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韩剧攻略:当代韩国电视剧研究
49628600000046

第46章 后记

本书完稿历时近3年,期间历经三个阶段:

2004年,我与导师周华斌教授应韩国汉阳大学之邀撰写《韩国文化在中国》调研报告,当时正值韩国影视文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兴旺发展、攀升之际,“韩流”的出现带动和影响了韩国周边国家民众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就连韩国自己也惊讶其张力,努力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等活动,力求寻得、总结促使“韩流”形成的规律与经验。在协助韩方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民众对韩国文化正处于逐渐接受并认可的状态,韩国文化无论是在影视剧还是新媒体内容上都占有骄人的市场份额。

2005年,我校亚洲传媒中心给予我进一步进行有关韩国文化研究的机会,此次,我带领的团队将目光聚焦于韩国电视剧,原因之一是如《大长今》等韩剧在中国的热播已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即便普通民众也开始关注电视剧产业的生态,韩剧成熟的制作模式开始培育出成熟、有选择能力且固定的受众群。然而,无论是韩国还是中国,针对韩剧的全面、系统的学术性著作并不多见。于是,我集合了中国传媒大学多个专业的教师、研究生组成了一个跨专业队伍,搭成了一个多元且系统的写作班底。

2006年后,由于引进剧受到播放比例及播放时间段的限制,韩剧热的“温度”渐减,但通过网络、光盘等渠道,大量相关内容和信息仍然达到了有效传播,基本上稳固住了中国的韩剧受众。但与此同时,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影响了韩剧继续在中国深入传播的力度。其一,与韩剧的类型化不同,中国电视剧的多元化尤其是军旅题材、家庭题材电视剧的高质量制作争夺了很多中国观众的注意力;其二,韩国的“国粹主义”兴起,与中国“争夺”传统文化发祥地的“负面”新闻令一部分中国受众对韩国文化有了抵触之意。

如今,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开办在即,中国民众对世界文化的包容力度加强,对于韩剧,从总体舆论上来看,既承认其成熟模式具有可借鉴之处,同时,也在持续关注其发展态势,并认可韩剧在某些方面可以作为电视剧产业的“领头羊”,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仍不惜资源为韩剧搭桥,目的是换得受众对本媒体的关注。

本书是在这样一个变换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写成的,在受众对韩剧持有不同看法的情况下,本书各章的作者基本上本着中立、客观且谦虚的学术立场,总结韩剧发展的经验,这其中既有褒也有贬,但绝大部分是力求发掘其成功点,以期找到借鉴之处。

在成书过程中,虽然面临科研经费的压力,我们依然坚持进行实证研究,并派留学中国的韩国学者姜秀姃回国对多位韩剧业界顶尖专业制作、管理、策划人员进行采访和调研,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同时,在国内,我们也虚心接受同行学者与电视剧业内人士的相关意见,仔细地收集数据与观点,力求将本书塑造成科学性胜于观点性的韩剧研究书籍。

当然,虽然我们力求通过学术团队的多元化和实证的努力尽量做好研究,但由于作者群的研究资历有限,现在从书稿的系统性及剖析深度看来仍有很多力不从心之处,在此,也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要感谢我的领导、老师和学术同仁的提携、支持和配合,他们是本书的成书动力以及智力的支持。

感谢亚洲传媒中心及校学科建设办对本书的认可与经费资助。

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周华斌教授和韩国汉阳大学的吴秀卿教授,是他们鼓励我继续深入研究韩国文化的相关课题,才有了本书的写作动因。

感谢接受本书撰稿人员采访的韩国的相关专业人士,对于中国学者所提出的问题,他们通常会怀着极大的耐心给予我们非常专业的答复。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一直协助策划、制作本书的蔡翔社长、欣雯主任及杨歆颖编辑。

董旸

2008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