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4975500000015

第15章 烦恼从哪里来?

有人说,富裕的人因为财富而高兴。人因为有执着的东西所以才快乐,什么都没有也就没有快乐。

佛陀说,富裕的人因为财富而烦恼。人因为有执着的东西所以烦恼,没有执着的人,也就没有烦恼。

执着的东西越多,烦恼也越多。

佛经中佛陀与恶魔的对话

世人中好像有人认为佛教的教导是消极的。他们的理由是佛教总是在思考苦,佛教不追求快乐等。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这一章中,我想试着研究一下佛陀的教导是不是真的消极。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从佛教经典中引用的话。

在教典中,有一个妨碍众人修行的叫作魔罗的恶魔经常登场。这个恶魔说:“为了在这个世上不后悔,拼命地享受吧。”

对此佛教是怎么回答的呢?我给大家介绍一段恶魔和比丘尼之间的对话。

恶魔说:“这个世界是无法拯救的。远离欲望没有意义。尽情享受爱欲吧,别到以后再后悔。”

阿罗毗迦比丘尼说:“这个世界有拯救之道。我已经通过智慧到达了。而这个智慧是你这个放纵自己的恶魔所不知道的。

感官欲望就像双刃剑。我一点都不留恋你所谓的欲望之乐。”

“欲望虽然非常美,但终究是伤人的剑。你选择的路是错的。”作为阿罗汉的阿罗毗迦比丘尼是这样回答的。

恶魔又说:“你年轻又美丽,我也正青春年少,让我们伴着这音乐声尽情享乐吧。”

另一位毗阇耶比丘尼说:“色、声、香、味、触,这些所谓的快乐我现在都还给你,这些都不是我需要的。这污秽的身体,经常出现问题。我厌恶这个身体。我已斩断爱欲之根。无论是有身体的生命,还是没有身体的生命,或者是依赖禅定,我已破除了这一切的昏暗无明。”

世人总是说要快乐,而这个快乐依赖于身体以及从身体上得到的刺激。肉体污秽不堪,而且脆弱、容易损坏,每时每刻身体都在衰老。依赖正在腐烂的身体是愚蠢的。有的修行者们厌恶依赖身体,就期待通过冥想到达有身体的色界。而另外一些对色界的身体也厌恶的修行者们,则期待到达没有身体的无色界。另外还有依赖禅定的人。但对某个东西依赖也是一种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此界众生仍有色身(物质身),但无男女饮食之欲,故有别于欲界。

“苦”。毗阇耶比丘尼通过智慧破除了对一切事物的依赖,到达了解脱。

这是佛教对俗世的“何不趁年轻时尽情享乐”这个问题的回答。

接下来是恶魔和佛陀的对话。

恶魔说:“人的生命很长,不能轻视它。我们应该像食蜜一样享受。死后不会再有第二次生命。”

佛陀说:“人的生命很短。理性的人不会去评价它。就像头发着了火,要熄灭一样,人应该专心修行。死后不会什么都消失。”

恶魔所说的“死后不会再有第二次生命”和佛陀所说的“死后不会什么都消失”,都对轮回转世作了回答。

日本也有人一死就什么都结束了的观点。但是,在这个经典中,这是恶魔的观点。

那么,对此佛陀是怎么回答的呢?他只是反对,并回答道:“人的寿命很短,应该忽略它。就像头发着火了一样,人应该以这种心情生活。并不是人死后就没有第二次生命了(即还会有轮回转世的意思)。”

一个人即使活了一百岁,佛教也还是说“真是太短暂了,生命是脆弱悲惨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教是将事物放在非常长的时间中去考虑的。

如果放到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出现并持续膨胀的宇宙的时间中,一百年根本算不了什么,对吧?

这样想,我们的人生就非常短了。所以,佛陀说,我们不应该去评价它。人生这么短,没有闲工夫发呆想什么“人生很长,未来很长”。而且,没有“死后不会再有第二次生命”这回事,也就是说会有轮回转世。所以,活着时应该带着像头发着火了似的心情拼命做善事,努力让心清净。

接下来是关于人类烦恼的对话。

恶魔说:“有子孙的人因为子孙高兴,有牛的人因为牛高兴。人类因为有执着的东西所以才快乐,什么都没有也就没有快乐。”

佛陀说:“有子孙的人因为子孙而烦恼,有牛的人因为牛烦恼。人类因为有执着的东西所以烦恼,没有执着的人没有烦恼。”

这里说的子孙和牛都是财产、财富的意思。恶魔说:“人类因为有执着的东西所以才快乐。当人们说我有这个、有那个的时候心情很好,什么都没有的人也就没有快乐。”很多人对此都有同感。世人们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立场,认为这个、那个都是自己的东西,洋洋得意并四处炫耀。

对此佛陀的回答是这样的:“有子孙的人因为子孙而烦恼,有牛的人因为牛烦恼。人类因为有执着的东西所以烦恼。”

大家可以试着思考一下,我们的烦恼从何而生呢?我们因为有孩子、有自己的家、有家人而高兴,但烦恼的时候也是为孩子和家而烦恼。也就是说,执着的东西越多,烦恼也越多。

人应该追求享乐吗?

在我介绍的几段对话中,恶魔的主题始终都围绕着“追求享乐”。恶魔认为,“这个世界没有拯救的办法。远离欲望没有意义,所以要享受爱欲。控制欲望太吃亏了,尽情地痛快享受吧。”

而世人也经常说“追求快乐吧”,然而,快乐这种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获得的,而且身体也有极限。另外,尝试后就会明白,如果奉行享乐主义来生活的话,一定会感到空虚,感受也会逐渐变得迟钝。

比如,无论什么美食,如果一直吃,最后快乐就会完全消失,甚至连味道都分不清了。如果每天都在锣鼓喧天的热闹中度过,最后就会感受不到其中的任何乐趣,反而令人身心疲惫。

如果一年办一次盛大的聚会,那就是让人非常高兴的事。

但假如第二天接着办就让人受不了了,会变成一件痛苦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些人就是病态的,比如那些狂热的追星族们。只要是有他们喜欢的艺人在的地方,就有他们在。这样做很快乐吗?

而且,年轻人不学习光干这些事,国家能发展吗?所以,人们经常说“享受吧,享受吧”,这实在是很无知的想法。人是有极限的,享受不了那么多。

佛教是悲观主义吗?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吧。

不论是俗世的人们还是佛陀,都谈论过幸福。但是,用世人的方法,虽然也可以有短暂的幸福,但苦还是会反复出现。

与此不同的是,佛陀的道路是将苦驱逐出去。而驱逐的方法,就是寻找苦的原因,然后将它消灭。佛教是以从现实幸福到达终极幸福为目标的。佛教徒们每天都在幸福地生活,从不放弃。这是佛陀宣扬的道路。

所以,佛教不是悲观主义。相反,某本英国的百科全书中写道“佛教徒是乐观主义者”,对此我们同样反对。

“佛教既不是悲观主义也不是乐观主义,只是如实地看待现实,并且不说谎话。”能概括佛教的就是这句话。

佛教是消极的吗?

我们比较完俗世的观点和佛教的观点,那么,到底佛教的教导是不是消极的呢?

首先,消极和积极都是世人作出的判断。而世人能够判断的东西归根结底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

举个例子,每个孩子都懂的数学没什么了不起,对吧?

每个孩子都懂的科学也不可能是可以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吧?所以,就算世人认为佛教消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且,如果大众都接受的教义才是正确的教义,那岂不是大众比教授教义的导师更优秀吗?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世界,就会发现,大家思考的全是大众都接受的东西,不是吗?遗憾的是,宗教也是这样,只思考一般大众可以接受的东西。这不就是说一般大众都非常优秀,而导师们只能顺应他们的想法吗?

到底要这些导师和“开山鼻祖”做什么用呢?连戒律都不需要了吧?明明是教导大众,可大众却比导师优秀得多,这太矛盾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是大众不能接受的。大众对佛教的教义也不可能稍微学习一下就能理解。

在佛教看来,就算大众说佛教很消极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本来就不是什么有价值的判断,所以没必要在意,也不用理会。

消极还是积极必须有判断基准

但是,如果就这样结束话题,大家都无法信服,对吧?所以,我再说明一下。

消极,还是不消极,该如何判断呢?

要判断佛教的教义消极,就必须有积极的教义作为标准。

而且,这个标准必须是正确的教义。因为以错误的教义为标准,来评判佛陀的教义消极,是没有意义的。

相反,要判断是否积极,也必须要有消极同时又正确的教义作为标准。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必须有这种合乎逻辑的标准。但是,人们说的话中总是有明显的矛盾,所以,无论人们说佛教是消极还是积极,都不是真理。

我接下来说的话可能需要稍微解释一下。“你的教导是消极的”意思是“你的教导是错的”。而反过来“你的教导是积极的”意思也是“你的教导是错的”。

为什么呢?如果我说某个人的教导积极,也就是说我拥有正确又消极的教导,而相反你的教导是积极的。这当然是批评。所以,无论是说他人的教导积极还是消极,都和“他的教导是错的”是同一个意思。这是很微妙的道理。

你可以轻易击退“消极”的观点

还有一点想说的是,无论世人怎么说,我们都可以从佛教的立场来分析他的矛盾。所以,虽然佛教无视世人的“积极”“消极”判断,但还是必须回答人们对佛教“错误”“不是真理”的批评。

尽管研究佛教的人很多,但在这一点上很失败。对“佛教很消极”的说法,他们总是去辩解“佛陀有很多有意思的教导”“佛教非常积极”。

这些研究者只从教义中挑出积极的地方,说“佛陀不是也说过这个世界的幸福吗?”“他不是也说过家庭的幸福吗?”“他不是在提倡和平吗?”所以很积极,不是吗?这是他们的理由。但这些不足以辩解。

可以辩解的只有“佛陀的教导是正确的”。所以,佛陀也命令弟子们以此为目标,这是佛陀对弟子们的期待之一。

佛陀说:“在世间活着时,你们能凭自己的力量为这个正确并且重要的教义辩解吗?世人和大众会不断责难的,这是自然的。但你们只要证明佛陀的教导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就可以了。”

只要佛陀的教导是普遍的事实,无论内容是什么样的,“消极”这个判断都不成立。只要能证明是普遍的、毋庸置疑的事实,内容怎样都可以。

也就是说,即便内容多么消极或多么积极,都影响不到它的正确性。我刚才也说过,“消极”和“积极”都是“错误”

的意思。

所以,针对“佛陀的教导很消极”,不能用“佛陀的教导很积极”去辩解。佛陀所教导的真理是否正确才是关键。只要能证明佛教是真理,就可以轻易击退“消极”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