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北朝原来是这样
50070500000029

第29章 河阴之变II:大屠杀如何善后

尔朱荣屠戮群臣的本意是要立威,要杀死一批老人换上亲信,可随着鲜血越流越多,他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

北魏的中央政府在河阴基本上被全部摧毁了。面对唾手而得的洛阳,畅想搭建一个新王朝的美好前景,尔朱荣心想:为什么我不自己当皇帝呢?他的部下已经在高呼:“元氏既灭,尔朱氏兴!”都督高欢公开劝尔朱荣称帝。

尔朱荣决定为自己铸铜像,看看“天意”如何。第一次,没成功;尔朱荣又铸了一次,还是没成功;尔朱荣寄希望于第三次,依然没成功;尔朱荣还是想当皇帝,就铸了第四尊铜像,还是失败了。“难道天意不让我当皇帝?”尔朱荣不甘心,又让平日最信任的阴阳术士占卜吉凶。结果,占辞说:“今时人事未可。”铸铜像不成,占卜又不吉,尔朱荣灰心丧气了。部将贺拔岳于是从容劝谏说,天不亡魏,主公登基还为时尚早,不如先尊立元子攸。

在尔朱荣称帝问题上,以高欢为首的怀朔集团和以贺拔岳为首的武川集团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们虽然都栖身尔朱荣麾下,但都想独霸一方,追逐更大的利益。高欢等人路子野,一直唯恐天下不乱,怂恿尔朱荣登基是想把已经够乱的局势搅和得更乱,方便自己浑水摸鱼。贺拔岳等人走的是中规中矩的路子,希望尔朱荣能平稳发展壮大,自己随着尔朱荣的发达而发达,然后再想独立或者称霸的事情。这两拨人此时就已经暴露出了性格和战略的差异,也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尔朱荣在贺拔岳等人的劝说下,决心退回来,继续当北魏的“忠臣”。贺拔岳趁热打铁,马上指出高欢劝尔朱荣当皇帝,居心叵测,应该杀高欢以谢天下。高欢那一帮伙计和其他将领赶紧替高欢说话:“高欢是个粗人,言语难免不周全。如今四方多事,正是用人的时候,请主公放过高欢这一回,以观后效。”尔朱荣顺水推舟,放过了高欢。

打定主意后,尔朱荣来到元子攸的营帐,“叩首请死”。元子攸自然不会让他死,相反热泪盈眶地扶起尔朱荣,说了很多安慰的话。尔朱荣就再一次自我批判,又说了许多效忠朝廷、死而后已的话。最后,君臣俩皆大欢喜,约定“起驾回宫”。但是,屠杀给元子攸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创伤,难以抚平。在思想上,他和尔朱荣的政治同盟已经终结了。

走到洛阳背面的邙山,尔朱荣看着洛阳城阙,心虚起来。城中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人被杀,笼罩在一篇愁云凄雨之中。悲痛的气场让尔朱荣心怀畏惧,不敢上前。武卫将军泛礼(又一个投靠的禁卫军将领)苦苦相劝,尔朱荣这才答应入城。入城后,尔朱荣及其部队人不卸甲、马不歇脚,连进入宫殿都全副武装、骑马进出——可见他们紧张到了何种程度。

尔朱荣部队怕洛阳官民,洛阳百姓更怕涌进来的胡骑,爆发了大规模的恐慌。大屠杀的消息传来,人们惊骇万分。等到铁骑入城,谣言四起,有的说尔朱荣要迁都晋阳,有的说胡骑要大掠洛阳城,还有的说要强迫洛阳百姓迁往北方,官民人等少数闭门不出,多数人离城而逃。侥幸躲过大屠杀的文武官员更是惊弓之鸟,携家带口地逃亡。那个受到尔朱荣尊重的元顺,事先得到通知留在洛阳,但听说大屠杀后还是吓得离城而逃,在途中被乱军所杀。“洛中草草,犹自不安,死生相怨,人怀异虑。贵室豪家,并宅竞窜。贫夫贱士,襁负争逃。”洛阳城中人口很快只剩下一二成。

元子攸回宫,发现“直卫空虚,官守废旷”,官衙和宫殿里空空如也。皇帝进宫时,只有“值班”的散骑常侍山伟一个人跪拜迎接。

河阴之变的消息传到外地,郢州刺史元显、汝南王元悦、临淮王元彧、北青州刺史元世俊、南荆州刺史元志等宗室吓得魂飞魄散,一溜烟地都向南方的梁朝投降。他们不是携家带口逃往南方,就是割据辖区、率领军队集体倒戈。梁武帝萧衍一下子赚大发了,笑得合不拢嘴。而北魏对南朝的防线全线崩溃,没有成形的防卫可言了。

尔朱荣急需恢复洛阳的秩序、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并镇压北方越燃越旺的起义烈火和南方的梁军的侵扰。大屠杀的善后工作千头万绪,非常繁重!

既然要保存北魏王朝,就要聚集在元子攸的旗帜下,维护朝廷的权威。尔朱荣入洛阳后,在明光殿参拜元子攸,主动就河阴之变请罪,誓言对朝廷没有二心。元子攸当然没有治尔朱荣的罪,拉着他的手说自己从来不起疑心。

接着,尔朱荣调整了中央官员。江阳王元继升为太师、司州牧,居百僚之首;实际负责行政的是尔朱荣的死党元天穆,元天穆还受封上党王。尔朱荣还拉了李延实、杨椿则进入中枢要津,这两人都是元子攸的亲信。此外,北海王元颢之前领兵在河北镇压起义,尔朱荣想继续重用他。不想,元颢已成惊弓之鸟,没几天就弃军南逃,投降萧衍去了。(此后,尔朱荣只好无奈地亲自领兵去镇压河北起义了。)将军长孙稚在南方边界领军,尔朱荣就将南方事务继续委托给他了。

骨干确定后,具体办事的中下级官员比较难找。大屠杀之后,官员缺额实在太多,而大多数幸存者对尔朱荣政权避犹不及,宁愿隐居、出家也不愿出来当官。尔朱荣找不到足够的人选,只好将秀容部落的大批军官任命为京官,填补了河阴屠杀留下的官缺。跟从他起兵的官兵们,无不加官晋爵。尔朱荣又让元子攸下诏,让地方官员访求人才,凡有在德行、文艺、政事任何一方面有所长者都可推荐为官。推荐三人以上的县令、太守、刺史可得奖赏,完不成任务的要降官。如此一来,不少行伍士卒和乡间豪强都被拉上朝堂,暴得高位。“起家为公卿牧守者,不可胜数。”正常的人事制度和升迁、先前的门第才学等等都被抛弃了,世族大家和门阀清流们更加耻于和尔朱荣等人为伍。

元子攸对狗尾续貂、拉人当官的行为很厌恶。一次,尔朱荣举荐了一大批武士担任河南诸州的地方官,元子攸没有批准,闹得双方不太愉快。元天穆劝他说:“大将军有大功,就是将全天下的官属都替换一遍,恐怕陛下也无法违抗。如今,大将军只是推荐数人而已,陛下何必生气?”元子攸想想也对,谁让自己是无权无势的傀儡皇帝呢!

对于河阴的遇害者,尔朱荣大肆追赠死者,对官僚家庭进行安抚。尔朱荣上疏,将无上王追尊帝号,遇害的诸王、刺史都赠三司,其余三品以上官员都追赠尚书令或者尚书仆射,五品以上官员都追赠地方刺史,六品及其以下(包括少数遇难的百姓、仆人)都追赠太守。死者无后的,都允许家族过继,由过继之人袭封官爵。

经过这一方大刀阔斧的整顿,洛阳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北魏国家机器逐渐恢复运转。

洛阳稳定后,尔朱荣返回晋阳,遥控北魏朝政。一方面,他在洛阳还是感到心虚,有危机感;另一方面,河北的葛荣势力迅速膨大,需要尔朱荣倾注全部心力去镇压。

一年前(孝昌三年,527年),葛荣率军攻破信都,围攻邺城。元子攸继位后,葛荣又一次围攻邺城(今河北临漳)。这一次,起义军号称百万,刨除掉其中不少随军移动的流民,有战斗力的将士也有几十万人。

尔朱荣能调动的,只有侯景等部的七千骑兵。他毅然率领这支小部队东进救邺。为了赶速度,尔朱荣下令每人都备副马,两匹马轮着骑,急速向起义军杀去。葛荣侦察到尔朱荣的兵力后,自认为胜券在握,对部下说:“多带长绳,等尔朱荣到了把他们绑起来就行了。”他将百万大军在邺城城下列阵数十里,企图仗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将尔朱荣的部队围歼。可惜,起义军人数太多,列阵范围过大,葛荣事实上并不能指挥全部部队,只能调动少数亲信部队。而起义军缺乏训练,松松垮垮,大敌当前还是乱糟糟的。尔朱荣杀近后,把部队分成若干股,每股几百名骑兵,在山谷间到处扬尘鼓噪,产生马蹄阵阵、尘土飞扬的效果,使起义军弄不清楚敌人到底有多少、将从何处进攻。在气势上,尔朱荣就先胜一筹。他又下令本次作战不以斩杀的敌人首级的多少来计功,只以最后结果论功。秀容骑兵每人带一根棒,见人就打,不准下马斩级,以冲垮起义军为目的,避免起义军发挥出数量优势来。

决战开始了,尔朱荣身先士卒,带头冲入敌阵。侯景领着数千铁骑紧随其后,左冲右突,来往猛击,竟将几十万起义军冲散。起义军乱不成形,葛荣紧急聚拢亲信部队,试图扭转败局。可惜,尔朱荣抢先集中所有骑兵,向葛荣围攻过来。葛荣力不能敌,被侯景生擒。(侯景因此崭露头角,战后被封濮阳郡公,出任定州刺史。)主帅被擒,起义军全线崩溃,全部投降。葛荣被押到洛阳,举办过“献俘仪式”后被斩首。他的死,标志着六镇起义最大的一股烈火被扑灭。元子攸为此改年号为“永安”。

尔朱荣大胜后,又面临着如何处理俘虏的问题。投降的起义军将近一百万人,而尔朱荣的部队只有七千人,不可能看守、不可能杀戮,连押送遣散都成问题。弄不好,俘虏们会再次起义。尔朱荣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先高调下令将起义军就地遣散,任由他们携带亲属、财物四散回家,去处一概不问。于是,百万俘虏们大喜,一朝散尽。他们离邺城越来越远,散得越来越开。暗地里,尔朱荣在百里之外埋伏了官兵,堵住了各条路口。俘虏们络绎不绝而来,来一群被尔朱荣的官兵截一群,集中起来安置。尔朱荣挑选其中的精壮,对原来的首领量才录用,把降兵编入自己军队。尔朱荣成功地解决了俘虏难题,还几何倍数地壮大了部队。

浩浩荡荡的降兵队伍中,就有宇文泰。宇文泰正好二十出头,身材健壮,属于优质兵源。尔朱荣将他们带回老巢晋阳,编入骨干队伍。巧合的是,宇文泰被编入贺拔岳的麾下。宇文、贺拔两户武川的旧交,经过几年的颠沛流离,又奇迹般地会合在一起了。

北方刚安定了一些,南方又裂开了一个大窟窿。北魏宗室汝南王元悦、北海王元颢、临淮王元彧和部分大臣投降梁朝后,梁朝决定以敌制敌,扶植这些人回北方“复国”——当然是梁朝的藩属国。邺城大战后的第二个月,梁武帝萧衍以北海王元颢为魏王,派将军陈庆之护送他北伐争夺北方。第二年(529年),梁朝军队在中原腹地连战连捷,四月元颢在睢阳城南称帝,五月梁军攻克洛阳东部重镇荥阳,元子攸慌忙渡过黄河逃到上党,洛阳随即被元颢占领。元颢进入洛阳,改元建武。(将军费穆投降元颢。元颢等人对河阴之变耿耿于怀,认定费穆是始作俑者,难辞其咎,派人诘问后将他杀死。)局势万分危急了,尔朱荣果断到上党勤王,劝说元子攸摆出返往洛阳的姿态。尔朱荣在十几天时间里聚集军队,在黄河北岸对梁军构成巨大压力。黄河决战,尔朱荣战胜梁朝军队。元颢被迫逃亡,在临颍被县卒江丰斩首。元子攸重新回到洛阳。尔朱荣又树立了“再造朝廷”的大功。

关东基本安定后,尔朱荣着眼尚在沸腾的关中。尔朱荣任命侄子尔朱天光为统帅,以贺拔岳为左大都督,侯莫陈悦为右大都督西进讨伐万俟丑奴。时任步兵校尉的宇文泰跟随贺拔岳进入关中。尔朱天光等人很快清剿了万俟丑奴起义。尔朱天光留镇关中,贺拔岳和侯莫陈悦则分别做了泾州刺史和渭州刺史。宇文泰因为奋勇杀敌军功不小,升为征西将军,代理原州事务。

随着一连串的胜利接踵而来,尔朱荣牢固控制了北魏政权。镇压了葛荣起义后,元子攸封尔朱荣为大丞相、太师、太原王,封邑由二万户增加到十万户。打退梁军后,元子攸加封他为天柱大将军,封邑又增至二十万户。尔朱荣依旧盘踞在晋阳,不时派人往来洛阳联络。每次尔朱荣的使节到洛阳,不论身份贵贱,朝廷权贵见之莫不倾靡。尔朱荣的权势达到顶峰。

尔朱荣篡国称帝的心思又萌芽了。但北魏内乱不断,民怨沸腾,限制了尔朱荣篡位野心的实现。尔朱荣在战场上连战连捷,在内政和经济建设上却罕有建树。北魏经受多年战乱,急需休养生息。但尔朱荣一味穷兵黩武,不事生产,弄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他又专横跋扈,任人唯亲。其弟尔朱仲远坐镇徐州,在东南一带作恶多端,杀人如麻。为了捞取不义之财,尔朱仲远常常诬陷达官显贵和豪门大族谋反,横加残害。他抄没他人府邸,将男子杀害后投入河流,将家产占为己有。因此家破人亡的人家,不可胜数。徐州百姓和地方官恨他入骨,将他比做豺狼。尔朱家的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横行不法,鱼肉百姓,干扰朝政。久经动乱的北方大地,黑暗非但没有散去,反而更重更深了。军事上的辉煌并没有转化为崇高的声望,尔朱荣权势是稳固了,声望却依旧在低位徘徊。

想必尔朱荣自己也明白实情,所以迟迟没有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