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49626700000032

第32章 文艺政策(1)

一、党的文艺方针

(一)“二为”方向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了文艺事业的宗旨和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双百”方针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多次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的政策——“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两结合”创作方法

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文艺的创作方法,即“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四)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四句话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对宣传思想工作作了重要指示,讲了四句话,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五)“五个一工程”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自1992年起每年进行一次,评选上一年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部分部委,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组织生产、推荐申报的精神产品中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这五个方面是: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片)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部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1995年度起,将一首好歌和一部好的广播剧列入评选范围,“五个一工程”的名称不变。

(六)“三贴近”

“三贴近”就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遵循这一要求,宣传思想战线把“三贴近”作为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

二、文艺理论

(一)文艺

文艺是文学和艺术的统称,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其显著特点,一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二是饱含强烈的审美情感,以情动人。包括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

(二)文艺与社会生活

文艺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现实主义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要求“写实”,反映生活的本质,描绘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二是形象的真实性,三是描写的客观性。现实主义是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有杜甫、白居易、曹雪芹、鲁迅、茅盾等。他们的作品都能直面现实,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刻的、形象的剖析。欧美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巴尔扎克、莫泊桑、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四)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逐渐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领域。

浪漫主义文艺创作的基本特征:一是常描写非现实的理想境界,出现神仙鬼怪等虚幻情景;二是想象奇特,手法夸张,思路驰骋,时空跨度大,无拘无束;三是主观情感强烈,爱憎分明,语言热情奔放。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有屈原、李白、吴承恩、汤显祖、蒲松龄、郭沫若等。国外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有歌德、海涅、拜伦、雪莱、雨果等。

(五)文学界评奖

1.鲁迅文学奖

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鲁迅文学奖”,是为鼓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和评论作品的创作,鼓励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鲁迅文学奖创立于1986年。1997年,首次评奖工作正式启动。

2.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以个人名字命名设立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当时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至今已颁发到第六届。

3.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同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一样,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纯文学性的儿童文学奖项。它是为鼓励优秀儿童文学创作,推动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为我国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促进新一代精神素质的提高而设立的。到目前为止,该奖项已经举行了六届,第一届(1980~1985)、第二届(1986~1991)、第三届(1992~1994)、第四届(1995~1997)、第五届(1998~2000)、第六届(2001~2003)。历届评委会都由儿童文学界有影响的作家、理论家、评论家、编辑家组成,如冰心、叶君健、严文井、陈伯吹、柯岩、任大霖、袁鹰等都曾担任过顾问或评委。

(六)戏剧界评奖

1.文华奖

文华奖是由文化部设立的专业舞台表演艺术政府最高奖。设立于1991年,最初为一年一届;1998年起改为两年一届;从2004年第11届文华奖起改为三年一届,与“中国艺术节奖”两奖合一,放在艺术节上评选。多年来,文华奖评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的原则。对于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艺术院团凝聚力,促进全国艺术创作,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文华奖的奖项设置是固定的,包括文华大奖和文华新剧目奖,单项奖有表演、导演、编剧、舞台美术等。

2.中国戏剧奖

2005年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曹禺戏剧奖”合并而成。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始创于1983年,每年一评,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是中国戏剧界优秀中青年演员的最高奖项。该奖项的设置旨在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首届推出了包括刘长瑜、李维康、李雪健等人在内的15朵鲜艳的“梅花”,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第14届起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自第17届起增评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员;自第23届起,每两年一评。

“中国曹禺戏剧奖”的前身为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创立于1980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协会机关刊物《剧本》月刊承办,后改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1997年更名为“曹禺戏剧奖”,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1999年扩展为综合性的曹禺戏剧奖,内设“剧本奖”、“剧目奖”、“评论奖”和“小品小戏奖”。“剧本奖”每年一评,已成功举办14届,评出优秀剧本300多部,对当代戏剧文学和戏剧创作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剧目奖”专为戏剧节而设立,每两年一评,旨在激励戏剧工作者不断创演优秀剧目。“评论奖”为戏剧评论的最高奖项,已成功举办两届,有20篇文章获优秀奖。“小品小戏奖”连续举办8届,深受群众喜爱,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