贵还是出身贫贱,都应该学会改造自己。“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伟大睿智的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
你想拥有怎样的世界?你想做怎样的人?——一切主动权都在你的手里。
>>失势每因缺德起
当一个人处于众叛亲离、事事不顺的境地时,十有八九是自己在德行上出了大问题。北宋名臣薛居正曾云:“德有失而后势无存也。”意思是德行一旦缺失,良好的局势就不会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语)。
一个人的德行,其实就是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他用正确的态度(高尚的德行)去对待这个世界,那么世界也将会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回报他。反之,你若坑蒙拐骗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不会给你好果子吃。缺德与失势存在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失势者往往看不到“德”的力量和作用,他们有势时不讲操守,不养其德,失势时怨天尤人,不深刻反省自己,这真是很可悲的。重势不重德,是小人的行为;重德不重势,是君子的行为。德在势先,势在德后,如果本末倒置,定会惨败收场。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商人对一个男孩说:“你想找活干吗?”
“当然!”男孩回答。
“但是你必须向我证明你有良好的品德!”
“当然可以!”男孩回答:“我马上就去找曾经雇用过我的老板。”
“那好,你去把他找来吧,我需要和他好好谈谈你的事情。”
但是男孩去了之后,再也没有露面。几天后,商人又遇见了那个男孩,就问男孩怎么没有来找自己。
男孩回答说:“因为我以前的老板同我谈了您的品德。”
人之所以成为人,与动物的很大区别就在于自己的社会性。社会性越强,对人的品德要求就越高。每个人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因为社会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没有品德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社会。品德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无形的约束,有时甚至比法律的约束还有意义。
商人出于自己经商的目的,自然要对自己的雇员提出品德上的要求,可是在别人提出品德要求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对自己的要求。难怪前面故事中的男孩说:“我听以前的老板说起了你的品德。”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潜台词是:这个商人的品德不好!最后的结局肯定是男孩不会去为商人工作。
品德是一个人立世的根基。这个根基深厚而扎实的人,就能在社会上站得更稳、走得更健。一个品德败坏的人,即使权势强盛,也如同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多久。面临失势,人首先应该反省的是:是否是因为自己的品德出了问题而导致的恶果?如果原因出在品德上,要想挽回局势决非一日之功。你唯有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方有东山再起之机会。然而,面临失势,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自己的品德有什么问题,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商人一样,他喜欢用品德的标尺去度量别人,却不愿度量自己。然而,社会对他们品德的认同程度却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白璧无瑕和无可挑剔,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可能有两个:一是他们对自己品德的要求也许并不很高,距离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可能还差得较远;二是他们可能缺乏个人品德的塑造和表现技巧。只有让自己优秀的品德内化为一种原本的动力,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言行充分表现出来,这样的品德才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才会为自己的形象加分升值,增光添彩。
美国加州的“克帕尔饮料开发有限公司”需要招聘员工,有一个叫莫布里的年轻人到这个公司去面试,他在一间空旷的会议室里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不一会儿,有一个相貌平平、衣着朴素的老者进来了。莫布里站了起来。那位老者盯着莫布里看了半天,眼睛一眨也不眨。正在莫布里不知所措的时候,这时老人一把抓住莫布里的手:“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谢你了!上次要不是你,我女儿可能早就没命了。”
“怎么回事?”莫布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上次,在中央公园里,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女儿从湖里救上来的!”
老人肯定地说道。莫布里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他把莫布里错当成他女儿的救命恩人了:“先生,您肯定认错人了!不是我救了您的女儿!”
“是你,就是你,不会错的!”老人又一次肯定地回答。
莫布里面对这个感激不已的老人只能做些无谓的解释:“先生,真的不是我!您说的那个公园我至今还没有去过呢!”
听了这句话,老人松开了手,失望地望着莫布里:“难道我认错人了?”
莫布里深情地安慰老先生说:“先生,别着急,慢慢找,一定可以找到救您女儿的救命恩人的!”
后来,莫布里在这个公司里上班了。有一天,他又遇见了那个老人。莫布里关切地与他打招呼,并询问他:“您女儿的恩人找到了吗?”“没有,我一直没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开了。
莫布里心里很沉重,对旁边的一位司机师傅说起了这件事。不料那司机哈哈大笑:“他可怜吗?他是我们公司的总裁,他女儿落水的故事讲了好多遍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女儿!”
“噢?”莫布里大惑不解,那位司机接着说:“我们总裁就是通过这件事来选用人才的。他说过有德之人才是可塑之才!”
莫布里被录用后,兢兢业业,不久就脱颖而出,成为公司市场开发部经理,一年就为公司赢得了数千万美元的利润。当总裁退休的时候,莫布里继承了总裁的位置,成为美国的财富巨人,家喻户晓。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一个一辈子做有德之人的人,绝对会赢得别人永久的信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这位总裁对录用人才在德行方面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莫布里是一位绝对信守“德”的人才。对那些另有图谋的人来说,本来完全可以利用这位总裁的“稀里糊涂”,给自己贴上“救人英雄”的标签以增加被录用的概率。但莫布里却不这样做,他以德为做人之本,为自己打开人生局面奠定了最稳固的基石,所以他是通过诚信的做人之道换来了成功之本。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像莫布里一样,把“德”字刻在心头,做一、、个令人放心的人,在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中工作,才能敲开成功之门。但就是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总是为利益所驱,常常是见好事就贴上去,见坏事就躲开,把做人之本抛到九霄云外,像老鼠一样,令人生厌。这样的人可以成功一时,但绝不可能永远延续成功的脚步。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记住莫布里的那句话,并把它刻在心头,守住以“德”为准的做人之本,这样你迟早有一天会成为另外一个莫布里。
>>多从自身找原因
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充满了抱怨和愤怒。
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我?
为什么好心没有好报?
为什么别人对我不友好?
为什么我的机会那么少?
为什么一分耕耘换不回一分收获?
为什么,为什么……问了太多的为什么,却很少有人找到真正的答案!
于是,怨天尤人、悲观宿命之类的行为与思想甚上尘嚣:不是我做得不好,而是人心太险恶;不是我付出太少,而是我命中注定劫难难逃。
可以说“埋怨别人”已成为中国人的弊病,“都是你的错”也成了人们掩饰自己错误的习惯性借口。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埋怨别人,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仿佛所有的错误都与自己毫不相干。
平庸的人总是喜欢找外在的种种理由,却不愿意审视自己的问题;他们只看得见别人脸上的灰尘,却看不见自己鼻子上的污点。但强者们却总是在调整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地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与外界和谐的人。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反省与提高,深知只要自己对了,世界就对了。“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曾经告诫他人: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言辞犀利如手术刀的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时候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或许,只有当“都是我的错”成为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时,当我们学会反求诸己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谦卑与平和,外界的很多事情很难让我们冲动得失去理智。可以说,反求诸己是一种智慧,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美德。我相信,倘若每个人都学会了反求诸己,人与人之间的硝烟会少一些,爱心会多一些。
不平之事之所以缠上了自己,大部分的根源在于自己。比如说做生意遭了骗,根源在于自己的轻信;比如考研失利,根源在于自己学业不够精进……治病要找到病源方能对症下药,突破困局也需要通过自省找到导致困局的根源,方能找到突破的途径。
自省也就是指自我反省,通过自我反省,人可以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一个人如果不懂自省,他就看不见自己的问题,更不会有自救的愿望。
从来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从来不犯过去曾犯过的错误的人也是不多见的。暂且不论是不是重复过去曾犯过的错误,就是这种经常反省的精神也是十分可贵的。
宋朝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河豚鱼说》,说的是河里的一条豚鱼,游到一座桥下,撞到桥柱上。它不责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打算绕过桥柱游过去,反而生起气来,恼怒桥柱撞了它。它气得张开两鳃,胀起肚子,漂浮在水面,很长时间一动不动。后来,一只老鹰发现了它,一把抓起了它,转眼间,这条河豚就成了老鹰嘴里的美餐。
这条河豚,自己不小心撞上了桥柱子,却不知道反省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恼怒别人,一错再错,结果丢了自己的性命,实在是自寻死路。
那么,人应该从什么地方反省自己呢?
孔子的弟子曾子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而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告诉我们,每天要三省,从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
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
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知识身体力行。
总之,要通过自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自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机缘,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效用:因为自省所带来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夜以继日的精进态度和前所未有的干劲。
有了自省,才能自己解剖自己,把身上的灰尘抖落在地,还一个干净、清洁的自我。
有了自省,就有了人生的栅栏。既不会被迷雾诱惑,也不会被香风熏倒。
有了自省,才能去伪存真,化堑为路,并不断使自己思想升华,情操净化。
有了自省,我们才会自醒,继而自立与自强!
朋友们,学会自省吧!它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指路明灯!
我们可以很忙,但要忙得有价值
都市的快节奏,让置身其中的人忙得如陀螺般转。随便找个朋友,问他最近怎么样,其回答十有八九是一个字:“忙!”
似乎“忙”已经成了都市人的常态。都市米贵,居住不易。暂时坐稳了房奴与还未做成房奴的人,整天疲于奔命。告别了房奴生涯的人,或许又是车奴、卡奴。纵然已经步入小康的人家,也丝毫不能有所怠懈,为了支付各种费用,很多人搞得自己就像那些蹬着小铁笼子不停转圈的小老鼠一样,无论蹬得多快,多卖力气,到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依然困在笼子里。在忙忙碌碌中,生活被塞满了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不得不为其奔波。
我们可以很忙,但一定要忙得有价值。浑浑噩噩如没头苍蝇似的忙,除了证明活着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最好能够知道,自己每天是为什么而忙碌。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漂浮在海上一只无舵之船随波逐流,船不是触礁,就是搁浅,或者被卷入漩涡原地打转。浑浑噩噩地生活,是许多人陷入人生困局的原因之一——因为,假如你不知道你的方向,那么哪一种风对于你来说都可能是逆风。
在我们的生活中,路标处处可见。每一个路口,每一个街道拐角,路标都在提示着我们,我们到达了哪里,离我们的家、公司、学校还有多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目标,就不可能使生活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也不可能采取任何步骤。如果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
>>人不能没有目标活着
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目标对于成功也是绝对必要的。如果没有空气,就没有人能够生存;如果没有目标,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成功。
维克多·弗兰克尔用事实最贴切地说明了“人不能没有目标地活着”的道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越南行医的精神医科专家弗兰克尔不幸被俘,后来被投入了纳粹集中营。三年中他经历的极其可怕的集中营生活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是为寻求意义而活着。在集中营里他与他的伙伴们被剥夺了一切——家庭、职业、财产、衣服、健康甚至人格。但弗兰克尔却不断地观察着丧失了一切的人们,同时思索着“人活着的目的”这个老生常谈的最透彻的意义。在此期间他曾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残害,然而他仍然不懈地客观地观察着、研究着集中营的看守与囚徒双方的行为。最终他完成《夜与雾》一书。
在此书中,弗兰克尔用极其真实、有力、生动的论据和论点简述了人活着的目的。此书对于世界上一切研究人的行为的学者来说,都是极有价值的。弗兰克尔的理论是在长期的客观观察中产生的,他观察的对象是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即所谓失去生命的人们。在亲身体验的囚徒生活中,他还发觉了弗洛伊德的错误,并且反驳了他。
弗洛伊德说:“人只有在健康的时候,态度和行为才干差万别。而当人们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动物的本能,所以行为变得几乎无以区别。”而弗兰克尔却说:“在集中营中我所见到的人,却完全与之相反。虽然所有的囚徒被抛入完全相同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消沉颓废下去,有的人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他还从实际中悟到,“当一个人确信自己存在的价值时,什么样的饥饿和拷打都能忍受。”而那些没有目的活着的人,都早早地毫无抵抗地死掉了。
在那充满死亡意味的集中营里,弗兰克尔的一位好友曾对他说:“我对人生没有什么期待了。”弗兰克尔否定了这位朋友的悲观人生态度,鼓励他说:“不是你向人生期待什么,是生命期待着你!什么是生命?它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种追求,是对自己生命的贡献。当然,怎样做才能有贡献?自己的追求是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而怎么回答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
有希望的地方就有梦想。
“有了清楚的梦想,加上反复地充实与描画,梦想就能变成目标。”目标经过细致认真的研究,对胜者来说,就可看成行动的计划。胜者认为,当目标完全融于自己的人生时,目标的达成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告诉你如何制定目标
平平安安地过日子是大部分人生活的目标。对此,只需付出每天过日子的必要精力就足够了。这种没目标的生活,不过是以看看电视而虚度生命。每晚时间在虚幻的悲喜剧、推理侦探故事、离奇怪诞影片等电视世界中消耗。夜幕一降,他们就习惯地坐到电视机旁,兴趣盎然地望着一个个画面。殊不知电视明星们正是瞄准了这些人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你有目标吗?如果没有,请静下心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客观情况,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吧。在设定目标时,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首先,奋斗目标有高有低,专业面有宽有窄。在目标选择中是宽一点好,还是窄一点好呢?一般来说,专业面越窄,所需的力量就相对较少。也就是说,用相同的力量对不多的工作对象,专业面越窄的,其作用越大,其成功的几率越高。所以,职业生涯目标的专业面不要过宽,最好是选一个窄一点的题目,把全部身心力量投放进去,比较容易取得成功。
如果专业面需要放宽,起码在开始的时候,要把专业面或主攻点定得较窄些。待突破了一点,取得了经验,积累了知识,再扩大专业面,这样容易成功。
其次,长短配合要恰当。生涯目标是长期的好呢,还是短期的好?简单地说,应该是长短结合。长期目标为人生指明了方向,可鼓舞斗志,防止短期行为。短期目标是实现长期目标的保证,没有短期目标,也就不会有长期目标。特别是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通过短期目标的达成,能体验达到目标的成就感和乐趣,鼓舞自己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再次,就事业目标而论,同一时期目标不宜多。而应集中为一个。目标是追求的对象,你见过同时追逐五只兔子的猎手吗?别说五只,就是两只也追不过来,因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有的人才高气盛,自认为高人一等,同时设下几个目标。我要奉告你,那样的话,可能一只兔子也打不着,二个目标也实现不了。人生目标的追求,也好比人坐凳子一样,一个人同时想坐几个凳子,一会儿坐坐这个,一会儿坐坐那个,换来换去,一不小心,就会从凳子中间掉下去,其结果哪个凳子也没坐稳,也就是说一个目标也没实现。由此可见,要实现人生目标,成就一番事业,须把目标集中到一个焦点上。
当然,这不是说你不能设立多个目标,而是你可以把它们分开设置。具体说,就是一个时期一个目标,拉开时间距离,实现一个目标后,再实现另一个目标。
第四,目标要明确具体。目标就像射击的靶子一样,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比如,从事某一专业,学习哪些知识,达到什么程度,都要明确、具体地确定下来。
如果目标含糊不清,就起不到目标的作用。如有人打算决心干一番事业,具体干什么,不知道,这就等于没有目标。自以为有目标,而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仅起不到目标的作用,还可能造成假象。投入了时间、精力和资金,却起不到实现目标的作用.10年过去了,还是一事无成。
第五,生涯目标要留有余地。要留有余地,就是要留有机动的时间,即便发生某些意外,也有时间和精力机动处理。实现目标的时间安排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在工作的安排上不要刻板,要灵活机动。在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完成时间和做法可以调整变换。
比山高的是人,比路长的是脚
10多年前,汪国真在他的一首小诗《山高路远》中,这样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句诗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而早在200多年前,法国军队的统帅拿破仑就用他的行动,谱写一曲“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壮丽诗篇。当时法国几乎对所有的邻国作战,拿破仑非常迫切地想把军队开进意大利。但是在法国和意大利之间,有一座高山,叫阿尔卑斯山,山顶上覆盖着积雪。
“能越过阿尔卑斯山吗?”拿破仑问。
被派去查看山道的人都摇摇头。其中一个说:“也许可能,但是——”
“别让我再听到这些,”拿破仑说,“向意大利前进!”
人们觉得这种想法非常可笑。一支六万人的军队想翻越没有道路的阿尔卑斯山?但是拿破仑只等看到一切都准备就绪,就下令出发。
大队人马和大炮绵延20英里。当他们来到一处看起来无路可走的陡峭的山地时,吹起了冲锋号。“冲啊!”这时每个人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整个军队继续顺利前进。
不久他们就平安地翻过了阿尔卑斯山。四天后,他们就在意大利的平原上行军了。
据说,身高1米6的矮子拿破仑站在阿尔卑斯山山巅,说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的话:“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接着,他又这样对手下说:“下定决心要取得胜利的人,永远不会说‘不可能’。”
>>把焦点放在如何去做到
威廉·波音曾经是一个经销木材和家具的商人。在他观看了一场飞机特技表演后,迷上了飞机。于是,他决定前往洛杉矶学习飞行技术。但是,他买不起飞机,他的年龄也限制了他成为飞行员的可能,学会驾机技术有什么用呢?看来,要满足驾机遨游长空的愿望,只能自己制造飞机。波音冒出了如此大胆的想法。
通过各方面的学习,波音逐步地了解了飞机的结构和性能。有了一定的准备之后,他开始找人合作,共同制造飞机。
那时候,他们不但没有工厂,甚至连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制造工人也找不到。波音只好动员他那家木材公司的木匠、家具师和仅有的3名钳工进行组装——这简直形同儿戏,飞机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制造出来?
但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真的将飞机制造出来了。这是一架水上飞机,波音亲自驾着它进行试飞,并且取得了成功。波音的信心高涨,他索性将木材公司改成飞机制造公司,专心研制飞机。
威廉·波音虽然曾是著名高校耶鲁大学的学生,但他未毕业就离校了。这个中途辍学从事木材生意的人,居然试图和一些木匠造飞机,真是胆大妄为!然而,正是这个胆大妄为的家伙,成就了波音公司的辉煌巨业。现在,全世界每天都有数千架波音公司生产的飞机在蓝天上翱翔。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威廉·波音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做到任何事,只要我们把焦点放在“如何丢做”,而不是想着“这是办不到的。”
在美国,一次飓风袭击之后,一个叫做巴尔的小镇有12人死亡、上百万元的财产损失。普克特和无线电台的副总裁鲍伯想利用在安大略至魁北克一带的电台帮助小镇上的灾民。鲍伯召集了无线电台所有的行政人员到他的办公室开会。他在黑板上写下3个并列的“3”,然后他说:“你们想如何能用3个小时,在3天中筹到300万好去帮助巴尔的灾民吗?”会场一阵静默。终于有人开口:“谭普尔顿,你太疯狂了,你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鲍伯回答:“等等,我不是问你们……我们‘能不能’或是我们‘应不应该’。我只问你们……‘愿不愿意’。”大家都异口同声说:“我们当然愿意。”于是鲍伯在“3、3、3”下面画了两条路。一边写着“为什么做不到”,另一边写着“如何能做到”。鲍伯在“为什么做不到”的那边画个大叉并说道:“我们没有时间去想为什么做不到,因为那样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集思广益,把一些可行的点子写下来,好让我们能达到目标。现在开始,直到想出办法来才能离开。”又是一阵静默。过了好久,才有人开口:“我们制作一个广播特别节目在全加拿大播放。”鲍伯说:“这是个好点子。”并且随手写下。很快就有人提出异议:“这节目恐怕没办法在全加拿大播放,我们没那么多电台。”这的确是个问题,因为他们只拥有安大略到魁北克的电台。鲍伯反问:“就是没那么多电台才可能,维持原议。”这真是很困难,因为各个电台业务都相互竞争,照常理而言,是很难结合各个电台来一起合作的。忽然有人提议:“我们可以请广播界赫赫有名的哈维·克尔以及劳埃·罗伯森来承包这个节目啊!”……很快就有许多令人惊讶的妙点子陆续出现。讨论后,他们争取到50个电台同意播放这个节目。没有人抢功,只想着能不能为灾民多筹些钱。结果,在三天内短短三个小时的节目里,募捐到了300万。
>>超乎常人的恒心与毅力
成功的人有些什么共同的条件?恒心!大多数成功者只有平常的智慧和能力,可是他们在完成一项工作时,在遭受重大困难时,在工作极其繁重时,却有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
当年宋美玲在称赞张学良将军时曾说道:“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必有超乎常人的抱负。”恒心、毅力都是相对于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和挫折而言的。
任何人在向理想目标挺进的过程中,都难免会遇到各种阻力和重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持之以恒的精神则是最难能可贵的。
所谓“持之以恒”,是做自己命运主宰时,不朝秦暮楚,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不半途而废,不浅尝辄止,不功亏一篑。持之以恒是一种毅力,一种精神。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恒心、才干不能,有才干的失败者多如过江之鲫;天才不能,“天才无报偿”已成为一句俗话;教育不能,被遗弃的教养之士到处充斥着。唯有恒心才能征服一切。
在我们刚上学的时候,教师就告诉我们:坚持就是胜利。并且用很多的例子教诲我们。其中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一个挖井人,他一连挖了几口井,都不能坚持到最后,挖到一半便放弃了,他说:这口井没有水。其实水就在下面,挖井人只是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罢了。
生命犹如一场马拉松竞赛,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你在向事业迈进的旅程中,唯有靠坚定不移的恒心,持续不断的毅力,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如果通往成功的电梯出了故障,请你走楼梯,一步一步上。只要还有楼梯,或是任何梯子,通往你想去的地方,电梯有没有故障都是无关紧要的事了,重要的是你不断地一步一步往上爬。
假使你在途中遇上了麻烦或阻碍,你应该去面对它、解决它,然后再继续前进,这样问题才不会越积越多。同时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其他问题有时也自动消失了。时间能消除许多问题,你只有坚持到底,一个一个来,不要操之过急,只要不放弃。很快地,你就会发现自己有了很大的转变,干劲增强了,自信心也提高了,你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活。
你在前进的时候,一步步向上爬时,千万别对自己说“不”,因为“不”也许导致你决心的动摇,放弃你的目标,从而返下楼梯,前功尽弃。
宋朝诗人杨万里有诗曰:“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人在奋斗的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必然困难重重,也会有种种干扰。这些困难、干扰就像一座座山横亘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是望山止步,还是翻山而行?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福楼拜说得好:“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如果人生是一场赌博,我选择最擅长的赌博方式
舟舟生于1978年,现在已是而立之年,但智商却相当于一个4岁的孩子,属于重度智障人士。他不识字,分不清纸币的面值,弄不明白圆和方,也不会做最简单的加减运算,甚至不知道自己多少岁了。这样的孩子,能干什么呢?
他能当音乐指挥家!当你看到他身穿燕尾服、全神贯注地指挥乐团的潇洒模样时,你一定会被他所折服。只要音乐声起,尤其是他喜爱的几首乐曲响起来时,舟舟就像变了一个人:手臂起落,神采飞扬;刚柔之间,显得自信而优雅。
也许有人会认为舟舟不过是在瞎指挥而已。这个看法是错误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肯定舟舟的音乐才华。2000年在美国的一场演出,由于剧场的限制,乐团的位置完全打乱了,众多的乐器不规则地环绕着舟舟,但舟舟仍然轻松地“驾驭”着庞大的乐队。他的手势令人眼花缭乱,或者随意地向旁边一撩,或者看似无理地在背后一扬,都准确地向每个乐器的所在不同位置发出清晰的指令,整个演奏如行云流水,“金发碧眼”的老美们用雷鸣般的掌声表示了惊叹。
一个人长大以后,要做出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将影响自己的一生,包括幸福、收入与健康。这个选择就是:三百六十行,我将选择哪一行?
我们常常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或者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舟舟智商很低,他的音乐才能是他的父亲无意发觉之后有意开发的。而作为智商正常的我们,毫无疑问都有自己出色的方面。如果你不知道,只是你并没有察觉到而已。
洛克菲勒说过:如果人生是一场赌博,我一定要选择自己擅长的赌博方式。很多成功人士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进行定位。
>>选择决定你的一生
向左走?向右走?……人生的“地图”上,处处是十字路口。你每一个选择都是在为自己种下一颗命运的种子。一步走对了,又一步走对了,无数大大小小的选择走对了,你才能够品尝到成功的甘甜果实。
人的一生,只有一件事不能由自己选择——自己的出身。其他的一切,皆是由自己选择而来。
人生不过是一连串选择的过程,从你早上起来要穿哪一套衣服出门开始,你在选择;中午要去哪里吃饭,你又在选择;女孩子有众多的追求者,在考虑结婚的对象,到底是哪一位男士比较适合自己?要选择;男生找工作时要从多家大企业中选择。以上我所说的选择有大有小,但每日、每月所有的选择累积起来影响了你人生的结果。
一个选择对了,又一个选择对了,不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到最后便产生了成功的结果。一个选择错了,又一个选择错了,不断地做出错误的选择,到最后便产生了失败的结果。若想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我们必须降低错误选择的几率,减少做错误选择的风险。这就必须预先明确你人生中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明确你人生想要的结果是什么——这本身又是一个选择。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未来。要知道,我们的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你的今天是你的昨天决定的,你的明天将由你的今天来决定。
在美国历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的林肯总统,非常重视人生中的选择。他曾说:所谓聪明的人,就在于他懂得如何去选择。林肯本人就是一个懂得如何选择的人,在南北战争一度处于劣势的时候,他仍坚定地选择了“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而斗争”的道路,终于成就了一番丰功伟业。
得益于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而取得辉煌成就的人还有很多,如司马迁、鲁迅、比尔·盖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司马迁在死刑和官刑之间没有选择令男人最为耻辱的官刑并含羞忍辱地活着,假如鲁迅舍不得放弃医学,假如比尔·盖茨选择了拿哈佛的镀金文凭……那些彪炳千秋的辉煌还会由他们来谱写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生成败,源于选择。选择是如此重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又是如此困难:变数太大、诱惑太多、困难太强……然而正是因为做正确选择之难,才会有成功与失败的分野。伟大与平庸之间,常常只差一点点:选择。只有那些迎难而上的勇士与智者,才会从庸人当中脱颖而出。正如伟大佛陀所言:一部分人站在河那边,大部分人站在河这边跑上又跑下。那些在河这边跑上又跑下的人,像动物般被环境制约而不自知,这就仿佛一个人被关在某处,口袋里虽有钥匙,却不会用钥匙开门,因为他们不知道口袋里有钥匙。其实,上天在赋予人类和动物一样的生命和适应环境以求生存的本能之外,还多给了人类一把万能钥匙:运用智慧来选择行动的自由。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人有别于其他生命——人具有自由选择的莫大潜能。
>>经营自己的长处
从推着一辆木制手推车,在香港湾仔码头附近摆小摊,出售自制水饺,到现在的身价上亿、名震亚洲的“水饺皇后”,臧健和走过了太多的艰辛,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她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也曾经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但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与不断奋斗,她终于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1977年深秋,32岁的臧健和辞去了青岛的护士工作,带着两个女儿远赴泰国,投靠比她早去3年的丈夫和他的大家族。然而,到了泰国却发现丈夫听从重男轻女的婆婆的安排,在泰国又娶了一个妻子。
泰国允许一夫多妻,臧健和却不能容许,她带着两个女儿,去了香港。为了养活两个女儿,这位不懂粤语的弱女子几乎做遍了所有香港底层职业。在酒楼做杂工时,臧健和不幸被撞伤而导致腰骨断裂。
四处打工赚钱的日子再也不能过了,重伤痊愈后,臧健和的身体已经吃不消。为了女儿,为了生活,她带着家传的手艺,推着小车,走上了当时为香港交通枢纽的湾仔码头,卖起了她的“北京水饺”。但“北京水饺”只是一个泛称,随着生意的兴隆,有人提醒该给她的水饺取个名称,于是她在小推车“北京水饺”的上面加上了四个字:湾仔码头。
20世纪的最后20年,可谓是香港的黄金时期,炒楼炒股,沸沸腾腾,就是想不发财都难。而这20年,也是臧健和从创业到成功的20年,可为什么在到处都是商机的香港,臧健和却一直紧抱着几元钱一袋饺子的小生意不肯放手呢?
这并非一种倔强的固执,而是臧健和在实践经验中的感悟。当上世纪香港房产股市风起云涌,一夜暴富者层出不穷时,臧健和也不是没想过在金融地产的财富之海中捞一笔。那些年里,她也买过股票,但并没有赚到什么。她买进的时候是80多港元,后来涨到100多港元,经纪人建议她抛,可她却觉得还是等一下再说,结果这一等,反而跌得惨不忍睹。
炒房她也尝试过,但似乎比炒股更不在行。臧健和第一次买楼是1983年,作为自住而购买的。住了11年,30万港元买进300万港元卖出,算是无意中赚了一笔。1994年底她投资买了一套豪华住宅,花了1500万港元,到1997年的时,候它已经升到2500万港元了,但她因为种种原因没卖,结果金融风暴来了,楼市跌到地板。
经过无数次尝试,臧健和渐渐地明白了,既然她会包饺子,就要把包饺子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把它做好,并且自己也有信心、有能力把它做好。别的呢,既然是办不好也想不明白的事,而且还会因分心而影响到自己的水饺生意,那就干脆不做,专心专意地包饺子。
明白了自己的正确选择后,臧健和就不再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后来,臧健和在给香港大学生讲课的时候告诉他们:“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要做比较有把握的事情,但要敢担风险,因为这样的风险是你能承担的。”
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要考虑到自己的特长。聪明的人,总会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因为如果做我们不擅长的事情,就算我们再努力,顶多也就是不会被别人落下太远,但要想出人头地是很难的。而做我们擅长的事,则可以让我们有可能成为那个领域的精英。
连不知道自己多少岁的舟舟都能当优秀的音乐指挥,这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天赋与专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可以称为天才。但只有少数人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并把它充分发挥了出来,他们获得了成功,成为真正的天才。而大多数人直到垂垂暮年也没有发现自己真正适合做些什么。不难想象,每天有多少天才带着他们尚未演奏的人生乐章进入了坟墓!
“认识你自己。”这是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镌刻的一句著名箴言。认识自己的难度远远超过认识世界。要想做成一番事业,我们就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发现自己的长处,对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避免我们盲目地进入一个自己并不适合的领域,或者在一个并不具备任何优势的领域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也无法在所有方面都超过别人。事实上,只要我们能够在某一个方面、甚至仅仅是某一个点上超过别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不断地弥补自己的短处,而是去悉心经营自己的长处。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找到一个最佳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坚持不懈做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不管事情怎么样,总要保持本色
爱默生在《论自信》中这么说:“在每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中,他一定会在某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他必须保持本色。”
玛利亚太太从小就特别敏感而又腼腆。她的身体一直很胖,而她的一张脸使她看起来更胖。玛利亚有一个很古板的母亲,总是将玛利亚打扮得老土而又落伍。这更加加重了玛利亚的自卑感。
长大之后,玛利亚嫁给一个比她大好几岁的男人。她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满了自信。玛利亚尽最大的努力要像他们一样,可是她做不到。他们为了使玛利亚开心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只是令她更退缩到她的“壳”里去。玛利亚变得紧张不安,躲开了所有的朋友,情形坏到她甚至怕听到门铃响。
玛利亚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又怕她的丈夫会发现这一点,所以每次他们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时候,她假装很开心,结果常常做得太过分。事后,玛利亚会为这个难过好几天。最后难过到使她觉得再活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玛利亚开始想自杀。
后来,是什么改变了这个不快乐的女人的生活呢?只是一句随口说出的话。随口说的一句话,改变了玛利亚的整个生活,使她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有一天,她的婆婆正在谈她怎么教育她的几个孩子,婆婆说:“不管事情怎么样,总要要求他们保持本色。”
“保持本色!”就是这句话!在那一刹那间,玛利亚才发现自己之所以那么苦恼,就是因为她一直在试着让自己适合于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模式。玛利亚后来回忆道:“在刹那间我整个改变了。我开始保持本色。我试着研究我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优点,尽我所能去学色彩和服饰知识,尽量以适合我的方式去穿衣服。主动地去交朋友,我参加了一个社团组织——起先是一个很小的社团——他们让我参加活动,使我吓坏了。可是我每一次发言,就增加了一点勇气。今天我所有的快乐,是我从来没有想到可能得到的。在教育我自己的孩子时,我也总是把我从痛苦的经历中所总结的经验教给他们:‘不管事情怎么样,总要保持本色。…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宰相波洛涅斯曾这样说道:“最最重要的是忠于你自己。你只要遵守这一条,剩下的就是等待黑夜与白昼的交替,万物自然地流逝;倘若果真有必要忠于他人,也不过是不得不那样去做。”
>>做人生的本色演员
王宝强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娃,小学没有毕业就去少林寺学武功。他没有帅气的外表以及精湛的演技,傻傻乎乎、大大咧咧、普普通通。为了实现自己的演员梦,他在北影厂的门口蹲候三年。几年后,这个要文化没文化、要外形没外形、要演技没演技的农村娃一夜成名。这不禁引起了很多人的纳闷与不服:王宝强,你究竟凭什么那么红?
在银幕上,长得英俊潇洒或花容月貌的演员,可以成为偶像派而成功。戏路很宽、多才多艺的演员,可以成为演技派而成功。除此以外,还有一类演员,那就是本色演员,像王宝强一样,靠自己的本色表演来成功。从《盲井》中的少年矿工,到《天下无贼》中的傻根,到《暗算》中的瞎子阿炳,到《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再到《集结号》中的姜茂才,王宝强始终走的是一条“傻根”式的本色之路。在很大程度上,王宝强饰演的就是自己,因此他不需要演技也能演得那么自然、贴切。
《暗算》导演柳云龙这样评价王宝强:“从没学过表演的王宝强,身上有那种特别本色的感觉。”《士兵突击》导演康洪雷对王宝强这样说:“成功的最后两级台阶,不是能力、不是学识、不是学历、不是人际关系,恰恰是你生命最原生态的那个东西,是你的本质。”这些评价,都揭示了王宝强的本色与成功之间的密切关系。
“人生如戏”,这是一句老得掉牙的话,代代流传只因话中有真义。在人生的舞台上,什么叫“本色演员”呢?就是确定能扮演的角色符合本我,不用经常戴着面具去迎合事业与生活的需要,甚至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并最多地用到自我习惯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
功成名就的王宝强,在戏里戏外都保持着一贯的憨厚、纯朴与谦卑。2008年7月下旬,王宝强作为嘉宾“老师”,参加了某报《名人堂》的讲堂,讲述自己的励志故事。按以往惯例,嘉宾坐在台上开讲,多少有一点优越感。但王宝强没有,他开口就是“叔叔、阿姨、老师好”,接着就是一脸“傻根”式的笑。王宝强的憨厚只是实话实说,但或许是因为我们身边充斥有太多虚假的语言、华丽的说辞,反而让王氏实话显得很珍贵。在他参与拍摄《李米的猜想》期间,剧组让演员们都不要把剧情透露出去,王宝强牢记在心。在《名人堂》有位观众想让他透露一点影片的内容,是不是在其中演一个反派?会不会颠覆以前的形象?王宝强笑嘻嘻地回了五个字:“他们不让说。”没有常见的外交辞令及那么让人折服的口才,却又是如此让人听后心里熨帖。
在迷离纷乱的社会,保持本色,活出自我变得越来越困难。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遵从自我意愿,充满自信地在他人面前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不必为讨好他人而刻意改变自己,尽力成就一个真实的自我。坦诚待人,以自信的步伐行进在人生路上。
一个真正与时代共舞的人,不会因场合或对象的变化,放弃内在特质而盲目迎合他人。我们应该作为自己出现,不为任何而变。身边有些人,他们总觉不如别人,时常随环境或对象变化改换自己,结果弄得面目全非,苦不堪言。
保持本色,不等于标新立异。甚至明知错了,或具有不良习惯固执不变。保持本色,是保持自己区别于他人独特健康的个性。这种人是真正具有自信心的人,他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会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并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独有的一切。如手势、语言、声调等。
美国素凡石油公司人事部主任保罗曾与六万多个求职者面谈过,并出版一本名为《求职的六种方法》。他说:“求职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能保持本色,不以自己的本来面目示人。他们不能完全坦诚待人,而是给出一些自以为别人想要的面目。显然,这种做法毫无裨益,没有人愿意聘请一个伪君子。”
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卡耐基,曾经准备写一本关于公开演说的书,他希望自己的书是所有同类型中最好的一本。于是,写作过程中,他买了许多这方面的书籍,花了一年的时间把有关概念写进去。到了最后,他才发现自己做了一件傻事。这一堆枯燥乏味冗长繁杂的东西毫无可读性。他把自己那些书丢开,重新开始。他不再试图做其他人的综合体,而是埋头分析自己的方法与技巧,摒弃他人的高谈阔论,完全以自己的经验观察和身份来写作,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
我们应该为自己是这个世上全新的个体而骄傲。应充分利用自然赋予的一切。无论好坏,必须自己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无论好坏,都得在属于你生命的交响乐中演奏自己的“小乐曲”。
演人生的戏与演影视剧一样,分为偶像派、演技派和本色演员。人生的戏要比影视剧长得多,偶像派很快就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凋零。演技派虽然在舞台上游刃有余,但因为经常要戴着假面具做一些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时间一长他自己也会感觉到很累。本色演员则根据自己本色,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他们的日子过得自然而又踏实,也总能干得比较成功。
一个按照自己本色生活的人,即使没有取得一番惊人的成就,我们认为他也是成功的。因为,真正的成功不是在别人的眼里,而是在自己的心中。自己觉得日子过得符合自己的意愿,生活清爽而不别扭,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戴安娜·冯·菲尔斯滕贝格是美国时尚产品设计师,1972年以设计简练的针织紧身衣打入时装界,开创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时尚品牌:DVF;她的DVF工作室不仅设计时装、配饰,还出香水、化妆品和美容书籍;1986年获得纽约市长颁发的自由勋章。20世纪90年代末她出版了个人回忆录,并入选美国时装设计师理事会和美国网络公司董事会。
她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虽然我的童年完美无缺,但我却并不满意,我希望能成为一个成年人,控制自己的生活。所以,当我13岁时母亲建议送我去瑞士寄宿学校,我欣喜若狂。我终于能拥有自己的生活了,可以独立生活。而且,如果幸运的话,也许我还能遇到什么激动人心的事。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到达位于瑞士洛桑的潘兴·库歇学校。接下来的3年我将在这里度过。放下行李说再见之前,我母亲带我到莱芒湖(即日内瓦湖)边的欧奇小镇去饮荼。她谈到生活和爱情,并开始谈论更严肃的事,例如我不久将成为女人而不再是女孩了。她试图谈论性的问题。
我觉得和母亲谈论这类事情很尴尬,但我立即说:“别担忧,我什么都懂。”我母亲笑着说了一段我永远也忘不了,而且后来我也多次重复的话:“请你记住,我们大家都做同样的事情……我们工作,我们吃饭,我们哭泣……不同的是你怎样去做。”
我感谢她,为了她说的这番话,为了她对我的信任,为了她告诉我,重要的是我必须对自己负起责任;如果我这样做了,我的生活就会高于我所做的事,生活取决于我做事的方式。
最近我和瓦尔坦·格雷戈里安相约吃了一顿饭。他是我所崇拜的人物之一,多年前移民来到美国,后来成了一位重要的学者。他曾是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和布朗大学校长,现在是卡内基基金会的主席。我们在一起很愉快,席间我问到他的青年时期。
他告诉我,6岁时他母亲就去世了,住在伊朗山区的大不里士的祖母将他带大。由于战争和疾病,他祖母失去了其他所有的孩子,年迈的她独自将瓦尔坦抚养成人。她告诉瓦尔坦:“孩子,有两件事一定要牢记。第一是命运,那是你无法控制的。第二是你的性格,那可是在你掌握之中的。你可以失去你的美丽,你可以失去你的健康,你可以失去你的财富,但是你决不能失去你的性格,它是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的。”
不管无意或有心,每个人都有掩饰自己的时候。尤其当我们在公共场合中或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时,我们那“表演”的痕迹就愈加明显。一切看似都十分“完满”、“合乎规范”,但个性完全被淹没了。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得到了家人及社会的关怀与关注,我们便拥有了生存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等基本人权。从我们开始受教育起,没有人要求对我们这些恩赐进行回报,或者是对家人、对社会尽什么义务。但是,我们不可能只知尽情享用,当我们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时,必须对家人、对社会尽一定的责任。这就客观地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寻找在这个社会中的立足点,选择奋斗方向,明确奋斗目标。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奋斗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的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事情,解决这些问题,在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的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以本色天性面对,坦然面对身边的人和事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所谓个性就是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历史上凡是有思想的人都是个性十分鲜明,没有个性便没有创造力、没有主见、没有独立的人格,也就不会有深邃的思想。每个人的个性都会有所不同,但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正确地认识、分析自己,扬长避短,将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这将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个性是与生俱来的,虽然在后天可以得到优化和改造,但其内在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
莎士比亚曾说:“你是独一无二的。”这对一个生命本身来说是最高的赞美了。
当贝蒂·福特成为美国第一夫人时,她即以坦诚率直闻名。当那些紧追不舍又唯恐天下不乱的新闻记者问到她对各种问题的观点时,她总是直率而坦诚地给予回答。她也从不隐瞒有关她早期精神崩溃及服用药物、酒精等不光彩的过去。福特夫人这种坦诚的个性赢得了美国人民的爱戴。
教皇保罗八世之所以到处受欢迎,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不会掩饰自己。他身材很肥胖,而且出生于贫苦的农家,但他从不掩饰外貌与出身的缺陷。在他当上教皇后,有一次去探视罗马的一所大监狱,在他祝福那些犯人时,他坦诚地说他这一次到监狱是为了探望他的侄子。很多人认为他是耶稣的化身,原因是他除了知道怎样分享别人的苦乐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从不戴着面具生活。
保持个性就是接受我们现在的样子,包括一切过失、缺点、短处、毛病以及我们的资产与力量,做到自己承受、自己拯救自己。认清那些否定面是属于我们,而不是等于我们,这样的自我接受、自我拯救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很多人总是认为这些否定面等于错误,因而缺乏正确的自我接受的态度。
我们是否曾有过和某人一见面,便不由得心情愉悦,并有和他进一步交谈的动机呢?有些人对他人的交际广泛,感到很不可思议。其实博得人缘的秘密,除了实力这个因素外,还在于一个人是否有吸引他人的魅力。
个人魅力并非一朝一夕便能营造而成,它是由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但最重要是用体谅别人的心去对待他人,如此必能得到众人的欢迎。要达到这个目标,其先决条件就是摘掉面具,保持个性。
人活在世,应能以本色天性面世,展现最真实自然的自己,不去刻意掩饰什么,保持自己的个性特征,做最真实的自己。
不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才做试验
1847年2月11日的黎明,在美国北部著名的五大湖之一伊利湖畔的俄亥俄州米兰镇出生了一个小男孩。孩子生下来头很大,身体却十分瘦小,经营木材生意的父亲十分担心这个排行第七的孩子能否成活。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发明电灯,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
爱迪生7岁时,因父亲经营屋瓦生意亏本而不得不搬家。搬家后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8岁时爱迪生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导致失学。
失学在家的爱迪生,对于生活中各种现象很感兴趣。爱迪生对于自然科学的最早兴趣是在化学方面。10岁时酷爱化学。他收集了二百来个瓶子,并节省每一分钱去购买化学药品装入瓶中。为了弄清楚各种问题,小爱迪生在自家的木棚里开始了他最初的实验。11岁那年,他发出了他的第一份电报。为了赚钱购买化学药品和设备,12岁时他获得在列车上售报的工作,辗转于休伦港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之间。他一边卖报,一边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图书馆看书。14岁时爱迪生他买了一架旧印刷机,利用火车的便利条件,办了一份小报(周刊)——《先驱报》。小报受到欢迎,他也从紧张的工作中增长了才干、知识和经验,并挣了不少钱,得以继续进行化学试验。后来因为在火车上的试验险些酿成火灾,大怒的列车员将爱迪生赶下了火车,那时爱迪生才16岁。
遭受挫折的爱迪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试验,尽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连一个实验室也没有。多年以后,因“发明大王”而享誉全球的他,这样对年轻人说:“不要等有了实验室才去做实验。如果你要等有了实验室才来做实验的话,那么有了实验室你也不会做实验。”
爱迪生于1931年10月18日去世,终年82岁。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打破他持有1093个发明专利权的记录,人们称他为发明之王。1881年是他发明项目的最高纪录年。这一年,他申请立案的发明就有141种,平均每三天就有一种新发明。
>>现在就是行动的时候
克里蒙·斯通是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创始人。斯通在谈到自己的创业历程时曾说:“想成为富翁的人必须相信:自己的命运要由自己来决断,有了决断就必须马上付诸行动,只要你决定做什么事,就一定要有无论怎样都必须去完成的精神。”
“明天”、“下个礼拜”、“以后”、“将来某个时候”或“有一天”等,往往都是“永远做不到”。有很多好计划没有实现,原因在于应该说“我现在就去做,马上开始”的时候,却说“我将来有一天会开始去做”。
例如:人人都认为储蓄是件好事,却不表示人人都会系统地按照储蓄计划去做。许多人都想要储蓄,但只有少数人才能真正做到。
以下是一对年轻夫妇的储蓄经过。毕先生夫妇每个月的收入是3000元,但每个月的开销也要3000元,收支刚好相抵。夫妇俩都很想储蓄,但是往往有一些理由使他们无法开始。如下的话他们说了好几年:“加薪以后马上开始存钱”,“分期付款还清以后就要……”“渡过这次难关以后就要……”“下个月就要……”“明年就要开始存钱”。最后太太刘兰不想再这样拖下去了。她对毕先生说:“你好好想想看,到底要不要存钱?”他说:“当然要啊!但是现在省不下来呀!”刘兰这一次下定了决心。她说:“我们想要存钱已经想了好几年,由于一直认为省不下来才一直没有储蓄,从现在开始要认为我们可以储蓄。我今天看了一个广告说,如果每个月存1000元,15年以后就有18万元,外加6.6元的利息。广告又说:‘先存钱,再花钱’比‘先花钱,再存钱’容易得多。如果你想储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来。就算要靠榨菜和稀饭过到月底,我们也要这么做。”
为了存钱,他们刚开始几个月当然吃了一些苦头;尽量节省,才留出这笔预算。现在,他们却觉得“存钱跟花钱一样好玩。”
如果有个电话应该打,可是自己总是一拖再拖。如果这时那句“现在就去做”从,自己的潜意识里闪出:“快打呀!”这时就应该立刻去打电话。
或者,把闹钟定在早上六点,可是当闹钟响起时,自己却觉得睡意正浓,于是干脆把闹铃关掉,倒头再睡。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会养成习惯。假使脑海中始终提醒自己“现在就去做”,这时就不得不立刻爬起来。
魏先生就因为养成了“现在就去做”的习惯而成为一个多产作家。他绝不让灵感白白溜走,想到一个新意念时,他立刻记下。这种事有时候会在半夜里发生,这时魏先生会立刻开灯,拿起放在床边的纸笔飞快地记下来,然后再继续睡觉。
许多人都有拖延的习惯。因为拖拖拉拉耽误了火车、上班迟到,甚至错过可以改变自己一生的良机。
要记住:“现在”就是行动的时候。
马上行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使他由消极转为积极,使原先可能糟糕透顶的一天变成愉快的一天。
>>“明天”是魔鬼的座右铭
有一句俗话应被所有人铭记,那就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远都不会有时间去做。
与其费尽心思地把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务拖到明天,还不如在今天就想办法把工作做完。而任务拖得越后就越难以完成,做事的态度也就越是勉强。在心情愉快或热情高涨时可以完成的工作,被推迟几天或几个星期后,就会变成苦不堪言的负担。在收到信件时没有马上回复,以后再拣起来回信就不那么容易。
当机立断常常可以避免做事情的拖拉。拖延则通常意味着逃避,其结果往往就是不了了之。做事情就像春天播种一样,如果没有及时地把种子播下去而误了农时,以后就没有合适的播种时间了。无论夏天浇水多么努力,也无法使春天被耽搁的庄稼获得好收成。某颗人造卫星的运转指令即使仅仅晚了一秒发出,它也会使整个卫星运行陷入混乱,后果不可收拾。
“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像现在这样重要,”爱尔兰女作家玛丽·埃奇沃斯说,“不仅如此,没有现在这一刻,任何时间都不会存在。如果一个人没有趁着热情高涨的时候采取果断的行动,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实现这些愿望的机会了。所有的希望都会被淹没在日常琐碎忙碌的生活中,或者会在懒散消沉中流逝。”
后来成为企业家的转业军人吕先生说,他的成功可以归结为“随时做好准备”的积极实干态度。如果不是这一点,即使把他所有的天赋加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正是因为这种个性,我才会在部队里得到提升,”吕先生说,“如果我要在十点钟上岗,九点钟我就做好了准备;从来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因为我而耽搁一分钟。”
当有人问一名颇有名望的女企业家,你怎么能够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承担多种社会职务,她回答说:“我只是从不把今天可以做的事情拖到明天,仅此而已。”
智者从来不会相信所谓的明天,也从来不屑于与那些津津乐道于明天的人们为伍。许多一事无成的人这样说:“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来追求明天,一直都以为明天会给我带来无穷无尽的好处和利益。“
“明天”是魔鬼的座右铭。历史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很多本来智慧超群的人留在他身后的仅仅是没有实现的计划和半途而废的方案。对懒散而无能的人来说,明天是他们最好的搪塞之词。有两句充满智慧的俗语说得很深刻,一句是东方的“趁热打铁”;另一句是西方的“趁阳光灿烂的时候晒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