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贵州省政府对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2001年8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由原黔东南民族农业学校、黔东南民族林业学校、黔东南州财贸学校和黔东南卫生学校合并组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5月28日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该院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对原州农校闲置房屋进行了维修改造,充分利用原州卫校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优势,开办了自己的医院。2003年初附院开业,既解决了学院教职工及周边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同时也为医卫系学生的教学见习和实习提供了条件。附属医院凭借自己雄厚的医疗实力、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已被有关部门指定为凯里地区六家职工医保就诊医院之一。
黔南民族卫生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卫生学校。学校位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贵州省都匀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东山脚下,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6万余平方米,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是学子们读书的好地方。
黔南民族卫生学校拥有52年的办学历史,2000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先后开设护理、药剂、助产、医士、妇幼医士、检验、卫生财统、医疗大专、麻醉大专、计划生育、放射等10余个专业,先后为贵州省培养中等医药卫生人才万余人,被誉中等卫生人才培养的摇篮。这些毕业生遍及全省各地,其中不少人担任了国家机关或医疗单位的领导,绝大多数毕业生成为医疗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
为整合办学资源,学校于2003年并入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5月经黔南州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黔南民族卫生学校建制,为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拥有一支以高、中级职称为主体,教学、医疗和科研相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配备有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教学实训设备。可以开设的专业有护理学、助产、药学、中药、药物营销、医学检验技术、卫生保健、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医学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营养、针灸推拿技术等。各专业教学、实习医院和企业分布全省各地,校内实训基地能充分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求。学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职教模式、体现人性关怀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半封闭式的校园管理,为每名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如今,学校正在积极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充分利用好国家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教育扶持的各项政策,为办好黔南民族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而努力奋斗。学校护理系设有护理和助产两个专业。护理专业有三年制专科:只招收参加全国高考的,具有普通高中文化水平的文、理科考生,学制三年。在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县招收少数民族考生,降分录取,定向就业。五年制专科:面向贵州省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三年制中专:面向贵州省招收初中、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为适应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临床医学(全科方向)专业筹备组建于1999年,同年成立全科医学系,2000年正式面向全省招生三年制大专85人,五年一贯制专科生39人,四年制预科生31人;2001年面向全省招生三年制大专48人;2002年面向西南、中南、华中、华南招生三年制大专108人;2003年面向全国19个省市招生203人;2004面向全国23个省市招生三年制大专189人;2005面向贵州省招生三年制大专219人;2006面向全国23个省市招生三年制大专251人;2007面向全国24个省市招生三年制大专239人;2008面向全国24个省市招生三年制大专273人;2009年招生226人,现有在校生738人,已毕业学生1173人。该系辖教研室为预防医学教研室,全系教职员工12人,教授2人(其中校级名师1名),副教授2人,讲师4人(其中校级骨干教师1名),实验师1人,助教1人,辅导员2名(均属“省级优秀辅导员”,其中1名讲师,1名助教)。
黔南医专药学系是该校经过了充分的人才市场调查和分析,于2001年开办的经贵州省教育厅批准教育部备案的独具特色的普通专科系部。2001年秋季开始招生。药学系的成立填补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等药学教育的空白,经过9年的发展,现已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药学系立足黔南、面向全省、辐射全国进行招生,逐步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以培养药品生产和医药市场营销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21世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黔西南民族卫生学校与黔西南州原农业学校、水电学校、农机化学校、财贸学校、民族行政管理学校等6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文、理兼容的高职院校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该院迄今已有6年,其中开设有关医药与医疗方面的课程主要有:《护理》、《药学》、《助产》、《医药营销》、《康复治疗技术》等。截至2009年,专科毕业生总计700余人,就业率每年均保持在90%以上。就业方向包括医院、药品生产企业、医药公司、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等。
由此可见,历史上,贵州省三个民族自治州的民族卫生学校、职业院校等在培养民族医药卫生人才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代贵州民族医学教育界硕果累累
现当代贵州有许多民族人士和青年走进现代医学殿堂,从事民族医学、中医、西医的学习、研究和临床医治,成绩雯然。如:吴性纯(1898年10月-1979年8月19日),字静修,威宁县石门乡年丰村人,祖国大陆苗族第一位医学博士学位获得者,1929年获得华西协和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到家乡石门乡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后任昭通福滇医院内科部主任,自办建华药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吴性纯博士曾担任昭通地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昭通地区人民医院护士学校(福滇护士学校)校长,政协昭通县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有口皆碑,远近闻名。与吴性纯博士同乡、同一时代的,还有一位苗族同胞张超伦,男,1918年12月出生,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荣和村人,他是苗族第二位医学博士学位获得者。1950年贵州省卫生处(卫生厅前身)成立,张超伦博士被委任为处长,1951年6月张超伦博士被委任为贵州省卫生厅首任厅长。1952年成立中华医学会贵阳分会,会址在贵阳市小十字(现贵阳市卫生局),理事会推选卫生厅厅长张超伦同志担任理事长,同时推选为全国理事会理事。历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政协贵州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委,第四、五、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委。1983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九、十届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和常委,第三届农工民主党中央咨监委员和常委;农工民主党贵州省委第一、二届主任委员,第三、四届名誉主任委员。可以说,1949年前由外国教会学校培养出来的吴性纯和张超伦两位医学博士为当代中国民族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培养出大量专心从事民族医药卫生事业方面的人才,他们在贵州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贵州从事民族医药卫生事业比较突出的专家学者主要有:
吴定元(1886-1991年),又名吴桂桂,侗族,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月出生于湖南省沅州府芷江县利溪六脚寨,民族主任医师。一岁随父母移居今剑河县柳州镇柳堡,后移居公田村。定元自幼聪明,祖上九代行医,得传真谛,其医术得天独厚;又由于他勤奋好学,几十年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月积年累,终一方名医;再者,由于他不耻下问,博采群芳和善于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颇具民族特色的诊疗方法。他擅长儿、妇科和推拿,对内、外科也有一定的造诣。定元年幼随父看病、采药,耳闻目睹,遂产生了当医生的强烈愿望。12岁丧父后,他一边给人做工,一边习医。14岁时,村里请来了一位李世勋先生,李既行医又任教,定元拜于门下,不但与李学文化,还同他学医术。四年出师,但他并不满足。之后,他继续拜师学艺,只要有一技之长的草医,他都不耻下问,几十年如一日。定元除重视向民间草医学习外,还重视学习书本知识。他头上常绾着发髻,活像一尊古老的泥雕塑像。但他工作、学习都比一般人更发奋,且与世无争,即使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岁月里,他也一如既往,从不放过研读医书的机会。有时甚至闭门研读至深夜,读到高兴处,朗朗有声,旁若无人。
1959年4月,定元以72岁高龄入柳川镇医院(后改柳川区卫生院,最后改为县民族医院),作为编外中草医生。由于年事已高,上级不让入编,医院为其单立一本帐,让其自负盈亏。不料,年底,他的收入大大超过其支出十几倍,医院扣除管理费,把多余的收入付给他,他分文不取。不几年,他把结余全部贡献给医院,医院将此款买了一幢木房,作为医院门诊部。定元一生行医看病,总是随喊随到,随到随诊。不分贵贱尊卑,不顾个人安危,有钱人请得动他,无钱人也请得动他。对一些极端贫困的老百姓,他往往就施舍性医疗,因而深受群众爱戴。民国十年(1921年)秋,县内部分村寨发生瘟疫,死很多人。他不畏传染,应请去外村抢救病人,村里人警告他说:“你再去就不准你回村!”他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对村里人晓以大义,置个人安危和本村意见于不顾。他从医80余年,经手治疗的患者千千万万,无从统计。1983年经人统计一年就有5千余例,日平均14例。从全国慕名而来的更是不知多少,远有东北、新疆,近有湖南、四川,在近有省内县外,人们总是痛苦而来,满意而归。1986年2月,一位来自山西省太原市铁道部技工学校的学生杨再春,患泌尿系结石,在太原铁道医院住院治疗一个月,未愈,长途跋涉转到剑河县民族医院,经定元辨证施治,服药3天,腰痛、尿急、血尿等症状缓解,服药21剂,结石排除。有的不能亲自到县就诊,就用信函联系索药,取方,他不是告之以方,就是寄去药物。以信函求诊者多达19个省市。
定元能识各种中草药上千种,常用500余种,能熟记药物的性味功能200余味。他所用中草药,全为自采、自晒、自己加工炮制。无论天晴下雨,寒冬炎夏,也不管深山莽原、悬崖陡坎、峡谷险溪,更不怕毒蛇、猛兽,只要采挖中草药的季节来临,他便带领徒弟们上山采药,几十年来,他跑遍了全县的沟沟岭岭,山山水水。除了大量采集野生中草药外,定元还喜欢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应急药物。这些药材,还可以供观赏,病人来诊,垂手可取。
定元喜务实,而不投虚名。在他90寿辰那天,医院安排一点酒菜,准备为他祝寿。当酒席备好后去请他时,他却闻讯早回避了。派人四处寻找也找不到他的踪影,直到入夜时分他才回家。原来,这一天他躲进附近的一座砖瓦窑内静思己过反思母亲生他的艰难,养育之深恩。1986年二月初四是他的百岁大寿,人们都互相转告,要为这位寿星祝寿。定元闻讯后,即写出“辞贺寿告示”,并张贴在街上,谢绝大家的好意。但仍阻拦不到人们对这位寿星的崇敬。贵州省、州、县卫生局和县人民政府、县政协的领导都前去为其祝寿,并赠送了“寿德同辉”等金匾,卫生部也为定元发来贺电。
积80余年之临床经验,定元的医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88年6月被晋升为民族主任医师。其医疗实践经验已经整理汇集成册,定名为《草木春秋》(其意是他一生都与草草木木打交道),分儿、妇、内、外、推拿等部分,计10余万字。1991年4月21日定元悠然与世长辞,享年106岁。定元生前为剑河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县科学技术协会顾问、中华中医学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分会副理事长。1982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