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49626700000028

第28章 现代文学(2)

(二)巴金及其代表作品

巴金(1904~2005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浙江嘉兴人。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5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

1.《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激流三部曲》不仅在思想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作品围绕高氏家族的盛衰史刻画了众多的人物,他们的悲剧命运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四点:

(1)“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

马克思认为,“现代的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的对抗”。巴金接受这一看法,将高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或“缩影”来写,从中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中国的整个社会动态,反映出时代的本质规律。高公馆里,发生在主仆之间、新老两代之间、夫权统治和妇女反抗的斗争之间,新旧思想以及主仆内部矛盾关系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对抗,就是当时社会上各种尖锐矛盾的缩影,而高家的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就集中体现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则。这样,作品就达到了很高的典型化程度。

(2)注重发掘人情美的人物塑造方法

《激流三部曲》描写的人物仅有名有姓的就达六十多个,他们性格鲜明,面目殊异。巴金塑造这些人物,不似茅盾写人重在多侧面表现,也不似老舍重在形神兼备上塑人,而是重在刻画人物的心灵美、人性美,重在传情上。巴金笔下的人物,性格比较单纯,但这是丰富中的单纯,是外形和内心高度统一的单纯。以鸣凤、瑞珏和梅这三位女性为例,作品让她们都和“梅花”发生联系——鸣凤在梅园采梅,瑞珏爱画梅,梅表妹则以梅为名,从而表现她们“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梅花品格。同时又着重展示她们的内心活动——鸣凤是大段内心自白,瑞珏通过日记,梅则是长篇的内心倾诉,这些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到对方,从而表达了巴金毕生以求的一个“爱”字。这就使这三位女性形象极其感人。

(3)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联故事的结构

《家》中的学潮、过年、军阀混战、鸣凤之死,《春》中海儿之死、蕙的婚礼、淑英出走,《秋》中蕙的安葬直至大火、分家,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网中的结,并通过场面的描写把各种人物汇聚拢来,再往下一个事件推去。而前后场面常有所呼应,形成作品的完整性。

(4)带有作家强烈道德判断的风俗画描写

小说中对吃年夜饭的描写,对放花炮的描写都异常精彩,但作家的目的全在于揭示这些风俗画后面的阶级对立,因此作家的目的在于否定这些风俗画。这同沈从文的风格就全然不同了。

2.《寒夜》

《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果说巴金在早期作品里常常直接向读者一泻无余地倾吐其奔放热情的话,那么,在后期作品中,他则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

四、老舍的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作品甚多,有16卷《老舍文集》传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第一,老舍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表达的。他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第二,塑造了市民形象系列。

(1)“老派市民”形象系列。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2)“新派市民”形象系列。这是老舍嘲讽的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

(3)“正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系列。老舍写理想市民是为了探索文化转型的出路。理想市民的性格:侠客+实干家。

(4)“城市贫民”形象系列。

第三,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作品的“北京味”、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的作品中独具一格。老舍的小说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五、曹禺及其戏剧作品

曹禺(1910~1996年),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品有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王昭君》及译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一)一鸣惊人的《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我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有22岁。

《雷雨》是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却透露着必然的悲剧,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震撼力。《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讲述了两个家庭的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凸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的强烈的不协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雷雨》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许得力于希腊悲剧的启示,或由于易卜生戏剧的影响,以及对佳构剧的熟谙;但它决不是模仿,而是来自作者对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愤懑,以及他那雷雨般的诗情。因此,我们在那扣人心弦的悬念中,也许可以领略中国传奇的魅力;而从火爆的场面中,却可以透视一个中国戏剧诗人特有的热情和个性;特别是它的戏剧语言,洗练、纯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二)名震剧坛的《日出》

四幕话剧《日出》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作于1935年。《日出》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剧本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

《日出》较之《雷雨》,进一步展现了曹禺雕塑人物的能力,像出场不多的李石清、黄省三,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像富孀顾八奶奶、张乔治等,也犹如漫画形象,几笔就被生动地描绘出来。《日出》中,曹禺的戏剧笔墨更丰富了,在悲剧的基调上,他还运用喜剧,甚至闹剧的手法。同时,剧本中有着更多的隐喻和象征。在戏的结尾,于大红的朝阳中,夯歌激扬,曹禺以此象征对劳动的赞颂和对理想的憧憬。而尤为深刻的是,在其形象的展示中,揭示这个社会的金钱制度对社会和人的毒化,展示那是怎样一个“不公正的禽兽世界”,它透过人物和场面流露出来的是:这是一个“应该改造或被推翻的”世界。