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胡太后第二次临朝后,和儿子元诩的关系很快恶化。元诩年纪越来越大,不甘心做有名无实的君主,又对母亲淫乱宫廷很厌恶。他想培养亲信,可胡太后不希望儿子有所作为,找个机会将儿子的亲信都杀死了。母子俩的关系越来越坏。
武泰元年(528年),元诩的妃子生下一个女儿。胡太后竟然宣称生了一位皇子,还大赦天下——元诩没有儿子,胡太后可能迫切想要一个皇孙。元诩那时已经19岁了,对母后伤害帝国的种种行径痛心疾首。现在,他再也不能忍受了。元诩计划驱逐朝廷中的奸佞,限制母亲。可是环顾朝廷,元诩都没有可以信任的大臣。缺乏经验的元诩竟然选择引进外藩将领来清除母亲的势力。
被选中的外藩将领就是晋阳的大将尔朱荣。如前所述,尔朱荣是在镇压六镇起义过程中崛起的地方实力派。经过两三年的征战,尔朱荣基本扑灭了今山西地区的起义烈焰,成为黄河以北最强大的,尚且忠于朝廷的地方势力。尔朱荣的军队人数不满一万人,但能骑善射,又有高欢、贺拔兄弟等干将指挥,真可谓是“精兵强将”。胡太后对他有所忌惮,虽然任命他为大都督,但把他的力量局限在山西地区。尔朱荣上表,主动要求去河北镇压六镇起义,胡太后就没有答应——这一点可能让元诩觉得尔朱荣会站在自己一边。而接到元诩向洛阳进兵的密令后,尔朱荣马上整军南下。就在尔朱荣大军到达上党时,元诩却犹豫起来,命令他就地驻扎。
元诩优柔寡断之间,消息早已经泄露。胡太后联合情夫,残忍地将亲生儿子元诩毒死。可是,胡太后他们事情干得太不严密,皇帝暴亡,朝野都知道是谁干的。胡太后此举不仅残忍,也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她执掌朝政的法律依据就是因为她是皇帝的生母。元诩死时尚未生育儿子。这就为胡太后继续执掌朝政设置了障碍。按理,元诩死后,不久前向天下宣布是王子的女儿应该即位为新皇帝。事到如今,胡太后不得不宣布所谓皇子其实并不存在,而是女儿身。她选择元诩的侄子、年仅3岁的元钊为新皇帝,想平息来自北方的进攻。胡太后将尔朱荣想得太简单了。尔朱荣早在起兵之时,就想做第二个董卓了。皇帝的死只是给他提供了绝好的借口而已。他根本就不承认洛阳的新政府,反而通告天下要追查元诩的死因。
尔朱荣的精兵很快逼近黄河北岸,洛阳掌权的徐纥等人并不以为意,认为:“尔朱荣是马邑小胡,人才卑劣,自不量力来冒犯天颜,简直是自取灭亡。我们只要发动禁卫将士,就足以一战。尔朱荣不远千里挥兵南下,兵老师弊,我们不用做什么准备,以逸待劳就能打败他们。”尔朱荣率领几千人的部队长途征战,的确让人觉得不太靠谱。胡太后采纳了情夫的意见,派遣黄门侍郎李神轨为大都督;派遣郑俨的族兄弟郑季明、郑先护二人驻守黄河河桥;派遣武卫将军费穆驻守黄河渡口小平津,采取守势。
尔朱荣想做董卓第二,却比董卓有头脑得多。他深知,要想在政坛上有大作为,政治永远比军事重要。四月十一日,尔朱荣在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拥立元诩的叔叔、长乐王元子攸登基称帝,和洛阳的元钊对峙。这是一招好棋,一下子让尔朱荣从叛乱者跃升为“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正义之师。
早在起兵之初,尔朱荣就开始物色政治上的盟友。他派侄子尔朱天光潜入洛阳。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在朝中任直阁将军。直阁将军属于近卫军官。胡太后竟然让尔朱荣的堂弟在朝堂之上,可见她政治上实在幼稚。尔朱世隆向尔朱天光推荐了一个人选:长乐王元子攸。元子攸是“贤王”彭城王元勰的第三子,受到胡太后一党的排挤,和胡太后等人有矛盾。此外,元子攸长期担任禁卫军将领,在朝廷中有相当的根基。不仅有一帮禁卫军官兵支持他,清流世族和文官集团也拥戴他,元子攸是个不错的人选。他既有当新皇帝的资格,又可以让尔朱荣集团争取到洛阳禁卫军和世族大家们的支持。
尔朱天光秘密会见了元子攸,将尔朱荣的橄榄枝传递了过去。元子攸欣然应允,带着家眷跟着尔朱天光逃出了洛阳。
尔朱荣有心改立新君,但人选还不确定。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择立君主有一个传统:将所有的候选人铸铜像,请示天意,如果铜像铸成说明此人受命于天,可立为君;如果铸像不成,则上天不认可此人。尔朱荣挑选了六位王爷作为候选人,一一铸像,只有元子攸的铜像一举成功。尔朱荣这才拥戴元子攸为皇帝。元子攸就是孝庄帝,封尔朱荣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尚书令等,晋爵太原王。
孝庄帝登基后,局势就明朗了。胡太后立的小皇帝元钊原本就不为朝野所接受,人们普遍觉得他即位没有合法性。听说元子攸登基后,洛阳的禁卫军官兵、清流文官和世族大家本来就和胡太后离心离德,现在纷纷争相出迎,向新皇帝表示效忠。在他登基的当天,镇守黄河的郑先护、费穆等人就主动归附,导致洛阳门户大开,大都督李神轨不战而退。消息传到洛阳,禁卫官兵四处溃散。战争不用打了,尔朱荣兵不血刃就提前锁定胜局了。
尔朱荣大获全胜,洛阳禁卫军的倒戈起了决定性作用。在洛阳的族弟尔朱世隆等人就不用说了。领军将军元鸷是禁卫军的最高长官,也暗中投靠了尔朱荣。尔朱荣起兵前后,密探细作频繁往来于晋阳和洛阳之间,胡太后等人都被蒙在鼓里。
胜负已定后,郑俨和徐纥两个男宠跑得比谁都快。郑俨逃归乡里,想在地方起兵,结果被部下所杀;徐纥逃到江南归降萧衍,因为好慕权利、奴颜媚骨,为时人所斥。众叛亲离的胡太后在绝望中要重新出家为尼,还强迫宫中所有的嫔妃随自己一起削发出家。她逃入佛寺出家,寄希望于佛祖。洛阳的皇室贵族和文武百官群龙无首,第二天就拿着皇帝玺绂、摆出皇帝法驾,公开出城去迎接新皇帝元子攸了。北魏朝野承认了元子攸,也就承认了尔朱荣造反的胜利果实。到此为止,尔朱荣起兵可以胜利、平静地收场了。但是,平静之中酝酿着波澜。
二
尔朱荣年轻时,在洛阳作为人质待过一段时间。武卫将军费穆当时就和尔朱荣认识,如今归降尔朱荣,两人久别重逢,都很高兴。
费穆不知是为了表忠心,还是发泄因为“文武分治”导致的对文官集团的不满,给尔朱荣出了一个残忍的主意:“您的兵马不到万人,如今轻易长驱直入洛阳,既然没有战胜之威,恐怕不能长久服众。京师之众,百官之盛,一旦知道您的虚实,必然会产生轻侮之心。如果不‘大行诛罚’,树立亲信,恐怕等您北归之后洛阳就会发生变故。到时候,您就前功尽弃了。”费穆所说的百官“轻侮之心”指的是文官集团对军官们的轻视,尔朱荣久居军阵,自然感同身受。他对费穆的意见很认同。客观上,尔朱荣面对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胜利老觉得不踏实,对自身实力不自信。
于是,尔朱荣私下对部将说:“洛阳人物繁盛,骄侈成性,不除掉他们恐怕难以控制。我想趁着百官出迎新皇帝之时,‘悉诛之’,如何?”尔朱荣已经把费穆的“大行诛罚”发展为“悉诛百官”了。部将慕容绍宗反对说:“我们之所以取胜,是因为太后无道,失去了民心。主公以正义之师入洛阳,突然要诛杀百官,不是良策。”尔朱荣没有采纳慕容绍宗的意见,还是决心大开杀戒来立威。
元子攸登基的第三天,尔朱荣以“祭天”为名,命令洛阳的百官到河阴行宫的西北集合参加。文武官员们陆续赶到河阴。当时的场面非常混乱,大臣们越聚越多,既没有人出面组织,也谈不上任何祭天的准备工作,反而有骑兵横刀立马、气势汹汹地围绕着群臣。
宣称已经出家的胡太后被从寺庙中搜了出来,连同她立的幼帝元钊一道被尔朱荣的骑兵押送到了河阴。胡太后看到杀气腾腾的尔朱荣,“多所陈说”,试图为自己的为所欲为辩解。尔朱荣没听几句就拂袖而去,下令把帝后扔到黄河里去。于是,士兵们把胡太后和元钊装入竹笼,溺死在黄河里了。
接着,尔朱荣把宗室诸王集合起来,开始训话。他大声追问王爷们“天下丧乱”、“明帝卒崩”的原因,诸位王爷无言以对。尔朱荣直言:“这都是你们贪腐暴虐,不相匡弼导致的恶果!”随即,他挥手示意屠杀在场的所有王公。高阳王兼丞相元雍(炫富的那位)、司空元钦、仪同三司元恒芝、东平王元略、广平王元悌、常山王元邵、北平王元超、任城王元彝、赵郡王元毓、中山王元叔仁、齐郡王元温等人遇害。其中,遇害的东平王元略是尔朱荣的内侄。元略平日自诩为皇亲国戚,又是清流大臣,对赳赳武夫的姑父尔朱荣很轻慢,所以虽然是尔朱荣的近亲,也遭到无情杀戮。
宗室王公被杀,引起了云集的大臣们的恐慌。场面出现了骚动。尔朱荣又指挥外围的骑兵,对手无寸铁的文武百官展开了屠杀。顿时,河阴的土地上尸体相陈,血流成河。遇害的官员人数在两千人左右,超过京官人数的一半,且都是有资格参与迎驾和祭天仪式的高级官员。被乱兵杀害的大臣不仅包括了素来为武人厌恶的众多世族大家子弟和奉行“文武分治”、鄙视虐待武人的文官(难怪士兵们杀起来那么起劲,一点都不含糊),也包括了很多追随元子攸、对尔朱荣有功的大臣,比如献出黄河投降的郑季明、李遐等人。
有一百多位“祭天”迟到的大臣,被骑兵包围在起来。士兵们举刀正要杀戮、大臣们伏地求饶的时候,有将领高喊:“你们谁能写禅文,可以饶他一命。”所谓的禅文,自然是让北魏皇帝禅让天下给他人。当时在包围圈中的陇西李神俊、顿丘李谐、太原温子升等人都写得一手好文章、名声在外,但不愿当乱臣贼子、耻于从命,趴在地上不吭声。御史赵元则很怕死,连忙爬出来说自己能写禅文。于是,尔朱荣的将士授意他写了一篇北魏国运已绝、尔朱荣堪当大任的文章。
在屠杀之前,尔朱荣有选择地保留了一批大臣,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大开杀戒。元顺是个耿直忠心的大臣,在万马齐喑的大环境中多次不合时宜地死谏。尔朱荣很赞赏元顺的品格,事先派人传话给元顺:“大人留在洛阳办公,不必去祭天。”一些曾经对外地官兵有恩或者为武人鸣不平的官员,事先也得到了关照。比如江阳王元继对尔朱荣之前多方照顾和提携,被告知留在洛阳;大臣山伟曾经建议提高北方将士的待遇,被尔朱荣的士兵们认为是“好人”,屠杀当天特意被安排在洛阳值班。
还有一点容易被遗漏的史实是:部分大臣参与了对同僚的屠杀。这些人主要是不掌权的疏远宗室和洛阳的禁卫军将领。由于宗室繁衍以及朝廷对宗室成员的恩赏随着血缘的疏远而递交,越来越多的“皇亲贵胄”被排除出权贵行列。那些血脉疏远的元氏宗室生活并不如意,充满失落和嫉妒。最终,他们加入尔朱氏的阵营,参与骨肉残杀。比如宗室元禹早在尔朱荣起兵前就投入麾下,参与了大屠杀的酝酿和实施;并州刺史元天穆也是宗室,老早就和尔朱荣结为异姓兄弟,元天穆年纪大,尔朱荣称他为兄,但在政治上元天穆紧跟尔朱荣。尔朱荣起兵后,并州的政务就全权委托给了元天穆。此外,领军将军元鸷也是宗室,投靠尔朱荣后,在大屠杀当天还和尔朱荣一同登上高冢俯瞰血淋淋的屠杀现场。
在不远处行宫中的孝庄帝元子攸在屠杀中又如何表现呢?
元子攸对尔朱荣杀戮大臣的计划是知情的。(尔朱荣以元子攸的名义召集群臣,事前动静闹得很大,说元子攸不知情说不过去。)而且,元子攸甚至可能参与了谋划。和尔朱荣一样,元子攸也是轻而易举获得胜利,当上了皇帝。他同样对自己不自信,害怕日后被人推翻,所以赞同用杀戮来立威——他也有仇家,也有杀心。然而,元子攸万万没想到,尔朱荣的动作这么大、这么残忍。原本是一场有限的诛罚,却恶化成了一场惨烈的大屠杀,而且连忠于自己的大臣也被尔朱荣杀了,元子攸始料莫及、追悔莫及。元子攸知道:千万不要用血腥屠杀来立威,那样做非但对帝王的威望不利,反而会动摇人心、危及政治根本。
当声声惨叫传来时,元子攸和哥哥、彭城王元劭及弟弟、霸城王元子正一起走出帐外,正要看个究竟。迎面走来二三十个持刀武士。元子攸强装镇定,喝问来者。冲过来的武士借口护驾,几个人抱起元子攸就往帐里走。剩下的人乱刀齐下,将彭城王、霸城王杀死。这些武士也是尔朱荣派遣的,将元子攸紧紧看管起来。至此,元子攸命悬一线,就看尔朱荣的意思了。
眼看着王朝很可能要灭亡在自己手中,元子攸恨自己助纣为虐,又很担心自身安危。他不是一个懦弱无能、束手等死的人,写了一道诏书,买通武士传递给尔朱荣。诏书说:“帝王迭袭,盛衰无常,既属屯运,四方瓦解。将军仗义而起,前无横陈,此乃天意,非人力也。我本相投,规存性命,帝王重位,岂敢妄希?直是将军见逼,权顺所请耳。今玺运已移,天命有在,宜时即尊号。将军必若推而不居,存魏社稷,亦任更择亲贤,共相辅戴。”元子攸屈身说自己对帝位无所留恋,如果尔朱荣再紧紧相逼就将帝位传给尔朱荣,如果尔朱荣想保存北魏社稷就听任尔朱荣掌权。同时,元子攸又搬出“天意”、“天命”来,提醒尔朱荣之所以能大获全胜,是天意使然,不要逆天而为。这番话柔中带刚,以退为进,把球踢给了尔朱荣。
清洗了大臣、草拟了禅让诏书,皇帝元子攸也服软了,尔朱荣接下来怎么做呢?他会不会灭亡北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