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第三波
49954100000559

第559章 谈毕生知己 忆名家影响

大冬瓜却敏锐地发现了社区集中供应的商机,她发现这段时间,她家所在的社区里,有人专门进行生活用品物资的团购,把社区内的消费人群满足了的同时,也创立了一种更好的生意模式,并且邻里间也比之前的冷漠互不相识也好多了。

“琳儿,我给你说啊!我觉得以后社区生活服务商这个新生意一定会是未来的很好的一种新模式。”大冬瓜在微信里说。

“给你说,我最近把二姐推荐的《陈情令》给追完了,还真挺好看的,肖战和王一博,这两个小孩子演得很好,我喜欢帅帅的他们。”我就分享了一下最近几天我的晚上愉快追剧体会。

“说来惭愧,这一个年,我都没时间追剧,一开始是住在我们自己的屋子,做饭,看书;等去到我爸妈那儿,再加上我弟和外甥女,我们6个人在70平米的房间里一直呆到3号,我才买到回来的机票,每天都在做饭,做饭,才发现,做饭很费时间啊!就没有时间追剧。”大冬瓜觉得没有在假期追剧就是羞愧的事,这倒有趣,毕竟追剧也不是什么“正事”,只是她觉得假期就该是休息,而她没有证明她休息了的证据。

“这段时间,过得象童话一样。”我感慨道。

“没想到吧!谁天天还拼假期,算得头大,这次假够长吧!放到不想再放。”大冬瓜总是这么正经,谈起工作,就认真。

“你洗澡了没有?”我一边发现自己好几天没洗澡了,抓着头发,都有些油腻了。

“宾馆里可以洗澡呢,反正也有一些洗发用品。”大冬瓜会不会认真洗澡,我是知道的,这孩子总是那么快洗完,并不精致。

“好吧,那赶紧去洗,明天周一,还是要好好工作的,起码自己得给自己找对节奏。晚安!”

一边和大冬瓜道完晚安,一边把手机应用切换回我正在看第二遍的《陈情令》,每当看到肖战演的魏无羡受罪而不能为人所知的委屈样就替他心疼;而蓝二公子,王一博那俊朗稳重挺拔专情的样子,还真是让人心动———反正,这俩孩子,演得真好!

“你把我当作什么人?”

“我曾经把你当作毕生知己。”

“现在仍是。”

这种兄弟情,真得让人羡慕。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个数量要求真得不高,但对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伯牙、子期的故事,却是一种极高级别的追求。

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得遇过“知己”。

童年时代里,因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就谈不上“知己”;而成人之后,随着成长阶段的不同,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自己”,变化太快,周边的人群也在不停变化当中,新朋旧友,知我者固知故我;不知我者亦无暇知我,这种向外求的事,可能是不自信的童年里,孩子才会有的;如今成年后的我们,已经无需要别人的认可或否认来影响自己的心性了。

当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知己”的时候,那还真是一件“幸事”。

这会让我们的心态很坚定、很平和、很有能量。

有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去放肆爱一个人,是因为怕受伤,无论如何,爱一个人,从接触、到接受、到付出、到相知、到相怨、到相恨乃至相杀相弃,这人与人走得太近了,都是一种灾难,能够把这全程都蹚平到最后,还能保持着最初相知相吸,能无条件接受的,真正是罕见之极。

“物以稀为贵”,正因为罕见,这才让“求知己”这件事本身,也高高的挂在了古籍里。

至情之人,可能就会把生活活成“诗”,浪漫是浪漫,不过大多很艰难。

上学的时候,很爱读武侠小说,最能戳中人心的,就是古龙的小说。虽然他的作品,很浪费纸,一般是一句话,一行,但是那话很精要,那意境,很无知。就象是一个灵魂点穴手,可以准确地点中人们心中有关“情感”的种种弱点所在的“穴位”。

但他的现实生活,就不那么如笔下人物般幸运了,甚至,性情中的他,不停地在酒中寻找灵感,在不停变换伴侣的过程中,也一再陷入、再逃离,对于朋友之间的情义,却是如他作品的人物一般,豪迈如斯,最后仅仅48岁的生命就在肝病前戛然而止了,而他的好友三毛等人在他死后,带着XO去送他,当着他的面喝,结果他又一口鲜血喷出,大家就叫说他没死。想象一下,一个爱酒如命的人,死后看到好酒在身边却不能喝了,能不喷一口鲜血出来再想活多一次呢!

或者这种人,本身就是被“情”浸透了的,他来到这世上走一遭的使命,就是把那一身的才气尽量的喷射出来,让这个薄凉的世界不再那么冷血吧!

在写作大家的心中,是可以蔑视很多“规矩”的:他有自己的笔,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可以恣意挥洒的世界,把头脑中那个理想的世界通过文字带到这个世界上,并且影响到现实世界里的人,这得有多了不起!

他创造的世界,不仅影响到了年轻时代的我们,也影响到了一生的我们:读他的作品,理解了他的世界观,认可,并遵循,发扬光大,融进我们自己的生命当中。

真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才气,可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独有思想,并能准确写出来,能够被他人读懂、理解,并且也过上同样原则指导下的生活。

不知道,高中文科班里的其他同学,是否还像我这样,一生还不忍心停笔,试图说出点什么与众不同的“观点”来。

也奇怪,文科理我居然一个坚持到今天的朋友都没有;反而是我和三号舍的众理科生们成了一世的“好兄弟”。在我们这团人中间,充满着的“兄弟情”还真是纯粹得不得了。不管怎么变化,我们知道,这群16、7岁开始住在一起的朋友,是终生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