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
4990200000047

第47章 两性岔路口:男人和女人的那些事 (1)

第十七章 两性岔路口:男人和女人的那些事 (1)

步向“Ta时代”:从“春哥”到“伪娘”

“春哥”是网络对2005“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的戏称,李宇春因其外表和个性而得此称谓。同样,2009年,最具争议的“快乐女声”曾轶可,也被网民戏称为“曾哥”。显然,女性向中性化转型和强势的个性已经成了“她时代”的典型特点。

在2010年湖南卫视“快乐男声”海选中,“伪娘”的出现又迅速把大众的目光转移了到男性身上。“伪娘”一词源于日本动漫,指正常男性在变装之后,有和女性一样的美色。四川音乐学院2009级男生刘著以长发、花裙子、蓝色打底裤、高跟鞋的女性装扮亮相男性选秀舞台,被网民称为“著姐”,同时,他也迅速成为百度等网站的热门搜索人物。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这个时代的性别混乱:男孩越来越阴柔,女孩越来越阳刚。传统的性别定义被颠覆了,人们逐渐走向了 “泛性化”的“Ta时代”。

在这里,我们不对个人形象做任何评价,我们要探讨的是这种女人男性化和男人女性化的现象。

最先提出“她世纪”这一概念的《新周刊》,对“她世纪”的女性做了这样的描摹:“她们仿佛很贪心,什么都要,家庭的幸福也要,事业的成功也要,与男人一样坚强的性格也要,最最女性化的柔弱体格也要。她们既美丽又成功,安心要让男人甘拜下风。”这就是“她”的新定义,“她”要与“他”一样,甚至比“他”更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她世纪”呢?我们还得从男女的特性来分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对人的要求不再强调体力因素,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脑力方面。它要求人们具有思考、协调、沟通、互动、策划等能力,而女性在这些方面绝对不比男性逊色。正如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在她的著作《第一性:女性的天赋及她们如何改变世界》中指出的一样:“男性的特点可能使他们在工业社会略胜一筹,但在由电子商务、网络社会和协作精神构成的新背景下,男性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女性本身的敏感、细腻、灵活、亲和力以及第六感等特点,将赋予她们更大的优势。

同时,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伪娘”也冲击了中国传统男性的阳刚形象,很多专家都从家庭、社会心理角度去分析他们,认为他们有性别认知障碍。有专家指出,“伪娘”迎合的是追求刺激的心理需求,这对青少年产生不好的影响,如果对其盲目崇拜并刻意模仿,那么就可能导致性别认同错位(性别认同是指对自己是男是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和确定)。从社会角度来说,我们也要对男性的教育和社会整个环境进行反思,不能光把这种现象归结于个人的心理问题。就男人女性化这一点,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如今教师的性别,在中国多数教师都是女性,这在无形之中或许会对男性产生一种女性化教育。所以,对于“伪娘”这种社会性别文化的表现,我们也不要把它想得太恐怖,从而谈“娘”色变,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来对待。

那么,“Ta时代”或许是社会性别文化的一种转型,就个人来说,我们不要恶意地伤害他们,也不要当面嘲笑他们,人身攻击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我们应该抱着宽容谅解的心态来面对这一新的改变。同时,我们也要正视这个现象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

“作女”时代:我的青春我做主

女作家张抗抗写过一本小说,名叫《作女》,这书名里的“作”读“zuō”,所谓的“作女”,是指那些喜欢折腾的女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群女人:她们“永不安分,不认命,不知足,喜欢冒险和走极端”,她们自尊自立,创意无限,一路吸引着男性的目光和公众的关注;她们关注未来,体验特立独行的挑战过程,可身后留下的却是爱情和婚姻的一片废墟;在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次发问和检验中,她们有时会碰得头破血流,同时也让男权社会尴尬万分,但她们乐此不疲,永不言悔。这样的女人,我们就称为“作女”。

作女们是自主自信的女子,她们比男人更加出色。

作女们我行我素,不在乎社会怎么评论。

作女们没有生活在幻想之中,她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赢得一切。

作女们身上集中了男人和女人的目光,她们从来都是传媒的焦点。

作女们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她们活得有争议。

事实上,虽然作女这个词近年才出现,但作女这类的人古已有之。唐朝的武则天就是一个作女代言人。像武则天这样的作女在古代可谓凤毛麟角,而在现代社会中,作女的大量涌现却有着它的时代背景。

在当今时代,商品的频繁更新换代、市场的残酷竞争,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都在作,自然也就诱发了女人的作欲。实际上,作女们表现出的是女性内心深处的重重矛盾,探求的是那些源于女性生理特征的欲望。在作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人对于青春和时间转瞬即逝的焦灼不安以及她们由此产生的“作性”被释放的亢奋与作欲被压抑的无奈。

她们无视秩序的存在而标新立异;她们摒弃规则,不按常理出牌;她们变幻莫测,却赢多输少;她们特立独行,会爱得缠绵入骨也会转眼间变得云淡风轻;她们不恨什么东西也不恨什么人,只是对这个世界充满无奈。

她们像仙人掌一样在沙漠般的都市中郁郁葱葱地生长,没心没肺地张扬着一身的刺。循规蹈矩的生活如沙砾般被她们踩在脚下,所以旁人眼中的她们从来都是异类分子,与温柔敦厚根本不沾边儿。

她们一会儿一个主意,一会儿一个想法,脑子转得比风车还快。她们做了什么决定立马就要付诸实施,而且再也不回头。

在这个压力四溢的时代,作为女性,我们何不作一回呢?如果婚姻变成了藩篱,那么我们就可以像野马一样踢撞并突破这个障碍。虽然要忍受短暂的痛苦,但是我们能充满勇气地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和情感。我们要学会对人生热情似火,要懂得变通、决绝、敏感,要对自己的所爱和理想兴致勃勃、不知疲倦地追求。我们不过分地纠缠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对自己的坚持不轻易妥协。

我们不要把自己束缚在重复和条条框框中,不要让那种死水一潭的日子将自己的水分吸干,不要让自己在像机器一样运作的生活中度日。我们要像一只在大大小小齿轮中四处扑腾的麻雀,不断地寻找出口,哪怕不断失望,也要不断地碰撞和飞翔。我们要用鲜活的生命和躁动的灵魂,让青春和人生如河水一样流动,如火焰一样闪烁。

女强人的野心是怎么来的

女强人指精明能干、勇于进取、事业有成的好。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他主要是针对个人理想、抱负而言。具体来说,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从而去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其观点是,人有一种沿着需要层次上升的自我倾向。仅仅温饱或小康是不够的,人类往往都在追求一种能让自身感到充足和满意的生活,所以更高层次的追求可以驱使人们走向进步。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动机的最高层次。

人都有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争取做得更好的愿望,都希望在挑战中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20世纪30年代,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她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在英格兰肯特郡的小镇格兰瑟姆,她的父亲极力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你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玛格丽特永远是学校中最勤奋的学生,由于刻苦努力以及天生的聪慧,她一直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她以出类拔萃的成绩顺利地升入文法中学。

在玛格丽特满17岁的时候,她开始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从政。然而在那个时候,进入英国政坛要有一定的党派背景。她出生于保守党派氛围的家庭,要想从政,必须要有正式的保守党关系,当时的牛津大学就是保守党员最大的俱乐部的所在地。为此,她选择了自己比较感兴趣,而竞争又相对不太激烈的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有一天,她走进校长吉利斯小姐的办公室,说:“吉利斯小姐,我想现在就去考牛津大学的萨默维尔学院。”

女校长感到难以置信,大声说:“什么?你是不是欠缺考虑?你现在连一节课的拉丁语都没学过,怎么去考牛津?”

“拉丁语我可以自己学习!”

“你才17岁,而且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你必须毕业后再考虑这件事。”

“我可以申请跳级!”

“这绝对不可能,而且,我也不会同意。”

“你在阻挠我的理想!”玛格丽特头也不回地冲出校长办公室。

后来她获得了父亲的支持,开始了艰苦的备考工作。她在提前几个月得到了高年级学校的合格证书后,就参加了大学考试并如愿以偿地收到了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的入学通知书。

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在1年内就全部学完了,并且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其实,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活动方面也颇富才艺。牛津大学的校长这样评价她:“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40多年以后,这个当年对人生理想不懈追求的女孩终于如愿以偿,成了英国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连续4年当选保守党党魁,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英国政坛誉为“铁娘子”。

女强人撒切尔夫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了闻名世界的“铁娘子”,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追求与坚持的过程。“从政”是她的理想,也是她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的需求放在人类需求的最高一级,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就伟大。

人活一世,我们总要实现自我,不要管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大,还是小,我们都要努力地去实现它,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五彩缤纷,才会无限充实。我们应该释放自己最大的能量,在工作和生活中认识全新的自我,为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不断地努力,为职业生涯添上更加亮丽的一笔。

为什么这八种女人易被男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