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
4990200000005

第5章 做人也疯狂:那些“变态”的人和事 (1)

第二章 做人也疯狂:那些“变态”的人和事 (1)

心理学中的“变态”与口语中的“变态”是一回事吗

“变态”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甚至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但是,口语中的“变态”和心理学定义的“变态”即心理异常,是一回事吗?

一个女孩经历了海啸之后,整天神情恍惚,甚至对汽车的喇叭声都充满恐惧。这是一种对痛苦回忆的恐惧,还是已经构成了心理异常?一个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无果,待业在家,以喝酒为乐,每天三瓶不倒这是一种浇愁的方式,还是已经构成了心理异常?白领小刘追求苗条又避免不了应酬,于是狂吃后都会强迫自己吐出来。这是一种对美的追求,还是已经构成了心理异常?

口语上的“变态”多用于说人心理和生理不正常,多与神经病相提并论,但是有时也会因为对方好笑或奇怪而说其“变态”。但是,心理学上对“变态”或者说心理异常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的。

1.统计常模

异常意味着远离常模。在人群中进行测量时,人的许多特征,如身高、智力等,均在一定范围的数值内。大多数人的身高、智力在中间状态,而只有少数人呈异常状态——过高或过低,这些过高或过低的数值就进入了“异常”,也就是说这些偏离常模的心理与行为就是异常的心理与行为。

2.社会常模

每个社会可以接受的行为都有一定的标准或常模,明显偏离常模的行为便被看做异常的行为。这个标准带来的后果就是:被一个社会视为正常的心理和行为会被另一个社会视为异常。比如,对待同性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态度,而且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方也可能会有不同观点。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德国、芬兰、英国、加拿大等国也都在法律上对同性婚姻予以不同程度的承认和保护,但中国是不承认同性婚姻的。而在美国,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在不同地区会有所不同:有的州承认同性婚姻,但仍有很多州对同性婚姻持反对态度,既不承认其他州同性婚姻的效力,也不允许州内出现同性婚姻。

另外,即使在同一个社会里,心理异常的概念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如在2001年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国精神病学会第三版)中,同性恋首次不再被划为心理异常的病态。

3.行为适应不良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把行为如何影响个人或者社会作为区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适应不良的,即如果他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那么他的心理便是异常的。一些行为适应不良干扰个人的幸福,如前文所说的为追求苗条而狂吃后催吐的小刘,最后把自己搞得骨瘦如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正常工作;一些行为适应不良则有害于社会,如一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可能爆发出暴力的攻击行为。

4.个体痛苦感

这是从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个人的行为来考虑心理异常。大多数被诊断患有心理异常的人均感到极为痛苦与不幸。有时候,个人的痛苦也许可以成为心理异常的唯一症状,尽管当事人的行为在外人看来是正常的。

角度不同,标准不同,为了避免单个标准产生的弊端,在判断心理异常时,这四个标准都要综合考虑。

在了解了“变态”一词在心理学和口语上的不同后,我们首先要消除一个生活中人们常有的误解,即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都“有病”,甚至是有精神病。很多时候,有些本来需要心理医生帮助的人,因惧怕这种外在的舆论压力而逃避就诊,因此错过了及时得到心理帮助的机会。

另外,我们还要认识到,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有心理问题。生活中的每个正常人都会遇到一些挫折和承受不同程度的压力,如升学压力、工作受挫、恋爱失败、婚姻破裂、人际交往不顺等。生活中,在面对许多现实问题时,我们都期望有理想的选择,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但是,在事与愿违的时候,当我们的心理困惑得不到自我排解时,都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得到相应的帮助。另外,对于真正的精神病人,他们也有正常生活的权利、不被打扰的权利。我们不能歧视他们,不能给他们及其家属带来压力。

《Vogue》上的“猿人”男模

以“不漂亮,毋宁死”为宗旨,且素有“时尚圣经”之称的《Vogue》杂志,其法国版竟然在某一期的封面上刊登了一个长着一圈浓密胡子却又身着女装,长相类似“猿人”的男模。这是自砸招牌,还是又出了一位西方的“芙蓉哥哥”?

其实,这位男模就是被誉为“时尚妖男”的Andre J。他巧妙地玩转着性别界线:他有结实的肌肉,又有一双让女人无比嫉妒的超长美腿!他蓄着浓密的胡子,又只以女装亮相!他爱穿小热裤、卡弗坦长袍、高跟鞋,系腰带,打扮中既有60年代时髦嬉皮的风格,又混合着70年代黑人电影元素的风格。但是,这个妖艳的“猿人”就是不承认自己装癖或是“变装皇后”,也拒绝接受任何性别划分,声称自己每时每刻在任何地方都是表演。所以,现在他被称为“表演艺术家”。

“异装癖”究竟指什么呢?异装癖又称异性装扮癖,是指通过穿着异性服装而得到性兴奋的一种性变态形式。异装癖以男性居多,尤其在西方社会还很流行,故西方并不将异装癖视为异常行为。而这种公开的异装癖的出现或是为了吸引他人眼球,满足自己的被观赏欲;或是因为个性实在是太“特殊”。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这种异装癖,我们该怎样解释这种行为呢?他们又有哪些行为特征呢?

异装癖开始时一般只在自己房间中穿异性服饰,通过镜子自我欣赏,以后逐渐频繁起来,甚至有些人会穿着异装入睡或出现在公众场合。而有些则是先穿部分异装,偶尔穿一两件异性服装,以后逐渐增加异性衣饰的件数,直至最后全部穿着异性服装。当穿着异装时,他们大多会体验到平静和舒适感,还有一种自认的文雅和美丽的感觉。如果不穿或被制止,则会引起强烈的紧张不安的情绪。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有异装癖呢?

第一,有的人对两性关系有一种惧怕和忧患的心理。因此,不少有异装癖的人在不穿异性服装的情况下性交,会出现明显的阳痿症状,而穿了异性服装则无此性功能障碍。这大概是异性装扮解除了患者潜意识中对性活动的忧虑情绪或罪恶感。

第二,有些人在幼年时,受环境影响对自身的“性别辨认”不明,如父母本来想要个女孩,却偏偏生了个男孩。为了填补心理上的缺憾,便把孩子打扮成异性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抚。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母亲从小对儿子十分宠爱,而儿子对父亲却有一些敬畏,那么,男孩就会在幼年将女性的特质神圣化和美化,从而造成内心对这种“神圣光环”的渴望。所以,也有许多男性异装癖是偷用母亲的化妆品、饰品等。

如果有人为自己有异装癖而感到痛苦,想要改掉自己的癖好,应该怎么做呢?

异装癖一般会在5~14岁之间开始萌生,到了青春期会产生与异性装束有关的色情幻想。因此,在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出现异装癖苗头时,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接触,培养其他的爱好,同时,培养其自信心,减少其对自己性别期望的压力。这样可以控制其异常行为的发展,使其异常行为得到明显的改观。

同时,让异装癖患者回忆童年的生活经历,寻找出自己患异装癖的早期成因。然后就其原因对患者进行分析和解释,指出这是一种童年时性别角色受到异常限制和不良影响的结果,使其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努力控制和纠正。当异装癖穿着异性装扮时,采用厌恶疗法,比如用橡皮圈弹手,让自己感到疼痛;或者使其产生对异装行为及其结果的羞耻感和恐惧感,使其对异装行为产生厌恶,进而纠正这种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样的异常行为可以逐渐得到改善。

徐步高枪击案:警察为何成杀人魔

徐步高枪击案是2001年至2006年在香港发生的三宗涉及警员徐步高的开枪杀人案,由于案件比较复杂且后果较严重,受到香港社会的高度关注。

2001年3月14日,一名名叫梁成恩的警员被杀,尸体被发现时发现其身中五枪,配枪被夺,同时被抢的还有六发备用子弹。

2001年12月,在荃湾丽城花园恒生银行发生了一宗持枪抢劫案,凶手蒙面,抢走了银行50多万港币的现金,并开枪杀害了银行内有反抗行为的巴基斯坦籍护卫。警方事后通过弹道检测发现,凶手所用的手枪正是同年年初被杀警员梁成恩被抢的配枪。

2006年3月17日凌晨,香港尖沙咀广东道与柯士甸道交界、住宅大厦港景峰对开一条人行隧道内,两名当值军装警员曾国恒及冼家强正在巡逻,二人忽然被人枪击,冼家强脸部中了一枪,曾国恒中两枪,并在身亡前打出五枪,全部击中凶手。

据香港警方相关人士透露,凶手徐步高加入警队13年,自认“文武双全”,晋升有望,但因性格孤僻,人际关系有碍,屡次考试都没有考上警长。最后,他可能自感“怀才不遇”,心生恨意而走入“魔道”,向警队展开报复。而据徐步高生前好友声称,他喜好阅读,但是也有嫖赌的爱好,而且为人比较自大极端,同时对政治人物极感兴趣……其个性十分复杂,人格也较为多变。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别调查主任、犯罪心理学国际权威麦克纳马拉(J.McNamara)在死因聆讯时指出,徐步高可能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症。

分裂型人格障碍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较差。他们大多不能享受生活中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等,同时也缺乏表达细腻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数分裂型人格障碍症患者都是独身,即使结了婚,也多以离婚告终。一般说来,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也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听音乐等安静而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最终获得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较平淡、刻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

这类人的性欲冷淡也颇为突出,他们可称“不近女色”的模范。他们内心世界极其广阔,常常想入非非,但常常缺乏相应的情感内容。他们总是以冷漠无情来应对环境,以“眼不见为净”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但他们这种与世无争的行为表现往往难以压抑内心的焦虑和敌意。

导致分裂型人格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个体不能适应环境。这类人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但各种原因使他们经常遭受挫折、失败、屈辱,其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自卑、怯懦、胆小等人格特点逐渐发展、强化和巩固,最终成为他身上稳定的人格特征。例如,能力不足、缺乏合作经验,因而遭受挫折;与他人合作不好,人际关系不融洽,因而很少获得成功;经常受到上级过分苛责或严厉的批评指责、他人当众羞辱,等等,都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受环境压抑或社会观念的影响(如遗传决定论、宿命论等),承认自己天资不如人或时运不济,并以此来解释自己的处境,聊以自慰,其结果往往是助长自卑心理的产生。性格内向,不好交往,使他们不了解周围的人,别人也不了解他们,这样,他们难以得到他人的同情、谅解和帮助。

对分裂型人格障碍症的治疗目标是要纠正其孤独离群性、情感淡漠和与周围环境的分离性。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提高认知,要求本人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的人生目标。应使分裂型人格障碍症患者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生是一个情趣无穷的愉快旅程,每个人都应该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这样内心才能充满生活的乐趣和前进的动力。

其次,多做社会实践。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接受社会信息的范围,促使兴趣多样化。

最后,参加兴趣小组活动。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形式,内容有绘画、歌咏、舞蹈、艺术、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