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句话点醒你的人生
50352800000002

第2章 扬帆在暗礁遍布的人生之河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

■命运负责洗牌,但是玩牌的是我们自己

■成功从“捡砖头”开始

■不要理会那些说风凉话的入

■观音也有不如意,求人不如求自己

■有人在漩涡中看到机会,有人在机会中看到漩涡

■行车最要紧的是懂得刹车

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中国当今的成功人士,就会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我们所想象中的命运宠儿。尹明善少年丧父,青年因言获罪,直到41岁才获得清白。而“谭木匠”谭传华的命运则更悲苦,出身村的他在18岁时被雷管炸掉了右手掌,20多岁时四处流浪,睡过桥洞,因为衣衫褴褛被人当成小偷抓紧了收容所,甚至一度试图以自杀来告别世界。还有青年丧夫,艰难将两个孩子拉扯大的、没有读过一天书的“老干妈”陶华碧……这个名单可以开列浪长。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看准一件有意义的事,尽其心力干去,干一天就不辜负一天的生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的风雨是立世的训喻,生活的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有一句意大利谚语是这样说的:“即使水果成熟前,味道也是苦的。”不经过霜打的柿子,不会变得绵软可口。

英雄莫问出处;路,是人走出来的。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

一个名叫王淑梅东北女孩,高中毕业后来到北京的一家餐馆打工,当服务员,月薪不到一千。从偏僻的乡下来到大都市,王淑梅看什么都觉得很新鲜。有一次,王淑梅看见公园里一群扭秧歌老人。对于扭秧歌,她倒是不觉得新鲜。在东北老家,王淑梅见多了扭秧歌的乡邻。

让王淑梅感到新鲜的是:那帮扭秧歌的老人,秧歌扭得也太“菜”了!

老人为了健身与解闷,大家聚在一起耍耍而已。一般人看到这些没水准的秧歌爱好者,或是无动于衷或是笑笑而已,但王淑梅看到的却是一个“金矿”。王淑梅觉察到了里面的“商机”。

2004年6月,王淑梅辞掉了餐馆的工作,回东北老家系统地学习了扭秧歌。2005年,学会了原汁原味的扭秧歌的她,重新来到了北京。这次,不再是端盘子的餐馆服务员,而是活跃在公园里的扭秧歌教练。很快,有了一定积蓄的王淑梅就开始租用场地进行扭秧歌培训。她不单自己教扭秧歌,还聘请几个在扭秧歌方面很专业的老乡,把自己的扭秧歌培训班做得红红火火,学员中甚至还有不少外国人。

现在,王淑梅已经“款象”初现,不仅有房有车,还在崇文区买了一处废弃的大厂房,准备办一所大型“扭秧歌培训学校”。对于她来说,现状与未来,都是如此的美好。

京城里的老大爷老大娘扭秧歌太“菜”,很多人都看见了、发现了。王淑梅的眼光却与众不同,她不仅看见了事件本身,还看见了这件事中的机会。她不仅仅看到了机会,还想到应该如何去抓住机会。

看到才能想到,想到才能做到。一个人要想将事业做得多大、多好、多精,首先要看他的眼界有多宽、多远、多深。人生需要大视野。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他成就的境界,目之所及的地方,也是他成就的极限。其次,要看他的方法是否正确。思考的路径与方法——也就是“思路”,对出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最终的成功者只属于方法最得当的那些人。

>>眼界要开阔深远

先贤庄子曾经说过一个这样发人深省的故事:

在宋国,曾经有一家人以漂布为生。漂布人将布匹放在染料中染色,再在冷水中漂洗。这样的工作单调乏味并且辛苦。特别是冬天,冰冷的水总是将漂布人的手弄得皲裂,疼痛难忍。但这家人的祖上雀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发明出了一种油膏,冬天涂在手上能够令人的手不生冻疮、皮肤也不会皲裂。正是这个祖传秘方,使这家人世世代代平安地经营着漂布生意。有路人听说这家人有此秘方,提出用100两金子来买他们的秘方。100两金子是一笔巨款,漂布人家非常高兴地答应了。路人买到了秘方后,拿着秘方去南方求见吴王。吴越地处海疆,守卫国土,主要靠水兵。而水兵因为长期与水打交道,在冬天也容易因生冻疮而影响战斗力。吴王听说来者有此秘方,大喜,让其做了吴国的水兵统帅,替吴国练兵。到了冬天,吴越两国发生了水战,吴国的水兵涂了不皴之药,不怕冷,不生冻疮,结果打败了越国,此人因之立了大功,割地封侯。

同样一个不生冻疮、避免手皲裂的药方,有人用100两金子买来后成就了封侯拜将的目标,而发明这个药方的那家人却还是世世代代给人家漂布。由此看来,同样一件东西,人的眼界不同会造成运用不同,运用不同又造成成就的高低。“做大生意人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国外,就能做全世界的生意。”这是大商人胡雪岩曾经说的话。其实何止是做生意,做什么事情都要求视野开阔、目光深远。

一个人视野开阔,能避免走人“漂布人”式逼仄的人生格局,将自己的才干、能力与机遇充分利用。此外,视野开阔的人还能博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亦能知己知彼。那些眼界窄、闭门造车的人,不但学不到新东西,还易增长骄惰之气,易失去良好的机遇。

视野开阔还只是一个成大事者的一面。凡成大事者,眼光莫不深邃远大。平常人认为平常之事,成大事者往往能看出平常外表下所掩盖的机会或危险。

建宁王李琰是唐肃宗的儿子。此人文武双全,深得肃宗的喜欢和军中将士的爱戴。有一回唐军东征,肃宗觉得李琰是兵马大元帅的理想人选,有意让李琰来担任兵马大元帅。

丞相李泌知道后,对肃宗说:“建宁王确实很有才能,无论从文从武上说,这次东征的元帅应当非他莫属,但是有件事您不要忘了,他还有一个哥哥广平王呢。您把全国的主要兵力都由建宁王带走,他又有很高的名望,那广平王会很不舒服的。如果此次东征失利,那也罢了,如果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建宁王和广平王谁轻谁重,天下人都会了然于胸了。”

肃宗摆手道:“先生大可不必为此担心,广平王乃是我的第一皇子,将来立为太子继承帝位是一定的,他不会将一个元帅的位置看得很重的。”

李泌回答:“皇上所言极是,可目前广平王尚未被立为太子,外人也都不知道您的想法。再说,难道只有长子才能立为太子吗?在太子未立之时,元帅之位就为万人所瞩目。在世人眼中,也就是谁当了元帅,谁就最有可能成为太子。假如建宁王当了元帅并在东征中立大功,到了那时,陛下您即使不想让他当太子,建宁王自己也不想当太子,可是,那些随他建功立业的将士们难免会蛊惑他登位?特别是您的封赏若稍有差池,他们更有可能借机实行兵变,拥立建宁王为太子,到时形势所逼,建宁王怎能推却?我朝初年的太宗皇帝和太上皇帝玄宗的例子,不就是前车之鉴吗?”

李泌的一席话,使肃宗恍然大悟,于是下令任广平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挂印东征。

身为丞相的李泌,通过唐初的玄武门事件,很快洞悉到如果任命建宁王为兵马大元帅,将来极可能会引起宫廷政变。他超强的洞察力使得一场潜在的纷争化为无形。

高明的棋手,能以长远的目光来纵观全局棋势,能看出后面许多步棋的走法。当然,“棋艺”的高明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辛勤的练习、观察和思考培养出来的。那些走一步算一步、只看眼前利益的人,若不懂得拓宽与拓深自己的视野,就很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局势中获得机会。

>>思路决定你的出路

“田忌赛马”的典故相信读者都听说过。齐国将军田忌与齐王赛马,并没有多少胜算。但田忌经过谋士点拨,就轻松从齐王那里赢了千金赌注。孙膑的计谋说起来很简单,却非常有效:用下等马对付齐王的上等马,拿上等马对付齐王的中等马,而中等马则用来对付齐王的下等马。三场比赛,每场赌注为千金。田忌输一场赢两场,千两黄金稳落袋中。

明明是一场没有胜算的赌博,只是因为开动脑筋,就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神力。思路,决定了一个人的出路。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总是难免。落榜了、失业了、破产了、生病了、失恋了、离婚了……人有时会因此而陷入绝望。身处似乎找不到出路的境地,只要你善于转换思路,定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麦克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他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以及跟随工作而来的丰厚薪水——他的位置使他的薪水只增不减。但是,另一方面,他非常讨厌他的上司,经过多年的忍受,最近他发觉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在经过慎重思考之后,他决定去猎头公司重新谋一个别的公司高级主管的职位。猎头公司告诉他,以他的条件,再找一个类似的职位并不费劲。

回到家中,麦克把这一切告诉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名教师,那天刚刚教学生如何重新界定问题,也就是把你正在面对的问题换一个角度考虑。把正在面对的问题完全颠倒过来看——不仅要和你以往看这问题的角度不同,也要和其他人看这问题的角度不同。她把上课的内容讲给麦克听,这给了麦克很大启发,一个大胆的创意在他脑中浮现。

第二天,他又来到猎头公司,这次他是请猎头公司替他的上司找工作。不久,他的上司接到了猎头公司打来的电话,请他去其他公司高就。尽管他完全不知道这是他的下属和猎头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正好这位上司对于自己现在的工作也厌倦了,所以没有考虑多久,他就欣然接受了这份新工作。

这件事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上司接受了新的工作,他目前的职位空出来了。麦克申请了这个职位,于是他就坐上了以前他上司的职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麦克本意是想替自己找个新工作,以躲开令自己讨厌的上司。但他的太太教他换个角度想问题,就是替他的上司而不是他自己找一份新的工作,结果,他不仅仍然于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摆脱了令自己烦心的上司,并得到了意外的升迁。

拿破仑·希尔说过:世界上所有的计划、目标和成就,都是经过思考后的产物。你的思考能力,是你唯一能完全控制的,你可以用智慧或愚‘蠢的方式去思考,但无论你如何运用它,它都会显示出一定的力量。

在很多年前的一次欧洲篮球锦标赛上,保加利亚队与捷克斯洛伐克队相遇。当比赛只剩下8秒钟时,保加利亚队以2分优势领先,且拥有发球权,这场比赛对保加利亚队来说已稳操胜券,但是,那次锦标赛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队必须赢6分的净胜球才能取得出线,进人下一轮比赛。可要用仅剩下的8秒钟再赢4分绝非易事。怎么办?

这时,保加利亚队的教练突然请求暂停。当时许多人认为保加利亚队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该队教练即使有回天之力,也很难力挽狂澜。然而等到暂停结束,比赛继续进行时,球场上出现了一件令众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只见保加利亚队拿球的队员突然运球向自己篮下跑去,并迅速起跳投篮,球应声入网。这时,全场观众目瞪口呆,全场比赛结束的时间到了。当裁判员宣布双方打成平局需要加时赛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保加利亚队这一出人意料之举,为自己创造了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加时赛的结果是保加利亚队赢了6分,如愿以偿地出线了。如果保加利亚队坚持以常规方式打完全场比赛,是绝对无法获得真正的胜利的,而往自家篮中投球这一招,颇有以退为进之妙。

鲁迅先生曾经说: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鲁迅先生强调的是“路是人走出来的”。只是,当一个人处在绝路时,是无法等到“走的人多了”、有了路再去沿路突围。路在你自己的脚下。如果你看不到,是因为你的思维断路了、短路了。通往彼岸的路不止一条。大路走不通可以走小路,捷径走不了可以迂回绕行。总之,方法总比问题多。

命运负责洗牌,但是玩牌的是我们自己

对于不如意的现状,不少人喜欢用“命运不济”来安慰自己。如果仅仅只是安慰自己还没什么,问题是他们不仅习惯用此安慰自己,还用此来麻痹自己、放任自己的潦倒与沉沦。命运不好不要紧,试看那些建功立业的成功人士,有几个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有几个不是靠自己后天的努力而一步步走向巅峰的?

现在说起“李嘉诚”三个字,大家都会露出一脸的羡慕之情。大家看到的是李嘉诚今日的风光,却忽略了他少年时的苦难。李嘉诚在回忆自己十几岁时的生活状态时,曾说:“我13岁时父亲得了肺病,我照顾他,后来发现我自己也得了肺病,早上咳血,晚上盗汗,我买来医书,自己看,没有人教我怎么治这种病,我也不告诉任何人,连妈妈都不知道我得了肺病。那时我每天还要安慰父亲,要他有信心,要活下去。父亲去世,我14岁就挑起家庭重担,我肯吃苦,17岁靠我去打工,家里就有了盈余,弟妹们可以念大学,我自己没有机会,只能请家庭教师。当年真的是很苦,一条毛巾又洗脸又洗澡,用上两三年才能换,换的时候旧毛巾握在手里,外面都看不到,毛巾上面只有横竖的纤维,没有毛了。那个时候3个月才能理一次发,剃光头。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也没有向别人借过一毛钱,直到后来开始做生意时,才向人借了四五万块钱。我觉得吃过苦好啊……”

命运负责洗牌,但玩牌的是我们自己。一手好牌不一定就能赢牌,一手坏牌也不一定就输了。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中国当下的成功人士,你会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我们所想象中的命运宠儿。他们现在很风光,未来也很灿烂,但他们的曾经也如同你我一般,有过潦倒、痛苦、挣扎、失败、困惑。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名校的文凭。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抓到一副好牌。

例如生于1938年的尹明善,他41岁前手里的牌可谓糟糕透顶。他的父亲是乡下的一个小地主。因为所谓的成分问题,12岁的尹明善与50多岁的小脚母亲,住在废弃的破烂茅屋里相依为命。13岁时,尹明善开始做行走乡村的货郎。23岁因“反革命”的罪名坐了9个半月牢,后被发配到塑料厂监督劳动。直到41岁,他才结束长达20多年的“牛鬼蛇神”生涯。再看“谭木匠”的创始人谭传华,他的命运也很悲苦,出身农村的他在18岁时被雷管炸掉了右手手掌;20多岁时四处流浪,睡过桥洞,因为衣衫褴褛被人当成小偷抓进了收容所,甚至一度试图以自杀来告别世界。类似抓了“一手坏牌”却打出了水平的人,我们可以列举一串长长的名单:出身贫民窟的“宋兵甲”周星驰、没有读过一天书的“老干妈”陶华碧、踩着烂单车卖水果的张庆杰……

“一个年轻人要能够继承的最丰厚的遗产,莫过于他出生于贫贱之家。”这句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话引人深思。

>>穷且不坠青云之志

“宋兵甲”是谁?“土匪乙”是谁?

这些在影视剧中根本就不重要的角色,以至于编剧在创作剧本时连个具体的名字也懒得为这些角色取。当然,这些不重要的角色由谁来演,也同样不重要。在1983版的《射雕英雄传》中,有一个一出场就死去的角色——宋兵甲,由当时默默无闻的周星驰扮演。

周星驰出生于香港一个贫寒的内地移民家庭,在九龙区的贫民窟长大。这个场景后来成为《功夫》中“猪笼城寨”的原型。周星驰七岁那年,他的父母离异。小周星驰和母亲相依为命,其艰辛可想而知。1982年周星驰在两次落选之后,终于考入TVB无线艺训班,开始了长达七八年的跑龙套生涯,周星驰曾在接受采访时追述昔日的辛酸:“当年混得的确很差劲,有时候不得不为了多赚几十块钱收入,而四处烧香拜佛等候差遣。那时候片场经常是几组戏同时赶工,经常是口令一来马上调换行头转场子。自己为了生计着想,不得不学着很油滑的样子,跟人家插科打诨磨嘴皮,有时候为谋得扮演一个死尸的差事也要浪费一升的口水去争取。这是很无奈的选择,否则又怎么样,难道不成继续受穷?”

出身贫寒、尝遍辛酸与坎坷的“跑龙套”的周星驰,如今已被尊称为中国影坛的喜剧之王。如果你看过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喜剧之王》,就明白一个穷小子要登上闪光的舞台“挑大梁”是何等艰辛。在《喜剧之王》中的周星驰扮演的尹天仇俨然就是成名前历经辛酸的周星驰。尹天仇作为一个被所有人忽略与践踏的跑龙套演员,却成天捧着本《论演员的自我修养》来学习,经常以阿Q的精神重复着这一句话:“其实我是一个演员。”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周星驰的自传,周星驰也承认其中有很多是自己过去的写照。对于自己的人生历程,周星驰曾这样总结:“我的奋斗史,不是独一无二的,社会上比比皆是……像我们这些普通大众,如果不是靠着信念、斗志,怎能做出成绩?”

对于演员来说,剧本就是命运,导演就是“上帝”,周星驰却努力要做自己命运的编剧、自己人生的导演。周星驰曾回忆自己漫长的跑龙套生涯,说自己演的角色“就算一出场就死掉,也要研究死法。”这句话有一点伤感,但更多的是一种不甘心命运安排的呐喊。也许正是其中包含着复杂的情感,在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会触痛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引起震撼、沉思与共鸣。

穷且不坠青云之志。在香港的演艺圈,当今几乎所有在青云上翱翔的人物都有类似周星驰的经历,如成龙、周润发、刘德华等。他们的起点都很低,曾经都是混迹在街头巷尾的无名小卒,只因心中那希望之花永不凋谢,只因那胸中的激情之火从不熄灭,他们一步步爬上了事业的巅峰。

新东方的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也曾经是一个穷小子、土包子。考了三年大学才跳出“农门”。在北大读书五年也是“不堪回首”(其中病休一年)。大学期间,他几乎没有在北大学生经典的“卧谈会”上自信地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没有参加过任何一种学生活动,没有主动交往过女生……在大学师生眼里,俞敏洪曾是北大里“最不应该成功的人”。

2007年,作为成功企业家中的楷模,俞敏洪被央视“赢在中国”栏目组请去当评委。面对那些朝气十足、年轻的创业面孔,俞敏洪作了一个激情澎湃的即兴演讲,将“穷且不坠青云之志”用形象的语言、感性的词汇进行了诠释。我们摘录他的演讲片段,作为本节的结束语——

“……当你是地平线上的一棵小草的时候,你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在遥远的地方就看见你?即使走近你了,别人也可能会不看你,甚至会无意中一脚把你这棵草踩在脚底下。当你想要别人注意你的时候,你就必须变成地平线上的一棵大树。人是可以由草变成树的,因为人的心灵就是种子。你的心灵如果是草的种子,你就永远是一棵被人践踏的小草。如果你的心灵是一棵树的种子,就算被人踩进了泥土里,只要你的心灵是一棵树的种子,你早晚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失意时要像瘦鹅一样

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总统林肯,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可谓历经坎坷。有人曾为林肯做过统计,说他一生只成功过3次,但失败过35次,不过第3次成功使他当上了美国总统。事实也的确如此,最终使他得到命运的第三次垂青,或者说争取到第三次成功的,完全是他的坚强。在他竞选参议员落选的时候,他就说过:“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

岁月的惊涛一浪推一浪,不堪重负的生命要接受多少次的失意与磨难?不停地超越苦难,在屡败之后还能屡战的人,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人。谈到“屡败屡战”这一句话,怎么也绕不过晚清的曾国藩。这个进士出身的文人,于1852年奉命回湘办团练,团练初具规模后的前几年,他唯一做得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只打败仗。从1854年练成水陆师出征,到1860年兵败羊栈岭,曾国藩可谓一败再败,小的败仗不计其数,大的惨败就有四场:1854年湘军初征就在岳州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1855年在江西鄱阳湖全军覆灭,连自己的座船也被抢走;1858年,部将李续宾率部血战三河镇,6000兵勇无一生还,三湘大地处处缟素;1860年,李自成破羊栈岭,曾国藩在60里外的大营中写好遗书、帐悬佩刀,以求一死,好在李自成主动退兵。

就像凤凰从烈火中涅槃,这个被满族大臣们讥笑为“屡战屡败”的常败将军曾国藩,最终用他“屡败屡战”的勇气与决绝,打到南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强者。

倘若我们在失意时浑浑噩噩的、一蹶不振,只会失意又失志,最后终将失去自己的前程。而如果我们沉下心、挺直腰,像弹簧一样收缩自己的高度但积蓄着能量,只等机会出现就能再次崛起。因为有挫折才会奋起,不要因挫折而折断人生奋进的脊梁。

2008年10月15日,在台湾享有“经营之神”盛誉的“台塑”董事长王永庆离开了人世,享年92周岁。王永庆年轻时先是在米店打工,后来靠经营一家米店起步。他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坎坷与挫折。他曾这样说:“人在失意之时,要像瘦鹅一样能忍饥耐饿,锻炼自己的忍耐力,等待机会到来。”在抗战时期,由于粮食不足,王永庆只得让自家的鹅到野外去觅食。一般说来,鹅养了4个月后,就有五六斤重了。可是,当时养的鹅,由于只吃野草,4个月下来仍只有两斤重。等到抗战胜利,粮食危机缓解,瘦鹅有了充足的饲料,居然能在两个月里从两斤重迅速增加到七八斤!究其原因,是因为瘦鹅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力极强,所以只要有东西吃,它们立刻就能肥起来。

有一句意大利谚语:“即使水果成熟前,味道也是苦的。”苦涩的感觉是成长与内心挣扎必然的一部分。我们可能常常这样自语:“为什么是我呢?我已经够努力了,但命运总是与我作对,这太不公平了。”有谁不会有这种感觉呢?然而,如果你任由自己陷于怨恨与绝望,你就永远无法在人格上成熟起来,成长亦无从发生。痛苦的境遇就像是撒落在自我田野上的肥料一样,可以促进自我的成长,自我田野中的禾苗会因为受到耕耘、施肥而能够更茁壮健康地生长。

我们的人性并非一开始就发展得很完善。相反的,它是经过日常生活的竞争和挑战之后才日臻完善的,就像一块铁在铁匠的炉火中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形。面对失意,不能失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成功从“捡砖头”开始

“成功从捡砖头开始!只要有造房子的梦想,没有砖头不要紧,日复一日捡砖头碎瓦,终有一天会有足够的砖头来造心中的房子。”

一上面这句话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说的。我们前面说过,俞敏洪出身农村,从落榜生到企业家楷模的路走得曲折坎坷。俞敏洪成名后,用他一贯的“俞氏”口吻讲过一个故事:在他小时候时,他的农民父亲经常要外出建房子。父亲每次帮别人建完房子,会顺便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乱瓦捡回来,或一块两块,或三块五块。甚至在路上走时发现的砖头或规则的石块,他父亲也会捡起来带回家。一开始俞敏洪不知道父亲这样做的目的。久而久之,直到家的院子里的砖头石块逐渐多了,俞敏洪才隐约开窍。果然,在一个清晨,他父亲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开始左测右量,开沟挖槽,和泥砌墙,用那堆乱砖左拼右凑,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居然拔地而起,干净漂亮地和院子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父亲把本来养在露天到处乱跑的猪和羊赶进小房子,再把院子打扫干净,他家就有了全村人都羡慕的院子和猪舍。

从什么都没有到一块砖头,再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最后变成一间小房子。俞敏洪说这件事经常会在他的脑海里重现,指导与激励自己一点一滴地朝自己的梦想前进。他拥有足够的耐心,去一块一块地捡“砖头”。

他跨越人生中的三条河,就来自于这一指导思想。“第一条河”是他的高考,第一、第二年都没考上,他知道是因为自己的“砖头”没有捡够,第三年他继续拼命“捡砖头”,终于进了北大。“第二条河”是大学期间背单词,枯燥的单词被他一个一个地锲刻在脑海,最后终于背下了两三万个单词,成了一名不错的英语词汇老师。“第三条河”是他创立新东方,从拎个破糨糊桶,在冬夜的大街上骑辆烂单车满街贴“牛皮癣”的培训班起步,他扎扎实实地做事,十几年如一日。每一个细小的进步他就感觉多“捡了一块砖头”,梦想着把新东方这栋“房子”建起来。到现在,新东方已经是一家享有盛誉的上市公司,大厦已经规模宏大了。

>>唯有埋头,才能出头

一个冬天的傍晚,山南的狗熊和山北的兔子在雪地艰难觅食时碰面了。在饥寒交迫中,它们诅咒着残酷现实,并描绘了各自美好的未来。

“再也不能这么过了,”狗熊有气无力地说,“冬天一过,我就要种一亩玉米,到秋天准能收获很多玉米棒子,我把这些玉米棒子挂在山洞里存起来,就不会在来年的冬天再这么狼狈了。”

“再也不能这么过了,”兔子无精打采地说,“冬天一过,我就要种一亩胡萝卜,到秋天准能收获很多胡萝卜,我把这些胡萝卜藏在地窖里存起来,就不会在来年的冬天再这么痛苦了。”

……

又一个冬天到了,山南的狗熊和山北的兔子再次在雪地重逢。狗熊没提种玉米的事,兔子也没说种胡萝卜的事,它们只是礼节性地打了个招呼,便各自四处觅食。原来,狗熊在春天成天在山上忙着采食鲜美的蜂蜜,种玉米的事儿早就被它抛在脑后;兔子在春天倒是下了胡萝卜的种子,但夏天却懒得在太阳下给胡萝卜苗浇水,结果胡萝卜苗全旱死在田里。

狗熊和兔子都想到如何让自己过冬的办法,但要么没有采取实际的行动,要么没能坚持做下去。它们注定又要遭受一次饥寒交迫的煎熬。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狗熊式”与“兔子式”的人。“狗熊式”的人大嚷大叫地要干什么事,但却总不见行动,到头来只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兔子式”的人做事却有始无终,坚持不到最后,令先前的想法与工作毫无意义。

有了好的想法,就要去实践。有道是“万事开头难”,但开头之后坚持下去也特别的困难。开始做一件事情,往往靠的信心和决心;而事情一旦开始,要有始有终就需要靠耐心和恒心了。有的人做事之初信心满满、斗志昂扬,一段时间后就渐渐觉得厌倦,加上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慢慢地就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或干扰中停下了脚步。结果做事情半途而废,行百步者半九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云:“唯有埋头,才能出头。”种子如不经过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它将只是一粒干瘪的种子,而永远不能发芽成长成一株大树。

许多有抱负的人大多忽略了积少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鸣惊人,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自己开始晚的,比自己天资差的,都已经有了可观的收获,他才惊觉到自己在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这时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理想或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丰收,可是忘了辛勤耕耘。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砖一木垒起来的楼房才有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一条成形的道路。

如果将一个人的追求目标比作一座高楼大厦的顶楼,那么一级一级的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层层阶梯。这个比喻浅显易懂,但不少人却忽视了这一循序渐进的“阶梯原则”。高尔基在同青年作家的谈话中说:“开头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人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做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我曾劝一位有才能的文学家暂时不要写长篇,先学写短篇再说,他却回答说:‘不,短篇小说这个形式太困难。’这等于说:制造大炮比制造手枪更简便些。”

高尔基讲的就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建造一幢大楼,要从一砖一瓦开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阶段性目标虽然慢,却始终向上攀登,而每个小目标的胜利总给人鼓舞,使人获得锻炼、增长才干。

台湾作家郭泰所著《智囊100》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捡回家,要看蛹如何羽化成蝴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不忍,心想:“我必须助它一臂之力。”所以,他拿起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但是蝴蝶的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这只蝴蝶注定要拖着笨拙的身子与不能丰满的翅膀爬行一生,永远无法飞翔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事物的成长都有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相反,欲速则不达。

远在半个世纪以前,美国洛杉矶郊区有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他才15岁,却拟了个题为《一生的志愿》的表格,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他把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

当他把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实行。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佐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洛莱兹探险。从这时起,他按计划逐个逐个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49岁时,他已经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这个美国人叫约翰·戈达德。他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前些年,他仍在不辞艰苦地努力实现包括游览长城(第49号)及参观月球(第125号)等目标。

一步一步地前进,一块一块地捡砖头,贵在每天做,难在坚持做。人要耐得住寂寞,才不会因收获不大而心浮气躁,不会为目标尚远而动摇信念。抗得住干扰,顶得住压力,不因灯红酒绿而分心走神,不为冷嘲热讽而犹豫停顿,专心致志、坚定不移。

无论一个人有多聪明,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品质,他就不会在一个群体中脱颖而出,他就不会取得成功。许多人本可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艺术家、教师、律师或医生,但就是因为缺乏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最终一事无成。

坚韧不拔的人从不会停下来想想他到底能不能成功。他唯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前进,如何走得更远,如何接近目标。无论途中有高山、有河流还是有沼泽,他都会去攀登、去穿越。而所有其他方面的考虑,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对于一个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人们知道反对他、打击他都是徒劳的。

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歌德曾这样描述坚持的意义:“不苟且地坚持下去,严厉地鞭策自己继续下去,就是我们之中最微小的人这样去做,也很少不会达到目标。因为坚持的无声力量会随着时间而增长,从而达到无可抗拒的力量。”

>>每天进步一点点

25岁的时候,雷因因失业而挨饿,他白天在马路上乱走,目的只有一个,躲避房东讨债。

一天他在42号街碰到著名歌唱家夏里宾先生。雷因在失业前,曾经采访过他。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夏里宾竟然一眼就认出了他。

“很忙吗?”他问雷因。

雷因含糊地回答了他,他想夏里宾大概看出了他的际遇。

“我住的旅馆在第103号街,跟我一同走过去好不好?”

“走过去?但是,夏里宾先生,60个路口,可不近呢!”

“胡说,”他笑着说,“只有5个街口。”

“……”雷因不解。

“是的,我说的是第6号街的一家射击游艺场。”

这话有些所答非所问,但雷因还是顺从地跟他走了。

“现在,”到达射击场时,夏里宾先生说,“只有11个街口了。”

不多一会,他们到了卡纳奇剧院。

“现在.只有5个街口就到动物园了。”

又走了12个街口,他们在夏里宾先生的旅馆停了下来。奇怪得很,雷因并不觉得怎么疲惫。

夏里宾给他解释为什么不疲惫的理由:

“今天的走路,你可以常常记在心里。、这是生活艺术的一个启示。你与你的目标无论有多么遥远的距离,都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集中在5个街口内的距离,别让那遥远的未来令你烦闷。”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点点星光若连成一片,照样是一个灿烂的星空!

成功是能量聚积到临界度后自然爆发的成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一个人眼界的拓展,学识的提高,能力的长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工作成绩的取得,都是一个持续努力、逐步积累的过程,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总和。每一个重大的成就,都是由一系列小成绩累计而成。如果我们留心那些貌似一鸣惊人者的人生,就会发现他们“惊人”的背后是长时间的、一点一滴的努力与进步,执著的追求。

洛杉矶湖人队的前教练派特·雷利在湖人队最低潮时,告诉球队的12名队员说:“今年我们只要求每人比去年进步1%就好,有没有问题?”球员一听:“才1%,太容易了!”于是,在罚球、抢篮板、助攻、抄截、防守一共五方面每个人都各进步了1%,结果那一年湖人队居然得了冠军,而且是最容易的一年。

不用一次大幅度的进步,一点点就够了。不要小看这一点点,每天小小的改变,积累下来就会有大大的不同。而很多人在一生当中,连这一点进步都不一定做得到。人生的差别就在这每天的一点点之间,如果你每天比别人差一点点,几年下来,就会差一大截。

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诱人的硕果,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地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又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料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朱学勤先生说过一句话: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要想有水滴石穿的威力,就需要连绵不断的毅力。一个人的努力,在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看不见想不到的地方,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从现在开始,在每晚临睡前,你不妨自我反思一下:今天我学到了什么?我有什么做错的事?有什么做对的事?假如明天要得到理想中的结果,有哪些错绝对不能再犯?

反思完这些问题,你就会比昨天进步。无止境的进步,就是你人生不断超越的基础。

你在人生中的各方面也应该照这个方法做,持续不断地每天进步一点,长期坚持下来,你一定会有一个高品质的人生。

不要理会那些说风凉话的人

不要理会那些说风凉话的人——这句话出自于美国花旗集团首席财务官莎莉·库朗契克之口。作为全球商界赫赫有名的女强人,莎莉·库朗契克对于成功有着别样的感悟。

莎莉·库朗契克说自己孩童时期是“那种小孩”:满脸雀斑、戴牙套,而且还是“四眼田鸡”。她若不是少年棒球队的最后人选,也一定是倒数第二。在莎莉的记忆中,有太多伤心往事,例如有一次她终于打到球,兴奋地奔向一垒,半途眼镜掉了,必须折回去捡眼镜,否则将看不清路线。周围的同学肆意地大笑着,莎莉终于控制不住自己而哭了起来。

试图取得同学认可的莎莉,所有的努力似乎都没有用。为此,莎莉的情绪极度消沉。从那次棒球事件后,她成绩从A退步到C。莎莉的妈妈知道莎莉的心事后,用和大人讲话的口吻对她说:不要理会那些取笑你的女孩,她们专门说风凉话,站在旁边批评勇于尝试的人。莎莉相信她妈妈的话,再也不让说风凉话的人干扰她的意志。

汤姆·克鲁斯在出演《壮志凌云》之前,只能在好莱坞扮演一些小角色,有时甚至连一分钱片酬都没有。那些导演拒绝他的理由是:不够英俊、皮肤太黑了、演技太幼稚等。他们用这些看似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断定汤姆·克鲁斯永远也成不了明星。然而.这些话在今天都变成了笑话。

>>当讥讽与嘲弄扑面而来

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群动物举办了一场攀爬艾菲尔铁塔的比赛,看谁先爬上塔顶谁就获胜。很多善于攀爬的动物参加了比赛,更多的动物围着铁塔看比赛,给它们加油。作为比赛的裁判,老鹰早早地飞上塔顶。比赛开始了,所有的动物没有谁相信参赛的动物能够到达塔顶,它们都在议论:“这太难了!它们肯定到不了塔顶!”听到这些话,一只又一只的参赛动物开始泄气了,除了那些情绪高涨的几只还在往上爬。观赛的动物继续喊着:“这个塔太高了!没有谁能爬上顶的!”越来越多的参赛动物退出了比赛,最后只有一只蜗牛还在越爬越高。

最后,那只蜗牛费了很长的时间,终于成为唯一到达塔顶的胜利者。夺冠的蜗牛下来后,得到了很多的掌声。有一只小猴子跑上前去,问蜗牛哪来那么大的毅力爬完全程。谁知道蜗牛一问三不答——原来,这只蜗牛是个聋子。

这个寓言要表达的意思是:不要轻易地被别人的指指点点妨碍了自己前进的脚步。美国人巴士卡利亚小时候,人们常常告诫他,一旦选错行,梦想就不会成真,并告诉他,他永远不可能上大学,劝他把眼光放在比较实际的目标上。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不但上了大学,还拿到了博士学位。当他决定抛弃已有的一份优越的工作去环游世界时,周围人说他最终会为此后悔,并且拿不到终生教职,但是,他还是上了路。结果,回来后他不但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还拿到了终生教职。当他在南加州大学开办“爱的课程”时,人们警告他,他会被当作疯子。但是,他觉得这门课很重要.还是开了。结果,这门课使他改变了一生。他不但在大学中教“爱的课程”,还到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中举办爱的讲座,受到美国公众的欢迎,成为家喻户晓的爱的使者。他说:“每件值得做的事都是一次冒险。怕输就错失冒险的意义。冒险当然会有带来痛苦的可能,可是从来不会去冒险的空虚感更痛苦。”

1987年,周星驰还是在跑龙套中挣扎。这一年,他得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配角:终于在万梓良、郑裕玲主演的《生命之旅》中演上了大配角。虽然还是配角,但有了一个“大”字。在拍剧休息时,心存梦想的周星驰和主角郑裕玲闲谈。谈及自己的前途,周星驰问对方自己是否会走红,结果郑裕玲说了一句:“你不会红。”由于当时周星驰已经被很多人看扁,但这回被人当面说出来,周星驰不伤心是不可能的。一次又一次打击,难道不会心生绝望?周星驰是这样回答的:“我不从绝望的角度看事情。”次年,周星驰主演《霹雳先锋》,一炮走红。

和周星驰一样,当成龙还是陈港生时,且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去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机会。成龙在龙套中一跑就是很多年,他没有任何说话的权力,总之就是导演叫他做什么,他就一定要做什么。有一次,在他拍摄一部古装武侠戏的时候,戏里边剧情要求有三个女人都喜欢他。但是当时担任主角的一位著名女演员,坐在一边跟导演讲风凉话,说:“我怎么会喜欢他?大鼻子、小眼睛,多让人讨厌啊……”一听到这话,成龙的心很受伤,但外表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的讨好模样,不停地鞠躬。一定等着她站起来先走,自己则退后让路后走,一副谦恭的样子。如要哭,也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能哭。

一个生活在底层、却梦想做大事的人,在谦卑做人与勤恳做事时,总是难免受到许多的讥讽与嘲弄。这似乎是一个社会常态,因为一粒种子是没那么容易长大成材的。在你还孱弱时,无数大脚会有意无意将你践踏再践踏。就像俞敏洪所说的:“人们可以踩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也许你会很不服气:为什么要践踏我啊,我是树啊,我是明天的栋梁之材啊。对不起,在你没有长大时,没有人来倾听你、相信你。

后来,成龙混出了一点小名气。那时,他又开始动起了心机:他想要著名的武侠作家古龙给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剧本。当时,古龙的武侠小说非常受大家欢迎,有了他的剧本基本就是票房的保证。古龙是邵氏片场里的常客,成龙为了“讨好”古龙,每天都要陪古龙喝酒。成龙坐在古龙身边,左一句“古大侠”右一句“古大侠”,酒倒是喝得皆大欢喜。等一场又一场的酒喝过后,成龙从别人口里得知古龙说:“我怎么会为他写剧本,我要写,也得找个好看点的啊!”成龙听了,当即躲进了洗手间,七尺男儿终于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一把抱住姜大卫哭成了泪人。

俱往矣!对于那些成功者来说,过去所受到的所有伤痛,都是成功之后最荣耀的勋章。而对于失败者而言,过去的伤常常是一道隐痛。别理那些叽叽喳喳的噪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

>>百万富翁的免疫系统

当你还只是寻梦者时,是不起眼的,就算你有经世之才——但又有几个伯乐呢?所以,你的梦想与追求,在有些人眼里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差不多,都是自不量力,痴人说梦。总是会有人来打击你。一个人打击你,或许没有什么;十个人打击你,有点动摇了吧;百个人打击你呢?

别人劝阻或讥笑你的寻梦,也并非想害你,他们有时是无意甚至是善意。“相信我,你走的那条路行不通,别浪费自己的精力了。”他们会这么说。

根据研究,那些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都有一种有趣的“免疫系统”——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有一种后天获得的对恶意批评者过激言论具有抵抗能力的心理盔甲。这些百万富翁,总是漠视各种批评者和权威人物的负面评价。甚至有些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们说,某些权威人物所作的贬低的评价对于他们最终取得成功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锤炼铸就了他们所需要的抵抗批评的抗体,坚定了他们努力成功的决心。

充满传奇色彩的洛克菲勒,美国的史学家们对他百折不挠的品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洛克菲勒不是一个寻常的人,如果让一个普通人来承受如此尖刻、恶毒的舆论压力,他必然会相当消极,甚至崩溃瓦解,然而洛克菲勒却可以把这些外界的不利影响关在门外,依然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垄断计划中,他不会因受挫而一蹶不振,在洛克菲勒的思想中不存在阻碍他实现理想的丝毫退却。”

对大多数人来说,接受权威人士所给他们的负面评价是最大的打击。许多人失败于智商测试、学习能力测试和其他测试。同时,这些人又愿意接受命运的安排,所以,他们甚至在未达到法定选举年龄之前就已经投降了。对他们来说,差的等级和其他低分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后来在工作上的低效率。但我们的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们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就是不相信那些贬低他们,而且是反复贬低他们的权威人士。有远见、有勇气,有胆量向权威人士、业余批评人士和教育测试中心所给出的负面评价进行挑战。

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与他们如何对待批评者之间存在着联系。关于这一点,那些成功的人士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大多数人要么对批评者不予理会,要么把批评当作一种激发他们取得成功的动力。大多数百万富翁把批评者说成是对他人做出负面评价与预言的人。批评者不像良师益友那样热情地帮助他人实现自我改善,而是热衷于改变他人的目标。事实上,他们似乎是想看到别人的失败,好像他们是以看到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而感到满意。

那些热衷于批评的人曾告诉过百万富翁:

你缺乏最基本的经商才能;

对于一桩新的生意来说,那是我所听到的最笨的想法;

你的本钱不够;

……

在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少一些所谓饱经风霜的老前辈,他们似乎“什么世面都见过”,因此总对我们讲一些不可做这不可做那的理由。你产生了个好主意,一句话还没说完,他就像消防队员灭火般地向你泼冷水。这种人总能记起过去某时曾有个人也产生过类似想法,结果惨遭失败,他们总是极力劝你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以免自寻烦恼。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这种负面的观点,就会早早地从战场上撤退下来。未来的百万富翁不会把这种批评当一回事,实际上他们喜欢用事实来反驳这种可笑的预言,而且负面的评论越是多越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一家大印刷公司的经理曾回忆起他与自己公司一位会计员的一次谈话:这位会计员的理想是要成为公司的审计长,或者创办她自己的公司。因为她连中学都没毕业,而且又是个新移民,因此这个公司经理善意地提醒她:“你的会计能力是不错,这一点我承认,但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受教育程度,把目标定得更加切合实际些。”他的话使她大为光火,于是,她毅然辞职追寻自己的理想。

几年后她成立了一个会计服务社,专为那些小公司和新移民提供服务。现在,她在北加州的会计服务社已发展到了五个办事处。

其实,我们谁也不知道别人的能力限度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如果他们怀有激情和理想,并且能够在困难和障碍面前不屈不挠时,他们的能力限度就很难预料。

“无论做任何事情,开始时,最为重要的是不要让那些总爱唱反调的人破坏了你的理想。”芭芭拉·格罗根指出,“这世界上爱唱反调的人真是太多了,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列举出千条理由,说你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你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实际自己的理想。”

观音也有不如意,人不如求自己

某人正在屋檐下躲雨,恰好看见观音菩萨撑伞路过。这人说:“观音菩萨,请度我一程如何?”观音说:“我走在雨里,你躲在檐下,屋檐下没有雨,你又何需我度你呢?”

这人听到观音菩萨这样说,立刻走出屋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菩萨应该度我了吧?”

观音说:“我还是不能度你!”

“为什么?佛法不是讲普度众生吗?”这人纳闷地问。

观音解释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没有被雨淋,是因为有伞;你被雨淋,是因为没有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

观音说完便走了,那个人在雨中被淋透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菩萨保佑。走进庙里,他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而那个人长得跟观音菩萨一模一样。这人好奇地问:“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菩萨!”这人又问:“那您为何还拜自己呢?”观音菩萨笑着说:“我也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但我知道,自伞自度,自性自度,求人不如求己。”

人生在世,当先自立,方能自强。他人只能帮助你一时,不能帮助你一世。但最终成就你的,只有你自己。一个人要想实现事业和理想,就应该凭借自己的力量与智慧自强不息,以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态度去拼搏,去奋斗,努力挖掘出自己最大的潜力,不断地追求与创造。有一句名对联说得好:“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相反,如果否认了自我,不通过发展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去开拓进取,反而一味地寄希望于他人,就永远无法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也只能受制于人。

>>自立方能自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有《自立歌》,其中有云:“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做。靠人、靠天、靠祖先,不算是好汉。”莫奢望有人让你依靠一辈子,父母难保百年春,丈夫或妻子也未必能永远为你撑起一片天。

有一种植物叫茑,它的身体又细又柔软,自己无法长高,只能沿着其他高大的植物往上爬。慢慢地茑的枝叶茂盛起来,还结了不少红黑的果实。一天,一个过路人见了茑,摘了一个果实吃。

“真甜啊!长得也漂亮!”路人的夸奖让茑听了十分得意。

后来,一个木匠上山砍树。他看了看被茑缠绕的那棵大树说:“这棵树做房梁正好!”

木匠拿出斧头,开始砍树。

“他会连我一起砍断!”茑很害怕。它想离开大树,可是它平时缠得太紧了,现在想离开也做不到了。最后大树倒下了,茑也跟着断了。

有人感叹说:“如果茑能够自己生长,就不会遭到刀劈斧砍的横祸了。”

正像皮萨列夫讲的,“用自己的智慧开拓前程,永远要比通过鞠躬屈膝或者钻营拍马铺下的前程,更牢固,更广阔得多。”一个人唯有自立,方能自强。与其靠别人的施舍,不如靠自己去发愤,只有自己才真正靠得住。成功者很少追随他人。也不为大多数人的意见所左右,他们自己进行思考和创造。他们常常自己制订计划并付诸实施。

不要害怕温室外的风雨。依赖他人,追随他人,按照他人的想法去工作,自然要比自己动脑筋轻松得多。但若事事有人替我们想,替我们做,必定有害于我们事业的成功。要使一个人的力量和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就不能依靠他人,而要依靠自己。主要依靠自己努力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胜利。自立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当一个人挣脱束缚自己的心结,面对真正无限的自我时,他的能力会得到无限的发展。

因此求人不如求已,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变被动为主动、寄希望于自我才是最可靠、最有利的成功法则。

>>独立并非孤立

“求人不如求己”强调的是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只是人作为社会人,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聪明的人总是“善假于人”,而不是“单枪匹马闯天下”。一般而言,大凡古今中外的事业有成者,往往都是团结合作的好手;都是能将他人的聪明才智“集合”起来的高手;都是能将合作者的潜能充分调动、发挥的能手。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设宴款待群臣时很有感慨地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朕不如张良。治国、爱民,萧何能有万全计策,朕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百战百胜,是韩信的专长,朕也甘拜下风。但是,朕懂得与这三位天下人杰合作,所以朕能得到天下。反观项羽,连唯一的贤臣范增都团结不了,这才是他步入垓下逆境的根本原因。”

在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碑上,刻着一首短诗:“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的能力是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他服务的管理机构之中。”洛克菲勒则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

北宋名臣薛居正说:“缺者,人难改也。”意思是人有些缺陷光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弥补的。很难弥补怎么办,目光朝外看,看是否有人能帮助你。现代社会里,谁孤立谁就会失败;失败了还要坚持孤立,那这个人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了。在这个现代社会的大舞台中,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是微不足道的,而善于寻求他人帮助,则是你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因此,当你的事业陷入了停滞时,你不妨问问自己: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我能解决吗?有谁能帮我解决吗?要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寻求别人的帮助,与我们前述的“独立”并不相悖。做人要独立,但不要孤立。独立不是孤立。独立并不是可以标榜自我、与世隔绝;相反,独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你一定不会喜欢一个凡事都来向你问计、需求你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的朋友。同样,别人也不会喜欢你成为很强依赖性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个人的独立为先决条件的。

明智的做法是既依靠自己,潜心修炼,以便能登堂入室;同时又借力他人,厚德载物,聚众人之力,谋个人之大发展。“求己”是关键,是核心力量。借他人之力是为了协助自己,亦是必不可少的支持力量,因为彼此通力合作、同心同德,才能汇聚个人发展的最大“合力”,实现人生真正的腾飞。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你在力所能及时帮助别人,别人在你需要帮助时才会伸出手。这一点,读者不可不明。只有自己在平常要乐于助人,关心他人,才能在需要朋友帮忙时有朋友挺身而出。

有人在漩涡中看到机会,有人在机会中看到漩涡

1838年9月6日早晨,在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兰斯顿灯塔里,一位年轻的女子被尖锐恐惧的呼叫声惊醒。外面正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如注,海浪在怒吼翻滚,凄厉的呼叫声穿越过呼啸的风声与咆哮的海浪声一阵阵地传来,而她的父母却什么也没有听见。通过望远镜,她看见9个弱小的身影,他们正拼命地抓住一艘失事船只漂浮的木板,而船头却悬挂在半英里之外的岩石上。

“我们对此无能为力。”灯塔的看守人威廉姆·达琳望着排山倒海的浪涛与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漩涡,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不,一定会有办法的,想想办法吧。我们必须把他们救出来。”女儿含着泪苦苦地恳求父母。父亲终于动摇了:“好吧,格琳,我就按你的要求去试一试,但我知道这样太冒险。”

随后,一叶小舟如同狂风中飘零的一片羽毛,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颠簸前行,穿过疾风骤雨,钻过惊涛骇浪,躲开巨大漩涡,驶向失事的船只。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一股勇气与力量,格琳与父亲一道,奋力地划着桨在暴风雨中穿行。9个船员最终得救了,他们安全地到达灯塔上。

“愿上帝保佑你,亲爱的姑娘。没想到你这么一位单薄瘦弱的姑娘,却在惊涛骇浪中救了这么多的人。”一位船员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位女英雄,不禁脱口称赞道。她的所作所为让全英国的人都感到无比光荣,她的英雄气概让高贵的君王在她面前也黯然失色了。

茫茫世界风云变幻,漫漫人生沉浮不定,而未来的风景却隐在迷雾中。向那里迸发,有坎坷的山路,也有阴晦的沼泽,深一脚浅一脚,虽然有危险,但这却是在有限的人生中通往成功与幸福的捷径。

有人在机会中看到漩涡,有人在漩涡中看到机会。世界上大多数人却不敢走有漩涡的航道。他们熙来攘往地拥挤在平平安安的大路上,四平八稳地走着,这路虽然平坦安宁,但距离人生最壮丽的风景线却迂回遥远,他们永远也领略不到奇异的风情和壮美的景致;他们平平庸庸、清清淡淡地过了一辈子,直到人生的尽头也没有享受到真正成功的快乐和幸福的滋味。他们只能在拥挤的人群里争食,闹得薄情寡义也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穿上裤子,养活孩子。而这,岂不也是一种风险吗?

而且,这是一种难以逃避的风险,是一种越来越无力改善现状的风险。

所以,生命运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次探险,如果不是主动地迎接风险的挑战,便是被动地等待风险的降临。

所以,康德说,人的心中有一种追求无限和永恒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理性中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冒险。

>>机会来时抓住它

宋太宗时,朝廷发生了“潘杨之案”。“潘杨”指的是潘仁美与杨延昭,一个系开国功臣、堂堂国舅;一个系镇边大帅、世代忠良。这个案子在当时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敢去接,生怕一招不慎,轻者革职流放,重者凌迟处死、株连九族。

当时的晋阳县县令寇准却发现这是一个升迁的好机会,他认为这个案子如果办好,有望升职为南太御史甚至宰相,官运亨通。于是寇准果断地接下“潘杨之案”,并实事求是地公正决断,深得上下的信任与赏识,为自己铺平了升官的道路,直至贵为宰相。

“该出手时就出手”是唱红神州大地的《好汉歌》中的一句歌词。它是梁山英雄好汉们的气魄和胆识的真实写照,令人听了荡气回肠,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房玄龄作为李世民的心腹参谋,比别的文臣武将更具政治眼光,深谋远虑。在唐王朝建立后围绕皇位归谁的政治斗争中,他着力促使李世民下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取得皇位。

当时的情况是:唐高祖李渊的大儿子是李建成,李世民是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皇位的规定,李渊立了李建成为太子,而李世民在长期的作战中,不仅战功显赫,而且手下文武人才济济。所以,唐高祖也给他特殊待遇,加号“天策将军”,位在一切王公之上。李世民的“天策府”可以自署官吏,实际上形成一个独立王国。这必然引起斗争:一方面是李建成对李世民“功高势大”产生了极大疑虑;一方面是李世民在暗中树立私党,蓄势待发。事情终于发展到剑拔弩张的地步。有一天,李世民从太子建成处赴宴回来,食物中毒,“心中阵痛,吐血数升”,这引起李世民及其手下的极大恐慌。

形势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房玄龄深知宫闱斗争的凶残,成则为王,败则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他赶紧同长孙无忌劝说李世民立即下手。他对李世民说:“事情已经十分紧迫了,为了保住江山,应决心大义灭亲。如果再当断不断,便会坐受屠戮。”犹豫不决的李世民终于被说服了。

在政变前夕,李世民命令尉迟敬德将房玄龄、杜如晦化装成道士秘密送进秦王府,细致谋划,然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武装政变中,李建成、李元吉同时被杀。不久,唐高祖李渊自动退位,让给李世民,改元贞观。

时机来到,有的人从漩涡中发现机会,有的人却从机会中发现漩涡。后者容易在把握机会上犹豫徘徊,左顾右盼,不能当机立断,最终遗失良机。

三国时代的袁绍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是名门望族之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被推为盟主。一时间,天下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纷纷投其麾下。那时,他拥有四州之地、数十万大军,帐下谋士如云、战将林立,成为当时北方势力最大的割据者。然而,这样一个人物,最后竟然败在曹操的手下。袁绍的败北,固然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多谋少决”,错过了不可复得的战机。

袁绍第一次发兵讨曹失败,退军河北。这时曹操乘机征伐刘备,许都兵力空虚。谋士田丰劝说袁绍抓住良机,再次攻打许都。

田丰说:“老虎正在捉鹿,熊可以乘机闯进虎穴吃掉虎子。老虎前进捉不到鹿,退又找不到虎子。现在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刘备,国内空虚。将军长戟百万,骑兵千群,径直攻打许都,捣毁曹操的巢穴,百万雄师,从天而降,就像举烈火烧茅草,倾沟水浇火炭,能不成功吗?兵机的变化非常之快,战争的胜利可在战鼓声中获取。曹操得知我们攻下许都,必然丢下刘备,回攻许都。那时,我军占据城内,刘备在外面攻打,反贼曹操的脑袋肯定悬挂在将军您的旗杆上了。反之,失去这个机会,不去攻打许都,使曹操得以归国,休兵不战,休养百姓,积储粮食,招揽人才,加上现在大汉的国运衰微,纲纪不存,曹操利用他的势力,放纵他的贪欲,那必然酿成篡逆的银谋。到了那时,即使有百万兵马攻打他,也无济于事了。”

可惜的是,袁绍对上一次惨败仍心有余悸,居然以儿子有病加以推辞,不许发兵。田丰用拐杖敲着地说:“遇到这样难得的机会,却因为婴儿的缘故失掉了,大势去矣!痛哉!”

>>没有机会怎么办

愚者错过机会,弱者等待机会,智者把握机会,强者创造机会。

汉武帝曾下很大决心,要花很大力量抗击匈奴的侵扰,他要求臣下都要为抗击匈奴尽力,要他们挺身而出、杀敌立功。为此,他大力奖赏了作战有功的卫青、霍去病等人,对临阵怯逃、失节或战败的王恢、狄山、李陵、苏建等,予以严厉的处置。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命卫青、霍去病率50万大军从山西定襄出发打击匈奴。为了鼓舞士气,汉武帝亲自到郎署,那里的数百文官武将一齐跪倒:“愿吾皇万岁、万万岁!”

汉武帝看他们个个精神抖擞,说:“你们都愿意随军出征、冒死杀敌吗?”“愿为陛下效力,肝脑涂地,在所不辞!”数百名文武官员一齐喊道。

汉武帝高兴地点点头,心想部下的士气是多么高啊!可是,就在这时,忽然听见从一个角落里传来了一声低弱的、但十分清楚的老者声音:“小臣年迈体弱,不愿出征!”

汉武帝一愣,左右更是大吃一惊,在这样的气氛下说不肯上阵,这是要处死罪的啊!

汉武帝问:“你是干什么的,叫什么名字?”

那老者白发苍苍,行动蹒跚,走过来向汉武帝叩头:“小臣颜驷年已61岁,江都人氏,从文帝时代就在下署为官了。”

汉武帝迟疑了一下,问道:“卿年逾花甲,为官几十年,为什么得不到提拔、升迁呢?”

老颜驷说:“陛下容禀,恕臣直言,小臣历来想忠贞报国,何尝不希望建立功名。臣已历经三代了,但都不逢时。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年轻,陛下您呢,喜欢提拔、重用少壮之人。可是,臣已经老了,所以三世都不得重用,不是我不图长进,大概是命该如此罢了!”

汉武帝听了颜驷的陈述颇有感触,叹了口气,同情地说:“光阴如水,转眼百年,一个人一生能有多少时光,有贤才不知,知而不重用,以至使你大半生为郎,这都是作入主的疏忽啊!”接着,武帝又说:“颜驷白发皓首,辛劳多年,他不愿随军出征,恕他无罪。”他又转脸对颜驷说:“你这样大年纪,怀志不遇,我命你为会稽都尉,赶快准备赴任吧!”

颜驷年过花甲仍碌碌无为,全因缺少一个施展自己的舞台。值得庆幸的是,他终于在垂暮之年主动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其实,有没有机会,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态度。机会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从天而降,机会也不可能像路标一样,就在前面静静地等着我们。机会具有隐蔽性,是隐藏着的;机会具有潜在性,等待着开发;机会具有选择性,只垂青那些在追求中、捕捉中的人。

这里有一点十分关键:是被动、消极地等待机会,还是主动地去争取机会?等待机会不像等待班车,到点儿车就来,而是要看等待机会的状况如何。是不是碰上了机会,是不是捉住了机会,是不是错失了机会,是不是再也没有了机会,这些都是一种现象。而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否真的在认真地准备着、在刻意地追求着。有许多人看起来好像没有机会、没有前途,但是偏偏就有.天发生了转折,他们便获得了机会。其实,许多成功者都曾有过这样一种经历和体验。

行车最要紧的是懂得刹车

在蛛网似的马路上驾车,蓦地想到开车与人生有许多相似之处。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逆行、闯红灯,否则很容易出交通事故。人生之路也有许多“交通规则”,明的有国家法令和规章制度,暗的有道德规范和操守信念。一招不慎,重则处以重刑,轻则招来指责。

对于一个开车的司机来说,刹车可谓一个至关重要的法宝。刹车及时,有准备地提前刹车,可以避免意外事故。实在不行来个急刹车也是必要的,起码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和灾难。当然,你若有闲情逸致,停车坐爱枫林晚,也别有一番情趣。若没有刹车的习惯,信马由缰,一味地图痛快,小则碰人撞物,重则车毁人亡。人生不可能总是事事顺意,一马平川,遇到障碍和困难,是常有的事。这时,只能慢行或者刹车停下,切不可莽撞。有时遇到险情,绝不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要迅速刹车,调整心态,避免陷入险境而不能自拔。再则,当我们疲惫之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和肩上的担子,歇息修养,赏阅一下人生的风景,絮叨一下温馨的亲情,品味一下好友的情谊,也是很快慰的事。

开车最要紧的是确保安全,在此前提下富有效率地到达目的地,顺便欣赏沿途的美景。人生之旅也是如此,人的一生最要紧的是不出大事,确保平安。而这份确保,在很多时候是缘于及时的一脚“刹车”。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在几年前的一个交流会上,华人首富李嘉诚这样对向他求教的年轻企业家说:“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我从12岁就开始投身社会,到22岁创业时就已经过了十年非常刻苦工作的日子,到今天我已工作60多年了。在香港我看过有些人很容易得以成功,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么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最少一半都是因为贪婪。”

多数人更喜欢锐意进取,却忽略在适当的时候点一下刹车。老子在《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以接受”;知止是自己看到了某个程度,你“虽很想要,但还是拒绝了”。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弘一法师(李叔同)乃一代高僧,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在出家前,他曾为一位朋友写过一幅字——“知止”。他认为自己的这幅字说出了人世间的“一个大道理”。知止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世间万物行止各有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知止”是一种素质、一种境界、一种修养,蕴藏着很大的智慧。

人的贪欲是个无底洞,“得陇望蜀”是普通人的心理常态,能够“得陇”而拒绝“望蜀”,没有大胸怀绝对做不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之所以既不容易“知足”,更难得“知止”,其缘由概因一个“利”字的诱惑。所谓“身后有路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是对那些既不“知足”、更不“知止”者耽于窘境的极好描述。这两句话最为绝妙的地方独在一个“忘”字上。“忘”什么?忘了人生的要义,忘了“既得”的后果,忘了“足”的现状,忘了“止”的理智。人一旦利欲熏心,便会头脑发昏,忘乎所以,因而做出不知止、不知耻的事,像什么反目成仇,忘恩负义,落井下石,挥金如土,鼠目寸光,牢骚满腹,沐猴而冠,寡廉鲜耻,东食西宿,瞒天过海,尽人可夫,爱财如命,投鼠忌器,暗度陈仓,衣冠禽兽,见利忘义,弱肉强食……一个跟头栽进深渊里,再也爬不起来,万劫不复了。庄子说:“鹪鹩栖迟,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是再平常不过的道理。

想起两副著名的对联,一副是二百多年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另一副是国学大师黄永玉的谐联“房屋三间,站也由我,坐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两副对联写得都极传神,但它们表意的境界却稍有差异:黄永玉传达的是一种“知足”的幽默惬意,而郑板桥表达的却是一种“知止”的哲思感悟。

“知止”不是难在不知道,而是难在不舍得,不愿意。知止,是从心灵出发的:心里这么想,付诸行动,才会成为“行为”。知止,不但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也要对“痛苦、烦恼”,懂得说,行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快乐固然短暂,如果不“知止”,痛苦往往随之而至。那些走上绝路自我了断的人,其实也是不了解“知止”。知止功夫做到细微处,一念起来,知止,不被带着走;一念消失了,知止,不动如山。

>>敢于开拓,勇于退出

韩国三星电子的创始人李秉喆,在韩战后的废墟上打造出一个世界一流企业,堪称一个奇迹。三星的成长之路遍布陷阱,之所以没有深陷在失误的泥沼里沉没,完全是因为李秉喆及时退出的勇气与行动。在回顾他辉煌的一生时,李秉喆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事应该有上阵的勇气,也要有及时退出的勇气。”

李秉喆的经营原则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既敢于开拓,又勇于退出。他曾说过:“如果没有100%的把握,那就不要上马。一旦决定某一种项目,就要全力以赴。如果认为没有胜算,那就赶快退出来。”

1973年,三星与日本造船业的巨头H公司合作,在韩国庆尚南道买下150万平方米土地准备建造世界最大规模的造船厂。但当时由于石油危机,世界造船业陷入困境,有的客户甚至放弃订单,要求取消合同。三星一看行情不利,就毅然决定该项目暂时不上马。后来,李秉喆先生回顾说:“如果当时那个造船厂上马,对三星的打击肯定是非常巨大的。做事应该有上阵的勇气,也要有及时退出的勇气。”

李秉喆的这次撤出虽然令自己“脸上无光”,但却避免陷入一场不停地投资却没有多大回报希望的泥潭。李秉酷认为:若不及早撤出,那么大型造船厂将很可能成为三星公司的“滑铁卢”,与其坐等因造船而全军覆没,不如另辟蹊径,别处生花。

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形势大好时,“春风得意马蹄疾”,凭着一股子干劲与闯劲能将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而在形势不好时,却不知道收缩战线准备撤退,直至“弹尽粮绝”,连东山再起的本钱都没有了。

做事必须能屈能伸。只能屈不能伸的人是庸才,只能伸不能屈的是骄兵,都不能真正顺应时势,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无论做什么事,在黎明前的黑暗一定要咬紧牙关挺住。但在实际操作之中,有些事经过仔细分析后,断无“咸鱼翻身”的可能之时,唯有承认现实,选择撤退。因此,“坚持”与“放弃”并不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可以互补的。

有人经营一家餐馆,大半年了还不见起色。原来在餐馆周围虽然有几家大公司,但每个公司都为职工提供午餐,为上夜班的职工提供夜宵,难怪这家餐馆的生意不好做。经过深入调查,他发现这几家公司对办公用品的需求量很大,同时周围还有两所中学、一所小学,文化用品市场巨大,于是,这家餐馆的老板毅然将餐馆改为文化用品商店,虽然这一折腾损失了不少,但没过多久就获得了可观的效益。

在股市搏击中,游戏规则掌握在大户手中,对于中小散户股民来说,赢家大都是在“高处不胜寒”时及时抽身的人,都是在熊市来临之际,及时“忍痛割爱”之人。可见,“善败”者也是善退者。不善败的创业者,一般都对“必败之势”缺乏判断能力,即所谓“败莫大于不知将败”者;其次是,即使已感觉到失败的压力但仍心存侥幸,消极地观望、等待直至重大损失出现。小企业老板要在失败来临之际冷静分析,首先要对市场竞争态势有灵敏的信息渠道并加以判断,能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将要受损的领域和时机;其次是善于快速撤退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即抓住临失败之前的有利时机抢先主动收缩或撤出必败的领域。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先生对此用过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武功高强的人,往回收枪的动作比出枪时还要快。”脱身最早、最快、最彻底的往往也是受损最小的。这些先期脱身的智者,常常会成为下一轮竞争中的赢家。

三十六计有“走为上策”一计,它蕴涵了丰富的屈伸之理。当敌人具有巨大的优势,而我方没有把握胜利的时候,只有投降、和谈与撤退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面的失败,和谈则是失败了一半,而撤退并非失败,且属转为胜利的关键。

应走不走,反受掣肘;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事态严重,该走不走,贻误时机的,必会招致更大的麻烦与危险。

当年西楚霸王战败,在乌江畔自刎收场,并不是他没有退路,只因他曾经破釜沉舟,带领三千江东子弟兵打江山,如今三千子弟兵都无一生还,自感无脸见江东父老,因而以自刎收场。这就是能伸而不能屈的心理缺陷,如能退回江东,或许还有东山再起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