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
4990200000038

第38章 爱是本能:怎样的爱情才是完美的 (3)

第十三章 爱是本能:怎样的爱情才是完美的 (3)

著名哲学家金岳霖终身未娶。有一次,他拉了很多好朋友到北大附近的餐厅里吃饭,那个时候教师的待遇还很低,大家吃得尽兴,就纷纷问这位大师今天何以如此,金放下筷子,半天不语,然后含着眼泪缓缓说了一句,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众人沉默。金岳霖先生把对林徽因的爱情珍藏了一生,令世人无不动容。

我们也许真的无法理解现在日益“快餐化”的恋爱趋势,但是,我们可以学着去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感情,去培养那种溪水长流般清澈隽永的爱情。在漫长的恋爱旅程中,我们要懂得相互了解和相互包容,让爱情成为我们那杯独一无二的“爱尔兰咖啡”。我们可以尝试慢慢品味酝酿在爱情中的思念和苦涩,同时也尝试去体会那杯含泪的咖啡里的雀跃。

同时,在这个追求“快餐化”爱情的时代里,我们更加不能忽略单纯的美好与喜悦,不能让自己陷入浮躁与浅薄的怪圈中。我们可以挽着彼此的手,在夕阳下、去马路边、到公园里,看那些满头银发的夫妇们相携的身影,用自己的真心寻找爱情的真谛。

为什么说婚姻要像选购鞋

婚姻是什么?说不完的甜言蜜语,数不尽的珠宝首饰,或看不清的未来蓝图?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婚姻,我们怎样选择婚姻。我们先来看看苏格拉底对爱情的定义。

一天,柏拉图向老师苏格拉底请教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就叫柏拉图去麦田里捡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回来,只能捡一棵,而且要不回头地走。结果柏拉图两手空空地回来了,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柏拉图解释说:自己在麦田里看到很多又大又好的麦穗,而他以为后面还会遇到更大更好的麦穗,所以直到走出麦田也没捡到一棵最心仪的麦穗。

苏格拉底于是告诉柏拉图,这就是爱情。

有一天,柏拉图有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杉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的杉树,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去了。半天之后,他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所以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婚姻。”

这则故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苏格拉底的麦穗原理”,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对于婚姻来说,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在我们面对选择时,决策的关键并不在于结果的最优化,而是决策过程的最优化所得出来的合理结果。著名心理学家西蒙提出人的“有限理论”的观点认为,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往往会以更简单、更节省脑力的“满意原则”取代“最佳原则”。这是很有道理的,就像平常人们作判断和决策的时间往往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容不得我们斟酌,只能追求让自己最满意的。

我们都知道,天下人都爱鞋却各有所好,或喜华丽的,或喜名贵的,或喜普通的,或喜舒适的,至于穿上的感觉如何,就只有自己的脚知道。有的鞋看上去华丽名贵,穿上脚却不舒服,穿的时间一长,甚至会伤到脚;有的鞋看上去虽然粗俗普通,却舒服耐用,适合长路远行。当我们穿上一双舒服合脚的鞋时,能轻松上路、健步如飞;当我们穿上一双不合脚的鞋时,将会负重而行、步伐蹒跚。

婚姻就是我们一生最重要的一双鞋,不仅要合脚舒适,更要经得起人生的磨损。

有人说脚正不怕鞋歪,虽然说这是个真理,可是去适应这样的一双鞋子,脚需要磨出多少血泡,穿的人又需要忍受多少痛苦,到了最后百忍成金时,这双鞋子却已破得不成样子了,就如婚姻已经残缺,无法弥补,最终只得抛弃这双鞋子,再买新的。

婚姻是因为相爱,也是因为适合所以两个人才能相依相守。我们的眼睛不要只盯着那些华丽的鞋,其实,简单合适的鞋子更容易搭配衣服。如同婚姻,不是给别人看的,而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为什么千万别为结婚而结婚

电视剧《北风那个吹》中,叶青在得不到帅子之后,心灰意冷,草率地跟一个医生结婚了。可是,由于婚前相处时间太短,她根本就不了解那个医生的为人,致使在婚后受了很多折磨。

虽然只是影视艺术,但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生活中的一个现象: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

婚姻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感情基础上,千万别为结婚而结婚,别因为感性而结婚,别为了摆脱经济压力而结婚,要以彼此的认同与共识为基础而结婚,只有这样,婚姻才可能有很好发展,不然很难得到完满的婚姻。婚姻是一场无期的磨合与考验,没有准备好之前,不要轻言结婚。

有人说,婚姻应以爱之名,是有它的道理。心理学认为,婚姻需要交流,无论是语言的交流或是非语言的交流,关键在于能使彼此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是一个人从心理上对他人的信任和接受,能清楚彼此之间的交往愿望。夫妻自然是最亲密的关系,所以,婚姻需要建立在灵魂共鸣的基础之上,无爱的婚姻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痛苦和折磨。

杨丽跟丈夫结婚三年了。结婚前,他们对彼此的了解都不多。两人认识的时候,杨丽已经33岁,她老公也快40岁了,由于受够了家人催婚,彼此都对婚姻有很急切的愿望,所以他们很快就结婚了。

在结婚以前,杨丽听别人说她老公很孝顺,没什么脾气,很知道心疼人,而且工作稳定。她觉得有这些就已经足够,自己在婚姻里应该不会太委屈。可是,结婚以后两个人在一起过日子,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她老公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也特别爱吃醋,对她过去的男朋友的信息很在意,甚至连她电话里一些男性朋友的电话都要统统清除。

在与老公结识以前,杨丽交往过三个男朋友。尽管后来都分手了,但是彼此之间也没有闹得太僵,见了面还是会打招呼,平时也会在一些公共场合碰面。如果不巧她见到前几任男友的场面被老公遇上了,他就好像捉奸在床一样气愤,甚至还威胁前任男友,让他从自己老婆的生活里消失。

她老公还常常疑神疑鬼,一旦杨丽接到男性的电话,不管对方是谁,他都会抢过电话,对着另一头破口大骂。有一次,杨丽的老板打来电话,希望她能赶往公司处理一些紧急事务,可是她老公依然没有放过发泄的机会,把她的老板骂了一通,害她差点失去工作。

他总害怕她出去跟别的男人勾三搭四杨丽总是因为这种事跟他争吵,甚至提出了离婚。可是每到这个时候,老公又像知道错了一样求她,说是因为自己太在乎她了,所以才会那样。双方的父母知道以后,也从中作协调。可是杨丽总觉得自己跟老公之间隔得东西太多了,他们的婚姻注定不会长久。

因为婚前没有过多了解,感情上也没有相互磨合,所以杨丽的婚姻生活过得很不开心,甚至可能出现离婚的悲剧。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人们在承受过多压力的时候,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这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将这个愿望表现得太急切,行动也过于迅速。婚姻需要爱情作为支撑,同时也需要责任的束缚。但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的人,在婚姻中没有爱情作为基础,甚至两个人可能都不能做到充分了解。有些人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好,但是回到家里就会变成另一番模样。所以,有些人适合做朋友,有些人适合做恋人。

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并不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还需要精神上的交流。婚前,我们可以谈谈彼此的理想和对某些事情的观点,分析一下彼此的契合度和感知力,这样可以更多地了解对方,为婚姻长久增加砝码。如果婚后连对方想什么都不知道,那么注定不能很好地交流,也就不可能做到充分地理解和包容。如果一个浪漫主义者和一个现实主义者走到一起,真的有种“缠缠绵绵到天涯”的冲动,那么,学会调和不同观念之间的鸿沟,就是双方必不可少的行动事项了。我们可以看到对方与自己的差异,但是不要强调不同思维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而应该看到彼此间可以互补的地方。

80后为何“闪婚闪离”

有些80后见面不到几天就闪电结婚,结婚没几天又闪电离婚,行事之雷厉风行,不禁让人瞠目结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闪婚闪离”的心理和现实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一部分80后小夫妻恋爱时如胶似漆,只重浪漫不重现实,一见钟情很快就准备结婚。可是担负家庭责任的心理还不够成熟,独立养家的能力也没有具备,家庭收入不稳定,小夫妻之间往往能够共浪漫、共享乐,却不能共患难。

王心如和付军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都不错,家长给的零花钱比较多,两人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大学毕业以后,两个人都没有固定工作,工作不开心就辞职,没收入就回去“啃老”。刚结婚的时候,两个人用父母给的钱买了房子,日子过得还可以。可是两个人没事就喜欢跟朋友聚会,又都爱装大方,每次聚会必定是他们请客。长期没有收入,开销大,父母的供应渐渐不足。为了钱的事情,两个人经常吵架,后来只能以离婚收场。

同时,许多年轻人观念开放,责任心却很不足。

张启明和静文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的,两个人一见面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确定恋爱关系后就发生了关系。不久,静文怀孕了,两个人于是领证结婚了。婚后,玩性不改的静文依然很晚回家,常常跟朋友出去疯闹,完全不顾及自己已有身孕。有一次,静文跟朋友一起跳舞时不小心摔倒,孩子没了。张启明本来就对静文在婚后的表现不满,便借此机会向静文提出了离婚。

这样的例子在80后身上并不少见,一些80后的年轻人观念比较开放,爱了就在一起,发生关系也不避讳,不爱了就离婚,一点也不留恋。有些人即使结婚了,也依然没弄清楚自己的责任,玩心不改,和很多异性保持着暧昧关系。

而且,80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的溺爱,凡事都听任自己的想法,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缺少忍让和宽容。两个人在一起生活,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比如一个人想看电视剧,另一个人却想看球赛;一个人想吃辣,另一个人却想吃甜……彼此发生矛盾的时候,谁也不肯让步。

一部分80后年轻人有很强的占有欲望,自己的电脑不想被别人碰,即使对方是丈夫或者妻子也不行;自己的另一半不能跟别的异性多作交流,否则就会计较个没完没了。而且,许多80后年轻人对婚姻的要求很高,稍微有不满意,就会产生离婚的念头。

很多80后虽然结婚了,可是仍然不自己做家务,他们之中有些是在父母家里蹭饭,有些是平时自己买着吃,等到周末再去父母家,顺便把一周攒下来的脏衣物拿过去洗。可是,两个人过日子,难免会有一些外人帮不了的事情,自己动手能力不强,遇到一些小事就会产生摩擦和矛盾。

而从外部因素看,离婚手续简单化也对“闪离”有一定的影响。

80后的离婚案件中,很少会涉及子女的抚养和财产纠纷等问题,这使他们的离婚变得很容易。“现在离婚也太简单了,咱们去吃个饭庆祝一下吧。”电视剧《奋斗》中杨晓芸和向南这一对之间的磕磕绊绊是当前很多80后“闪婚”族和“闪离”族的真实写照。

闪婚的心理学基础是,人类的认知风格是存在差异的,当我们的认知风格属于“同时性群体”——这个群体解决问题的特点是采取宽泛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或者属性,将多重步骤的过程一步到位地完成。这样的认知风格便产生了瞬间冲动的“闪离闪婚潮”——恋爱自然就不是一步一步慢慢来的慢热型了。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把各种事情都综合考虑后,一步到位搞定。

有些80后的婚姻如同赶场,可是剩女待嫁,本就想寻找安定的生活,如果还在婚姻中不断颠簸,势必会弄得自己筋疲力尽。有人说“离婚如断骨,再婚如植皮,复婚如接骨”,纵使医术再好,总会经历一番疼痛,而体内的淤血如果没能及时清除,骨头之间势必会留下嫌隙而无法痊愈。

所以,无论我们的思想多开放,我们也不能把婚姻视为儿戏。当两个人决定牵手走进圣洁的结婚礼堂时,就应该培养彼此对待爱情和婚姻的责任感。对自己的婚姻懒懒散散,那其实是对自身人格和尊严的不尊重。相亲相爱、互敬如宾,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太过矫情,那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爱情和婚姻呢?在步入婚姻的同时,我们应看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和重担,同时,也一定要认识到婚姻的严肃和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